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包括许多方面,它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定义.补体激活的能力曾被作为判断透析膜生物相容性的主要标准,有人认为生物相容性好的膜是"应该最小程度的引起接触透析膜的病人发生炎症反应的膜",也有人认为应是缺乏任何血液成分的激活,如对补体无激活能力的表面.理想的透析膜应该与血管内皮非常接近,但目前还不能达到这一目标.所以血液和异体的透析膜接触后必然相互作用,引起补体、白细胞、单核细胞及细胞因子的释放、凝血、血管活性物质、β2-微球蛋白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相应的在临床上出现一些临床症状.研究者早已发现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膜引起的变化轻微,而生物相容性差的膜可以引起显著的变化.近年来许多学者上述方面的研究中又取得了进展,本文在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益气固肾液对透析膜生物相溶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血液透析作为一种有效的肾脏替代疗法,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透析过程的长期性和依赖性,加之体外循环的建立,血液与透析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生物相溶性)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透析膜生物相溶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自1993年,膜生物相溶性的概念被正式定义,即透析过程中血液和透析膜作用后产生的一系列特异或非特异反应,目前,生物相溶性的概念已扩展到包括透析膜在内的机体与人工肾相互作用的诸多方面,如透析液的成分,以及透析方式和频率对患者的影响等.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分子材料的不断进步,透析膜的生物相溶性会不断提高,但是中药透析液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很少有人涉及,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加入中药透析液透析组与无中药透析组在透析膜生物相溶性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不同透路膜对人体白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E)水平和补体功能的影响,并通过与铜仿(CUP)膜和聚丙烯腈(PAN)膜相比较,评价聚砜(PS,膜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膜这两种新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白细胞计数在用CUP和PMMA膜透析15分钟后明显降低,分别为开始时的46%(P<0.01和92%(P<0.05)。2小时后又恢复到透  相似文献   

4.
随着血液透析的不断普及、以及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血透过程中,透析膜与血液密切的接触,各种膜由于其本身的理化性质,膜与血液界面的自由能量(静电,偶极化作用,疏水作用)、电荷特性及Z电位等,可对血液中各种成份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结构上,某些透析膜(如铜仿膜CUP)因其为多层多糖单位构成,类似于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故当进行血透时可激活血液中补体、凝血、激肽及缓激肽系统,并能刺激一些细胞释放血栓素、蛋白分解酶,氧自由基及白细胞介素等。所有上述变化都将对机体造成某些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关于透析膜相容性方面的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5.
笔者通过检测铜仿膜、血仿膜和聚砜膜透析前、后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以探讨不同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和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血栓形成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MHD时血液与体外循环异己材料,尤其是透析膜接触,可激活补体系统和免疫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等一系列体内反应,即生物相容性[1]。充分抗凝是保证MHD患者透析质量的关键。我们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分析比较了普通肝素(UFH)、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时不同透析膜内表面血栓形成及细胞聚集的形态学变化,以期达到指导临床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MHD患者10例,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平均年龄54岁,透析龄6月~3年,所有患者均达到…  相似文献   

7.
我们利用常规白细胞计数和流式细胞术,对血液透析患者外用血白细胞在血液透析(HD)后24、 48、 72 h凋亡变化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材料和方法 1.实验分组:(l)正常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40 ± 5)岁,均为健康献血员。(2)HD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43±5)岁,透析时间1~5年,每周透析2次,每次4~5h,透析膜为醋酸纤维素膜,碳酸氢盐透析,所有患者的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2.取样:上午10时指尖采血,同时静脉抽血枸椽酸钠抗凝,立即送检。 3.常规白…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最有效的维持生命的治疗方法,透析效果的好坏取决于透析方式的选择。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以其大孔径人工合成膜的高通透特性明显优于低通量透析的透析效果,其高毒素清除率及高超滤作用使其成为目前最合理的透析方式。临床上常通过应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来调节慢性肾衰竭患者钙磷代谢平衡、增加β2-微球蛋白(β2-MG)清除、改善血脂代谢紊乱及改善营养状况等。但高通量血液透析在应用过程中亦存在一些问题,如细菌等微生物可能通过透析膜进入血液,对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质量控制要求较高等。提高跨膜压使血液侧压力高于透析液侧压力及使用超纯透析液是保证高通量透析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药透析液对透析膜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药透析液对血液透析膜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中药透析液(益气固肾液+常规碳酸氢盐透析液),与应用常规透析液者进行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用3种透析膜:双醋酸纤维素膜、血仿膜、聚酰氨膜。测量透前、透析30min和透后的IL-1β、TNF-α、IL-6及CRP水平。结果:(1)透后IL-1β、TNF-α、IL-6及CRP均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应用中药透析液后,CRP升高程度明显降低(P〈0.05);IL-1β、IL-6、TNF-α升高程度也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2)用3种透析膜进行透析时,IL-1β、TNF-α、IL-6及CRP有所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药透析液能降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CRP升高程度,提示中药透析液能显著改善血液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2)用不同透析膜进行透析时,IL-1β、TNF-α、IL-6及CRP有所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双醋酸纤维素膜、血仿膜、聚酰氨膜的生物相容性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0.
血液透析(血透)过程中患者血液与异己材料接触后导致血液中白细胞的激活,其产生的前炎症性细胞因子和透析患者的急、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白介素-1受体拮抗物(IL-1Ra)在反映机体炎症反应方面较为敏感[1].因此,我们采用细胞培养和原位杂交等技术观察不同条件下正常人和尿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1Ra的m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情况,以了解透析膜和内毒素在PBMC激活中的作用,为将来超净水透析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4种不同膜材料透析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 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入选,进行前瞻、随机、对照、队列研究。在基线水平所有患者均应用聚砜(PS)膜透析器透析至少3个月,随后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配入3个不同膜材质透析器组:聚醚砜膜(PES)组、三醋酸纤维素膜(CTA)组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PMMA)组,观察6个月。透析器无复用,在不同的时间点测定生物相容性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1β、IL-13、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在不同组之间及分组前(0)、3、6个月透析前后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透析过程中,血补体C3a、C5a水平均先升后降。PMMA组在0个月时透析0 min、15 min、240 min补体C3a为(117.92±35.99)、(183.09±57.02)、(135.20±43.08) μg/L;在3个月时分别为(96.11±30.84)、(141.48±50.70)、(115.38±37.49) μg/L;在6个月时分别为(85.05±17.28)、(146.31±41.07)、(116.69±32.95) μg/L,0个月分别与3个月、6个月间C3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个月时PMMA组透析0 min、15 min、240 min C5a为(60.59±19.07)、(85.30±23.50)、(72.74±28.97) μg/L,PES组透析0 min、15 min、240 min C5a为(74.70±18.70)、(98.85±27.78)、(83.96±27.87) μ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白细胞计数(WBC,×109/L)在透析过程中先降后升。PMMA组WBC 0个月、3个月、6个月的透析0 min为(5.60±1.42)、(6.02±1.36)、(6.45±1.29)(均P < 0.05);15 min为(4.44±0.98)、(2.32±1.11)、(2.20±1.42)(均P < 0.01);0个月、6个月的透析30 min为(5.64±1.22)、(4.74±1.35)(P = 0.026);60 min为(5.97±0.82)、(6.82±1.58)(P = 0.39);240 min为(7.41±1.87)、(8.44±1.61)(P = 0.001);3个月、6个月的透析240 min为(7.53±2.31)、(8.44±1.61)(P = 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4种膜材料透析器生物相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类透析膜对血浆补体终末复合物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种类透析膜对补体系统激活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用不同种类透析膜透析膜透析过程中不同时间血浆SC5b-9(补体终末复合物)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用CU膜(cuprophane membrane,铜仿膜)透析,透析过程中血浆SC5b-9浓度变化最大;其次是用PMMA膜(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HE膜(hemophane membrane,血仿膜)、PSN膜(polysynthane hemodialyser,仿生膜)透析;HE膜用过氧乙酸和福尔马林消毒第4次复用,血浆SC5b-9浓度变化幅度较首次使用明显降低(P<0.05)。结论:不同种类透析膜激活补体的能力不同,依次为:CU>PMMA>HE>PSN;HE膜用过氧乙酸和福尔马林消毒复用可在一定程度降低其激活补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血液透析对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调节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血透中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长期透析患者免疫能力下降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血透患者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CD45、CD54和Lselectin在透析中的表达水平,并观察了不同的透析膜对其变化的影响;同时测定外周血中上述两种细胞的数量。结果透析开始后,细胞表面CD11b的表达迅速上升,而Lselectin则显著下降,同时伴随外周血细胞计数的减少;铜仿膜组的变化显著大于聚砜膜组。CD45的变化与CD11b的变化相似;二组患者细胞表面CD54在整个透析过程中基本无变化。结论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在血透中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了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同时可能损害了白细胞的正常粘附能力,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而这些变化与使用的透析膜的生物不相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对5种透析膜及内毒素在体外对人单核细胞生成白细胞介素1(IL-1)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单核细胞已处于激活状态,接触透析膜和脂多醣后,IL-1的生成进一步增加,以醋酸纤维素膜最明显,脂多醣刺激单核细胞生成IL-1的作用更大,且醋酸纤维素膜和聚丙烯腈膜与脂多醣有协同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5种透析膜及内毒素在体外对人单核细胞生成白细胞介素1(IL-1)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单核细胞已处于激活状态,接触透析膜和脂多醣后,IL-1的生成进一步增加,以醋酸纤维素膜最明显,脂多醣刺激单核细胞生成IL-1的作用更大,且醋酸纤维素膜和聚丙烯腈膜与脂多醣有协同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尽管对血液透析期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性的病理生理学机理的了解不断增加,伴有低血压的血液透析仍然是病人不适的主要原因。本文作者研究了单纯超滤i-UF和超滤透析UF HD期间不同超滤率对血管内和细胞外容量变化的影响,以及对心衰和非心衰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病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维持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在不同血液透析方式中,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白蛋白(albumin,Alb)、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浓度变化,了解透析方式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60例MHD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18~75岁。按透析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2组。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flux hemodialysis,HFHD)组32例,使用Fx80聚砜膜进入HFHD;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联合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组28例,使用F6聚砜膜进入HP+HD。在所有患者均接受透析治疗6个月后分别采集2组患者血样检测BUN、SCr、β2-MG、Alb、IL-1、IL-6、CRP及PCT水平,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2组的年龄、性别、透析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比较,BUN、SCr、、Alb水平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IL-6、CRP、PCT、β2-MG水平比较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较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患者,更好的改善微炎症状态,提高生存质量,而且不会明显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时使用的透析液中,用醋酸盐作缓冲剂已有20年了。1964年Mion首先用醋酸钠代替碳酸氢钠,避免了碳酸氢钠与钙、镁发生沉淀,且易于保存,价格低廉,以后被各透析中心采用,直至1976年,Novello报告应用醋酸盐透析液进行血透后,发生“醋酸盐耐量减低”现象,即血浆碳酸氢盐浓度明显降低,醋酸盐浓度增高>5mM/l,醋酸盐的代谢率小于3mM/hr/kg体重,此后,高效能大面积透析器(透析面积2.5m~2)问世,透析时碳酸氢盐的丢失和醋酸盐负荷更明显,透析时低血压和其他症状的发生率增高。1978年Graefe等再次改用碳酸氢盐后,透析并发症亦随之减少。至此,人们才对血透时醋酸盐的代谢及其利弊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是维持肾衰竭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透析用水作为透析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普通人每周饮水约14L,血液透析患者每周暴露于透析液中约300~400L,饮用水在进入血液之前要经过肠道屏障作用,而透析患者水与血液的接触只是通过半透膜来实现,半透膜对通过它的物质没有选择性[1]。经研究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炎症因子、脂蛋白(a)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相关炎症因子及血清脂蛋白(a)的影响.方法 将75例初次透析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血液透析组及血液透析滤过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脂蛋白(a)浓度的变化.结果 血液透析组治疗前后血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及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血液透析滤过组治疗后血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较治疗前及血液透析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与血液透析治疗后比较有所升高(P<0.05).血液透析组治疗后血清脂蛋白(a)浓度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滤过组治疗后血清脂蛋白(a)浓度较治疗前及血液透析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脂蛋白(a)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496),与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比值呈负相关(r=-0.369).结论 血液透析滤过可以通过清除部分炎症因子减轻微炎症状态,同时下调脂蛋白(a)水平,减少尿毒症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