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型骨-骨水泥-假体模型在增加环形凹槽后的生物力学和界面微观变化。方法使用刀具对骨床进行处理,使之产生两个环形凹槽,建立新型骨-骨水泥-假体模型,将没有环形凹槽的模型作为对照组。将两种模型使用Micro-CT进行检测,计算模型的微观参数。然后将模型使用生物力学测试仪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骨-骨水泥界面接触面积和模型孔隙率,生物力学的测试结果,并对模型微观参数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的骨-骨水泥界面的接触面积(5470±265)mm~2明显大于对照组(5289±299)mm~2,但是两组之间的孔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0.382)%vs.(1.59±0.496)%。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模型的失效主要发生在骨-骨水泥界面。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抗拉伸(7337±1825)N vs.(5564±1359)N和抗旋转能力(65.70±4.83)N·m vs.(60.60±4.43)N·m明显大于对照组。其次,研究发现模型的抗拉伸和抗旋转能力与骨-骨水泥的接触面积有明显正相关性R~2=0.85和R~2=0.77,但是与模型的孔隙率成负相关R~2=0.57和R~2=0.43。有限元分析发现,实验组模型有更小的应力分布现象。结论通过处理使骨质髓腔内壁产生环形凹槽,导致骨水泥和骨质可以更好地进行交锁,增强骨-骨水泥界面的强度,提高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初始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山羊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为模型,比较生物骨横穿钉和Rigidfix固定重建ACL的生物力学特征,探讨生物骨横穿钉的初始固定效果。方法采用12只山羊左右侧膝关节模拟ACL重建,实验组为生物骨横穿钉组(n=12),对照组为Rigidfix组(n=12)。生物力学实验包括位移数据、失效载荷、最大载荷等。选取载荷-位移曲线近似直线的斜率作为抗拉刚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疲劳试验中,两组在循环200、400、1000次的位移分别为(0.53±0.11 vs.0.55±0.11)cm、(0.78±0.16 vs.0.84±0.17)cm、(1.21±0.26 vs.1.23±0.28)c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骨横穿钉组的最大失败载荷与失效载荷分别为(944.225±223.073)N、(864.864±191.209)N;Rigidfix组为(900.568±86.375)N、(807.473±68.125)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拉刚度,生物骨横穿钉组(237.215±92.126)N/mm与Rigidfix组(230.357±49.792)N/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骨横穿钉与Rigidfix在离体生物力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生物横穿钉有临床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注射液与吸收性明胶海绵在腰椎手术中局部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手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进行比较,实验组(氨甲环酸注射液和吸收性明胶海绵局部联合应用)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5~71岁,平均(51.13±6.20)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70.0%),腰椎管狭窄症4例(13.3%),腰椎滑脱症5例(16.7%);其中8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内科疾病。对照组(单独使用吸收性明胶海绵)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4~78岁,平均(52.80±6.30)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63.3%),腰椎管狭窄症3例(10.0%),腰椎滑脱症8例(26.7%);其中10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内科疾病。实验组局部联合应用氨甲环酸注射液与吸收性明胶海绵,对照组单纯应用吸收性明胶海绵,观察术后前3个8 h引流量、总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红细胞容积(HCT)及Hb值,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第1个8 h引流量明显减少[(83.52±60.78)ml vs.(169.38±76.9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3个8 h引流量均减少[分别为(47.24±40.67)ml vs.(54.93±44.03)ml、(23.86±26.01)ml vs.(33.21±26.19)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3个8 h引流量之间比较,两组第1个8 h和第2、3个8 h之间总体引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更为明显,第2个8 h与第3个8 h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总引流量比较[(154.62±97.74)ml vs.(257.86±123.5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于实验组。(4)两组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平均拔管时间低于对照组。(5)两组术后第1天的Hb及HCT值[分别为(120.79±14.96)g/L vs.(111.14±19.64)g/L、(36.441±4.345)%vs.(33.717±5.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术前、术后第3天、第7天的Hb及H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2例出现脑脊液漏,但未观察到其它不良反应。结论腰椎后路手术中局部联合应用氨甲环酸注射液与吸收性明胶海绵比单纯应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可明显减少引流量,具有止血效果,无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鹿瓜多肽/煅烧骨颗粒/壳聚糖复合材料对骨缺损修复的能力。方法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缺损(10 mm×4 mm×4 mm)的实验模型,一侧为实验组充填鹿瓜多肽/煅烧骨颗粒/壳聚糖复合材料,另一侧为对照组充填煅烧骨颗粒/壳聚糖复合材料。按术后2、4、8、12 w处死白兔,取材后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进行观察。结果随着时间的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骨缺损区均见成骨,12 w时实验组骨缺损基本完成修复,比对照组快一些;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BMP-2的表达情况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添加了鹿瓜多肽的煅烧骨颗粒/壳聚糖复合材料能更有效地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与关节镜下单纯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比较,探讨带跟骨异体跟腱重建 ACL 促进腱-骨愈合的作用。方法 选择 2008 年1月至 2009 年 12 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 41 例 ACL 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 21 例采用带跟骨异体跟腱重建 ACL (试验组), 20 例采用单纯同种异体肌腱重建 ACL (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原因、病程及术前功能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采用单束单隧道技术重建 ACL。结果 术后 2周两组所有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 24~28 个月,平均 26 个月;对照组 24~30 个月,平均 28 个月。术后2年,试验组 Lachman 试验阴性率 71.4% (15 例),前抽屉试验阴性率 76.2% (16 例);对照组2个试验的阴性率分别为 70.0% (14 例) 和 75.0% (15 例)。术后2年,试验组 Lysholm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 (IKDC)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T 检查示,术后 2年两组骨隧道直径均较术后1个月有不同程度增加,但试验组 (4/21,19.0%) 的骨隧道扩大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8/20,40.0%) (P<0.05)。膝关节松弛度检测显示:试验组关节前向松弛度为 (1.82±0.90) 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 (2.29±0.77) mm。结论 与采用单纯同种异体肌腱重建 ACL 相比,采用带跟骨异体跟腱重建 ACL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骨隧道扩大率,促进腱-骨愈合,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术后板-骨界面间隙大小以及界面间隙对置换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脊柱外科行Prestige LP椎间盘置换的443例的病史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置换手术276例,混合手术167例,共植入椎间盘假体576个。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的临床效果;影像学的评价指标则包括置换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假体下沉、假体移位及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等假体相关并发症以及术中C型臂机透视颈椎侧位X线片上假体-骨界面间隙大小。结果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6.2±23.7)个月,末次随访与术前的JOA评分[(14.3±3.8) vs.(8.5±2.4)]、NDI [(5.7±3.5) vs.(12.8±7.6)]、上肢痛VAS [(1.5±1.2) vs.(4.3±2.1)]、颈痛VAS [(1.7±1.5) vs.(3.8±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置换节段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R术后板-骨界面残留间隙介于0~1.98 mm之间,依据术后板-骨界面间隙大小,将576个置换节段分为4组(A组≤0.5 mm,0.5 mmB组≤1.0 mm,1.0 mmC组≤1.5 mm,D组1.5 mm)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D组假体下沉发生率[5.5%vs.(A组3.8%、B组4.0%、C组4.3%)]、移位发生率[3.6%vs.(A组1.9%、B组2.3%、C组2.2%)]均大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组置换节段HO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restige LP ACDR术后板-骨界面仍残留有0~1.98 mm的间隙;且术后板-骨界面间隙1.5 mm时,其发生假体下沉、移位的风险明显增加;而术后板-骨界面间隙大小对置换节段HO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灭活瘤骨复合肿瘤假体,重建下肢髋膝关节附近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西安市红会医院骨病肿瘤科,2013 年至 2018 年诊治的 5 例下肢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病案资料。男 3 例,女 2 例;年龄 18~55 岁,平均 (35.40±15.96) 岁;操作流程:完整切除瘤段,部分瘤段采用恒温 65°、10% 高渗盐水灭活后 30 min,再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浸泡 5 min;复合肿瘤假体重建修复髋膝关节周围骨肿瘤切除后缺损。其中自体灭活瘤骨-肿瘤髋假体复合物重建瘤段切除后骨缺损 3 例,自体灭活瘤骨-肿瘤膝假体复合物重建骨缺损 2 例。术后第 1、3、6、9、12 个月及每半年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及功能随访评估。影像学评估主要包括并发症及灭活瘤骨-骨端界面愈合情况;采用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 (MSTS) 行功能评估。结果本组 5 例随访 16~60 个月,平均 (32.0±17.65) 个月。病理学诊断:股骨软骨肉瘤 3 例,胫骨尤文肉瘤 2 例。5 例自体灭活瘤骨-骨端界面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 6~10 个月,平均 (7.40±1.67) 个月;1 例尤文肉瘤患者,术后 5 年出现肺部转移,原发灶处无复发及假体松动,其余 4 例至末次随访时,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未出现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自体灭活瘤骨-骨端愈合良好。5 例 MSTS 评分平均 91%。结论 65 ℃、10% 高渗盐水灭活 30 min,是有效的自体瘤骨灭活技术,灭活瘤骨回植与骨端能够实现稳定的骨性愈合,自体灭活瘤骨复合肿瘤假体重建下肢髋膝关节附近骨肿瘤切除后大段缺损是一种可选择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给予三角韧带修复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并三角韧带损伤54例患者。根据患者是否进行三角韧带修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所有患者均行踝关节骨折复位固定术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三角韧带修复,观察组给予三角韧带修复。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两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内踝间隙与距骨倾斜角度;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54例术后均获得12个月随访,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踝间隙:对照组,术前(4.46±0.26) mm、术后即刻(3.40±0.23) mm、术后6个月(3.77±0.34) mm、术后12个月(4.06±0.35) mm,术后均低于术前(P<0.001);观察组术前(4.56±0.25) mm、术后即刻(3.36±0.22) mm、术后6个月(3.38±0.23) mm、术后12个月(3.43±0.28) mm,术后均低于术前(P<0.001)。距骨倾斜角度:对照组,术前(11.66±1.78)°、术后即刻(2.21±0.73)°、术后6个月(3.96±0.70)°、术后12个月(4.88±0.75)°,术后均低于术前(P<0.001);观察组术前(12.01±1.84)°、术后即刻(2.12±0.54)°、术后6个月(2.15±0.53)°、术后12个月(2.21±0.48)°,术后均低于术前(P<0.001)。内踝间隙:观察组术后6个月(3.38±0.23) mm、12个月(3.43±0.28) mm,均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3.77±0.34) mm、12个月(4.06±0.3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骨倾斜角度:观察组术后6个月(2.15±0.53)°、12个月(2.21±0.48)°,均低于对照组的术后6个月(3.96±0.70)°、12个月(4.88±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95.06±4.46)分,高于对照组(87.55±4.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6.30%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角韧带修复后可明显增加韧带抗张力强度及早期踝关节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OPG/OPGL蛋白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同种骨移植修复大鼠桡骨缺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4周龄SD大鼠BMSCs体外分离培养,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细胞复合同种骨.同时取8周龄SD大鼠32只,雌雄不限,制备大鼠双侧桡骨中段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 ,一侧植入BMSCs及同种异体骨颗粒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等量单纯同种异体骨颗粒作为对照组.按术后2、4、8、12周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处死动物并立即于骨缺损部位取材,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PV法)检测OPG、OPGL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所得数据经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其平均光密度值(OD值).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大体形态与组织学观察:实验组骨缺损修复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OPG蛋白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2、4、8周实验组OPG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而12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GL蛋白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2、4周实验组OPGL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而8、12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缺损修复区OPG、OPGL蛋白表达水平与骨修复愈合程度密切相关.OPG蛋白表达升高,其成骨作用加强, 而OPGL蛋白表达则相反.提示OPG的高表达可促进骨愈合,减少骨吸收;反之则促进骨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海藻酸钠(KMG)微球和明胶海绵颗粒在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栓塞效能、疗效,并探讨栓塞效能和疗效间的关系.方法 接受KMG微球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的同质中晚期肝癌患者各50例,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栓塞效能(术后1个月瘤灶的碘油沉积率)以及栓塞疗效,并比较栓塞效能与疗效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第一个月的碘油沉积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1.32±13.322)%和(50.78±19.72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年肝内肿瘤进展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8%和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进展生存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6%和26%,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82%,72%和6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1、2年肝外肿瘤进展率分别2%,4%和20%,30%,有统计学意义.1年肝内肿瘤进展及1年无进展生存率,两组比较无差别.实验组和对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82.2%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0%和30.4%;P=0.009,且1年肝内肿瘤进展率分比为4.1%和29.6%;P<0.001,肝外肿瘤进展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31%vs 35.5%;P<0.001.结论 KMG微球治疗应用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患者耐受良好;作为栓塞剂,较之明胶海绵颗粒,能取得更优的近期以及远期疗效. 肿瘤灶中碘油的沉积率作为栓塞效果的指标,碘油沉积率较高的肝癌患者其预后往往更优于乏碘油沉积的肝癌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注射鹿瓜多肽注射液结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对兔下颌骨缺损修复作用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下颌骨双侧10 mm×4 mm×4 mm缺损的模型,实验组(18只)植入CPC,并每日给予0.2 ml/kg鹿瓜多肽注射液肌注;对照组(18只)植入自固化人工骨,每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肌注。在分别于2、4、6、8 w处死,进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CBCT观察:2、4、6、8 w时实验组骨缺损处的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骨缺损处骨愈合的情况,第8 w时,实验组骨缺损处边缘连续,骨痂形成且密度基本与正常骨组织密度一致;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在2、4、6 w时实验组的BMP-2的表达量早且高于对照组,在第6 w时实验组的BMP-2的表达量达到最高峰,8 w时,实验组BMP-2染色细胞阳性数目低于对照组。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对植入CPC材料的骨缺损愈合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结合不同植骨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采用截骨复位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不同植骨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患者34例,其中15例术中进行异体脱钙骨基质植骨(异体组),19例术中进行自体骨植骨(自体组)。统计术前术后的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高度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桡骨高度丢失率,术后6个月时腕关节Cooney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一期愈合。34例均获(10.23±5.29)个月随访,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52±0.45)个月。异体组骨折愈合时间(3.75±0.15)个月,自体组骨折愈合时间(3.47±0.3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体组与自体组的术后6个月掌倾角[(7.3±6.4)°,(7.1±3.8)°]、尺偏角[(22.1±5.7)°,(21.9±4.2)°]和桡骨高度[(12.0±3.3)mm,(12.7±1.6)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各个阶段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桡骨高度丢失率和腕关节Cooney功能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自体或异体骨植骨治疗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可增强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复位丢失,改善腕关节功能。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可以代替自体骨进行植骨,避免了取骨手术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在裸鼠模型中对乳腺癌骨转移的作用.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 将60只裸鼠分为3组,每组20只,裸鼠左心腔注射乳腺癌骨转移细胞株(MDA-MB-231),7d后,分别皮下注射辛伐他汀、生理盐水及无任何处理(2次/周,19 d).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评估骨转移瘤的面积.随后处死裸鼠,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骨转移癌髓腔内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PTHrP)浓度;应用骨密度检测软件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计数骨转移灶每毫米癌组织与临近骨小梁之间破骨细胞的数量.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和无处理组相比,注射辛伐他汀的裸鼠骨转移癌面积明显减小(0.51±0.18 mm2 vs 2.13±1.24 mm2 vs 2.29±1.22 mm2;F=15.600,P=0.002; F=15.673,P=0.001),骨转移癌周围髓腔内PTHrP浓度明显降低(0.98±0.20 pmol/L vs 2.11±0.31 pmol/L vs 1.99±0.29 pmol/L;F=61.469,P<0.001;F=58.274,P<0.001),并且其转移灶破骨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4.00±1.73个/mm vs 11.40 ±4.93个/mm vs 10.91±3.87个/mm;F=17.820,P=0.001,F=17.184,P=0.002).结论 辛伐他汀能够降低乳腺癌细胞PTHrP的分泌,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在骨内生长及其对骨质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美洛昔康在慢性肩袖损伤防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大鼠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软件随机分为模型组,美洛昔康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美洛昔康组双侧肩关节行慢性肩袖损伤造模手术,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各组大鼠均于术后第4天开始跑台运动(下倾13.5°、17 m/min),每天1次,每次30 min。美洛昔康组于术后第3周、第4周、第5周各进行1次美洛昔康肩峰下注射操作,每次0.3 ml,浓度为3 mg/ml。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于相同时间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组大鼠于术后6周处死,取双侧肩关节标本:每只大鼠均选取一侧肩关节标本做石蜡包埋,HE、Masson、PGE2免疫组化染色;另一侧肩关节解剖出冈下肌-肱骨标本,做生物力学拉断测试,并提取肌腱总蛋白,Western-blot检测BMP-2表达水平。结果 HE及Masson染色可见模型组胶原纤维排列松散,纤维束分层,肌腱近止点处胶原连续性中断;正常对照组肌腱胶原平行、紧密;美洛昔康组胶原连续但排列疏松。模型组与美洛昔康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PGE2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美洛昔康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GE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6)。生物力学试验示冈下肌腱最大负荷,美洛昔康组(38.95±8.397)N低于正常对照组(71.66±5.3312)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组(17.95±6.689)N显著低于美洛昔康组(P0.001)和正常对照组(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肌腱组织BMP-2相对表达量,模型组(2.0230±0.2042)较美洛昔康组(0.4508±0.1274)和正常对照组(0.1458±0.0613)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GE2高表达促使肌腱干细胞自分泌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导致慢性肩袖损伤的原因之一。美洛昔康通过抑制PGE2对慢性肩袖损伤具有一定预防或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显微CT多阈值分析对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类型骨组织表达的可靠性,为采用显微CT影像学方法有效评价骨折愈合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制备大鼠股骨中段闭合性骨折模型,5 w后采用显微CT对骨折部位进行扫描,分别于225~700(代表全骨组织),225~330(代表钙化软骨和骨痂)和331~700(代表成熟骨组织)3个阈值范围内,测量和分析骨折标本的骨体积(bonevolume,BV)、组织体积(tissue volume,TV)和骨体积分数(BV/TV)。然后,对标本进行四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分别测量和计算标本的刚度(stiffness,S)和弹性模量(elastic modulus,E)。最后,制作上述标本的不脱钙组织切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和Von Kossa(VK)染色,并采用Osteomea-sure软件对切片的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issue volume,BV/TV)进行测量和分析。上述实验均以正常大鼠股骨作为对照。结果显微CT重建:实验组骨折已完全连接,髓腔再通。显微CT测量结果示:在225~700阈值内,实验组BV值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BV/TV也略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4);在225~330阈值内,实验组BV和BV/TV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331~700阈值内,实验组BV和BV/T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生物力学测量示:实验组S和E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H&E染色示:实验组骨折已完全被新生组织桥接修复,但修复组织多为软骨样或编织骨组织。VK染色示:实验组骨折部位填充组织钙盐含量较低,部分组织VK染色阴性。采用Osteomeasure软件对VK染色阳性区域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示:实验组BV/T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①采用显微CT单阈值分析会将部分不成熟的骨组织成分当做正常骨组织进行评价,造成对骨修复效果和骨强度误判。②通过显微CT多阈值分析可以明确表示不同的骨质成分,相关结果与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检测存在较好的依从性。③采用显微CT多阈值分析技术能够有效评价骨折愈合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开窗夯实植骨组(22例)和填塞植骨组(23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早晚期并发症和膝关节Rasmussen评分的差异。结果填塞植骨组切口愈合时间和骨痂出现时间分别为(18.96±4.18)天和(5.53±1.05)周;开窗夯实植骨组切口愈合时间和骨痂出现时间分别为(19.02±3.39)天和(5.62±1.13)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窗夯实植骨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填塞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周围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3、0.157、0.301、0.323);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的膝关节Rasmussen评分分别为(15.97±2.13)分和(16.02±3.05)分,(18.36±3.16)分和(18.52±3.23)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5、0.434),术后9个月时,开窗夯实植骨组的膝关节Rasmussen评分为(26.45±4.01)分,明显高于填塞植骨组(23.62±3.75)分(P=0.009)。结论相比填塞植骨术,开窗夯实植骨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预后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32例髌骨下极骨折(AO/OTA34-A1)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6例,观察组采取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Krachow缝合法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采用髌骨爪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本组获12~23个月,平均(16.2±0.30)个月随访,比较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疼痛和屈伸活动范围(rangeof motion,ROM)、B?stman评分等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76±0.43)个月,对照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79±0.52)个月,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两组术后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均无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观察组为(129.4±0.43)°,对照组为(129.1±0.51)°;膝关节B?stman评分,观察组为(29.6±0.23)分,对照组(29.4±0.20)分。结论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Krackow缝合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髌腱的完整性,以维持膝关节功能,操作方便,固定牢靠,有利于患者早期行功能锻炼,对髌骨下极骨折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36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上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bFGF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bFGF的复合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手术后第2、4、8周进行大体观察,X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第8周进行骨密度测定,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 经大体观察、组织学及X线检查发现,术后第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能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对照组无骨愈合迹象。术后第8周骨密度测定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组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组及单纯bFGF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手术是治疗胃肠肿瘤的重要方法,但是切口感染是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索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胃肠肿瘤患者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01-01-2015-06-30长清区人民医院80例手术治疗的胃肠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常规用药组)和实验组(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各40例.将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不良情况发生率及术前、术后1、3和5d的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及全血黏度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切口愈合时间为(7.2±0.8)d,低于对照组的(9.9±0.9)d;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和5d的C反应蛋白及全血黏度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和血液黏度从而促进胃肠肿瘤患者手术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20.
放射性骨损伤愈合能力降低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放射性骨损伤 (RBI)愈合能力降低的机制。方法 6 0 Coγ射线 15Gy单次照射并致兔右胫骨骨折 ,以半环槽氏外固定器固定 ,未照射组为对照组。术后 3d、1、3、6、12、2 4周通过组织学、血流量测定及免疫组化 (BMP与TGF β1)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实验组骨折愈合较对照组晚 12~ 16周 ,且骨折端血流量明显降低 ;BMP与TGF β1的表达亦低于对照组。结论 RBI愈合能力下降的原因是骨组织血运障碍与抑制BMP与TGF \| β1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