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曲度牵引仪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及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纳入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电脑枕颌套牵引治疗,观察组采取三维曲度牵引仪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Cobb角、椎间高度,以及颈椎转动、侧屈、后伸、前屈范围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尺神经、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颈椎功能(JOA)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曲度牵引仪牵引治疗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与活动度,改善肌电图F波传导情况,降低疼痛症状并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配合微波及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采用神经松动术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颈椎推拿手法配合微波及牵引治疗。2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评价颈椎的疼痛及整体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后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间VAS及CAS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及CASCS评分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松动术配合微波及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SDS9900颈椎脊柱减压系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方法选取本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12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采用SDS9900颈椎脊柱减压系统及动态干扰电治疗,对照组则用常规颈椎牵引及动态干扰电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及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elinico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并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6周治疗后,发现患者VAS评分及CASCS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好转,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6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SDS9900颈椎脊柱减压系统可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提高颈椎功能,并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三维曲度牵引联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伴有颈椎曲度异常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采用三维曲度牵引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坐位枕颌套牵引联合电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对2组患者颈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曲度指数等指标进行观察;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痊愈17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2组VAS评分、颈椎曲度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2组VAS评分、颈椎曲度指数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曲度牵引联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纠正或改善患者的异常颈椎曲度,疗效持久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悬吊循经弹拨法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悬吊循经弹拨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观察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的数值变化,并将治疗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CASCS、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循经弹拨法对颈型颈椎病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牵引加电针配合颈肩部肌肉锻炼等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8例患者进行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牵引加电针治疗,观察组配合颈肩部肌肉功能锻炼,两组均治疗三疗程。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以双盲法分别在治疗前后及半年后进行测评。结果两组组内治疗疗效明显(P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半年后随访,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牵引加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很好的短期疗效,配合颈肩部肌肉功能锻炼及颈部保护措施可明显提高远期疗效并降低复发率,是值得推广普及的好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颈椎非手术脊柱减压新型头枕与原头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理疗及非手术脊柱减压新头枕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理疗及及非手术脊柱减压原头枕治疗。所有患者均行10次牵引治疗,对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程度,应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NDI及颈椎曲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0次牵引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ND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颈椎曲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颈椎曲度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手术脊柱减压新头枕对颈椎曲度的改变作用明显优于原头枕,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分阶段运动疗法联合皮内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居家患者的远程干预研究效果。方法 将2020年2月~2020年5月线上、线下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线上进行远程干预;对照组单纯采用皮内针埋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分阶段运动疗法。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和总体疗效。结果 在VAS疼痛评分和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方面,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阶段运动疗法联合皮内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远程干预,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电针配合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寒湿阻络证)的疗效以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取电针治疗,隔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羌活胜湿汤加减,1剂/d,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寒湿阻络证症状、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临床疗效以及血清IL-β、TNF-α、IL-6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CASCS各项指标升高更明显,寒湿阻络证症状积分、VAS评分和NDI指数下降更明显组显(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08%和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β、TNF-α、IL-6水平降低更显著(P<0.01),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针配合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寒湿阻络证)的疗效良好,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IL-β、TNF-α、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力牵引下使用牵引锻炼颈托行等长收缩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5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锻炼,治疗组在牵引状态下使用牵引锻炼颈托进行颈部肌群等长收缩锻炼,疗程均为2周。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Vernon颈椎废用指数(VCDI)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随访3~6个月,治疗组患者病情均无进展,对照组进展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各1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AS评分、VCDI均显著降低,治疗组降幅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3个月内颈椎病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安全性评价方面,治疗组6例患者首次治疗结束后下颌部出现紫红色痕迹,次日逐渐消退,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折、昏厥等不良反应。结论借助牵引锻炼颈托在牵引状态下行等长收缩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是颈型颈椎病保守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抗阻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09-2017-04于我院治疗的70例CS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推拿、按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主动抗阻运动疗法。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the neck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测定治疗前后颈部各肌群肌力,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c Gill疼痛量表视觉模拟(VAS)评分、疼痛强度(PPI)、分级指数(PRI)以及NDI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伸、前屈、右侧屈、左侧屈肌力均显著高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颈部各肌群肌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抗阻运动疗法治疗CSR能显著降低疼痛、改善颈椎功能,提升颈部各肌群肌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沿腋神经走行部位进行取穴的可行性。方法自2015-07-2016-07纳入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8例沿腋神经走行进行取穴,对照组42例仅采用常规取穴。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一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结果 (1)VAS评分和临床症状评分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临床症状评99分均显著提高(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疗效对比:1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4%(41/48),对照组为73.8%(31/42),组间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沿腋神经走行部位取穴行针刺治疗CSR患者,既遵循了现代解剖学的理论基础,也符合祖国医学针灸理论,较常规取穴的疗效更为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优良率及治疗前后疼痛情况(VAS评分)、颈部失能程度(NDI评分)等。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VAS及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及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有效缓解患者颈部疼痛及肢体麻木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热敏灸配合悬吊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及其肌电图表现。方法将1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密封信封法按1:1随机分组,92例行热敏灸配合悬吊牵引者归为观察组,92例行传统悬灸配合悬吊牵引治疗者归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6个月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M-JOA评分和VAS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88.04%,治疗后6个月79.35%,对照组分别为76.09%和66.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竖脊肌和多裂肌MPF、MFs值均显著降低(P0.05),AEMG值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灸配合悬吊牵引可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疼痛症状,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和血栓素水平,改善神经根压迫,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松动技术中的Mulligan手法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明确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颈椎牵引、Mulligan手法为主及微波治疗,对照组进行颈椎牵引、中频脉冲电治疗及微波治疗。每天一次,10次一疗程。治疗前后使用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功能检查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颈椎功能改善更明显(P〈0.001)。结论Mulligan手法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有效、针对性强,病人适应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法推拿联合镇肝息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9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手法推拿、西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镇肝息风汤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NDI指数显著降低,CASCS评分显著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椎动脉舒张期、收缩期血液流速、内径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 18%、81. 8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镇肝息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助于增加椎动脉血液流速与内径,增加大脑血供,缓解眩晕、头颈疼痛等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静力性抗阻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ESW)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随机数表法将2021年6月~2022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96例CSR患者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对照组接受ESW治疗,观察组在ESW治疗基础上接受静力性抗阻训练,两组治疗周期均为2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颈椎活动度和颈椎功能。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NDI评分均下降(P<0.05),而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和CASCS评分均上升(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和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和CAS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静力性抗阻训练联合ESW治疗可有效缓解CSR患者疼痛,且能有效提高患者颈椎活动度和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徒手神经松动术结合悬吊训练技术(sling exercise training,SET)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颈椎牵引结合SET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徒手神经松动术结合SET治疗.两组患者各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和ND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案均可获得较好疗效,但徒手神经松动术结合SET可进一步改善疼痛和颈椎功能障碍,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术中保留钩椎关节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4年4月~2016年4月行ACDF治疗的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术中保留钩椎关节的3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切除钩椎关节的40例设为对照组。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2年的NDI指数、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87.50%,对照组为90.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吞咽不适、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植骨融合效果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手术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症状及颈椎功能,保留钩椎关节能获得与切除钩椎关节相同的近期疗效,且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将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颈椎牵引组(A组)、颈椎牵引加电疗综合治疗组(B组)每10次一个疗程,治疗20次后,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分别对疼痛和颈部功能状态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止痛效果和颈部功能改善与治疗前相比两组都有效,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P<0.01)。结论颈椎牵引有较好疗效,如果颈椎牵引加上微波和中频电疗综合康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则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