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在诊断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结直肠癌性肠梗阻的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及重建的影像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21例结直肠癌性肠梗阻中,多层螺旋CT能很好地反映梗阻性质、部位、范围、管腔狭窄程度、肠管周围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对肿瘤定位、定性全部准确,CT血管成像能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及分支来源。结论: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引起急性肠梗阻的结直肠癌的定位、定性准确性高,可为临床的诊治特别是对肿瘤可切除性的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于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30例经手术(27例)或临床(3例)证实的肠梗阻病例CT资料,其中10例为单纯CT平扫,20例在平扫基础上加作门静脉期增强扫描。采用MPR技术对CT原始数据进行冠、矢状位的图像重建,并分析其表现。结果 30例肠梗阻病例中粘连性8例,单纯肠肿瘤7例,肠套叠(包括肠肿瘤并发肠套叠)5例,腹部疝4例,肠扭转2例,回盲部脓肿1例,肠系膜动脉狭窄1例,腹膜后巨大囊肿1例,胰尾癌1例;其中6例合并肠壁缺血或肠绞窄。CT轴位图像、MPR冠状和矢状图像均显示了肠梗阻的存在;单独根据轴位图像能确定26例(86.7%)的梗阻部位和22例(73.3%)的梗阻原因,而结合MPR图像可以确定29例(96.7%)的梗阻部位和27例(90.0%)的梗阻原因;有5例(83.3%)肠壁缺血或绞窄病例均为两种方法所显示。结论 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显示肠梗阻的存在、确定梗阻部位和梗阻原因以及肠道血运状态方面优于单纯的轴位图像。  相似文献   

3.
急性肠梗阻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本对23例经手术和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急性肠梗阻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结果 CT显示扩张肠袢和萎陷肠段间移行区为梗阻可靠征象。近段怕腔扩张越明显,远段结肠积气越少,越提示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梗阻段肠壁增厚,延迟强化及系膜密度增高,血管模糊,是纹窄性梗阻十分重要的征象。结论 提示螺旋CT在评价急性肠梗阻方面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肿瘤致肠梗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在肿瘤所致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容积扫描,对26例经手术证实肿瘤所致肠梗阻CT表现及三维重建成像(MPR、CPR、MIP、SSD)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螺旋CT对肿瘤所致肠梗阻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96.20%。结论多层螺旋CT及MPR、CPR、MIP、SSD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对肿瘤所致肠梗阻的定性、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60例均获得明确诊断,其中输尿管结石12例,输尿管良性狭窄7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19例,肾结核9例,巨输尿管2例,输尿管癌5例,输尿管外压迫6例。病因诊断由输尿管镜或开放手术证实。结论:对上尿路梗阻患者,尤其当超声和IVU未能明确诊断梗阻原因时,可以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的检查以判断梗阻原因,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外科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急性肠梗阻64例患者资料。结果粘连性肠梗阻35例(54.7%),肿瘤所致肠梗阻13例(20.3%),胆石性肠梗阻6例(9.4%),疝嵌顿引起肠梗阻4例(6.3%),肠系膜栓塞引起肠梗阻2例(3.1%),粪石性梗阻4例(6.3%)。非手术治疗35例(54.7%),急诊手术治疗29例(45.3%),手术死亡2例(3.1%),非手术死亡1例(1.6%)。结论老年急性肠梗阻以粘连性和肿瘤性多见,高龄患者合并症多,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CT对肠腔内异物所致机械性小肠梗阻诊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证实的肠腔内异物所致机械性小肠梗阻的CT表现。 结果 8例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肠梗阻,术前均能正确诊断肠梗阻。其中,小肠食入性异物小肠梗阻3例,粪石性小肠梗阻 3例,胆石性小肠梗阻 2例,均无肠缺血坏死、穿孔等并发症。 结论 通过典型的征象分析,CT能术前诊断肠腔内异物所致机械性小肠梗阻。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对消化道梗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消化道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临床怀疑为消化道梗阻病例的螺旋CT检查结果并将其中螺旋CT确诊为消化道梗阻病例与临床结果对照,图像重建方法主要为多平面重建法(MP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结果44例患者,无肠梗阻2例,有肠梗阻42例,其中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经临床确诊。33例手术病例CT诊断梗阻部位与手术对照符合率为100%(33/33),病因诊断符合率为100%(33/33)。结论螺旋CT扫描及重建对消化道梗阻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胆管细胞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82例的临床及CT资料,38例行单螺旋CT平扫及常规增强扫描;44例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其中11例加做延时扫描)。 结果:不同生长方式病灶的形态大小、密度及强化特点各有其特征性改变,胆管扩张、肝叶萎缩等间接征象亦具有特征性。单螺旋CT与多排螺旋CT对病灶定位的准确性分别为82.4%,97.4%;对病灶侵犯范围评估的符合率分别为52.9%,81.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多排螺旋CT诊断胆管细胞癌比单螺旋CT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泛影葡胺胃肠道造影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泛影葡胺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对137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经胃管注入76%泛影葡胺60~100ml行胃肠道造影,通过腹部X线摄片动态观察造影剂在胃肠道中的位置及通过情况,以确定梗阻部位以及梗阻是否完全,从而确定手术时机。结果 137例中103例造影剂在6~24h后到达结肠而给予保守治疗,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为14.8h,1~6d(平均3.3d)后症状消失。另34例见造影剂不能到达结肠且症状体征加重而行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泛影葡胺胃肠道造影在对粘连性肠梗阻明确梗阻部位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面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作为临床医师诊断与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检查对不明原因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不明原因肠梗阻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对115例不明原因肠梗阻患者的肠梗阻部位、原因、梗阻程度能准确诊断的110例,诊断率95.7%。结论:腹部CT检查为不明原因肠梗阻的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和梗阻程度确定提供快速、简便、有效的诊断手段,是临床医生拟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机对19例经DSA或手术证实的布-加综合征于患者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采用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显示肝静脉、下腔静脉肝内段血管的形态结构。结果 CTA清晰显示下腔静脉肝静脉阻塞的部位及侧支循环血管。根据梗阻部位分为:下腔静脉膜性阻塞型3例,节段性阻塞2例,肝静脉开口处阻塞型2例,肝静脉广泛性阻塞例3例,混合性阻塞型9例。结论 MSCT能准确直观反映布-加综合征阻塞的性质、部位、范围、侧支血管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关系,对介入或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CT判断小肠梗阻是否需手术治疗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判断小肠梗阻是否出现肠坏死需要手术治疗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手术治疗以及术前经过CT检查的72例成人小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分析的72例患者,手术证实为闭袢型或绞窄型肠梗阻,分为肠坏死组(54例)与无肠坏死组(18例).肠坏死组中48例有腹腔游离积液(88.9%),40例有肠系膜血管束呈放射状分布(74.1%).无肠坏死组中4例发现腹腔游离积液(22.2%),3例呈肠系膜血管束放射状分布(16.7%).结论 CT如发现腹腔游离积液及肠系膜血管束呈放射状分布提示肠坏死,对判断适时手术探查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肠粘连患者选择实施腹腔镜粘连松解术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实施气腹造影CT检查诊断肠粘连,筛选局限性腹壁粘连患者施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以获取最佳微创效益。方法:为8例术后疑有腹壁切口肠粘连患者采用腹腔内注气,气腹造影螺旋CT平扫,分析判断肠粘连的病理类型,5例选择性实施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结果:气腹造影CT扫描7例均清晰显示肠管、网膜与腹壁切口局限性粘连,其余区域未见粘连,1例为腹腔弥漫性广泛粘连。施5例腹腔镜手术均顺利,腹腔镜手术所见与术前判断完全吻合,仅1例发生1处肠管损伤。结论:CT气腹造影能清晰显示出术后腹壁肠粘连的粘连类型、分布和范围等形态特征,可以选择实施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的适宜病例,获得理想的微创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 闭孔疝是临床罕见的腹外疝,具有术前诊断率低,病死率高的临床特点。本文通过回顾收治的闭孔疝病例,分析总结闭孔疝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5例闭孔疝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5例闭孔疝病例中(4例患者,1例女性患者半年内先后被诊断为左、右侧闭孔疝),男1例,女4例;年龄61~87岁;除1例术前诊断右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发现同侧隐匿闭孔疝外,其余均以急性机械性肠梗阻首诊;左侧闭孔疝例3例、右侧闭孔疝2例;3例术前行盆腔CT检查并诊断闭孔疝,2例术中明确。1例择期手术外,其余4例均行急诊手术探查。合并小肠嵌顿4例,1例因嵌顿缺血坏死予以小肠切除,其余3例肠管麻醉状态下自行回纳或腹腔镜下协助回纳。修补方式方面,2例用3-0 Prolene行闭孔管口直接缝合关闭,1例行开放式无张力修补,其余2例腹腔镜下腹膜外间隙补片无张力修补。1例患者因并发感染性休克术后第2天ICU死亡,其余4例病例(3例患者)治愈出院。治愈出院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5年,中位数(3.0±2.2)年,随访无复发。结论 老年女性患者出现病因不明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时应考虑闭孔疝可能,盆腹腔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明确诊断后尽早手术,患者条件允许建议腹腔镜探查并修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螺旋CT与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间质瘤的螺旋CT扫描与MSCTA结果.结果 19例中良性12例,恶性7例;肿瘤大小约2~15 cm.19例中CT及MSCTA发现病灶有16例,即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4.21%.根据手术中探查结果,CT及MSC...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诊治粘连性肠梗阻1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断与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11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均确诊为粘连性肠梗阻,其中肠道相互粘连4例,粘连束带卡压小肠4例,肠道与切口粘连成角3例。2例因肠道明显弥漫性扩张,腹腔镜腹内无探查空间中转开腹,余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5~206min,平均123min,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18~59h,平均37h,术后24h患者可下床活动,切口均甲级愈合,住院时间5~8d,平均7.1d,随访1~24个月,平均8个月,无复发。结论:在选择适宜的患者,操作规范及把握好中转开腹指征的前提下,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安全可行,具有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远期效果好等优点,是传统开腹手术的有益补充和良好替代。  相似文献   

18.
������599���ٴ�����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目的 总结10年来肠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年间收治的599例肠梗阻资料。结果 病因明确540例(90.2%),其中机械性肠梗阻529例(98.0%);原因不明59例(9.8%)。非手术治疗381例(63.6%),手术治疗218例(36.4%),术后并发症7例(4.5%)。死亡27例。结论 10年间肠梗阻以粘连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最常见。粘连性肠梗阻中84.2%为手术后所致,青年、无手术史的肠梗阻主要为结核性粘连所致。肿瘤性肠梗阻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对手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Internal intestinal hernia has been defined as a bulging of the intestines through a normal or an abnormal peritoneal or mesenteric opening.1 Internal hernias are a rare cause of small-bowel obstruction, with a reported incidence of 0.2–0.9%.2PRESENTATION OF CASEIn this report, th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multiple episodes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High index of suspicion aided the appropriate management of this case. An abdominal CT revealed signs of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With negative signs and symptoms indicating adhesions, malignancy or inflammatory causes, mesenteric defect was suspected. When the patient underwent laparotomy, multiple mesenteric defects were found.DISCUSSIONIn the adult population, acquired mesenteric defects are more common than congenital defects. They can be caused by bowel surgery or abdominal trauma.11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blunt abdominal trauma may present with late complication caused by a missed diagnosis of an associated injury, such as bowel mesenteric injuries.In this case, the author describes a patient who developed multiple attacks of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He had no previous history of similar symptoms but did give a history of recent abdominal trauma managed conservatively. An abdominal CT was performed, and it showed signs of a mesenteric defect. In such a case, early operative intervention is essential to decrease morbidity and increase survival. 16CONCLUSIONThe diagnosis of post traumatic mesenteric injuries can be missed in conservatively managed trauma cases. For this reason, the decision of non-operative approach should be made following the exclusion of associated inju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