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目的 观察125I粒子治疗肝细胞癌(HCC)的调控网络。方法125I粒子辐照HCC细胞(PLC/PRF/5细胞及HepG2细胞),通过平板克隆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辐照对HCC细胞的影响;以基因芯片筛选显著差异基因,采用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 (IPA)分析细胞信号通路及显著差异基因作用网络,并行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观察125I粒子的调控网络。结果 相比空白对照组,125I粒子组PLC/PRF/5及HepG2细胞的平板克隆能力均显著降低,PLC/PRF/5细胞内γH2AX荧光明显增加。125I粒子HCC细胞Acute Phase Response Signaling被抑制,106个基因上调,276个基因下调。qPCR及蛋白质印迹显示,辐照后HCC细胞乙酰基转移酶2(ESCO2)和双特异性磷酸酶1(DUSP1)表达下调,人DNA损伤诱导转录因子3(DDIT3)表达上调。结论 125I粒子治疗HCC的调控网络包括抑制Acute Phase Response Signaling、下调ESCO2表达使之无法及时修复细胞增殖时发生的DNA损伤,上调DDIT3表达、阻滞HCC细胞生长及下调DUSP1表达、诱导HCC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或仑伐替尼治疗肝细胞癌(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HCC伴Ⅱ/Ⅲ型PVTT患者,分为TACE联合125I粒子组(A组,n=27)及TACE联合仑伐替尼组(B组,n=25);比较2组客观缓解率(ORR)、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率。结果A组ORR、中位OS、Ⅱ型PVTT中位OS及Ⅲ型PVTT中位OS分别为70.37%(19/27)、13.6个月、14.1个月及13.2个月;B组分别为32.00%(8/25)、11.3个月、12.3个月及10.4个月;A组上述指标均优于B组(P均<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15%(13/27),均未见严重并发症;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00%(22/25),5例(5/25,20.00%)出现严重药物毒性反应。结论 TACE联合125I粒子治疗HCC伴PVT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优于TACE联合仑伐替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TIPS治疗肝细胞癌(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及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GVB)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因EGVB接受TIPS的HCC伴PVTT患者,观察TIPS技术成功率、止血率,TIPS前后门静脉压力梯度(PPG),术后再出血率、支架分流道通畅率、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总生存期(OS)。结果 30例TIPS技术成功率和止血率均为100%;TIPS前后平均PPG分别为(30.9±8.5)mmHg及(20.6±6.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87,P<0.001)。TIPS并发症包括胆管损伤2例、肝动脉损伤1例、Ⅰ~Ⅱ级肝性脑病5例、Ⅲ级肝性脑病1例;未见肿瘤破裂或术后急性肝衰竭等并发症。随访过程中3例再出血,5例支架分流道闭塞。截至随访末共25例死亡,死因包括感染性休克1例、消化道出血1例、肿瘤进展或肝衰竭23例;中位OS为6.5个月。结论 TIPS治疗HCC伴PVTT及EGVB较为安全,可为后续局部治疗及联合药物系统治疗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胆道支架联合引流管置入125I粒子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接受胆道支架植入联合引流管置入125I粒子条的MOJ患者,观察手术效果、术后支架通畅时长及患者生存期。结果 35例均成功完成治疗。术前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GPT)及谷草转氨酶(GOT)与术后1周及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6例显著有效、19例有效;高、低位梗阻总显著有效率分别为38.10%(8/21)和57.14%(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8,P=0.268)。截至随访日共对26例更换粒子条,其中19例更换1次、7例更换2次,均未发生放射剂量累积过高而致胆管破溃及穿孔等情况。35例术后支架通畅时长(7.83±2.02)个月,患者生存期(14.06±4.78)个月。结论 胆道支架植入联合引流管置入125I粒子条用于胆道受压及狭窄均不严重MOJ患者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TIPS用于肝细胞癌(HCC)伴症状性门静脉高压(SPH)等待肝移植(LT)患者的价值。方法 纳入7例因HCC伴SPH接受TIPS并等待LT患者,评价TIPS的应用价值。结果 7例TIPS均成功。TIPS后SPH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门静脉压力梯度明显降低(P<0.05)。5例消化道出血术后无再出血,2例腹腔积液术后积液量明显减少。1例术后支架狭窄,1例出现肝性脑病。等待LT期间7例均接受针对HCC的综合介入治疗,包括射频消融2例、TACE 5例;2例肿瘤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和病情进展各1例。中位等待LT时间为10.6个月,LT术后均未出现肿瘤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 TIPS可作为HCC伴SPH患者等待LT期间的桥梁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短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SVCS,其中23例接受上腔静脉支架植入术(支架组)、17例接受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术(联合组);比较组间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率,以及患者肿瘤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差异。结果 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联合组与支架组临床成功率(94.12% vs. 91.30%)、并发症发生率(17.65% vs. 8.70%),术后1个月支架通畅率(100% vs. 91.30%)、2个月支架通畅率(100% vs. 82.61%),以及患者中位PFS(4.12个月vs. 3.83个月)和中位OS(22.44个月vs. 20.3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个月联合组支架通畅率高于支架组(100% vs. 78.26%,P<0.05)。结论 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术治疗SVCS短期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活度125I粒子抑制裸鼠T24移形细胞癌的效果。方法 将40只接种T24人移形细胞癌株荷瘤裸鼠均分为高、中、低活度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于肿瘤中心植入1枚活度0.9 mCi(33.3 MBq)、0.6 mCi(22.2 MBq)、0.3 mCi(11.1 MBq)和0 mCi(粒子不含核素)的125I粒子。检测并对比各组植入10、20天后90%肿瘤组织吸收剂量(D90)、抑瘤率(IR)、HE染色放射治疗反应分级(RRG)、凋亡指数及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结果 125I粒子植入后10、20天,各组D90及IR均逐渐降低(P均<0.05),125I粒子周围5 mm以内肿瘤组织均见明显坏死,粒子活度越高、时间越长,坏死范围越大;同期各组凋亡指数均逐渐降低,Bcl-2蛋白表达逐渐增加(P均<0.05)。结论 125I粒子能明显抑制裸鼠T24移形细胞癌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TIPS治疗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D期肝细胞癌(HCC)伴严重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24例BCLC D期HCC伴严重门静脉高压并发症患者,观察TIPS及其后随访资料,分析TIPS技术成功率、门静脉压力梯度(PPG)变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缓解率、BCLD情况、并发症及死亡率等,评估其疗效。结果 TIPS技术成功率100%。TIPS前、后PPG分别为(32.13±6.93)mmHg及(18.75±5.05)mmHg,TIPS后PPG降低(t=12.604,P<0.001)。TIPS 后次日,1例因支架内癌栓及血栓致支架急性闭塞,予补充性植入1枚覆膜支架后血流恢复;TIPS 后2周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缓解率100%,未见相关并发症及死亡。TIPS前及1个月后患者体力状况(PS)评分分别为3.08±0.28及1.97±1.01;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别为7.50±1.79及5.71±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73、5.033,P均<0.001)。TIPS 后1个月,HCC BCLC C期15例、B期4例、A期3例,与TIPS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65,P<0.001);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TIPS 后3个月2例发生Ⅲ级肝性脑病,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支架分流道通畅率及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缓解率均为100%。结论 TIPS治疗BCLC D期HCC伴严重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对于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而言,手术切除率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其治疗方式目前仍有很多争议。笔者总结可切除HCC合并PVTT的外科治疗经验,比较手术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此类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39例可切除HCC合并PVT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患者施行手术治疗(手术组),16例行TACE治疗(TAC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与预后,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手术组除1例肿瘤广泛侵犯仅取材活检,其余均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19例示切缘阴性;2例术后肝功能不全,经人工肝及其他支持治疗痊愈出院。TACE组16例肝动脉超选、灌注、栓塞顺利;1例因肝动脉完全栓塞,术后3 d因急性肝衰竭救治无效死亡。手术组8例术后辅助TACE治疗,5例靶向治疗,其中1例I型PVTT患者手术后联合TACE等治疗后仍生存47个月。TACE组13例多次治疗,4例给靶向药物,其中1例II型PVTT患者TACE术后经过7次灌注化疗及栓塞仍然生存25个月。与TACE组比较,手术组住院时间延长、医疗成本增加、术后行TACE的例数更少、术后未做其他治疗的例数以及术后AFP恢复正常的例数更多(均P<0.05)。手术组与TACE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2个月与9.5个月;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2%、43.5%、34.8%、17.4%与46.7%、33.3.0%、13.3%、0。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与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VTT分型、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肿瘤数目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PVTT分型、肿瘤直径、AFP水平是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PVTT分型、肿瘤直径、AFP水平直接影响HCC合并PVTT患者的术后生存,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明显好于TACE治疗,尤其是对于可切除HCC合并I/II型PVTT的患者,但治疗选择可能受患者意愿、经济因素等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方法根据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TPS系统),通过CT引导对47例HCC合并PVTT患者于TACE后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癌栓处方剂量100~120 Gy,对比治疗前后癌栓长径、肝功能、AFP的变化。结果完全缓解无,部分缓解29例,总有效率为61.70%(29/47);术后癌栓长径明显小于术前(P〈0.05)。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47例患者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3.45%、36.75%,平均生存期为(14±2)个月。结论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HCC伴PVTT可明显提高疗效,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导引TIPS联合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82例肝硬化伴反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对其中47例(病例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并导引TIPS联合PTVE,对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TIPS路径联合PTVE。比较2组分流道穿刺次数及时长、PTVE完成时长及手术总时长等指标,分别比较2组手术前后肝脏血管情况。记录2组并发症。结果病例组分流道穿刺次数和时长、手术总时长及术中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而分流道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PTVE手术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与术前相比,2组术后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均缩小;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下腔静脉流速均加快,肝动脉流速均减低、RI均增高(P均0.05)。病例组无复发消化道出血病例,对照组3例(3/35,8.57%)复发消化道出血(t=3.15,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门静脉穿刺导引TIPS及PTVE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降低术后复发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静脉癌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原发性HCC合并静脉癌栓患者,其中8例合并门静脉癌栓,2例合并肝静脉癌栓。对静脉癌栓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前通过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术后进行剂量验证。随访评估癌栓治疗效果,计算术后6个月治疗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观察放射性损伤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粒子植入。随访期间未见癌栓复发,术后6个月治疗有效率为90.00%(9/10),疾病控制率达100%(10/10)。术后患者生存期为8~36个月,术后1年生存率为70.00%,术后2年生存率为40.00%。2例术中出现肝出血、2例术中出现肝区疼痛,2例术后轻度恶心、食欲下降,未发生急晚期放射性损伤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原发性HCC合并静脉癌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治疗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的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8例反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前均经B超及CT等影像学证实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有完全或部分闭塞,对其行TIPS治疗,并评价疗效。结果对7例患者均成功施行TIPS术,1例失败,6例为先经皮穿刺右肝门静脉分支,建立经门静脉右支至主干通道,并行球囊扩张成形治疗。其中4例经常规TIPS途径由肝右静脉穿刺门静脉右支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2例由门静脉右支穿刺右肝静脉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1例穿刺门静脉右支失败,改由常规TIPS途径穿刺门静脉左支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门静脉压力由术前的(33.72±8.35)mmHg降低至术后的(21.43±7.64)mmHg;1例在术后6个月发现分流道狭窄,再次植入支架后恢复通畅。1例术后5个月再发黑便,复查提示分流道堵塞,并门静脉广泛血栓形成,放弃进一步治疗。另5例在12个月随访中分流道通畅,未再发消化道出血。结论 TIPS是治疗伴门静脉海绵样变的门静脉高压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其中22例接受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实验组),28例仅接受TACE治疗(对照组)。采用Kaplan-Meier法评价两组患者远期疗效;观察门静脉再通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7个月和6.0个月;两组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门静脉再通、腹腔积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手足麻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中限制性扩张支架对术后肝功能、并发症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3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接受TIPS治疗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对覆膜支架进行限制性扩张分为限制组与对照组,经匹配后最终每组纳入53例。术后规律随访,对比2组肝功能、消化道再出血、肝性脑病(HE)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以COX回归分析观察生存率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术后3、7天谷丙转氨酶(GPT)高于限制组(P=0.04、0.04),其他各时间点组间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1年及2年,限制组免于HE累积发生率为88.60%、79.10%和68.50%,对照组为90.50%、82.70%和75.50%;限制组免于消化道再出血累积发生率为92.30%、90.30%和90.30%,对照组为96.00%、87.80%和76.60%(P均>0.05)。限制组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2.10%、84.30%和81.20%,对照组为94.30%、82.10%和70.90%(P>0.05)。年龄和总胆红素(TBIL)为TIPS术后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限制性扩张支架可抑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TIPS术后短期肝功能急剧受损,对中远期肝功能及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TACE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价值。方法将90例不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8例于TACE治疗后第3天开始口服小剂量(每日250 mg)阿帕替尼;对照组52例接受单纯TACE治疗。术后随访,比较2组间治疗前后甲胎蛋白水平及生存期的差异,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患者TACE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2组间治疗前甲胎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5,P=0.08),治疗组术后1、3、6、12个月甲胎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均0.05)。治疗组术后1、3、6、12、24个月肿瘤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47%(34/38)、84.21%(32/38)、78.95%(30/38)、34.21%(13/38)和10.53%(4/38);对照组分别为75.00%(39/52)、67.31%(35/52)、25.00%(13/52)、3.85%(2/52)和19.23%(10/52)。治疗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17.12±1.55)个月vs (14.21±2.13)个月,P=0.01]。虽然治疗组术后不良反应手足综合征、皮疹、腹泻、腹痛、消化道出血、蛋白尿、血尿、肌酐及尿素氮升高、眩晕、头痛、高血压、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水平减低、血小板减少、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但其中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癌症常见毒性反应事件评价标准3级以上者较少。结论 TACE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治疗HCC在控制肿瘤及其合并癌栓进展方面优于单纯TACE,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例(23个病变椎体)伴脊髓压迫且有严重腰背部疼痛的椎体转移瘤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评价术前及术后患者顽固性疼痛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计算术后肿瘤局部控制率、患者生存率。结果2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7~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随访期间无失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患者顽固性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12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保留率85.00%(17/20),神经功能恢复率30.00%(6/20)。术后3、6、12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100%、90%,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和78.81%。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安全、可行,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Viatorr支架行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疗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Viatorr支架用于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使用Viatorr支架行TIPS治疗的34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分析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情况、肝性脑病发病率及分流道通畅率。结果采用Viatorr支架行TIPS技术成功率100%;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分别为(40.00±3.85)cmH_2O和(23.60±2.87)cmH_2O。术后随访1~14个月,分流道通畅率100%(34/34),肝性脑病发病率5.88%(2/34)。结论使用Viatorr支架行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手术操作成功率高,分流道通畅率高,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肝细胞癌(HCC)伴发不同类型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HCC伴不同类型PVTT患者行超声引导PEI治疗,每周1-2次。治疗结束后随访12-60个月,统计患者1-5年生存率。结果 90例患者治疗后1-5年生存率分别为52.22%、23.33%、15.56%、12.22%、10.00%,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不同类型PVTT患者生存率不同,分型越低者生存时间越长。结论超声引导PEI治疗HCC伴发PVTT安全、有效,可明显延长分型较低癌栓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