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观察难治性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尿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并评价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对指导前列腺炎治疗的价值。方法:42例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年龄18~49岁,平均30.2岁,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根据不同检查结果选用相应药物治疗,观察疗效。结果:42例患者中尿流动力学结果表现为膀胱出口梗阻14例(33.3%),逼尿肌过度活动13例(30.9%),膀胱感觉过敏5例(11.9%),低顺应性膀胱4例(9.5%),逼尿肌功能受损23例(54.8%),前尿道有高压波5例(11.9%),逼尿肌-外扩约肌协同失调4例(9.5%),基本正常7例(16.7%);治疗后,显效者14例(33.3%),有效者22例(52.4%),无效者6例(14.3%)。结论:对难治性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对指导治疗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存在的下尿路症状,结合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其原因。方法对30例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测量其尿流率、充盈性膀胱测压、压力-流率测定、尿道括约肌肌电图同步检测、尿道测压。结果最大尿流率降低18例(60.0%),前列腺压增高5例(16.7%),逼尿肌过度活动11例(36.7%),膀胱出口处梗阻9例(30%),膀胱感觉过敏5例(16.7%),低顺应性膀胱4例(13.3%),逼尿肌收缩无力4例(13.3%),逼尿肌外括约肌不同程度协同失调14例(46.7%)。结论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尿路症状与前列腺或盆腔局部因素诱发的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出口梗阻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有关。认识并解除这些相关因素有助于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女性下尿路症状的尿动力学分析(附283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以下尿路症状为主诉的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女性患者.年龄6-89岁,临床表现为储尿期(刺激性)和(或)排尿期(梗阻性)症状,采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查尿流率、同步膀胱压力容积流率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测定、部分同步透视下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以排尿症状为主者86例,以储尿症状为主者197例。不稳定膀胱57例,感觉性尿急30例。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32例,其中逼尿肌反射低下26例。逼尿肌反射亢进7例。逼尿肌收缩力低下26例。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例。下尿路梗阻30例,其中膀胱颈梗阻6例,尿道远端狭窄11例,非神经原件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3例。压力性尿失禁68例,其中Ⅰ型19例,Ⅱ型12例。Ⅲ型14例,Ⅱ/Ⅲ型23例;TF常40例。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膀胱的功能状况和膀胱出口梗阻的部位,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UDS)在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4月就诊的CP/CPPS病人204例,分析其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包括自由尿流率、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结果 204例病人中,最大尿流率(14.3±6.4) ml/s(3.8~62.5 ml/s),自由尿流率排尿量(339.6±126.3)ml(91.2~801.2ml),300ml者80例(39.2%),500 ml者23例(11.3%),尿流率曲线形态为正常钟形92例(45.1%),低平曲线96例(47.1%),波浪形16例(7.8%),膀胱残余尿者50 ml者13例(6.4%)。膀胱敏感性增高61例(29.9%),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26例(12.7%),膀胱容量减少24例(11.8%),膀胱逼尿肌收缩力降低130例(63.7%),膀胱逼尿肌无力6例(2.9%),膀胱出口梗阻14例(6.9%),UDS未发现异常者44例(21.6%)。结论 UDS检查可以明确CP/CPPS病人存在的特定下尿路功能障碍类型,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难治性男性下尿路症状病因及尿动力学表现。方法:选择24例外院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经反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根据膀胱测压、压力-流率、盆底肌电图及尿道压进行诊断。结果:24例中完成检查22例,结果异常18例。顺应性下降并发逼尿肌过度活动1例,逼尿肌过度活动4例,膀胱感觉过敏2例,功能失调性排尿2例,膀胱出口梗阻6例,逼尿肌收缩力下降3例。结论:尿动力学对难治性男性下尿路症状的疾病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难治性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尿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并评价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对指导前列腺炎治疗的价值。方法:42例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年龄18~49岁,平均30.2岁,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根据不同检查结果选用相应药物治疗,观察疗效。结果:42例患者中尿流动力学结果表现为膀胱出口梗阻14例(33.3%),逼尿肌过度活动13例(30.9%),膀胱感觉过敏5例(11.9%),低顺应性膀胱4例(9.5%),逼尿肌功能受损23例(54.8%),前尿道有高压波5例(11.9%),逼尿肌-外扩约肌协同失调4例(9.5%),基本正常7例(16.7%);治疗后,显效者14例(33.3%),有效者22例(52.4%),无效者6例(14.3%)。结论:对难治性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对指导治疗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类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8年6月间,我们对180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了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分析不同神经病变所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脑卒中患者均未发现上尿路改变和反流,71% 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O),60% 伴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29% 为逼尿肌无反射(DA).脑外伤患者中70% 为DO不伴协同失调.7例帕金森病患者均表现为DO.1170例骶上损伤患者91% 为DO,83% 伴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223例骶髓及以下损伤患者73% 为DA.共有12% 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出现上尿路积水改变,4% 表现为膀胱输尿管反流.脊髓发育不良患者81% 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86% 膀胱顺应性下降,55% 有上尿路积水改变,31% 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2% 为逼尿肌无反射,88% 膀胱顺应性基本正常.糖尿病膀胱患者81% 膀胱感觉减退,76% 排尿期逼尿肌收缩力低下.结论 不同神经病变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特点不同,应根据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附32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能存在的下尿路症状,并结合尿动力学分析各类症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方法:对32例民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前列腺压和肌电图进行综合性回顾分析,并与慢性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的尿动力学变化作了比较。结果:40.6%的患者存在不稳定性膀胱,34.4%,的患者有逼尿肌反邮进,46.9%的患者有膀胱出口梗阻,另有68.7%的患者存在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慢性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中的尿动力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等待和排尿费力等下尿路症状可能与前列腺局部充血,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出口梗阻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有关。认识并解除这些相关因素可能有助于提高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以下尿路症状为主诉的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女性患者,年龄21~86岁,临床表现为储尿期和(或)排尿期症状,采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查尿流率,同步膀胱压力容积流率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测定。结果:以排尿症状为主者64例,以储尿症状为主者12例,不稳定膀胱2例。下尿路梗阻28例,其中功能性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的16例;子宫阴道下垂伴下尿路梗阻21例;压力性尿失禁18例,其中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3例,Ⅱ/Ⅲ型7例。正常9例。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膀胱的功能状况,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春期慢性前列腺炎伴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青春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43例,均行慢性前列腺炎(CP)症状评分(NIH-CPSI)评估,尿常规、细菌培养,前列腺按摩液常规检查、细菌培养及泌尿系B超检查,行NIH分型.Ⅲ型CP患者组均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尿流曲线,记录最大尿流率(Qmax)、DSD、残余尿(PVR)、最大尿流逼尿肌压(Pdet max)、最大尿道压(MUP)和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等参数.Ⅲ型CP伴DSD患者行生物反馈治疗,或辅以抗生素、α-受体阻滞剂治疗.12周后行NIH-CPSI评分及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疗效.结果 43例青春期CP患者中,Ⅱ型4例(9.30%),Ⅲ A型7例(16.28%),Ⅲ B型30例(69.77%),Ⅳ型2例(4.65%);其中伴DSD患者28例(65.12%),其中Ⅲ A型2例,Ⅲ B型26例.28例Ⅲ型伴DSD患者治疗12周后,疗效评估显示NIH-CPSI总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前后分别为(27.24±12.41)分和(6.75±2.13)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尿流动力学指标Qmax治疗前后分别为(9.64±4.52)ml/s和(16.16±7.28)ml/s,Pdet max治疗前后分别为(126.74±43.58)cmH2O和(74.57±11.80)cmH2O,MUP治疗前后分别为(112.45±22.73)cmH2O和(66.82±13.92)cmH2O,MUCP治疗前后分别为(96.54±13.60)cmH2O和(51.36±9.74)cmH2O,DSD发生例数治疗前后分别为28例和3例,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仅PVR治疗前后无变化,治疗前后分别为(8.23±3.79)ml和(7.16±4.0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春期CP患者多伴DSD发生,临床表现除下尿路症状外,还出现尿流动力学改变;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该疾病并拟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指标;盆底生物反馈治疗是该类型CP的主要治疗方法,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女性膀胱出口梗阻(BOO)患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特点及意义.方法 女性BOO患者42例,根据梗阻部位分为膀胱颈梗阻(7例)、中段尿道梗阻(13例)、远端尿道梗阻(15例)、尿道外口梗阻(3例)、盆腔器官重度脱垂(4例)5组.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比较5组病例Qmax、最大膀胱容量、Pdet atQmax、残余尿、逼尿肌无抑制收缩、双侧肾积水等指标.结果 42例患者中以尿频、尿急等储尿症状为主者17例(40.5%),以排尿困难等为主者4例(9.5%),混合症状者21例(50.0%).42例Qmax(10.9±5.6)ml/s、最大膀胱容量(253±140.7)ml、Pdet atQmax(53.3±25.7)cm H2O、残余尿量(76.2±70.3)ml,逼尿肌无抑制收缩者21例(50.0%);5组患者比较:最大膀胱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膀胱颈梗阻组Pdet atQmax最高、残余尿量最多、Qmax最低、肾积水比例最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逼尿肌无抑制收缩在外括约肌部梗阻患者中10例(76.9%),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能有效评估女性BOO下尿路功能,提示梗阻部位并指导临床治疗.女性BOO患者中膀胱颈梗阻程度是影响上尿路损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影像尿动力学仪检查64例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排尿功能情况。结果:神经原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28例(43.75%),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15例(23.43%),BPH 12例(18.75%),前列腺切除术(TURP)后排尿障碍4例(6.25%),女性排尿困难5例(7.82%)。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5例,膀胱小梁或憩室25例,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8例,尿道远端狭窄1例。结论:影像尿动力学检查通过同时评估膀胱尿道的功能和形态,为复杂性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尿动力学在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病因诊断中的重要价值。方法:对324例不同年龄的LUTS患者行尿流率、压力容积、压力-流率、前列腺压和肌电图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行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比较治疗前后IPSS、QOL的变化。结果:根据尿动力学结果提示LUTS病因有5种,膀胱出口梗阻55.9%、逼尿肌受损、逼尿肌-括约肌失协调、不稳定膀胱、膀胱容量减少。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结论:尿动力学检查揭示LUTS的深层次病因,在LUTS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下尿路症状患者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女性下尿路症状原因及临床意义。 方法  72例下尿路症状女性患者 ,年龄 8~ 86岁 ,平均 4 8岁。其中排尿困难 4 6例 ,尿失禁 14例 ,尿频 10例 ,夜间遗尿 2例。患者均行尿动力学检测。 结果  4 6例排尿困难者膀胱容量 6 0~ 80 0ml,其中 2 0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为 0 ,2 6例9~ 16 0cmH2 O(1cmH2 O =0 .0 98kPa)。Linp URR图示为Ⅲ级以上梗阻者 19例。尿道静态分布阻力2 5~ 130cmH2 O。膀胱逼尿肌与尿道外括约肌协调性良好者 5例 ,协同失调者 33例。 10例尿频患者膀胱容量 97~ 4 5 0ml,2例排尿期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为 0 ,8例 31~ 110cmH2 O。Linp URR图示显示Ⅲ级以上梗阻者 2例。 1例急迫性尿失禁者膀胱过度敏感。 6例压力性尿失禁者腹压漏尿点压力 4 4~76cmH2 O。 3例充盈性尿失禁者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压力为 0 ,尿道静态分布阻力 32~ 4 2cmH2 O。真性尿失禁 4例尿道外括约肌压力 0~ 16cmH2 O ,平均 (8.5± 5 .7)cmH2 O。 2例遗尿患者存在不稳定性膀胱表现 ,排尿期膀胱收缩乏力。 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对女性下尿路症状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年男性人群中下尿路排尿障碍影像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特点及对临床诊治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1年9月因下尿路排尿障碍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影像尿动力的106例青年男性(18~4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尿动力特点。结果 106例患者中,有明确的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55例(52.44%),非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51例(48%)。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中排尿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占76.74%;腰骶部病变为主要原因(76.36%);影像尿动力主要诊断为逼尿肌肌力不同程度的减弱。非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中主要症状为尿频(48.72%)、排尿困难(48.72%),存在2个及2个以上下尿路症状的患者约58.97%,主要诊断为逼尿肌无力(35.90%)。结论 青年男性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多为逼尿肌肌力不同程度的减弱、逼尿肌括约肌协调失调及膀胱顺应性降低;非神经源性多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O)及逼尿肌无力。  相似文献   

16.
女性排尿功能障碍尿动力学检查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排尿功能障碍的尿动力学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60例女性患者,年龄19~66岁,平均49岁。其中排尿困难者17例,尿失禁者28例,尿路刺激症状者15例。均行完全性膀胱测压(Micture)检测。结果17例排尿困难者中,1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为0,16例为10~135cmH2O,A/G图显示梗阻者11例,A/G值>40者10例。28例尿失禁中,压力性尿失禁18例,Ⅰ型1例,Ⅱ型3例,Ⅱ/Ⅲ型8例,Ⅲ型6例。急迫性尿失禁4例,混合性尿失禁1例,反射性尿失禁3例,充溢性尿失禁2例。15例尿路刺激症状中,逼尿肌不稳定收缩6例。尿动力检查正常者2例。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对女性排尿功能障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尿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症术前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手术治疗前尿动力学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对166例拟行手术治疗的BPH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66例患者中,125例(75.3%)证实存在膀胱出口梗阻(BOO ),25例(15.1%)为可疑BOO(BOO±),16例(9.6%)无BOO(BOO-),3组之间在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V)、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上差异无统计意义,BOO( )组的逼尿肌不稳定(DI)、低顺应性膀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逼尿肌收缩力减弱(DU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对诊断BPH、选择治疗方法和预测疗效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前应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8.
尿动力学检查在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评定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障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伴有下尿路症状(LUTS)的糖尿病患者42例,年龄38~78岁,男24例,女18例。糖尿病发病1个月一25年。结果42例患者完成尿动力学全项检查41例,尿动力学表现异常者38例(93%),尿动力学表现正常3例(7%);膀胱逼尿肌收缩减低14例(34%);膀胱逼尿肌反射消失10例(24%);膀胱出口梗阻13例(32%,13/41);女性压力性尿失禁1例。结论伴有LUTS的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异常发生率高,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明确膀胱逼尿肌功能,对合并糖尿病的LUTS患者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糖尿病患者行膀胱尿道手术前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围手术期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BPH患者手术前后尿动力学资料,判定治疗效果,分析术后并发症原因。患者年龄49~87岁,平均(65.4±7.3)岁。其中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者37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者263例,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者186例。结果486例患者术前均存在BOO,伴不稳定膀胱者306例(63.0%),低顺应性膀胱者80例(16.5%),不稳定膀胱伴低顺应性膀胱者76例(15.6%),逼尿肌收缩功能中重度受损者99例(20.4%)。术后3个月复查疗效不满意者79例,其中排尿困难61例,尿失禁18例。排尿困难61例中残余梗阻8例(13.1%),并发膀胱颈挛缩4例(6.6%),逼尿肌功能未恢复44例(72.1%,),假性排尿困难5例(8.2%);尿失禁18例中尿道外括约肌受损4例(22.2%),低顺应性膀胱和不稳定膀胱11例(61.1%),两者均有者1例(5.6%),残余梗阻2例(11.1%)。79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疗效满意75例。486例总疗效满意率99.2%。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在BPH的术前诊断和术后并发症的诊疗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逼尿肌活动低下(DU)在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中的流行病学现状、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 019例排除神经源性膀胱及解剖结构异常的LUTS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及随访资料,探讨DU在LUTS中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特点,并对106例DU患者治疗前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在就诊患者中,储尿期症状最为多见,在男性患者中,排尿期症状稍多于储尿期症状,而女性患者储尿期症状明显多于排尿期症状。男性患者中膀胱出口梗阻(BOO)的患者为57.9%,而女性患者中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达到了43.3%。27.4%男性及23.2%女性诊断为DU,男性及女性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U患者与非DU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均以LUTS为主要表现。DU可能合并有逼尿肌过度活动或BOO。DU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106例DU患者经治疗后行尿动力学检查发现逼尿肌收缩力有一定提高,治疗前后逼尿肌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U是LUTS患者的常见病因,并有可能同时合并有逼尿肌过度活动或BOO。目前针对DU患者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