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5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单通道和六通道柱状施源器2D、3D治疗计划靶区和正常组织照射剂量,评估三维近距离治疗在子宫内膜癌术后阴道内照射中的应用优势。方法 早期子宫内膜癌10例,分别置入六通道和单通道柱状施源器,CT模拟定位扫描后做治疗计划。CTV定义为阴道上段3 cm,黏膜下5 mm区域,处方剂量为5 Gy/次,共6次。分别制定不同施源器2D和3D治疗计划。比较两种施源器2D与3D计划CTV和OAR的剂量。结果 两种施源器2D、3D治疗计划均能很好满足CTV剂量要求。使用单通道施源器时3D计划可显著降低直肠D0.1 cm3、D1.0 cm3、D2.0 cm3约18.2%、12.4%和10.7%。使用六通道施源器时,3D计划可显著降低直肠D0.1 cm3、D1.0 cm3、D2.0 cm3和Dmean约36.6%、24.8%、20.4%和6.1%,并降低了膀胱和尿道Dmean。与单通道施源器3D计划相比,六通道施源器3D计划进一步降低了直肠、膀胱和小肠的照射剂量。结论 使用单通道或六通道柱状施源器进行阴道内照射时,2D和3D治疗计划均取得了很好的靶区剂量分布。3D治疗计划与2D治疗计划相比,能降低以直肠为主的OAR受量,六通道施源器3D计划进一步降低了直肠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分析265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1999—2012年进行术后放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共265例。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占85.3%(226例)。根据FIGO2009手术—病理分期。术后辅助放疗方式包括盆腔外照射35例(13.2%)、单纯阴道内照射107例(40.4%)和内外照射联合治疗123例(46.4%)。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差异,Cox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5年随访率为85.7%。5年OS、PFS、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率分别为92.8%、89.7%、4.5%、6.4%。发生3级急性放射性肠炎者仅1例(0.4%),3、4级骨髓抑制者分别为4例(1.5%)、1例(0.4%),1例(0.4%)出现3级慢性肠炎。多因素分析显示子宫下段受累是影响OS和PFS的预后因素(P=0.041、0.001),放疗前贫血是影响OS的因素(P=0.048)。 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的Ⅰ期内膜癌患者进行术后辅助放疗的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轻微,放疗前贫血和子宫下段受累是影响O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应用螺旋断层调强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 HT)和固定野调强放疗(fixed-fiel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F-IMRT)的近期疗效和早期临床反应。  方法  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本院使用HT(HT组)和FF-IMRT(FF-IMRT组)进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共24例, 每组12例, 术后病理分期0~ⅡB期, 全乳放疗剂量46~50 Gy/23~25次。其中接受化疗者11例(45.8%), 接受内分泌治疗者18例(75%)。对两组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进行评估, 对放疗毒性反应及美容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与FF-IMRT组相比, HT组的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105%、PTV110%高剂量区减少(P=0.000, P=0.023), 靶区的均匀性和适形度改善(P=0.003, P=0.002)。患侧肺的V5、V20、Dmean(P=0.002, P=0.001, P=0.000), 双肺的V5、V20、Dmean(P=0.010, P=0.002, P=0.009)及心脏的V5、V20(P=0.033, P=0.030)等受量降低。HT组出现Ⅰ、Ⅱ级放射性皮炎者分别有10例(83.3%)、2例(16.7%), FF-IMRT组出现Ⅰ、Ⅱ级放射性皮炎者分别有11例(91.7%)、1例(8.3%);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放射性肺炎。HT组患者美容效果为满意者12例(100%), FF-IMRT组美容效果为满意者11例(91.7%)。两组患者的近期不良反应和美容效果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应用HT与FF-IMRT技术进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 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长期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期间肿瘤放疗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COVID-19疫情期间 101例肿瘤放疗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COVID-19疫情期间肿瘤放疗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别为15.8%和27.7%,其中12.9%的患者同时患有焦虑和抑郁。焦虑总分平均值为49.4分(25~76分),抑郁总分平均值为46.4分(25~83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年龄是影响焦虑的因素,居住在城市者更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状态。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肿瘤放疗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心理,疫情因素会使上述情况加重,应关注上述患者心理健康,积极疏导,减轻疫情因素对患者产生的心理影响。  相似文献   
5.
放疗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的辅助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有高中危复发风险的早期内膜癌患者中,阴道残端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对于这部分患者,阴道近距离治疗(VBT)与外照射的局控率相近,但VBT的不良反应更轻。本文对VBT技术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分别从VBT的患者选择、阴道施源器的选择、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因素、影像引导的精准定位、放疗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对近距离调强技术及新型质控仪器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比较子宫内膜癌腔内近距离治疗3D计划和2D计划,探讨子宫内膜癌3D腔内近距离治疗的剂量学特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39次3D近距离治疗计划并重新设计2D计划,从DVH上比较靶区V150、D90,膀胱、直肠、小肠及乙状结肠D2 cm3 。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靶体积<60 cm3时,3D、2D计划靶区D90分别为(551.17±90.33)、(574.15±117.18) cGy (P=0.390),随着靶体积增加3D计划的D90增加(P=0.001)。3D、2D计划靶区V150分别为(51.05±21.61)、(53.41±11.71) cm3(P=0.482)。当靶体积>60 cm3时,与2D计划相比,3D计划提高靶区覆盖同时增加了危及器官受量,但小肠受量增加不明显(P=0.128)。此外,不同计划模式下BMI增加对直肠、小肠、膀胱及乙状结肠的受量无显著影响,P值分别为0.239、0.198、0.744和0.834。结论 子宫内膜癌3D腔内近距离治疗与2D计划相比可显著提高较大靶区的覆盖范围,有效控制OAR受量,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以CT图像为基础的宫颈癌三维腔内放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CT模拟图像引导下宫颈癌三维腔内放疗实施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对12例根治性放疗宫颈癌患者的55次腔内施源器置入CT图像,分别设计二维、三维计划,并行配对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三维计划双侧A点剂量、D90、V100、CI、CI′均高于二维(P=0.015、0.016、0.000、0.000、0.000),三维计划的膀胱、直肠点剂量及直肠D2 cm3略高于二维计划,但热点剂量明显减少。两组计划的膀胱、乙状结肠、小肠D2 cm3相近(P=0.140、0.123、0.214)。膀胱D2 cm3明显高于膀胱点剂量(P=0.000)。乙状结肠D2 cm3较直肠D2 cm3与直肠最高3点剂量平均值更相关(r=0.314、0.63,P=0.000、0.000)。V100与高危CTV体积呈线性关系(r=0.981,P=0.000)。膀胱D2 cm3在膀胱体积>80 cm3后达430 cGy以上,小肠D2 cm3在膀胱体积<115 cm3内变化不明显,一旦超过明显下降。结论 CT引导下宫颈癌三维腔内放疗较传统二维腔内放疗显著增加了靶区覆盖率、提高了适形度,但未明显增加OAR剂量且能及时发现减少OAR热点剂量。点剂量评估并不准确。可以通过膀胱体积调控膀胱、直肠、小肠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图像引导在宫颈癌腔内放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3年4月至8月间本科收治的所有需用Fletcher施源器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共92例, 首次腔内放疗施源器置入术后, 治疗计划设计前行CT扫描。三维方向测量CT图像中宫腔管长度及宫体倾角, 记录子宫穿孔及其他施源器位置不佳病例并归类分析。  结果  92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子宫穿孔, 发生率为3.3%, 均为无症状性, 为所有患者中子宫后倾角度最大的3例。其他施源器位置不佳患者26例(28.3%), 其中宫腔管距宫底距离过近且邻近小肠者13例, 宫腔管位置偏离宫腔中心未达穿孔者9例, 宫腔管距离宫底过远者4例。发现施源器位置得当, 但宫体小且被乙状结肠包绕距离过近者1例。  结论  将CT模拟影像引入二维腔内放疗定位能及时发现子宫穿孔及其他施源器位置不佳情况, 据此调整二维腔内放疗计划并指导下次施源器置入角度, 方便快捷, 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腔内近距离治疗个体化施源器制作中的运用。方法 对1例宫颈癌术后阴道残端狭窄并规则实体肿瘤患者,用显影剂浸泡过的纱条对患者阴道进行填塞后进行CT扫描,获取阴道腔内三维几何轮廓。利用软件进行轮廓提取,在靠近病灶侧预留三根腔道,使用3D打印机、医用硅胶材料进行施源器打印。将该施源器重新置入患者阴道内,CT扫描并纠正施源器位置。将最终CT图像输出至TPS进行靶区及OAR勾画,完成剂量分布计算。结果 3D打印个体化阴道施源器可以和靶体积形成良好的贴合,弯曲处管道的曲率>1 cm,可保证放射源的顺利通过;通过对插植软管进行剪切,将总的出源长度统一设定为1 280 mm,可实现个体化施源器与后装机的精确连接;病灶达到处方剂量的同时,膀胱、直肠剂量D2 cm3分别为320.4、331.5 cGy,不超过剂量限值。结论 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个体化施源器适用于宫颈癌术后阴道残端狭窄并规则实体肿瘤的治疗,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分析术后单纯腔内近距离治疗的早期内膜癌患者临床结果。方法 2004—2013年在我院行术后单纯腔内近距离治疗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共158例。根据2009年FIGO手术—病理分期,Ⅰ a期105例,Ⅰ b期53例。主要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142例,占89.9%),病理分级为G3级者17例(10.8%)。使用192Ir源后装治疗机,照射区域为阴道顶端及上1/2段阴道,参考点定义为阴道黏膜下0.5 cm,照射剂量25~30 Gy分5~6次。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差异,Cox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