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比较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与三管式腔内后装治疗在宫颈癌后装近距离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后装治疗宫颈癌患者40例,FIGO分期为Ⅰb-Ⅳa期。其中20例患者采用核通Fletch三通道施源器进行三管式后装腔内治疗(ICBT),20例患者采用核通Fletch宫腔管联合4针插植进行治疗(IC/ISBT)。在靶区D90尽量接近600 cGy条件下,评估单次后装治疗靶区适形指数(COIN)、均匀指数(HI)、膀胱及直肠的剂量学差异。结果:IC/ISBT组患者的高危CTV靶区COIN明显高于ICBT组(P=0.000),而HI指数两组患者并无差异(P=0.917)。IC/ISBT组患者膀胱D1 cm3和D2 cm3剂量明显低于ICBT组(P=0.015,P=0.023)。IC/ISBT组患者直肠D1 cm3剂量明显低于ICBT组(P=0.040),D2 cm3剂量也较ICBT组低(P=0.0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结论:腔内联合4针插植治疗较三管式腔内放疗可以显著提高COIN而不改变靶区高剂量区范围和总治疗时间,并降低危及器官膀胱、直肠的受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3D-IGBT局部晚期宫颈癌的剂量学优势。方法 分析2013—2014年于本院接受根治性外照射及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3D-IGBT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 45例,FIGO分期(2009年)为 ⅠB2—ⅣA期。同一患者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 192Ir治疗后,在原影像上去掉插植针作用,仅使用腔内施源器制定治疗计划。比较前后两组计划中高危CTV的 D90%、中危CTV的 D90%和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小肠的 D2 cm3剂量学差异,并行配对t检验。结果 共制定260次后装治疗计划, 其中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计划 130例、腔内治疗计划 130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较腔内治疗高危CTV的 D90%、中危CTV的 D90%显著增高(P=0.000、0.000),膀胱、直肠的 D2 cm3显著降低(P=0.000、0.006)。结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使用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3D-IGBT在获得更高靶区剂量的同时降低了膀胱、直肠受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制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科肿瘤术后阴道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妇科肿瘤术后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有术后放疗指征,需接受三维近距离后装放疗补量。根据患者阴道残端情况选用不同型号插植针植入棒模板,依照预设通道在模板内放置阴道管和插植针。按照统一标准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制定放疗计划,高危临床靶区(HR-CTV)处方剂量为5.5 Gy/次,通过剂量体积参数图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受照剂量等参数。结果 62例患者均在插植针植入棒模板引导下顺利完成后装放疗,共行140次插植治疗,剂量参数HR-CTV包绕90%靶区体积的平均剂量D90%为(575.48±22.30)cGy,包绕膀胱、直肠、乙状结肠2 cm³体积的平均剂量D2cm³分别为(328.69±102.71)cGy、(369.14±46.59)cGy、(27.28±71.27)cGy,小肠未进入靶区照射范围无统计,靶区体积大小、危及器官剂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瘤术后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有明显临床优势,满足预计划剂量要求,操作简易,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制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科肿瘤术后阴道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妇科肿瘤术后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有术后放疗指征,需接受三维近距离后装放疗补量。根据患者阴道残端情况选用不同型号插植针植入棒模板,依照预设通道在模板内放置阴道管和插植针。按照统一标准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制定放疗计划,高危临床靶区(HR-CTV)处方剂量为5.5 Gy/次,通过剂量体积参数图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受照剂量等参数。结果 62例患者均在插植针植入棒模板引导下顺利完成后装放疗,共行140次插植治疗,剂量参数HR-CTV包绕90%靶区体积的平均剂量D90%为(575.48±22.30)cGy,包绕膀胱、直肠、乙状结肠2 cm³体积的平均剂量D2cm³分别为(328.69±102.71)cGy、(369.14±46.59)cGy、(27.28±71.27)cGy,小肠未进入靶区照射范围无统计,靶区体积大小、危及器官剂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瘤术后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有明显临床优势,满足预计划剂量要求,操作简易,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全盆腔外照射加腔内后装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并发症及死亡原因.方法:1993年4月至1998年5月收治宫颈癌23例,先用60Co远距离治疗机全盆腔外照射,剂量4000cGy~4800cGy,腔内后装治疗用HZJ-I高剂量率60Co后装治疗机,A点剂量700cGy~850cGy/周×3周.结果:本组病例Ⅰ~Ⅱ期的5年生存率为67%,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为25%,总的5年生存率为52%;病变未控5例,盆腔内复发2例,死因不明1例,失访3例;远期并发症为放射性肠炎2例.结论:宫颈癌全盆腔外照射后再行腔内后装治疗操作便利,剂量计算准确,5年生存率与文献报导其它放疗方案的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BT技术较传统腔内BT技术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剂量学优势,提供一种更加有利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28例经过体外放疗后仍残留巨大肿块(肿瘤> 5 cm)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接受CT引导下的组织间插植BT。将该研究的剂量学结果,包括总剂量(体外放疗和BT)的HR-CTV D90和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的D2cc,与之前一组接受传统腔内BT (宫腔管+卵圆体对)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R-CTV D90的平均值在腔内BT组、组织间插植BT组分别为(76.9±5.7)、(88.1±3.3) Gy。膀胱、直肠、乙状结肠D2cc在腔内BT组和组织间插植BT组中分别为(84.7±6.8)、(69.2±4.2)、(67.8±4.5) Gy 和(81.8±6.5)、(66.8±4.0)、(64.8±4.1) Gy。1年LC率在腔内BT组和组织间插植BT组分别为59.3%和85.2%。结论 与传统腔内BT相比较,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BT技术具有剂量学优势或许是临床可行的,但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还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7.
王静  刘颖  杨健 《现代肿瘤医学》2019,(13):2364-2368
目的:研究三维腔内后装与常规腔内后装放疗治疗Ⅱb-Ⅲb期宫颈癌近期疗效的比较。方法:本研究观察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82例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现进行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腔内后装放疗治疗进行分组。将采用常规腔内后装放疗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治疗的4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放疗治疗6~8次后进行客观疗效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骨髓抑制、放射性膀胱炎以及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情况,随访2年,记录2年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局部复发率以及远处转移率。结果:观察组客观疗效总缓解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髓抑制以及急性放射性肠炎不良反应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总生存率为85.71%,与对照组(7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局部复发率以及远处转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腔内后装较常规腔内后装放疗治疗Ⅱb-Ⅲb期宫颈癌能取得更好的客观疗效,降低肿瘤复发及转移,同时不增加患者不良反应,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全盆腔外照射加腔内后装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并发症及死亡原因。方法:1993年4月至1998年5月收治宫颈癌23例,先用~(60)Co远距离治疗机全盆腔外照射,剂量4000cGy~4800cGy,腔内后装治疗用HZJ-I高剂量率~(60)Co后装治疗机,A点剂量700cGy~850cGy/周×3周。结果:本组病例Ⅰ~Ⅱ期的5年生存率为67%,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为25%,总的5年生存率为52%;病变未控5例,盆腔内复发2例,死因不明1例,失访3例;远期并发症为放射性肠炎2例。结论:宫颈癌全盆腔外照射后再行腔内后装治疗操作便利,剂量计算准确,5年生存率与文献报导其它放疗方案的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晚期宫颈癌三维后装腔内放疗中三通道施源器的通道设计与OAR、靶区剂量间关系。方法 调取2015—2016年我院三维腔内治疗的15例中晚期宫颈癌数据,其中30次“阴道卵形两半球+宫腔管”的三通道施源器剂量参数纳入研究。在原靶区和OAR勾画、处方剂量不变基础上保留宫腔管单通道施源器,重新进行三维腔内照射设计的剂量参数作为对照组,配对t检验两组OAR剂量参数。结果 三通道、单通道施源器组直肠D2cc分别为(387.8±96.8)、(340.8±88.1) cGy;两组膀胱和乙状结肠D2cc分别为(443.2±87.5)、(719.4±243.0) cGy和(330.3±88.8)、(383.1±105.6) cGy。三通道组满足直肠(D2cc≤500 cGy)、膀胱(D2cc≤550 cGy)和乙状结肠(D2cc≤500 cGy)计划限量,单通道组膀胱和乙状结肠D2cc受量分别为大于和部分大于计划限量。单通道组膀胱和乙状结肠D2cc受量高于三通道组(P均<0.05)。结论 宫颈癌三维腔内放疗中“阴道卵形两半球+宫腔管”三通道施源器比宫腔管单通道可有效降低膀胱和乙状结肠受量,有利于计划优化和剂量实施。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 分析研究宫颈癌局部转移的精准影像解剖部位,设计制作普遍适用于宫颈癌宫旁远端转移患者的经阴道插植模板,引导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方法] 基于498例ⅡB~ⅣA期宫颈癌患者局部转移部位的影像解剖分析,以及盆腔外照射后肿瘤回缩变化,设计制作经阴道插植模板,应用于20例盆腔外照射后宫旁残留癌肿≥3cm的宫颈癌患者,引导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结果] 498例局部晚期宫颈癌中,98.5%宫旁转移发生在盆隔之上、腹膜之下,在阴道上1/3处贴近阴道侧壁,在宫颈阴道两侧2~4点和8~10点之间,向上:依次沿阴道直肠韧带、骶韧带向侧后方蔓延,沿主韧带向侧前方蔓延,呈扇形逐步远离宫颈阴道侧壁达侧盆壁,发生宫旁远端转移。盆腔外照射后,97.5%宫旁残留癌肿距宫腔管的距离一侧≤3.5cm、另一侧≤2.5cm,上缘在宫颈内口水平,3%为前后极不对称癌肿。基于此解剖,设计一组经阴道圆柱体插植模板,周边8~10个直针孔,6~12点连线上3个宫腔管孔,在两侧壁2点~4点之间和8点~10点之间有1~2排斜孔。该阴道模板引导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初步应用于20例盆腔外照射后一侧宫旁残留癌肿>3cm或前后极不对称的宫颈癌患者:平均高危临床靶区体积(HR-CTV) (60.4±20.8)cm3;平均剂量 HR-CTV D90 86.7Gy (EQD2 α/β10),膀胱2cc 76.1Gy (EQD2 α/β 3),直肠2cc 68.7Gy (EQD2 α/β 3),乙状结肠2cc 65.9Gy (EQD2 α/β 3)。放疗后3月完全缓解(CR)18例、部分缓解(PR)2例,无3~4级急性期放疗并发症发生。[结论]该阴道插植模板设计合理,引导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操作简单,损伤小,可重复性好。对于盆腔外照射后宫旁残留癌肿≥3cm者,获得了更好处方剂量的HR-CTV靶区覆盖,较好保护危及器官。  相似文献   

11.
肖艳  成慧君  王莉  杨柳  于晓 《癌症进展》2020,(5):496-499
目的探讨后装腔内插植放疗与三维后装腔内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与剂量学差异。方法将21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106例)和B组(106例)。在体外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基础上,A组采用后装腔内插植放疗,B组采用三维后装腔内放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剂量学差异。结果B组患者高危临床靶区D100、D90和中危临床靶区D100、D90均明显低于A组,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D2cm3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装腔内插植放疗能够在提升肿瘤组织受照剂量的同时,降低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提升近期缓解率、控制率,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后装腔内/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IC/ISBT)与传统后装腔内近距离治疗(ICBT)相比较的剂量学差异及其近期疗效。方法 45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采用IC/ISBT及ICBT方法进行后装近距离治疗,分别对两种治疗方法的A点(A1、A2)、D90%、D100%以及膀胱、结肠、直肠、小肠受量进行计算,同时观察近期疗效。结果 IC/ISBT比ICBT放疗A点剂量显著提升(P<0.05);并且IC/ISBT的D90%、D100%也均明显高于ICBT (P<0.05)。外照射后残存肿瘤直径≥3cm时,IC/ISBT比ICBT可获得较高的靶区剂量提升(P<0.05)。IC/ISBT与ICBT的膀胱、直肠、结肠、小肠D2cm3、D0.1cm3相近(P>0.05)。疗后1、3、6个月的近期疗效IC/ISBT与ICBT相近(P>0.05)。结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残存肿瘤直径≥3cm)后装近距离治疗中IC/ISBT在不增加危及器官受量及降低近期疗效前提下显著地提高了靶区、A点剂量,具有明显剂量学优势。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osimetric differences and short-term efficacy between intracavitary/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 (IC/ISBT) and conventional intracavitary brachytherapy (ICBT). Methods Forty-five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were treated with IC/ISBT and ICBT. Points A (A1,A2), D90%, D100%, organs at risk, and the doses of bladder, colon, rectum and small intestine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short-term efficacy was observ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Point A dos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IC/ISBT compared with ICBT (P<0.05). The D90% and D100% in IC/ISB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ICBT (both P<0.05). After brachytherapy, IC/ISBT could obtain a significantly larger increase in target dose when residual tumor diameter was ≥3 cm compared with ICBT (P<0.05). The D2cm3 and D0.1cm3 of bladder, rectum, colon and small intestine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between IC/ISBT and ICBT (all P>0.05). The 1-,3-and 6-month clinical efficacy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between two technologies (all P>0.05). Conclusion During brachy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residual tumor diameter ≥3 cm), IC/ISBT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doses of target area and point A without increasing the dose of organs at risk or lowering the short-term clinical efficacy, which has significant dosimetric advantag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IPSA联合宫颈中心加量方式在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治疗中剂量学方面优势。方法 选取宫颈癌(ⅡB期)经调强放疗45Gy分25次后局部病灶≥5cm患者46例,行宫腔管及插植针植入,在CT图像上勾画高危临床靶体积(HR-CTV)、直肠、膀胱、乙状结肠及宫颈加量区宫颈中心(HR-宫颈),采用IPSA优化。根据宫颈中心是否加量,分成IC/IS+宫颈中心(HR-宫颈)组(A组)和IC/IS组(B组),比较A、B组间剂量学差异。结果 A组宫腔管驻留时间较B组明显提高(P<0.001);宫颈中心的V150%和V200%由原来B组63.94%和30.80%分别提高到91.54%和64.06%;A组D90%及D100%低于B组(P<0.05);危及器官受量相近(P>0.05)。结论 IPSA联合宫颈中心加量方式可满足高危临床靶体积D90%受量及危及器官限量,并可提高宫颈中心区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外照射后体积仍较大宫颈癌行三维腔内近距离放疗同步体外施源器引导下IMRT剂量学可行性。方法 用Oncentra4.3 TPS为7例外照射后体积较大的宫颈癌患者分别设计内外融合放疗计划和三维腔内放疗计划;并对同一患者4次内外融合放疗计划进行基于弹性配准的三维剂量叠加,计算OAR累积剂量,使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差异。结果 内外融合计划D90、V100、CI高于三维腔内计划(P=0.000);两种计划直肠、乙状结肠和膀胱D2c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配准三维剂量叠加法与DVH参数数值相加法两种OAR累积剂量计算方法计算直肠、乙状结肠、膀胱总D2c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外照射后体积仍较大的宫颈癌,内外融合放疗可显著提高靶区覆盖和适形度,并未明显增加OAR剂量。验证了三维叠加法与数值相加法对OAR累积剂量的评估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膀胱体积变化对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中肿瘤和正常组织受量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首诊的66例拟行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治疗方案采用外照射放疗同期化疗加近距离治疗。均采用同期顺铂40 mg/m2每周方案化疗,外照射均采用常规分割外照射放疗,1.8~2 Gy/次,1次/天,5次/周,盆腔预防放疗剂量45 Gy/25次,阳性区域转移淋巴结处方剂量55~57.5 Gy/25次。后装采用三维自适应近距离放疗,A点剂量6 Gy每次,共4次,采用宫腔管和双侧阴道穹窿管或环形施源器,在定位CT图像上勾画高危临床靶区(high risk clinical tumor volume,HRCTV)、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制定后装治疗计划后行近距离放疗。结果:后装近距离治疗期间,随着膀胱体积增大,膀胱D1cc、D2cc接受的放疗剂量逐渐升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小于49.25 ml膀胱体积组膀胱受辐射量最小。而膀胱体积的变化不影响直肠D1cc和D2cc、乙状结肠D1cc和D2cc、HRCTV D90和HRCTV D95。随着后装次数的增加,膀胱体积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虽然第一次后装时膀胱体积与第二、三次后装时膀胱体积无统计学差异,但是第一次后装时膀胱体积与第四次后装时膀胱体积有统计学差异(P=0.02)。结论:近距离治疗过程中控制膀胱体积可以减少膀胱受照射剂量,近距离治疗期间控制膀胱体积小于49.25 ml可能是一个更好地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三维正、逆向、二维计划模式下宫颈癌腔内放疗分次间剂量变化,探讨短间隔内非同次施源器置入术隔次计划实施的风险。方法 回顾比较我科收治的11例根治性放疗宫颈癌患者的25组间隔≤4 d的连续2次CT引导下腔内放疗计划。将同一组内前次腔内放疗计划(Plan-1)的驻留位置和时间模拟至后次腔内放疗CT图像上形成Plan-1-S,记录3种计划模式下的靶区覆盖指标及OAR的D 2 cc,并与后次实际计划(Plan-2)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 逆向模式Plan-1-S的高危CTV的D90、D100、V100较实际计划分别下降(-9.11±13.46)%、(-13.16±18.79)%、(-7.80±13.34)%(P=0.002、0.002、0.005)。逆向模式隔次计划D90、D100、V100下降比例最高,分别为76%、80%、76%,D90、D100、V100最大下降值分别332.14 cGy (二维)、244.12 cGy (正向)、41.76%(逆向)。正向模式下OAR超量比例最高,D90、D100、V100下降伴1个OAR超量分别占29.41%、37.50%、25.00%,伴2个OAR超量分别占5.88%、12.50%、6.25%。小肠是超量最多器官,发生率达36%。3种模式比较中,逆向计划各靶区覆盖指标下降程度较二维计划最大。结论 无论哪种计划模式,即使短间隔,隔次模拟计划均有明显降低靶区覆盖、增加OAR超量发生的高风险,不建议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