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作者采用连续颈部硬膜外阻滞成功治疗顽固性呃逆3例,现报告如下。 例1 患者男,50岁,于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摘除术。T_(8~9)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并留作术后镇痛。术后4h,患者出现呃逆。经导管注入0.375%布比卡因于硬膜外腔,15min后呃逆消失,测止痛平面为T_(8~12),75min后呃逆再次发作,重复注入上述药物仅稍缓解即无效。术后3d呃逆达12~16/min。行C_7~T_1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用药同上,12min后呃逆逐渐停止。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脓肿的发生率约为万分之0.2~1.2,一般为急性感染。本文报告拔管1个月后发生硬膜外脓肿。例1 71岁,男,因T_(5~6)节段急性带状疱疹灼痛用羟氢可待酮、扑热息痛和可待因无效,因此,在T_(6~7)间隙插入硬膜外导管3.0cm,通过微孔滤器经导管注入0.25%丁哌卡因5ml先后四次镇痛达26小时(第一次注射液中加甲强龙120mg)症状消失后拔出导管。但4天后又疼痛,第二次经T_(5~6)硬膜外置管,每日2次注入0.25%丁哌卡因5.0ml,共10次。此期间口服先锋霉素Ⅵ500mg每天四次共10天,拔出导管后第三天局部无感染迹象。但前胸壁有灼痛,局部用辣椒碱乳膏止痛。距第一次插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罗哌卡因用于肾移植手术,对其阻滞效果及血液动力学变化进行观察。方法:48例肾移植手术病人,ASAⅢ~Ⅳ级,入室后连续监测中心静脉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电图。选择T10~11连续硬膜外穿刺,确定在硬膜外腔后注入1.5%利多卡因4ml,3~5min无异常后注入0.75%~1%罗哌卡因10ml,头侧置管4cm,固定导管后平卧,再注入0.75%~1%罗哌卡因5~10ml,以针刺法测定阻滞平面。结果:首次全量用药20~30min后,阻滞平面达上界T4~6、下界L4~5,1h后追加罗哌卡因5ml血压下降大于20mmHg为27例(占56.2%);大于30mmHg为8例(占16.6%);大于40mmHg为3例(占6.2%)。血压下降大于30mmHg参考中心静脉压给予扩充血容量(一般无须用升压药)后均恢复。结论:罗哌卡因具有阻滞平面宽、镇痛与肌松完善、毒性低、对循环影响较轻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腰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切术中的效果,并与硬膜外麻醉作比较。方法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作子宫切除100例(称CSEA组)。硬膜外麻醉作子宫切除100例(称EA组),两组作效果比较研究。CSEA组的麻醉方法是:患者左侧卧位,选择L2~3或L3~4间隙,用16号硬膜外穿刺针,待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用G25腰椎穿刺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达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1∶1∶1混合液2.5ml,向硬膜外头端置管3~4cm,患者平卧,若10min后麻醉平面低于T8,再向硬膜外导管追加2%利多卡因3~5ml。在100例施行硬膜外麻醉的病例中,经L1~2或L2~3穿刺,头端置管,用2%利多卡因10ml+0.75%布比卡因10ml,混合后,分次注入。结果两组比较;CSEA组用药量显著减少(P<0.05),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作用完全时间显著缩短(P<0.05)表1。麻醉效果比较;CSEA组麻醉效果比EA组好,但术中低血压亦高于EA组。结论CSEA组的优点是:起效快、作用完善、肌松好、无内脏牵拉痛、用药少、可任意延长手术时间和术后镇痛,可以推广应用。其缺点是术中可产生低血压、呕吐和术后头痛。  相似文献   

5.
作者回顾总结三年中记录完整的63例年龄3个月至18岁行胸段硬膜外置管进行镇痛病人的经验。此63例体重3.2~78kg,其中小于1岁的12例,≤5岁的34例。手术均为胸廓或胸内各种手术。除1例术后第2天换敷料时不慎拔出硬膜外导管以外,其余62例的导管均留置48~72h。全组均从T_6~T_(11)穿刺置管,术后胸部X线证实导管前端位于T_3~T_8。硬膜外直管后,先给0.25%丁哌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1~3ml作为试验剂量。术后镇痛注入的初量为0.25%了哌卡因0.2~0.3ml·kg~(-1)(不超过10ml)加芬太尼0.5~1.0μg·kg~(-1),接着持续点滴0.1~0.125%丁哌卡因  相似文献   

6.
在疼痛治疗中我们遇到3例对布吡卡因产生快速耐药的病人,现报告如下。例1,女,50岁,40kg,胃癌术后复发上腹疼痛半年,经多种止痛治疗无明显缓解,要求解除痛苦。我们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法,选 T_(9~10)穿刺置管,选用0.25%布吡卡因,首次10ml,以后每4h1次,每次5ml。开始3次注入止痛效果明显,患者安静,能进食和休息。  相似文献   

7.
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足月产、胎儿头先露、宫颈已张开3~6cm的孕妇,取坐位。在L_(2-3)或L_(3-4)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4cm左右。置管前,蛛网膜下腔注入2%利多卡因2ml,静脉注射5ml。产生有效镇痛的孕妇进行以下实验。将病人随机双盲分为两组,用0.125%布比卡因(Bup)或0.125%罗吡卡因(Rop)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输注速率为6ml/h,必要时以30ml/h输注,时间不超过10min。  相似文献   

8.
2%亚甲蓝注入犬硬膜外腔后病理变化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亚甲蓝是噻嗪类染料,为氰化物的解毒药,同时对局部有止痛作用。本组杂种犬13条在戊巴比妥静脉麻醉下硬膜外腔注入2%亚甲蓝2.5ml,注药时6条犬出现下肢及腹部颤动,持续30s,注射后40~48h 内不能站立行走,50h 后逐渐恢复正常。于2h、4h、1周、3周后分别将犬放血致死,取出脊柱,沿椎弓前缘纵形锯开,肉眼观察:2~4h 椎管呈蓝色,药液分布3个神经节段;2d 后椎管内颜色明显减淡;1~3周后硬膜外腔无粘连及变形。病理切片:2~4h 出现应激性变化,2d~3周无粘连,硬脊膜及神经细胞无病理性改变。本实验提示,亚甲蓝作用原理与局麻药有相同之处,2%亚甲蓝作用时间长,可用于晚期肿瘤镇痛及顽固性疼痛治疗,但不能作为长效局麻药代替局麻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气管内硬膜外联合麻醉下,硬膜外给药时间不同、全麻诱导药物不同对术后镇痛产生的影响。方法 开腹行切除肝癌、胃癌的病人120例,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30例。A组:在T8-9经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混合液6~8ml,再经硬膜外注入含吗啡2mg、氟哌利多2.5mg的生理盐水10ml;全身麻醉诱导药物为芬太尼3μg/kg,异丙酚1~1.5mg/kg,琥珀胆碱2mg/kg。B组:诱导药物中不使用芬太尼,用利多卡因1~1.5mg/kg代替,术中也不使用芬太尼,其余条件同A组。C组:在T8-9行硬膜外穿刺,之后行全身麻醉诱导,诱导药物为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2.5mg/kg,琥珀胆碱2mg/kg,必要时可加芬太尼2~3μg/kg。切皮后90min,经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6~8ml,再经硬膜外注入含吗啡2mg、氟哌利多2.5mg的生理盐水10ml。D组:诱导药物中不使用芬太尼,用利多卡因1~1.5mg/kg代替,术中也不使用芬太尼,其余条件同C组。分别于术毕后4、8、24、48h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药消耗量、恶心、呕吐、瘙痒等指标。结果 A组的药物消耗量最少、镇痛效果最好;B组和C组次之;D组的药物消耗量最大,镇痛效果最差。结论 硬膜外复合气管内麻醉时,硬膜外麻醉与芬太尼同时使用,术后镇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我院曾用硬膜外注射小量吗啡方法,治疗12例晚期癌顽固性疼痛病人,现报告如下: 方法:本组病人,均系反复用镇痛药而不能长期止痛,并在用此法前至少4小时没有用任何镇痛药者。穿刺体位不限,但尽可能以疼痛部位为中心,选择相应神经支配节段脊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进行硬脊膜外穿刺,置入导管,妥善固定。由导管缓慢注入含有2mg吗啡的10ml生理盐水溶液。注药后观察15~30分钟,无不良反应时,将硬膜外导管连接之针头装入带盖无菌小瓶内保存以备再用。操作前不需禁食、输液等,可每日到门诊或在家内注药。本组全部留置硬膜外导管,最长留置38天,平均留管16天。一般每日注药1次。本组12例病人共注射吗啡188人次。效果:所有病例均在注入吗啡后2~5分钟出现止痛作用,10~15分钟效果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为12~50小时(平均22.7小时)。用药后所有病例均获不同程度的止痛效果,其中达到完全止痛者8例。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在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18~70岁.ASA分级Ⅰ、Ⅱ、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组(R组)、连续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60例.R组患者手术缝皮后行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并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E组患者于T8~T9或T9~T10间隙行硬膜外置管,术后接硬膜外镇痛泵.在术后2、6、12、24、36、48 h,以疼痛VAS作为首要指标,同时观察术后72 h补救镇痛的比例、副作用发生率、尿管拔除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早期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结果 与E组比较,R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VAS、补救镇痛比例、胃肠功能恢复、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尿管拔除时间[2.0(1~4)d]、早期活动时间[5(2~11)d]、术后72 h低血压发生率[8例(13.56%)]以及暂停镇痛泵例数[4例(6.78%)]均低于E组[3.5(3~4)d、9(6~12)d、25例(43.10%)、16例(2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在胃癌术后具有相似的镇痛效果和术后康复时间,但副作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48例产妇中对布比卡因硬膜外止痛的临床情况作了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方法选预计能经阴道分娩的30岁以下单胎头位初产妇24例,待产程进入活跃期后,经L2-3间隙作硬膜外穿刺,向头置管3-3.5cm,首次一般注入0.375%布比卡因5 ml,待再有宫缩痛时(约1-2.5h),经导管  相似文献   

13.
硬膜外碱化利多卡因麻醉可缩短麻醉诱导时间,但也可加速交感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及加重低血压的发生。为探讨硬膜外去氧肾上腺素(PHE)是否降低碱化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低血压的发生率,选择80例ASAⅠ~Ⅱ级,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股沟疝手术病人,用随机双盲法分为4组,每组20例。不用术前药,麻醉前输入乳酸盐林格液500ml。用18号针于L_(3~4)或L_(4~5)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置管后注入2%利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选择30例择期手术的成年病人,用卡波卡因做连续硬膜外或硬膜外复合浅全麻,手术时间均在5小时以上。将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Ⅰ、Ⅱ两组经硬膜外导管间断注药,Ⅲ组为连续滴注给药,其中Ⅱ、Ⅲ两组均在卡波卡因中加肾上腺素(1:20万)。麻醉前全部病人均肌注阿托品和羟嗪。经胸9~10~腰2~3间隙穿刺置管,三组的首次剂量均用2%卡波卡因10或15ml,以0.5ml/Sec速度注入,然后Ⅰ、Ⅲ两组每隔1小时再注入10ml,连注6次。Ⅲ组则在首次量注入后立即以10ml/h速度经导管连续滴注持续5小时。全部病人都未用试验量,首次量注入后20分钟,麻醉范围可达10~15脊髓节段。术中间断静注安定5~10mg或镇痛新15mg,面罩吸氧。Ⅰ、Ⅱ、Ⅲ组分  相似文献   

15.
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选择择期剖宫产的健康足月妊娠产妇6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均取右侧卧位,经L_(2~3)或L_(3~4)用18GTuohy针穿刺。①腰硬联合麻醉组(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CSEA)在确认针尖位于硬膜外后,以27G笔尖样细针(pencilpoint needle)经Tuohy针穿入蛛网膜下腔,注0.5%重比重布比卡因7.5mg(身高<162cm)或<8.0mg(身高≥162cm),注速超过30s后,注毕麻醉药,拔除腰穿针,置入硬膜外导管,改仰卧位,10min后注入0.25%布比卡因10ml。②硬膜外组(EA)在穿刺成功后,将2%利多卡因(20ml,加8.4%碳酸氢钠1.5 ml,芬太尼100μg、0.1%肾上腺素0.1 ml)共7~8ml,注入硬膜外间隙,再置入硬膜外导管,再注2%利多卡因3ml无异常后改平卧位,每隔2min经导管注入麻醉药5ml,直至平面达T_4,最后追加2%利多卡因3ml。产妇均常规吸氧、输液,必要时静脉注麻黄碱纠正低血压。针刺法测麻醉平面,用Bromage评分法计算运动阻滞程度和VAS评分法记录术中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6.
硬膜外麻醉手术后病人经常发生短期腰背痛,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硬膜外用或不用强的松龙对术后背痛的影响。 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痔切除术病人1000例,随机分成2组,均采用单次硬膜外麻醉,Ⅰ组(对照组)500例一次注入2%利多卡因25ml,加入1∶20万肾上腺素及生理盐水1ml;Ⅱ组注入2%利多卡因25ml,加1∶20万肾上腺素及氟甲基强的松龙5mg(1ml)。如意外刺破硬脊膜就改另一相邻间隙穿刺。术后24h内每4h肌注度冷丁0.5mg·kg~(-1)止痛。  相似文献   

17.
硬膜外腔注射皮质类固醇不能防治硬膜外腔粘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动物长期硬膜外腔置管并注射皮质类固醇对硬膜外腔的影响。方法 绵羊2 0只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10只 ,A组为实验组 ,经留置硬膜外导管每周 1次注入地塞米松 4 m g及1%利多卡因 8ml,并在每次给药后观察麻醉起效时间、扩散范围和运动阻滞情况 ;B组为对照组 ,每周 1次注入 1%利多卡因 8ml。每组分别于第 3、5、7、9、11周的每 1天各取 2只动物进行硬膜外腔造影 ,随后处死取硬膜及硬膜外组织做组织学检查。结果 随着硬膜外腔置管时间延长 ,麻醉阻滞范围变窄 ,麻醉阻滞时间也明显缩短 ,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区别 ;硬膜外腔造影显示 :造影剂在硬膜外腔扩散良好 ,无明显受阻 ;组织学检查显示 :置管时间长 ( 4周以上 )的动物 ,硬膜外组织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硬膜增厚 ,而且随置管时间延长 ,这种变化更加显著 ,但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区别。结论 硬膜外腔注射皮质类固醇对硬膜外腔的粘连没有明显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胆囊切除术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组与非镇痛组(对照组)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择期胆囊切除术病人160例,男73例,女87例,年龄24~65岁,体重45~80kg,ASAⅠ~Ⅱ级.入室后接受同样的麻醉方法,即自T8~9间隙先硬膜外注入2%利多卡因5ml作为试验剂量后分次注入0.5%布比卡因至阻滞完全,关腹前再注入0.5%布比卡因3~5ml.术毕时对照组(64例)拔出硬膜外导管,PCEA组(96例)保留硬膜外管并连接镇痛泵,配方为0.5%布比卡因40ml+芬太尼0.2mg+氟哌利多5mg+注射用水54ml.镇痛输入方式为背景加自控输入,背景输入速度为2ml/h,自控输入量每次2ml,锁定时间为20分钟,用泵时间一般至术后36~48小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下实行开胸手术的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分成二组,Ⅰ组吸入1%~2%异氟醚全麻+2%利多卡因6~7ml/h硬膜外阻滞,术后硬膜外0.125%布比卡因5~6ml/h连续72h止痛;Ⅱ组静脉注入1~2mg@kg-1.h-1氯胺酮加连续硬膜外(药物及方法同Ⅰ组)维持麻醉,术后采用0.1%布比卡因+0.0003%芬太尼5~6ml/h连续72h止痛.6例肺癌为Ⅲ组,麻醉同Ⅱ组,术后镇痛应用硬膜外连续注入0.1%氯胺酮4~5ml/h.于麻醉前、切皮前、切皮后2h及术后第1d、第3d、第5d分别检测外周血清中SIL-2R、IL-6和TNF-α水平.结果与麻醉前相比,麻醉后三组SIL-2R、IL-6和TNF-α没有明显变化;切皮后2hⅠ、Ⅱ组SIL-2R明显降低(P<0.05),Ⅲ组无明显变化(P>0.05),各组IL-6无明显变化,TNF-α仅Ⅰ组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1d血清中SIL-2R明显上升达峰值(P<0.01),IL-6Ⅰ仅Ⅱ组明显升高(P<0.01),TNF-α无明显变化;术后第5d仅Ⅲ组SIL-2R仍高于手术前水平(P<0.05).结论手术创伤是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的主要因素,不同的麻醉方法对细胞因子影响的作用时间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20.
钙通道阻断剂有抗伤害作用,并增强吗啡的镇痛效果。作者为了探索硬膜外注用维拉帕米(异博定)增强术后硬膜外注布比卡因的镇痛效果,特选择年龄<70岁经腹子宫切除病人100例(ASA Ⅰ~Ⅱ级),不用术前药,经L_(3~4)或L_(4~5)置入硬膜外导管。静注硫喷妥钠-利多卡因-潘库溴铵-琥珀胆碱后插气管导管,吸异氟醚和50%N_2O:50%O_2以及静注潘库溴铵维持麻醉。术毕用胃长宁和吡啶斯的明拮抗残余的肌松作用。 第1组于手术切皮前15min硬膜外注入0.5%布比卡因10ml,切皮后30min注入生理盐水10ml。第2组以与第1组相反的顺序注药。第3组切皮前15min注入0.5%布比卡因10ml加维拉帕米5mg,切皮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