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脉管癌栓中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与pT1~4N1~3M0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二医院经系统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7例pT1~4N1~3M0期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中位随访55.2个月(16.8~69.6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脉管癌栓中间质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目,计算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及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采用Ward法分别对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和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进行聚类,得到低比值和高比值两类。分别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分析该比值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用log-rank检验分析该比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167例患者间质细胞/癌细胞、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的M(P25~P75)分别为0.025(0.015~0.063)和0.023(0.015~0.036)。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与患者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临床分期及脉管浸润有关(χ2=10.210、6.210、64.315、56.901、19.771,P=0.001、0.045及P均<0.001),但与ER、PR、HER-2、Ki67表达及神经侵犯无关(χ2=3.148、2.260、3.187、0.145、1.384,P=0.076、0.133、0.074、0.704、0.240);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与患者的肿瘤大小、ER表达、神经侵犯、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临床分期、脉管浸润和HER-2表达有关(χ2=7.487、6.680、8.439、13.002、25.856、31.394、19.771、27.921,P=0.024、0.010、0.004及P均<0.001),但与PR、Ki67表达无关(χ2=3.616、1.183,P=0.057、0.277)。聚类后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及临床分期均有关系(χ2=47.300,P<0.001;χ2=14.260,P=0.001),而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仅与ER表达有关(χ2=5.136,P=0.023)。间质细胞/癌细胞、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均与乳腺癌患者DFS率相关,比值越高者DFS率越低(预后越差)(χ2=24.124、18.746,P均<0.001)。 结论脉管癌栓中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和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高的患者预后不良,此比值可作为评价pT1-4N1-3M0期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E-钙黏蛋白、Ki67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7例女性TNBC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钙黏蛋白和Ki67的表达情况,通过χ2检验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由于77例患者中有5例失访,本研究仅对随访资料完整的72例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在77例患者中,E-钙黏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状态有关(χ2=16.428,P<0.001),而Ki67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χ2=7.218,P=0.007)。中位随访59个月,72例患者的DFS率和OS率分别为58.3%、68.1%。其中,E-钙黏蛋白高表达者DFS率和OS率均高于低表达者(DFS率:75.9%比46.5%,χ2=7.553,P=0.006;OS率:82.8%比58.1%,χ2=5.132,P=0.023),而Ki67低表达者DFS率和OS率均高于高表达者(DFS率:84.0%比44.7%,χ2=9.486,P=0.002;OS率:92.0%比55.3%,χ2=9.006,P=0.003)。Cox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高是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OR=4.030, 95%CI:1.854~8.757, P<0.001; OR=2.879,95%CI:1.359~6.100,P=0.006),Ki67高表达、淋巴结转移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OR=5.067,95%CI:1.179~21.768, P=0.029; OR=6.253,95%CI:2.296~17.034, P<0.001)。 结论E-钙黏蛋白高表达和Ki67低表达的TNBC预后良好,这对于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SLNB)后非前哨淋巴结(SLN)转移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9月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837例双染料示踪法SLNB有1~2枚转移且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患者资料,分为非SLN有转移组(54例)和无转移组(783例),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肿瘤直径、病灶位置、脉管侵犯、病理类型、多发病灶、SLN转移灶类型、分子分型、ER、PR、HER-2、Ki-67等临床病理特征,采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和SLN转移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腋窝非SLN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2组患者的肿瘤直径、脉管侵犯、组织学分级、SLN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40、45.882,Z=-2.225、-4.540,P=0.047、<0.001、0.027、<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脉管侵犯、SLN转移率≥50%且<100%和SLN转移率为100%均为影响非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4.826,95%CI: 2.675~8.706,P <0.001;OR=3.822,95%CI:1.538~9.501,P=0.004;OR=4.761,95%CI: 2.014~11.256,P<0.001)。 结论有脉管侵犯或SLN转移率≥50%的乳腺癌患者,非SLN转移的风险增加,应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家族成员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p53表达状态、乳腺癌分子分型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解放军第九八九医院收治的155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组织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ASPP1、ASPP2、P53凋亡刺激蛋白抑制因子(iASPP)、p53、ER、PR、HER-2和Ki67的表达,并用χ2检验分析ASPP家族成员表达与乳腺癌分子分型和p53状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评价ASPP家族成员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155例乳腺癌组织中,ASPP1阳性率为13.5%(21/155),ASPP2阳性率为97.4%(151/155),iASPP阳性率为61.3%(95/155)。表达野生型p53者33例,突变型p53者122例,p53的突变率为78.7%(122/155)。ASPP家族成员的表达在野生型p53组与突变型p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PP1:χ2<0.001,P=0.987; ASPP2:χ2=1.110,P=0.579; iASPP:χ2=0.244,P=0.621)。luminal A型44例,luminal B型66例,basal-like型18例,HER-2过表达型27例,ASPP家族成员的表达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PP1:χ2=2.325, P=0.508; ASPP2:χ2=1.657, P=0.642; iASPP: χ2=0.815,P=0.846)。随访时间2~10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6个月,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84.5%(131/155),5年OS率为79.4%(123/155)。ASPP1、ASPP2和iASPP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患者5年OS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SPP1:χ2=3.790, P=0.050;ASPP2:χ2=0.040, P=0.927;iASPP:χ2=1.253, P=0.263)。 结论ASPP家族成员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P53突变、乳腺癌分子分型以及乳腺癌患者预后均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乳腺断层摄影(DBT)对结构扭曲(AD)型病灶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于陕西省肿瘤医院放射科行全视野数字乳腺X线摄影(FFDM)和DBT的112例有AD型病灶的患者资料,共126处AD型病灶的影像学资料纳入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FFDM和DBT对AD型病灶检出能力的差别。根据超声检查BI-RADS分类结果,将病灶分为有超声相关征象组(BI-RADS 4A类及以上)和无超声相关征象组(BI-RADS 1~3类),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间病理结果分布及乳腺癌比例的差别。 结果FFDM检出80处AD型病灶,DBT检出126处,DBT检出率高于FFDM[100%(126/126)比63.5%(80/126),χ2=56.272,P<0.001]。126处AD型病灶中恶性病灶45处、良性病灶40处和高风险病灶41处。有超声相关征象组(82处)与无超声相关征象组(44处)的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02, P<0.001)。有超声相关征象组中恶性病灶占比为48.8%(40/82),而无超声相关征象组中恶性病灶占比为11.4%(5/4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61,P< 0.001)。FFDM未显示而仅DBT检出的46处AD型病灶中,有超声相关征象组(21处)与无超声相关征象组(25处)的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2,P=0.022),2组内恶性病灶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7/21)比12.0%(3/25),χ2=3.053,P=0.081]。 结论DBT检出乳腺内AD型病灶的能力高于FFDM。超声检查提示BI-RADS 4A类及以上的AD型病灶恶性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自体皮瓣修复乳腺巨大恶性肿瘤术后缺损者的预后及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8年5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46例乳腺巨大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局部切除术后行自体皮瓣修复缺损。根据不同病理类型、是否伴有远处转移、切缘能否达到阴性以及治疗反应性进行亚组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亚组的疾病无进展生存(PFS)和OS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PFS和OS的影响因素。 结果46例患者中,乳腺间叶恶性肿瘤患者7例,其余39例为乳腺癌患者(luminal B型18例,HER-2阳性乳腺癌11例,三阴性乳腺癌10例)。单因素分析发现:(1)乳腺间叶恶性肿瘤患者中位PFS和OS分别为28.5个月(18.1~38.7个月)和28.5个月(18.1~38.9个月), luminal B型乳腺癌患者中位PFS和OS分别为17.2个月(14.1~20.3个月)和25.1个月(13.7~36.6个月),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位PFS和OS分别为15.6个月(12.9~51.2个月)和35.8个月(19.8~71.8个月),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位PFS和OS分别为8.6个月(4.6~12.5个月)和18.5个月(5.8~43.5个月)。4种恶性肿瘤相比,患者中位PFS和O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FS:χ2=16.645,P=0.001;OS:χ2=8.617,P=0.035)。(2)仅有T4局部病灶者(25例)与T4病灶伴远处转移者(21例)相比,中位PFS和O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FS:17.2个月(7.3~27.0个月)比9.8个月(8.6~11.1个月),χ2= 1.369,P=0.242;OS:28.5个月(14.1~42.9个月)比20.2个月(14.4~25.9个月), χ2=1.779,P=0.182]。(3)皮肤切缘阴性者(35例)中位PFS和OS分别为22.1个月(10.8~33.4个月)和22.2个月(11.3~33.2个月),明显优于皮肤切缘阳性者(11例)的5.1个月(3.0~7.2个月)和10.2个月(5.4~15.0个月)(PFS:χ2=17.794,P<0.001;OS:χ2=6.192,P=0.013)。(4)系统治疗反应好的乳腺癌患者,其中位PFS和OS明显优于治疗反应差的患者[PFS:23.1个月(5.9~40.4个月)比8.7个月(7.8~9.8个月),χ2= 9.868,P=0.001; OS:46.7个月(25.5~68.0个月)比14.3个月(9.9~18.9个月),χ2=8.994,P=0.002]。将以上因素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后发现,这些因素都不是影响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乳房巨大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病理类型、切缘是否阴性、全身系统治疗的反应性等多个因素相关,并非由单一因素所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遗传性乳腺癌患者胚系基因BRCA1/2的外显子区域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确诊的100例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患者胚系基因BRCA1/2突变的情况,并收集其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以及ER、PR、HER-2状态等临床病理资料。然后,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BRCA1与BRCA2基因突变类型的差异,并用χ2检验分析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在100例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中,有6例患者携带BRCA1基因突变,11例患者携带BRCA2基因突变。而在6例BRCA1基因突变者中,发生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者分别占4/6、2/6;在11例BRCA2基因突变者中,发生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者分别占4/11、7/11;2组间比较,基因突变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5)。在组织学分级1、2级的患者中,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者以及不携带BRCA1/2基因突变者分别占4.4%(4/91)、8.8%(8/91)和86.8%(79/91),而在组织学分级为3级的患者中,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者及不携带BRCA1/2基因突变者分别占2/9、3/9和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8,P=0.007)。在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者及不携带BRCA1/2基因突变者分别占10.7%(6/56)、16.1%(9/56)和73.2%(41/56),而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者及不携带BRCA1/2基因突变者分别占0(0/44)、4.5%(2/44)和95.5%(42/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2,P=0.007)。 结论遗传性乳腺癌患者胚系基因BRCA1/2突变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HER-2状态的患者间存在差异。本研究在丰富遗传性乳腺癌临床遗传学资料的同时,可能为后期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奠定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评估直肠腺癌患者对新辅助放化疗的反应率,旨在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后组织学消退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6-01-2018-05-31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并行手术治疗的75例局部进展期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KRAS、NRAS和BRAF基因通过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或Sanger测序法检测,并采用多重荧光PCR法检测肿瘤组织基因的微卫星不稳定性。以肿瘤退缩分级(TRG)评价术前放化疗的疗效,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临床病理、生物指标与术前放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肿瘤退缩程度:TRG014例(18.7%),TRG120例(26.6%),TRG233例(44.0%),TRG38例(10.7%)。肿瘤退缩良好者(TRG0+1)发生率为45.3%(34/75),肿瘤无明显退缩者(TRG2+3)发生率为54.7%(41/75)。KRAS基因突变率为37.3%(28/75),BRAF突变率为4.0%(3/75),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检出率为6.7%(5/75)。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T分期(χ2=5.291,P=0.021)、临床N分期(χ2=4.546,P=0.033)、肿瘤周径范围(χ2=6.482,P=0.011)、神经侵犯或脉管癌栓(χ2=5.105,P=0.024)、肿瘤大小(t=2.704,P=0.009)以及KRAS基因型(χ2=5.066,P=0.024)是影响直肠腺癌术前放化疗后TRG分级水平的预测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周径范围≤1/2周(OR=4.213,95%CI:1.223~14.515,P=0.023)和神经侵犯或脉管癌栓(OR=4.544,95%CI:1.010~20.444,P=0.049)是直肠腺癌术前放化疗后TRG分级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肿瘤周径范围、神经侵犯或脉管癌栓是直肠腺癌患者术前放化疗后TRG分级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Ki-67的表达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空芯针吸穿刺活组织检查证实为HER-2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之后接受新辅助化疗。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新辅助化疗前Ki-6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接受TcbH(多西他赛+卡铂+曲妥珠单克隆抗体)和AC-TH(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曲妥珠单克隆抗体)2种方案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和病理疗效的差异。根据新辅助化疗后激素受体(HR)状态,分成HR阴性组与HR阳性组,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新辅助化疗后Ki-67表达变化与患者疗效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并进行生存分析,用Log-rank法进行无复发生存(RFS)的组间比较,并根据HR状态进行亚组分析。(5)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 结果新辅助化疗前Ki-67低表达患者22例,高表达患者63例。新辅助化疗前Ki-67低表达与高表达患者在年龄、月经状态、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状态、ER表达、PR表达、病理疗效及肿瘤大小和临床疗效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296、0.186、0.276、0.010、0.021、1.401, P均>0.050;P=0.646、0.569)。接受TcbH和AC-TH方案的患者临床疗效和病理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54; χ2=0.232,P=0.630)。新辅助化疗后,HR阴性51例,HR阳性34例。2组患者的手术方式、Miller-Payne分级、是否接受放射治疗、复发转移情况、Ki-67状态改变以及新辅助化疗方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57;χ2=2.215、3.266、0.095、0.516、0.297,P均>0.050)。新辅助化疗后,21例Ki-67表达升高或无变化,64例Ki-67表达降低。Ki-67降低者的临床疗效及病理疗效均优于Ki-67升高或无变化者(P=0.003; χ2=8.729,P=0.00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51例HR阴性患者中,Ki-67降低者病理疗效优于Ki-67升高或无变化者(χ2=11.141,P=0.001),但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而在34例HR阳性患者中,Ki-67降低者临床疗效优于Ki-67升高或无变化者(P=0.037),但病理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2)。生存分析显示:新辅助化疗后Ki-67降低组RFS率明显高于Ki-67升高或无变化组(χ2=26.275,P<0.001);在HR阴性及HR阳性患者中,新辅助化疗后Ki-67降低组RFS率均高于Ki-67升高或无变化组(χ2=11.302、22.127,P均<0.001)。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3级、淋巴结转移是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2.764、3.550,95%CI:1.104~6.919、1.026~12.281,P=0.030、0.045),新辅助化疗后Ki-67表达降低是独立保护因素(HR=0.197,95%CI:0.087~0.475,P<0.001)。 结论新辅助化疗后Ki-67表达变化与临床疗效及病理疗效之间存在相关性,可能是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RFS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光散射乳腺诊断系统(简称乳光超)对T1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治疗的超声检查3级及以上(排除6级)患者共2 245例。患者同时完成了超声及乳光超检查,其中,经活组织检查且有完整病理资料的患者共1 157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肿瘤最大直径将1 157例分为3组:S1组(≤1.0 cm)共452例,S2组(1.1~2.0 cm)共489例,S3组(>2.0 cm)共216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及95%CI, 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采用Medcalc V19.0.4软件行Z检验。2种方法敏感度及特异度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2种方法分别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McNemar检验)。 结果1 157例中,恶性144例(12.4%),全部为浸润性导管癌,良性1 013例(87.6%),其中纤维腺瘤85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9例,腺病112例。超声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130/144)和67.7%(686/1 013),诊断准确率为70.5(816/1 157),乳光超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4% (136/144)和81.8%(829/1 013),诊断准确率为83.4% (965/1 157)。2种方法比较,乳光超诊断的敏感度与超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2,P=0.183),但乳光超的诊断准确率及特异度比超声高(χ2=55.148,P<0.001,χ2=53.515,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对0~1.0 cm及1.1~2.0 cm肿块,乳光超诊断效能优于超声(Z=2.384,P=0.034;Z=3.962, P<0.001);而对于>2.0 cm的肿块,乳光超的诊断效能与超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11, P=0.056)。亚组分析显示:对于0~1.0 cm小肿块,乳光超特异度为85.7%(359/419),高于超声特异度72.3%(303/419)(χ2=22.555,P<0.001)。对于1.1~2.0 cm小肿块,乳光超特异度为80.4%(349/434),高于超声特异度66.1%(287/434)(χ2=22.613,P<0.001)。对于>2.0 cm肿块,乳光超特异度为73.1%(117/160),超声特异度为58.1%(93/160),乳光超特异度优于超声(χ2=7.979,P=0.005)。各亚组中,乳光超与超声的敏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27; χ2=0.374,P=0.541; P=1.000)。 结论乳光超对T1期乳腺癌的诊断优于超声,可作为早期乳腺癌诊断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真空辅助旋切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在乳腺结节(临床不可扪及、经超声检查发现并考虑为良性疾病的低回声实性肿块称为乳腺结节)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妇幼保健院和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对2 468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了真空辅助旋切活检。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其中892例乳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患者年龄、乳腺结节直径、超声BI-RADS分级和乳腺X检查与乳腺癌检出率的关系,评价真空辅助旋切活检诊治乳腺结节的价值。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及配对χ2检验(McNemar检验)分析乳腺结节直径及患者年龄与病理结果的关系,乳腺癌检出率与乳腺结节直径、超声BI-RADS分级及患者年龄的关系,以及乳腺超声联合X线检查对不同BI-RADS分级乳腺结节的乳腺癌检出率差异。 结果892例乳腺结节患者共完全切除1 626个乳腺结节,检出乳腺癌16例,占1.8%(16/892)。乳腺结节直径≥1.5 cm者乳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1.5 cm者[6.0%(5/84)比1.4%(11/808),χ2=6.685,P=0.010];亚组分析显示,乳腺结节直径<1.5 cm组中年龄≥40岁者乳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年龄<40岁者[2.4%(9/370)比0.5%(2/438),χ2=5.831,P=0.016)。乳腺超声BI-RADS 2级患者未检出乳腺癌;乳腺超声BI-RADS 3级患者中,乳腺结节直径≥1.5 cm者乳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1.5 cm者[5.4%(3/56)比1.1%(6/565),χ2=3.917,P=0.039];乳腺超声BI-RADS 3级且乳腺结节直径<1.5 cm组中,年龄≥40岁者乳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40岁者[2.3%(6/256)比0(0/309),χ2=5.259,P=0.022];乳腺超声BI-RADS 4A级患者乳腺癌检出率与年龄及乳腺结节直径无关(χ2<0.001,P=1.000; P=0.162)。在本组患者中,乳腺超声联合X线检查评估为BI-RADS 4A级者,其乳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2、3级患者[12.3%(9/73)比0.5%(1/212),P<0.001]。 结论乳腺结节直径及患者年龄是影响乳腺癌检出率的因素。临床上对于超声BI-RADS 3级且直径≥1.5 cm或直径<1.5 cm但年龄≥40岁的乳腺结节患者,可以考虑微创活检;超声BI-RADS 4A级者应积极活检。乳腺超声联合X线检查可能增加乳腺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PTEN基因的关系。 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查询PD-L1 mRNA在浸润性乳腺癌数据集(包括115例TNBC和702例非TNBC)中的表达情况。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第180医院收治的182例浸润性乳腺癌术后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包括62例TNBC和120例非TNBC,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D-L1和PTEN的表达情况。用t检验比较TCGA数据库中2组的PD-L1 mRNA表达量,率的比较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石蜡标本中2组PD-L1表达强度,并用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PD-L1与PTEN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浸润性乳腺癌中3.8%(31/817)有PD-L1 mRNA上调,其中TNBC组的表达上调率为8.7%(10/115),高于非TNBC组的3.0%(21/702)(χ2=7.314,P=0.007),TNBC组的PD-L1 mRNA表达量为8.05±0.91,高于非TNBC组的7.38±0.73 (t=7.510,P<0.001)。石蜡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NBC组的PD-L1阳性表达率为14.5%(9/62),高于非TNBC组的5.0% (6/120)(χ2=4.895,P=0.027),而且PD-L1阳性表达强度也高于非TNBC组(Z=-2.291,P=0.022)。TNBC石蜡标本中PD-L1与PTE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χ2=6.913,P=0.009; r=-0.382,P=0.002)。 结论TNBC中PD-L1表达高于非TNBC,并与PTEN负相关,其可能成为TNBC患者的免疫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调强放疗(IMRT)与二维常规放疗(2DCRT)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292例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中,81例2DCRT,211例IMRT。采用UICC 2009年分期标准进行复发再分期。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1.8%,随访时间满 3年者2DCR、IMRT者分别为38、106例。2DCRT、IMRT者 3年总生存率不同(36.9%、51.3%,χ2=8.44,P=0.004),无局部进展生存率也不同(63.3%、86.0%,χ2=13.83,P=0.000),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相似(79.0%、83.5%,χ2=0.25,P=0.61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IMRT是影响总生存和无局部进展生存的因素(χ2=9.51、5.20,P=0.002、0.023和 χ2=4.84、9.24,P=0.027、0.002)。2DCRT组3+4级张口困难和放射性脑病发生率高于IMRT组的(43.2%和24.7%∶19.9%和8.1%,χ2=16.37,P=0.000和 χ2=14.64,P=0.000),而IMRT鼻咽黏膜坏死和(或)鼻咽大出血的发生率高于2DCRT的(33.2%∶7.4%,χ2=20.19,P=0.000)。结论 IMRT可提高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的无局部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IMRT还可降低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再程放疗严重张口困难和放射性脑病发生率,但增加鼻咽黏膜溃疡和(或)鼻咽大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女性乳腺癌患者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RS)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不同BMI患者中的分布差异,分析21基因RS在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42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HR阳性、HER-2阴性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21基因的表达,并计算RS值。根据RS将患者分为低(RS≤15)、中(152 )、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和肥胖组(BMI≥28.0 kg/m2 )3个亚组。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RS分组及不同BMI分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卡方分割法,并进一步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连续变量资料进行线性相关分析。RS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等级资料(组织学分级)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传统术后风险分组和21基因RS分组方法的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 结果根据RS将患者分为低(n=105)、中(n= 21)、高(n=16)3组,根据BMI将患者分为体重正常组(n=83)、超重组(n=48)、肥胖组(n=11)。不同RS分组乳腺癌患者组织学分级(H=13.824,P=0.001)、PR表达水平(χ2=18.884,P<0.001)、Ki-67(χ2=15.483,P<0.001)及分子分型(χ2=12.986,P=0.0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S与PR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520,P<0.001)、与Ki-67呈正相关(r=0.487,P<0.001)。不同BMI状态乳腺癌患者年龄(χ2=8.401,P=0.015)及绝经状态(χ2=9.060,P=0.01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RS及其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0.460,P=0.795;χ2=3.042,P=0.537)。RS分组和传统术后复发风险分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850,P<0.001)。根据21基因RS,重新归类为低RS组的72例传统术后中复发风险的患者中仅19人接受了化疗,术后随访7.0~54.0个月(中位时间:22.5个月),截至2022年3月均未见复发或疾病进展。 结论21基因RS可为早期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术后辅助化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干细胞样标志物CD44+CD24-/low在基底样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rcinoma, BLBC)中过表达与BLBC恶性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在乳腺癌基因表达分型的基础上, 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免疫表型的表达选取乳腺癌组织四组:管腔A组、管腔B/C组、Her-2高表达组及三阴性组;对三阴性组检测CK5/6、EGFR, 分为正常乳腺样型和BLBC型两组;对上述5组进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 选用抗体为CD44、CD24, 观察CD44+CD24-/low表型表达并比较BLBC组与其它各组的差异。结果 (1)三阴性组共60例, CK5/6和或EGFR阳性者41例(68.3%), 确定为BLBC;CK5/6、EGFR阴性者19例(31.7%), 确定为正常乳腺样组;(2)CD44+CD24-/low表型在BLBC组中占78.0%(32/41), 相对于管腔A组37.9%(11/29)、管腔B组25.9%(7/27)、Her-2高表达组17.2%(5/29)、正常乳腺样组26.3%(5/21), 表达增高并具有显著性(P<0.05);(3)所有150例乳腺癌中(可评价145例)具有CD44+CD24-/low免疫表型者其Ki-67指数增高相对于非CD44+CD24-/low表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BLBC型乳腺癌表达乳腺癌干细胞样标志物CD44+CD24-/low显著高于其它各型乳腺癌, CD44+CD24-/low与BLBC独特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早期(病理N1期)乳腺癌分子分型与术后局部或区域复发(LR)间关系,探讨改进个体化辅助放疗指征。方法 回顾分析1998—2009年本院手术的 547例病理T1~2N1M0期乳腺癌根治术后未行放疗患者。根据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分为Luminal A、Luminal B、HER-2过表达和三阴型,比较LR复发率(LRR)及LR生存率(LRFS),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对其LR风险进行分组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LRR、LRF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 Luminal A、Luminal B、HER-2过表达和三阴型分别占30.0%、48.6%、9.3%和12.1%。随访率97.1%,随访时间满5、10年者分别为334、12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LR风险比Luminal A型高,5年LRR分别为19.0%、14.9%与5.3%(χ2=4.28、5.02,P=0.026、0.015),LRFS分别为73.5%、80.6%与91.1%(χ2=7.27、4.77,P=0.005、0.021)。多因素分析显示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年龄≤35岁、pT2期病变是LRR及LRFS的不良预后因素(χ2=2.29、2.08、18.22、6.86,P=0.020、0.016、0.001、0.005及 χ2=1.90、1.41、8.58、3.94,P=0.006、0.025、0.002、0.039)。有以上0、1和≥2个危险因素者 10年LRR分别为4.3%、14.1%和31.9%(χ2=28.03,P=0.000)。结论 分子分型有助于个体化区别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N1早期乳腺癌患者间LR风险,具有多个危险因素者应接受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用放射性硫胶体(SC)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CT探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的应用价值。 方法按照入组和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4~8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11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行99Tcm-SC SPECT/CT联合术中蓝染法定位SLN,以联合法(SPECT/CT+蓝染法)检出结果为标准,比较单纯平面显像、蓝染法、SPECT/CT 3种方法对SLN的检出率,并对所有检出的SLN送病理检查。组间SLN检出率(以病例数分析)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SLN检出率(以淋巴结数分析)的比较及SLN病理阳性率的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 结果以联合法(SPECT/CT+蓝染法)检出结果为标准,从病例数角度分析,平面显像、SPECT/CT及蓝染法的SLN检出率分别为91.53%(108/118)、97.46%(115/118)和97.46%(115/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SPECT/CT及蓝染法的SLN检出率高于平面显像(χ2=5.143、5.143,P=0.023、0.023)。从淋巴结数的角度分析,平面显像、SPECT/CT及蓝染法的SLN检出率分别为61.72%(158/256)、96.88%(248/256)和95.70%(245/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072,P<0.001),SPECT/CT与蓝染法的SLN检出率也高于平面显像(χ2=90.000、87.000,P<0.001)。对于腋窝区SLN,平面显像、SPECT/CT及蓝染法的检出率分别为64.44%(154/239)、96.65%(231/239)和100.00%(239/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312,P<0.001),SPECT/CT与蓝染法均高于平面显像(χ2=77.000、85.000,P均<0.001),蓝染法高于SPECT/CT(χ2=6.125,P=0.013)。对于非腋窝区SLN,平面显像、SPECT/CT及蓝染法的检出率分别为4/17、17/17和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39,P<0.001),SPECT/CT高于平面显像及蓝染法(χ2=11.077、9.091,P=0.001、0.003)。SPECT/CT与蓝染法检出的SLN病理阳性率分别为24.22%(62/256)和21.09%(54/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00,P=0.061)。对于腋窝区淋巴结,蓝染法比SPECT/CT多发现8枚,其中3枚SPECT/CT阴性的淋巴结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结宏转移,另5枚均为非转移淋巴结。对于非腋窝区淋巴结,SPECT/CT比蓝染法多发现11枚(3枚内乳淋巴结,5枚胸肌间淋巴结,3枚乳腺内淋巴结),病理证实9枚微转移淋巴结,2枚宏转移淋巴结。 结论SPECT/CT的应用能够更精确地指导SLN活组织检查定位,而且在提高病理阳性SLN的检出率,尤其是探测非腋窝SLN方面,SPECT/CT较蓝染法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配对盒基因8抗体(PAX8)、MECOM表达水平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76例,均经乳腺癌根治手术治疗,切除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距病灶>5 cm),收集乳腺癌患者临床基本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PAX8、MECOM表达。比较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AX8、MECOM阳性表达率,比较PAX8、MECOM不同表达与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中PAX8总阳性率(61.8%)高于癌旁组织(36.8%)(χ2=9.502,P=0.002);癌组织MECOM总阳性率(68.4%)高于癌旁组织(32.9%)(χ2=19.188,P<0.001)。PAX8表达阳性乳腺癌患者脉管内栓塞发生率及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高于PAX8表达阴性患者(P<0.05);MECOM表达阳性乳腺癌患者组织学分级程度、脉管内栓塞发生率及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高于MECOM表达阴性患者(P<0.05)。PAX8、MECOM表达阳性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例数和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程度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金属硫样蛋白5(MTL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本回顾性研究采用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编号:2005DKA2130)获得的2005年1月至2012年9月初次手术、术前无肿瘤远处转、未经过新辅助治疗的77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术后随访截止至2016年1月,随访时间为3.3~11.0年。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非参数检验分析MTL5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TL5表达对患者复发和死亡风险的影响;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MTL5表达患者的OS率和无复发生存率。 结果在纳入的77例成对样本中,排除脱片样本5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均无MTL5表达的样本29例、MTL5均有表达但差别无法判断的样本2例后,剩余41例,其中MTL5高表达(癌组织中MTL5表达高于癌旁组织)者21例,低表达(癌组织中MTL5表达低于癌旁组织)者20例。MTL5表达与年龄、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21;Z=-2.281,P=0.023),而与ER、PR、肿瘤大小、病理类型、HER-2无关(χ2=0.034,P=0.853;χ2=0.042,P=0.837;χ2=1.177,P=0.278;P=0.663;P=1.000)。单因素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及MTL5表达为复发和死亡风险因素(复发风险:N3期与N0期比较,HR=14.524,90%CI: 2.322~90.858,P=0.004;MTL5高表达者比低表达者,HR=8.752, 90%CI: 1.093~70.054,P=0.041;死亡风险:N3期与N0期比较,HR=8.469,90%CI: 1.495~47.988,P=0.016;MTL5高表达者比低表达者,HR=8.255, 90%CI: 1.031~66.081,P=0.047)。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表达MTL5的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更高,且可以作为独立风险因素(HR=11.320, 95%CI:1.022~125.436,P=0.048);同样,高表达MTL5的乳腺癌患者有更高的死亡风险,且可以作为独立风险因素(HR=9.191, 95%CI:1.037~81.430,P=0.046)。MTL5高表达者OS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均低于MTL5低表达者(χ2=5.652、6.084,P=0.017、0.014)。 结论MTL5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提示患者预后差,有潜力作为乳腺癌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原发灶手术对晚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女性患者生存的影响及其相关预后因素。 方法利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搜索并筛选出2010—2016年初诊晚期TNBC女性患者1 7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95例接受原发灶手术,975例未接受手术。利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平衡混杂因素,利用Kaplan-Meier曲线观察OS及疾病特异性生存(DSS),利用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分析评估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对晚期TNBC女性患者预后的影响,利用R×64 3.5.2软件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1 770例晚期TNBC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范围:0~83个月),中位OS为13个月,2年OS率为25.3%,3年OS率为15.4%。原发灶手术组中位OS为18个月,而未手术组为9个月(χ2=181.380,P<0.001),中位DSS为18个月比10个月(χ2=163.674,P<0.001);PSM后仅N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2.712,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灶手术(OS:HR=0.544,95%CI:0.478~0.620,P<0.001; DSS:HR=0.560,95%CI:0.490~0.640,P<0.001)、T分期(OS:HR=1.166,95%CI:1.095~1.241,P<0.001; DSS:HR=1.177,95%CI:1.103~1.256,P<0.001)、骨转移(OS:HR=0.802,95%CI:0.702~0.916,P=0.001;DSS:HR=0.788,95%CI:0.687~0.904,P<0.001)、脑转移(OS:HR=0.593,95%CI:0.468~0.752,P<0.001;DSS:HR=0.571,95%CI:0.449~0.726,P<0.001)、肝转移(OS:HR=0.590,95%CI:0.511~0.682,P<0.001;DSS:HR=0.587,95%CI:0.506~0.681,P<0.001)及化疗(OS:HR=0.377,95%CI:0.322~0.443,P<0.001; DSS:HR=0.395,95%CI:0.334~0.467,P<0.001)是影响OS及DS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为OS的独立预后因素(OS:HR=1.141,95%CI:1.039~1.254,P=0.006)。生存曲线显示PSM前后原发灶手术组较未手术组有明显生存获益(PSM前OS: χ2=181.380, P<0.001;DSS:χ2=163.674, P<0.001;PSM后OS: χ2=69.234,P<0.001;DSS: χ2=59.906, P<0.001)。 结论原发灶手术改善了晚期TNBC女性患者的OS及DSS,可为晚期TNBC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