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EGFR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分析EGFR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检测EGFR在325例乳腺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回顾性分析其与分子分型、月经状态、病理类型、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 EGFR在腔面A型、腔面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18%、16.44%、51.43%和75.47%,除腔面A型和B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型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的阳性表达与年龄无关。相较与浸润性癌,导管原位癌阳性表达率高;相较于特殊类型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阳性表达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Ⅲ期的浸润性乳腺癌,EGFR的阳性表达率最高,与Ⅰ期、Ⅱ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的浸润性乳腺癌,EGFR的阳性表达率最高,与Ⅰ级、Ⅱ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最高,在浸润性导管癌中,EGFR的阳性表达与病理分期、组织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Ki-67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钼靶BI-RADS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孝感市中心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19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钼靶BI-RADS分级资料。结果 Ki-67指数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钼靶BIRADS分级、ER、PR、HER-2及浸润性导管癌WHO分级均有关(均P0.05),与年龄无关(P0.05)。髓样癌Ki-67指数平均值(61.47%)大于浸润性导管癌(36.26%)、粘液癌(15.10%)、浸润性小叶癌(20.62%)及导管内癌(12.53%)(均P0.05)。浸润性导管癌Ki-67指数平均值大于粘液癌及导管内癌(均P0.05)。Luminal B型(35.43%)、HER-2阳性型(39.58%)及三阴性型(57.26%)Ki-67平均值均大于Luminal A型(7.23%)(均P0.05),Luminal B型Ki-67平均值小于HER-2阳性型(P0.05)。三阴性型Ki-67平均值大于非三阴性型(30.20%)(P0.05)。结论 Ki-67指数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钼靶BI-RADS分级均有关,对乳腺癌的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江宁医院2002-01—2016-12间收治的15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回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模型分析男性乳腺癌生存情况。结果本组60岁以上患者有10例(66. 7%),60岁以下的有5例(33. 3%)。1例以腋窝肿块就诊,14例以乳房肿块就诊。60%肿块位于乳晕区。浸润性导管癌有14例(93. 3%),乳头状癌1例(16. 67%)。TNMⅠ~Ⅳ期的患者分别为4例、5例、5例和1例。15例患者激素受体均为阳性,其中分子分型为Luminal A型的7例(46. 7%)、Luminal B型8例(53. 3%)。14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93. 3%),其中改良乳腺癌根治术12例(85. 8%)、1例行全乳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术,1例行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术后11例实施化疗,7例给予放疗,所有患者均接受内分泌治疗。随访期间术前有肺转移的患者死于术后1. 5 a。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而死亡;其余患者中,共有5例复发,4例转移(其中2例死亡);还有2例死于原发性肺癌。结论男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晚,肿块多位于乳晕区,病理类型多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激素受体阳性者占绝大多数。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其中以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最为多见。内分泌治疗标准与女性乳腺癌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分子亚型与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根据乳腺癌分子分型标准,将243例原发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手术患者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又分为HER-2(-)和HER-2(+)]、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各分子亚型的分布特点,以及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243例患者中,Luminal B[HER-2(-)]型最多(78例,32.1%),其次是Luminal A型(58例,23.87%),随后为三阴型(41例,16.87%)、HER-2过表达型(34例,13.99%)、Luminal B[HER-2(+)]型(32例,13.17%);94例(38.68%)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各分子亚型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uminal B[HER-2(-)]型(42例,53.85%)和Luminal B[HER-2(+)]型(15例,46.88%)中发生率最高,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后依次为Luminal A型(19例,32.76%),三阴型(12例,29.27%),HER-2过表达型(6例,17.65%);各分子亚型分布在累及1~3枚及≥4枚淋巴结转移的分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前者Luminal B[HER-2(+)]型最多,HER-2过表达型最少,而后者HER-2过表达型最多,Luminal B[HER-2(+)]型最少。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分子分型对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判断疾病状态有一定参考价值,可成为制定个体化诊治策略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和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差异,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7年11月51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选取同期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102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做对照.结果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乳头侵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水平、软组织侵犯、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in receptor,PR)、三阴(ER,PR,HER2均为阴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闭经状态、发病侧别、淋巴结转移个数、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及局部复发和远处器官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16~ 75个月),3年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2%和84.3%.结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呈现侵袭性生长方式的少见乳腺癌类型,具有嗜淋巴特性和易发结外软组织侵犯的特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高表达激素受体,三阴乳腺癌比例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乳腺彩超诊断为低分类的乳腺肿物应用微创旋切术后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人民医院于2008年3月至2021年12月术前彩超为低分类的乳腺肿物女性患者22 922例,其中284例患者微创旋切术后确诊为乳腺癌,探讨彩超分类与患者年龄、肿物大小、病理组织类型、分子亚型之间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284例患者中术前彩超BI-RADS 2类11例、3类137例、4a类136例。组织学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198例,其中有68例伴部分原位癌;浸润性小叶癌19例,其中有6例伴部分原位癌;原位癌29例;黏液癌12例;其他类型癌共26例。分子亚型为Luminal A型96例,Luminal B型142例,三阴性乳腺癌37例,HER-2过表达型9例。ROC曲线分析发现彩超分类预测术前为乳腺癌的敏感度为47.9%,特异度78.1%,曲线下面积为61.8%。 结论乳腺癌患者肿瘤较小、原位癌、黏液癌及三阴性乳腺癌术前容易被乳腺彩超低估,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曾被定义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一种亚型,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乳腺肿瘤分类》将其独立列为一种特殊亚型的乳腺癌,其在病理上独特的表现、临床上极高的淋巴结转移率以及较差的预后使得其与单纯型浸润性导管癌比较,均有其特异性。近年来,随着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与其特性相关的分子标志物被医学界瞩目,为IMPC的特异性治疗提供了证据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病理和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例乳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乳腺乳头状癌发病率占同期收治所有乳腺癌的0.64%.患者均可触及肿块.12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2例行保乳手术,1例行乳房单纯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术后15例行辅助化疗,其中5例另行放射治疗.术后随访时间1个月~8年,中位随访时间为32.5个月.1例发生骨转移于术后2年死亡,1例发生多器官转移于术后7年死亡.结论 乳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与其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对导管内乳头状癌的治疗宜选择低创伤的手段,对浸润性乳头状癌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须按浸润性导管癌治疗原则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β-catenin的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β-catenin在不同病理阶段的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状况.乳腺囊性增生病27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5例,囊性增生病伴异型26例,导管内癌(或伴早期浸润)29例,浸润性导管癌58例.结果 β-catenin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囊性增生病、囊性增生病伴异型、导管内癌(或伴早期浸润)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3.7%、23.1%、72.4%和79.3%.各组间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β-catenin的单纯膜表达与肿瘤直径的大小、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显著相关,直径小的表达率更高(P<0.01).膜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P>0.05)、患者年龄均无明显相关(P>0.05).β-catenin的膜浆共表达与淋巴结是否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等无明显相关(P>0.05).β-catenin膜浆表达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膜表达组(P<0.05).结论 β-catenin在囊性增生病伴异型、导管内癌(或伴早期浸润)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囊性增生病和导管内乳头状瘤,它的作用可能始于癌变的早期并持续存在.β-catenin的膜浆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提示β-catenin膜浆表达的乳腺癌易发生转移,两者可能是预后不良的因素.β-catenin的膜表达与肿瘤直径的大小、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况呈负相关,可能提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肿块型乳腺导管癌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DR)表现形式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肿块型乳腺导管癌195例,其中导管内癌36例(1组),导管内癌伴微浸润25例(2组),浸润性导管癌58例(3组),浸润性导管癌伴导管内癌76例(4组),对DR表现形式及病灶长径进行对比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DR表现形式与病理类型关系在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分割检验显示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组及浸润性导管癌伴导管内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病灶长径与病理类型关系在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分割显示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伴导管内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浸润性导管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伴导管内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他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导管内癌DR表现形式主要是单纯钙化;以片影伴钙化为表现的,病理类型多是浸润性导管癌伴导管内癌;病灶长径50 mm,浸润性导管癌伴导管内癌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10号染色体同源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1(Basigin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亚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郑州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的76例乳腺原发浸润性导管癌病理活检标本,以及同期的20例乳腺良性增生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中PTEN蛋白和Basigin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亚型的关系,以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高表达率低于乳腺良性增生组织[56.6%(43/76)比85.0%(17/20),χ2=5.457,P=0.019],而Basigin1蛋白的高表达率高于乳腺良性增生组织[51.3%(39/76)比25.0%(5/20),χ2=4.417,P=0.03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高表达与WHO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状况均相关(P0.05);Basigin1蛋白的表达与WHO分级、淋巴结转移状况和TNM分期均相关(P0.05)。PTEN蛋白的高表达与乳腺癌的分子亚型有关(P0.001),其在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中的高表达率高于Her-2过表达型和基底样亚型;Basigin1蛋白的高表达与乳腺癌的分子亚型也有关(P0.001),其在Her-2过表达型和基底样亚型中的高表达率高于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TEN蛋白与Basigin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s=–0.481,P0.001)。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可能存在某些机制,使PTEN蛋白和Basigin1蛋白共同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钼靶下不能行导丝定位的18例NPBL患者,通过临床体表标记定位后予以切除,推广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明确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钼钯引导下临床体表定位后手术切检.结果:18例患者钙化灶中有3例经过两次切检将钙化灶切除,其余均一次就将钙化灶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结果:导管内癌伴早期浸润3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囊肿伴微钙化3例,小叶增生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乳腺增生症伴微钙化2例;纤维腺瘤形成趋势2例,慢性炎症1例;脂肪坏死1例;1例是乳腺腺病,伴局部导管上皮中度非典型增生.结论:采用钼钯引导下体表定位活栓方法简单实用、定位直观、可提高定位阳性切检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各分子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第一癌与第二癌分子亚型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45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各分子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第一癌与第二癌间各分子亚型的一致性情况.结果 第一癌Luminal A型91例(62.8%),Luminal B型13例(9.0%),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型14例(9.7%),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27例(18.6%);第二癌Luminal A型93例(64.1%),Luminal B型10例(6.9%),HER-2型14例(9.7%),TNBC 28例(19.3%).BPBC第一癌中,TNBC≤50岁及组织学Ⅲ级患者明显多于其他亚型(P<0.05),各分子亚型在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一癌与第二癌间Lumina A型和TNBC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0.40),而Luminal B型和HER-2型的一致性较差(K<0.40).两癌间隔时间短的BPBC分子亚型一致性较高.结论 BPBC各分子亚型的构成比及临床特征与单侧乳腺癌相似,LuminaA型、TNBC及两癌间隔时间短的BPBC其两侧分子亚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麦默通检出早期乳腺癌的经验,探讨其对检出早期乳腺癌的意义及术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4年1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收治的21例超声引导下行麦默通微创手术确诊为恶性乳腺多发肿块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21例均行麦默通微创手术经术后常规病理证实为乳腺癌,肿瘤直径5~20 mm,导管内癌3例,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3例,浸润性导管癌6例,混合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黏液癌2例,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3例。经病理确诊恶性后,均于2~4 d内在全麻下行保乳手术或单纯乳腺切除术+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或不联合一期乳房重建术,均未见区域淋巴结癌转移。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7~54个月,无复发转移者。结论: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对于多发肿块及可疑恶性病灶,可达到准确定位、确切诊断,可实现乳腺良性多发病灶的完整切除,并可能作为发现早期乳腺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乳头溢液为唯一临床表现的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诊治。方法:收集本院自2010年至2018年以乳头溢液为唯一临床表现,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筛查阴性的75例乳腺癌病人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2.9±13.4)(27~78)岁。血性溢液71例(94.7%)。22例病人术前行乳腺增强MRI检查,阳性结果 (BIRADS≥4类)17例(77.3%)。65例行术中冷冻病理检查,其中38例提示良性病变(58.5%),27例恶性病变(41.5%)。术后病理类型包括导管原位癌29例,导管内实性乳头状癌39例,浸润性导管癌6例,浸润性黏液癌1例。病灶中位最长径为1.0(0.2~6.0) cm,58例(77.3%)2 cm。68例ER阳性,62例PR阳性,71例Ki-67低增殖(20%+)。8例接受保乳手术,67例接受全乳切除术。59例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5例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均无淋巴结转移。11例未行腋窝淋巴结活检。68例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2例浸润性癌病人接受术后辅助化疗。无复发、转移病例。结论:以乳头溢液为唯一临床表现的乳腺癌以血性溢液多见,增强MR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术中冷冻病理诊断较困难,病理类型以导管原位癌和乳头状癌为主,病灶体积相对较小,通常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早,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Luminal B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浸润性导管癌497例中Luminal B型乳腺癌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Luminal B型的乳腺癌进一步分为4组:Luminal B1组,ER和/或PR阳性、HER-2阳性;Luminal B2组,ER阳性、HER-2阴性、PR高表达(≥20%)、Ki-67高表达(≥20%);Luminal B3组,ER阳性、HER-2阴性、PR低表达(20%)、Ki-67高表达(≥20%);Luminal B4组,ER阳性、HER-2阴性、PR低表达(20%)、Ki-67低表达(20%)。分别研究该4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与p53和VEGF表达的关系。结果:在年龄和癌组织p53表达上,Luminal B型乳腺癌4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Luminal B2组中的患者年龄较年轻,多小于53岁(64.44%),其次是Luminal B1组(57.89%),Luminal B3组(43.36%)和Luminal B4组(30.30%);p53的表达在Luminal B1组中阳性表达最多(65.79%),其次是Luminal B3组(56.41%),Luminal B2组(43.33%)和Luminal B4组(27.27%)。在淋巴结转移方面,Luminal B型乳腺癌4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uminal B3组转移率最高(69.23%),其次是Luminal B2组(54.44%)和Luminal B4组(45.45%),Luminal B1组(36.84%)最低。Luminal B型乳腺癌4组之间在肿瘤大小和VEGF表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uminal B型乳腺癌是由预后不佳的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组成,根据免疫组化的指标仍可分成不同的亚型,各亚型之间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女性乳腺癌的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提高乳腺癌的正确诊断率。方法收集7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理学特点。结果 7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年龄41~66岁。其中导管内原位癌8例,小叶原位癌4例,髓样癌6例,黏液腺癌2例,浸润性小叶癌12例,浸润性导管癌39例,类癌1例。病理组织分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多,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肿瘤大小成正相关性。结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分型与年龄及淋巴结增大等有密切关系,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临床治愈率,对预后生活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 对320例乳腺乳头状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进行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导管内乳头状癌5年总生存率(95.38%比83.90%)及无瘤生存率(92.31%比79.66%)均高于浸润性乳头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分属于5个分子亚型,其中Lumira-A 型5年生存率(91.43%)高于Her-2 (71.43%)和三阴性型(68.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浸润性和非浸润性乳头状癌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浸润性乳头状癌的分子表型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男性乳腺癌(M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提高对MBC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MBC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等特点.结果 MBC占同期男性乳腺疾病的25%,占同期乳腺癌的1.19%.患者平均年龄为57.5(30~78)岁.从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1个月至10年,平均13.9个月.53.33%(8/15)的MBC位于左侧乳腺,26.67%(4/15)位于右侧,双侧者6.67%(1/15).肿块<2 em者4例,2~5 cm者7例,5~10 cm者4例.86.67%(13/15)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6.67%(1/15)为乳头状癌,6.67%(1/15)为浸润性小叶癌.MBC的形态学特点为伴有乳头的巢团状结构,粉刺样坏死少见.33.33%(5/15)的MBC伴腋窝淋巴结转移.9例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ER阳性6例(66.67%);PR阳性7例(77.78%);CerbB-2阳性4例(44.44%);p53阳性4例(44.44%);Ki-67细胞增殖指数<25%者4例(44.44%),25%~50%者3例(33.33%),>50%者1例(11.11%).结论 MBC发病比例低,年龄偏大,就诊已属晚期,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的乳腺区域肿块.组织学上以非特异型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具有乳头的巢团状结构,淋巴结转移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手术切除的7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病史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 76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27例;肿瘤位于胰头者63例,胰体尾10例,全胰3例;32例为非浸润性肿瘤(腺瘤16例,交界性肿瘤6例,原位癌10例),44例为浸润癌,两者在发病年龄及黄疸、消瘦、无症状患者、CA199升高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59例,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4例,胰体尾切除6例,局部切除2例,节段性胰腺切除2例,全胰切除3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8.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非浸润性及浸润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及35%;非浸润性肿瘤患者7例切缘阳性,其中1例术后67个月复发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及淋巴结状况是影响浸润性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非浸润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手术疗效极佳,而浸润癌患者的预后较差;及早手术是防止病变进展及改善预后的关键;术后必须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