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Nice结渐进牵张技术闭合GustiloⅢA、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创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椎的22例GustiloⅢA、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Nice结渐进牵张技术闭合创面。男15例,女7例;年龄18~67岁,平均41.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7例,重物砸伤4例。骨折侧别:左侧9例,右侧13例。骨折Gustilo分型:ⅢA型9例,ⅢB型13例。创面广泛软组织挫裂伤,未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受伤至清创时间3~8 h,平均6.5 h。测量术前及术后2周时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记录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愈合等级;创面愈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评定创面瘢痕情况,并计算瘢痕优良率。结果 22例术前创面面积为21.0~180.0 cm2,平均57.82 cm2;术后2周时为1.2~27.0 cm2,平均6.57 cm2。术后2周创面愈合率为76%~98%,平均88.6%。2例因皮肤切割重新调整Nice结缝...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低耗材皮肤牵张装置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2月~2018年2月,应用自制皮肤牵张装置(由扎带和克氏针组成)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5例,其中缺损创面为大腿皮瓣供区者5例,小腿慢性不愈合创面4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后缺损创面3例,体表肿物切除后缺损创面3例。缺损范围2.5 cm×4.0 cm~8.0 cm×15.0 cm。结果 5例创面术中即刻闭合,术后2周拆除皮肤牵张装置;10例创面经术后持续牵拉闭合,平均闭合时间18.9天;15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2个月。创缘皮肤呈线性愈合,瘢痕较小,克氏针孔处会遗留点状瘢痕,无皮肤坏死、感觉功能减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该装置制作简便,治疗急慢性创面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皮肤牵张器治疗胫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6年4月—2017年3月,采用皮肤牵张器治疗15例胫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4~59岁,平均37.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7例,重物砸伤3例,高处坠落伤3例,摔伤2例;均无神经及血管损伤。闭合骨折3例,伤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开放骨折12例,伤后行创面清创、外支架固定术。首次手术后1~3个月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未愈合,缺损范围为14 cm×5 cm~20 cm×7 cm,均为长条形或梭形。在皮肤缺损纵轴线两侧的皮肤边缘穿入克氏针,然后以皮肤牵张器扣锁两侧克氏针后适当收紧,根据皮缘血供及小腿肌肉受压情况,及时调整牵张器的张力,待皮缘相互接触时去除克氏针及牵张器,行间断缝合术。结果 15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经6~13 d牵张均得到覆盖,间断缝合后12 d伤口均愈合拆线。伤口愈合评分从术后当天的(3.40±0.51)分降至术后12 d的(1.27±0.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11,P=0.000)。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6.5个月。牵张后皮肤色泽、弹性及痛触觉均与正常皮肤相似,毛发生长正常。术后出现1例钉道感染和2例小腿不适感,经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结论利用皮肤牵张器闭合胫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皮肤牵张器治疗胫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6年4月—2017年3月,采用皮肤牵张器治疗15例胫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4~59岁,平均37.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7例,重物砸伤3例,高处坠落伤3例,摔伤2例;均无神经及血管损伤。闭合骨折3例,伤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开放骨折12例,伤后行创面清创、外支架固定术。首次手术后1~3个月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未愈合,缺损范围为14 cm×5 cm~20 cm×7 cm,均为长条形或梭形。在皮肤缺损纵轴线两侧的皮肤边缘穿入克氏针,然后以皮肤牵张器扣锁两侧克氏针后适当收紧,根据皮缘血供及小腿肌肉受压情况,及时调整牵张器的张力,待皮缘相互接触时去除克氏针及牵张器,行间断缝合术。结果 15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经6~13 d牵张均得到覆盖,间断缝合后12 d伤口均愈合拆线。伤口愈合评分从术后当天的(3.40±0.51)分降至术后12 d的(1.27±0.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11,P=0.000)。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6.5个月。牵张后皮肤色泽、弹性及痛触觉均与正常皮肤相似,毛发生长正常。术后出现1例钉道感染和2例小腿不适感,经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结论利用皮肤牵张器闭合胫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皮肤牵张器在皮肤创面缺损修复中应用价值。方法皮肤缺损病人34例,创面最小4 cm×5 cm,最大36 cm×13 cm。均使用皮肤牵张器固定治疗,并评价术后近期、远期临床效果。结果 34例病人中皮肤缺损一期愈合29例,二期愈合5例。术后随访3个月,发现伤口外观线性瘢痕形成,局部少许色素沉着,皮肤弹性正常、器官完整,相邻关节活动影响较小。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2例部分克氏针于皮缘内切出,再次皮肤牵张器固定;3例皮肤软组织感染,彻底清创后予以封闭式负压引流结合皮肤牵张器固定,术后皮肤二期愈合。结论皮肤牵张器是一种治疗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克氏针皮肤牵张器治疗肢体软组织缺损5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资料,总结经验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软组织缺损患者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9~75岁,平均(35±23)岁。软组织缺损部位:下肢小腿足踝部8例,上肢4例,躯干1例。交通事故及机器外伤8例,自行摔伤2例,慢性溃疡1例,肿瘤切除创面1例,皮瓣供区创面1例。创面最大10 cm×18 cm,最小2 cm×3 cm。病程3 d~24个月,平均(2.0±0.8)个月。感染创面一次或多次清创,彻底控制后采用皮肤牵张器进行治疗,皮瓣供区、肿瘤切除等清洁创面术后即采用皮肤牵张治疗。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1.0±1.5)个月。8例患者皮肤牵张到位后顺利缝合伤口并愈合,5例患者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并发症。1例牵张器两端皮肤出现局部压迫损伤,好在为表皮损伤不影响最终愈合;1例胫骨嵴外露皮肤牵张失败,改皮瓣转移后修复;2例小腿和1例腹部创面患者牵张失败,改游离植皮及换药后逐渐愈合。结论克氏针皮肤牵张技术可有效治疗大部分肢体软组织缺损,但该技术有一定的学习使用曲线,尚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游离植皮及皮瓣转移,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提高使用技巧。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可调式皮肤牵张闭合器在儿童大面积肢体创面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应用可调式皮肤牵张闭合器处理儿童严重下肢创面缺损患儿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4~12(8.3±2.7)岁,均为单侧下肢大面积创面缺损,其中车祸伤致肢体皮肤缺损4例,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后无法缝合关闭3例,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外露3例,皮肤撕脱伤清创缝合术后大面积缺血坏死1例。创面宽度(5.6±1.2) cm,长度(7.0±1.6) cm,均已行VSD负压引流、扩创缝合等处理,其中4例已行游离皮片植皮,2例已行局部皮瓣转移手术处理,植皮或皮瓣手术失败,前期治疗效果均不佳。结果:术后经持续牵引5~14(10.5±2.6) d后创面闭合,未再行植皮或者皮瓣修复处理。无创缘血供不佳、皮肤感染坏死、末梢感觉障碍等并发症发生。11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8.9±3.8)个月。创缘皮肤呈线性愈合,瘢痕轻微。结论:通过可调式皮肤牵张闭合器治疗儿童大面积肢体创面缺损,符合Wolff定律及组织自然重建理念,为治疗儿童肢体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技术在网状植皮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创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大面积创面植皮的39例病人为对照组,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需要大面积创面植皮的41例病人为观察组。两组病人均用电动取皮刀取大腿内侧皮肤制成大张网状皮片,观察组用PRP凝胶均匀涂于网状皮片内表面,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湿润,术后第7天、10天、13天换药更换无菌纱布。计算两组病人术后第7天、10天、13天创面网状植皮皮片愈合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病人术后第1周、2周疼痛程度;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两组病人第1、2个月瘢痕增生情况;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第7天、10天、13天,观察组皮片愈合率分别为(51.1±9.8)%、(79.3±7.8)%和(95.5±3.5)%,对照组皮片愈合率分别为(45.5±9.1)%、(67.8±8.1)%和(86.3±5.7)%,观察组创面移植皮片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周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1±...  相似文献   

9.
胡炜  邵银初  李浩  单记春  杨红  双峰 《中国骨伤》2019,32(11):1021-1025
目的:比较托氏皮肤牵张闭合器(tension relief system,TRS)和自制简易式皮肤牵张带治疗创伤所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创伤所致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行皮肤牵张器治疗的41例患者,男28例,女13例,年龄22~64(43.2±10.4)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采用托氏皮肤牵张闭合器治疗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2~61(41.7±9.5)岁;缺损部位,上肢5例,下肢11例,背部2例;缺损面积42~160(78.6±17.4) cm~2。自制皮肤牵张器治疗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25~64 (44.4±12.7)岁;缺损部位,上肢6例,下肢13例,背部4例;缺损面积54~175(75.2±14.3) cm~2。比较两组患者创面Ⅰ期闭合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等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缓解程度,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定术后瘢痕恢复情况。结果:4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3~12(6.2±3.7)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S组Ⅰ期直接闭合16例,创面愈合时间≤3周16例,VAS评分(3.9±1.1)分,VSS评分(3.5±1.2)分,并发症1例;自制皮肤牵张器组Ⅰ期直接闭合12例,创面愈合时间≤3周9例,VAS评分(4.8±1.4)分,VSS评分(5.3±1.6)分,并发症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S较自制皮肤牵张器闭合器治疗创面效果好,损伤小,愈合时间短,手术疼痛小,创面愈合美观和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皮肤牵张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伴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32例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男22例,女10例;年龄22~66岁,平均32.1岁。入院时破溃的皮肤创口及窦道大小不等,可见骨或内置物外露。局部彻底清创,自制简易皮肤牵引装置收拢创面并应用VSD技术覆盖,7~10 d后拆除VSD装置,若创面清洁、肉芽组织新鲜,两侧皮缘靠近,则行直接缝合。如果创面不清洁,皮缘距离较远,则再次清创、继续收紧创面及VSD覆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0~22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32例患者经VSD及皮肤牵张技术治疗平均2.3次(1~4次)后感染得到控制,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皮缘靠拢行直接缝合,创面愈合形成线状瘢痕。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结论]彻底清创、VSD结合皮肤牵张术可有效的控制感染,闭合软组织缺损创面,可避免对供区的伤害及皮瓣坏死的风险,是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伴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可吸收胶原蛋白线与丝线编织非吸收性缝线在口腔种植修复手术切口无张力缝合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伤口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笔者医院门诊行牙齿种植修复术的1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4例。试验组采用可吸收胶原蛋白线缝合伤口,对照组采用丝线编织非吸收性缝线缝合伤口。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等级、平整率、缝合线完全吸收率、切口愈合时间、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甲级愈合89例,乙级愈合5例;对照组:甲级愈合74例,乙级愈合19例,丙级愈合1例,试验组患者伤口愈合等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牙龈红肿5例,对照组患者牙龈红肿16例,渗血10例,试验组患者牙龈红肿、渗血及总发生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d,试验组患者缝线位点完全吸收率分别为0.00%、11.35%、97.52%,对照组患者缝线位点完全吸收率均为0.00%,试验组患者缝线位点完全吸收率在术后3、5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切口平整率为85.11%,对照组患者切口平整率为68.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为(5.23±0.31)d,对照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为(7.57±0.36)d,试验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d,试验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3.17±1.65)分、(2.04±0.88)分、(1.11±0.56)分,对照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4.97±1.74)分、(3.74±1.25)分、(2.73±0.93)分,在各个时间节点,试验组患者VAS评分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胶原蛋白线在口腔种植修复手术切口无张力缝合中的临床效果较丝线编织非吸收性缝线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应用可吸收胶原蛋白缝线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伤口愈合效果、缩短愈合时间,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湿性与干性愈合疗法对腹部二期愈合手术切口的疗效。方法腹部手术后切口二期愈合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湿性愈合疗法处理伤口,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换药。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3.9%,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治愈率为51.7%,总有效率为69.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换药(6.8±2.0)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6.6±6.8)次(P0.05);治疗组治疗时间为(16.2±4.0)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8.5±7.2)d(P0.05)。结论湿性愈合疗法治疗时间短,换药次数少,治愈率及总有效率高,优于传统的干性愈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缺损及重建屈/伸指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间,我科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缺损18例22指,男12例,女6例;年龄为20-45岁,平均(32.9±8.3)岁。其中伸肌腱缺损6例8指,屈肌腱缺损12例14指。手部伸肌腱缺损范围6-10cm,平均(7.8±2.1)cm;屈肌腱缺损范围5-8cm,平均(6.6±1.3)cm。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5-8个月,平均(5.0±2.8)个月。术前皮肤软组织缺损者行皮瓣转移修复,骨折及骨缺损者行切开复位或植骨内固定术,手部各指间或掌指关节积极行锻炼至被动活动正常,若关节挛缩则行关节松解术。伸肌腱缝合方法采用编织缝合法,屈肌腱缝合方法采用津下套圈或编织缝合法,屈肌腱滑车缺损者在手术同时重建滑车。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伤口定期换药,所有病例均没有使用免疫抑制剂。术后3d-4周伸肌腱移植者以主动屈曲、被动伸直锻炼为主,屈肌腱移植者以主动伸直、被动屈曲锻炼为主,每天活动3次。4周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及强度,以主动伸屈活动为主。采用国际手外科联合会制定的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评定标准评价手部功能。结果 3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细菌培养证实为无菌性渗出,予以伤口定期换药后均于术后20d内愈合;其余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3例5指因屈肌腱黏连行肌腱松解术。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4.7±4.8)个月。TAM评价结果,优9指,良7指,可3指,差3指,优良率为72.7%。结论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是代替自体肌建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缺损及重建屈/伸指功能的较好方法之一,具有手部功能恢复满意、临床效果显著等优点,但仍存在术后肌腱黏连导致手功能优良率降低,伤口局部存在无菌性渗出导致愈合时间延长等问题,上述问题需在日后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加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不同敷料组合对烧伤患者供皮区创面微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不同敷料组合对烧伤创面微环境及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烧伤后需行手术植皮的患者186例,供皮区创面取皮厚度均为0.3 mm.将200个供皮区创面按表格随机法进行分组,分为藻酸盐棉垫组(藻酸盐敷料+棉垫)、凡士林棉垫组(凡士林油纱+棉垫)、藻酸盐泡沫组(藻酸盐敷料+泡沫敷料)、凡士林泡沫组(凡七林油纱+泡沫敷料).观察各种敷料对患者创面水分蒸发量及pH值的影响,比较各组创面的细菌定植情况、揭除敷料时患者疼痛程度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共有184例患者的198个创面完成试验全过程,4种组合敷料可造成不同的创面微环境.藻酸盐棉垫组、凡士林棉垫组、藻酸盐泡沫组、凡士林泡沫组患者创面的敷料表面水分蒸发量分别为(35.5±3.2)、(31.3±2.8)、(23.1±2.9)、(18.1±2.3)mL·h-1·m-2,保湿性能以凡士林泡沫组为佳;创面pH值分别为7.22±0.06、7.41±0.03、7.05±0.03、7.34±0.06.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以藻酸盐泡沫组(4.0%)最低,凡士林泡沫组(22.4%)最高.揭除患者创面敷料时疼痛程度以藻酸盐泡沫组最轻(0.98±0.12),凡士林棉垫组最重(8.14±0.82).创面愈合时间藻酸盐泡沫组最短,为(6.7±0.8)d;凡士林泡沫组最长,为(15.6±3.5)d.结论 不同敷料在同样创面上使用,会营造不同的创面微环境;该环境与创面愈合时间密切相关,湿度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比pH值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选择性痔切除完全缝合术的效果,随机将120例1~2个痔核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痔切除创面用4-0肠线完全缝合,术后不换药,第8~10天拆线;对照组内痔创面用4-0肠线缝合,外痔创面开放,术后换药至创面痊愈。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术后肛门疼痛轻微,住院时间平均(11.2±2.2)d,创面愈合时间平均(12.3±3.1)d;对照组患者术后肛门为中度或重度疼痛,住院时间平均(15.1±2.3)d,创面愈合时间平均(27.1±3.3)d,术后外痔创面出血3例。结果表明,选择性痔切除完全缝合术效果好,能明显减轻术后肛门疼痛,加快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有效防止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藻酸盐银离子敷料治疗儿童深II度烧伤创面中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5月我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四肢深II度烧伤患儿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创面清创后,观察组外用藻酸盐银离子敷料覆盖,无菌纱布包扎;对照组采用银锌霜皮肤黏膜抗菌剂涂抹,无菌纱布包扎.两组均根据创面渗出情况换药.比较两组患儿的换药次数、入院第7天的发热率、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换药次数(8.63±2.37)次,明显少于对照组(14.70±2.3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7天患儿发热率为6.67%(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3.33%(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7、11、15和19天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0.70±2.30)d,住院时间为(21.33±3.67)d,均较对照组[(27.63±3.63)d和(28.30±3.30)d]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银离子藻酸盐敷料治疗儿童四肢深II度烧伤创面能减少换药次数,加速创面愈合,减少患者痛苦,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三黄痔疮膏对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肛肠科住院的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住院患者共80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行外剥内扎术,术后予中药激光坐浴机熏洗坐浴,对照组给予坐浴后凡士林纱条换药引流,治疗组给予自制三黄痔疮膏油纱换药引流,观察术后第1、4、7天创面疼痛、水肿、肉芽组织生长以及创面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换药第4天,治疗组患者创面疼痛和肉芽组织水肿积分(1.03±0.22、1.21±0.3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12±0.18、1.87±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第7天,治疗组患者创面疼痛和肉芽组织水肿积分(0.56±0.31、0.87±0.2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3±0.43、1.23±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23.0±5.3)d,明显短于对照组(30.1±6.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率为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创面运用三黄痔疮膏换药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及水肿,促进术后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敷料对深度烧伤创面植皮后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69例深度烧伤并接受创面植皮的患者,选择患者身上2处大小为1%的邻近创面,将创面内层覆盖物为聚酰胺薄纱的所有创面作为实验组,内层覆盖物为凡士林油纱的创面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后的创面蒸发量、不同时间点的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换药时的疼痛情况。结果:术后5天,实验组内层敷料表面的蒸发量要明显少于对照组[(25.3±6.1)ml.h-.1m-2vs(35.8±4.9)ml.h-.1m-2t=11.147 P<0.05],所有患者内层敷料表面的蒸发量要显著少于裸露创面(P<0.05),但高于正常皮肤表面(P<0.05);实验组术后10天,15天及20天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81.2±19.5,95.3±9.4,99.8±0.4)%vs(72.4±7.6,84.6±10.4,97.2±2.3)%t=3.493,6.340,9.251 P<0.05],且创面完全愈合时间要显著短于对照组[(14.1±2.0)天vs(17.2±2.5)天t=8.043 P<0.05];实验组术后5天换药及揭除内层敷料时的VAS评分要明显低于对照组[(3.3±0.7,5.0±0.6)vs(4.9±0.4,7.9±0.5),t=16.485,30.843 P<0.05]。结论:相比与传统的凡士林油纱,聚酰胺薄纱更有利于深度烧伤创面植皮后的愈合,且减轻了患者换药时的疼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分析健康指导对剖宫产肥胖产妇切口愈合及美观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6月-2023年 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肥胖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 实施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增加了健康指导,比较两组产妇术后3个月的切口愈合情况、瘢痕情况、切口美 观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甲级愈合占比高于对照组,乙级愈合、丙级愈合占比低于对照组(P <0.05);观 察组VSS、OSAS、P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切口美观性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 80.00%(P<0.05)。结论 健康指导可有效提升剖宫产肥胖产妇的切口愈合效果,改善切口瘢痕情况,且 产妇对切口美观性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Heel ulcer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DM) is a major clinical challenge, manifesting with a protracted and uncertain healing process. The prefer treatment of heel ulceration is still controversial. This study aims at describing a newly alternative surgical method with the proximal transverse tibial bone transport technique, as an attempt to achieve wound healing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large heel ulceration. Ret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A total of 21 diabetic patients with large heel ulceration were enrolled and followed up at least 6 months.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assesse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healing time, ulcer healing rate, ulcer recurrence rate and limb salvage rate. All patients got fully follow-up and achieved wound healing uneventfully. Eighteen patients returned to independent walking without any helper while three patients walked using a crutch. Limb salvage was achieved in all 21 patients (100%). The mean wound area was 67.43 ± 13.31 cm2 (range: 46-97 cm2). The mean healing time was 128.62 ± 16.76 days (range: 91-160 days). 16 out of 21 patients without calcaneal osteomyelitis achieved ulcer healing with a mean duration of 124.69 ± 14.42 days (range: 91–143 days), while the other five patients with calcaneal osteomyelitis were 141.20 ± 19.12 days (range: 110-160 days). 2 out of 21 patients got superficial rupture at the previous wounds and healed after outpatient dressing change combined with oral antibiotics. The novel technique described is particularly applicable for large heel ulceration in diabetic patients. It offers a better alternative for achieving wound healing with a favourable encouraging out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