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介绍心瓣膜置换时采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AF)的技术要点。方法对74例心瓣膜疾病合并AF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时采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AF,射频能量25~30W,盐水冲洗速度180~240m l/h。首先完成右心房主要的切口和消融,在心脏停搏后进行左心房消融,继后处理心瓣膜。心脏复跳后再完成右心房剩余的消融和缝合切口。结果本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02±26m in,主动脉阻断时间58±22m in,射频消融时间12±5m in。住院死亡2例,其中死于机械瓣膜故障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随访70例,随访时间1.0~3.5年,随访过程中突然死亡2例。60例患者恢复窦性心律(85.7%,60/70)。结论心瓣膜疾病合并持续AF的患者在行心瓣膜置换术时,同期行盐水冲洗的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是合理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瓣膜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的临床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纳入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风湿性心脏病患者96例,合并房颤74例,22例为窦性心律。根据手术方式将96例患者分为3组:试验组(瓣膜置换+射频消融)40例、对照组(瓣膜置换)34例、空白组(窦性心律者行瓣膜置换)22例。分析患者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患者出院时窦性心律转复率、随访期间窦性心律维持率、随访末期左房前后径(LAD)的缩小幅度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未增加。在术后3个月、6个月时,试验组在SF-36量表6个维度及躯体健康评分(PCS)、精神健康评分(MCS)、总分得分高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时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3个维度及躯体健康评分(PCS)、总分得分高于对照组。结论房颤会加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双极射频消融有利于房颤患者术后窦性心律的恢复与维持、明显缩小LAD,降低PASP。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瓣膜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心瓣膜病患者出现心房颤动(AF)较为常见,二尖瓣病变患者其AF发生率可达60%左右.一般认为瓣膜病变合并大左房AF患者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效果较差,且大左房合并血栓者复发率更高.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我们对9例瓣膜病变合并大左房AF患者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施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术后随访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总结治疗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1年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血肌钙蛋白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及其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本院行射频消融术且完成随访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54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6例)与未复发组(38例)。比较两组术后1年NT-proBNP、血肌钙蛋白I、NLR水平,并使用Person相关性分析NT-proBNP、血肌钙蛋白I、NLR同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1年复发的相关性,选择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T-proBNP、NLR预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1年复发的效能。结果 复发组NT-proBNP、NLR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肌钙蛋白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BNP、NLR同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1年复发呈正相关关系(P<0.05);Logistic回...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同期单极和双极射频消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瓣膜置换术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的26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射频消融方式的不同分为单极消融组[(209例,其中男129例、女80例,年龄(59.6±9.7)岁]和双极消融组[52例,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58.6±11.2)岁]。比较两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房颤消除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单极消融组射频消融时间长于双极消融组[(29.7±3.3)min vs.(22.3±7.8)min,P=0.035)],术后1年随访中,两组患者的左房内径均明显减小,双极消融组术后3个月和1年随访时房颤消除率分别为82.0%和80.0%,明显高于单极消融组的66.3%和59.6%(P=0.037和P=0.008)。结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同期行房颤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与单极射频消融相比,双极射频消融房颤消除率高,射频消融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均有所缩短,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的同时联合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时,在围术期各阶段所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我科从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对8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实施了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术,其中二尖瓣置换+双极射频消融术17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双极射频消融术31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双极射频消融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十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双极射频消融术23例。结果本组共11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其中7例为室上速,4例口服可达龙后心率维持在100~/min左右,3例经静脉泵入后心率维持在100~120~/min,上述患者出院时心率基本正常,嘱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可达龙;另有4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60次/min,经过停用可达龙,1例心率恢复正常,2例给予异丙肾上腺素0.01—0.05斗∥(kg·min)微量泵泵入,2~7d后心率恢复正常,1例使用心表临时起搏器,2周后顺利停用,恢复正常心率。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时维持窦性心律。出院后随访3—12个月,均维持窦性心律,未见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结论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的同时联合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具有安全、疗效显著、远期复发率低等优点。在围术期各阶段采取正确、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并有效防止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自制高频电刀双房消融术与单纯左房介入射频消融术治疗瓣膜性房颤的优劣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瓣膜性房颤患者66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高频电刀组)和B组(介入射频组)。A组患者实施高频电刀双房消融治疗, B组患者实施左房介入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消融时间、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术后1年对这些患者行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术后1年A组窦性心律维持率[31例(93.94%)]远高于B组窦性心律维持率[22例(70.9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2, P<0.05)。术后1年所有患者LA[(40.89±2.91) mm]明显低于术前LA[(48.16±3.79) mm], 差距有统计学意义(t=12.176, P<0.05)。术后1年所有患者LVEF值[(56.47±5.05)%]明显高于术前LVEF[(52.14±9.02)%], 差距有统计学意义(t=3.350, P&l...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AF)术后中期心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同一手术组收治191例瓣膜疾病合并A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单纯瓣膜置换术为对照组(n=93),男31例、女62例,年龄(48.33±7.55)岁,AF持续时间(4.80±2.03)年;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为同期消融组(n=98),男27例、女71例,年龄(46.95±7.70)岁,AF持续时间(5.06±2.26)年。分析患者出院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心脏超声、心电图及相关并发症情况,并通过来院随访、电话、书信问卷等途径评估心脏功能。结果全组无死亡,同期消融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ICU时间、术后累计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随访2年,术后2年,同期消融组随访85例(86.73%),发生脑栓塞1例,脑出血2例;对照组随访85例(91.40%),发生脑栓塞4例,脑出血1例;随访中两组均无死亡、心脏破裂,无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同期消融组术后1年、术后2年缩短分数高于对照组(37.18%±5.35%vs.34.72%±6.40%,P=0.007;37.95%±7.99%vs.35.18%±5.15%,P=0.008)。同期消融组术后2年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66.27%±6.99%vs.63.33%±8.14%,P=0.012)。同期消融组术后1年、术后2年患者自觉心功能改善率高于对照组(85.39%vs.72.94%,P=0.005;84.71%vs.68.24%,P=0.005)。结论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中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射频消融迷宫治疗心房纤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ai Z  Sun G  Du R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19-721
作者采用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20例,其中19例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的患者,同时行瓣膜替换术,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修得。射频消融的路线采用小板井嘉夫的手术径路。术后16例恢复窦性心律,占80%,未恢复窦性心律的4例,2例为房颤,1例为房扑,另1例为结性心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心瓣膜手术时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IRFMM)治疗心房颤动(AF)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10月,我科采用外科手术射频消融系统,在20例心瓣膜病患者手术中用IRFMM治疗AF.射频功率设定为25W,盐水冲洗速度为5ml/min.结果 术后20例中16例转为窦性心律.随访1~22个月,17例维持窦性心律,1例为结性心律,2例仍为AF.结论 在行伴有AF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时,采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治疗AF,具有安全简便、疗效确切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Li Y  Wang X  Liu L  Liu YX  Wang W  Hu SS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1):820-824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mRNA表达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疗效的关系.方法 2008年1月至9月,40例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患者,术中获取左心耳,根据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分为房颤消除组及房颤未消除组;以同期行瓣膜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10例为对照.通过苦味酸大狼猩红染色法分析心房组织中Ⅰ型及Ⅲ型胶原容量分数(CVF-Ⅰ和CVF-Ⅲ),RT-PCR法检测TGF-β1的mRNA表达.结果 至随访结束,40例房颤患者有28例房颤消除,12例未消除.与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消除组和房颤末消除组患者心房组织TGF-β1的mRNA表达、CVF-Ⅰ及CVF-Ⅰ/CVF-Ⅲ比值依次增加(P<0.05).房颤消除组中左心房功能未恢复的患者心房组织TGF-β1 mRNA表达高于左心房功能恢复患者(P<0.05).心房组织TGF-β1 mRNA表达与CVF-Ⅰ及左心房直径均呈正相关(r=0.786和0.85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同期射频消融术疗效的危险因素有TGF-β1 mRNA表达水平(OR=1.13,95%CI 1.05~1.18,P=0.031)、CVF-Ⅰ(OR=1.07,95%CI 1.00~1.13,P=0.037)及左心房直径(OR=2.23,95%CI 1.08~4.59,P=0.042).结论心房组织TGF-β1的mRNA表达程度在房颤患者心房结构重构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外科射频消融治疗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及心房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腔内射频联合激光和手术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3例患者34条患肢,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10条,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0条,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2条,下肢静脉畸形-骨肥大-皮肤血管瘤综合征2条。3种治疗方式:①大隐静脉主干射频闭锁联合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曲张属支浅静脉腔内激光(EVLT)治疗4条肢体:②大隐静脉主干射频闭锁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EVLT治疗28条肢体;③大隐静脉主干射频闭锁联合外侧畸形静脉高位结扎和EVLT治疗2条肢体。结果随访1~15个月,平均3.27个月,33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结论主干静脉腔内射频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微创,联合EVLT和手术治疗,可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不同射频消融方法治疗重度心脏瓣膜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2月在解放军第1 53中心医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心功能分级(NYHA标准)≥Ⅲ级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双极射频消融者26例(双极组),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单极射频消融者25例(单极组),单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者24例(对照组).比较各组射频消融所用时间、术后即刻窦性心律恢复情况、辅助呼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病死率、心脏功能指标和心功能分级疗效.结果:双极组、单极组的术后即刻窦性心律恢复率(92.31%和88.00%比对照组70.83%)、辅助呼吸时间[(16.75±2.68)h和(16.04±4.21)h比对照组(24.81±3.38) h]、术后住院时间[(8.41±1.84)d和(9.01±1.72)d比对照组(11.26±2.35)d]、左室舒张末内径[6个月时(47.24±5.81) mm和(46.03±6.78) mm比对照组(53.11±4.35) mm;12个月时(41.84±3.69) mm和(40.98±5.27) mm比(48.75±4.36)mm]、左室射血分数(6个月时0.483 6±0.027 9、0.495 1±0.030 2比对照组0.433 2±0.037 2:12个月时0.580 4±0.038 5、0.569 3±0.029 6比对照组0.489 1±0.038 1)、肺动脉收缩压[6个月时(39.82±3.42) mmHg和(40.21±2.01) mmHg比对照组(44.92±2.44) mmHg;12个月时(35.62±2.11) mmHg和(36.63±1.92) mmHg比对照组(39.95±2.87) mmHg]、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88.46%和84.00%比对照组54.1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双极组和单极组上述指标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但双极组消融用时[(22.34±2.57) min]少于单极组[(29.04±3.41) min,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有利于改善心脏瓣膜病预后效果,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在有效性、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单极射频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行甲状旁腺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术的预后.方法 入选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前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99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检查,根据超声心动结果将患者分为合并心脏瓣膜钙化组和无心脏瓣膜钙化组,另根据心脏瓣膜钙化数量将患者分为无瓣膜钙化(A组)、单个瓣膜钙化(B组)和双瓣膜钙化(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胎球蛋白A(Fetuin-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并评价上述指标与心脏瓣膜钙化的相关性.结果 99例患者中合并瓣膜钙化40例(占40.4%),其中二尖瓣瓣膜钙化(mitral valve calcification,MVC)27例(占27.3%),主动脉瓣瓣膜钙化(aortic valve calcification,AVC)30例(占30.3%),二尖瓣瓣膜合并主动脉瓣瓣膜钙化(MVC合并AVC)17例(占17.2%).比较合并瓣膜钙化组和无瓣膜钙化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合并瓣膜钙化组的年龄、透析时间、血磷、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hs-CRP、IL-6更高,白蛋白、Fetuin-A水平更低.比较A组、B组和C组发现,随着年龄、透析时间的增高,血磷、钙磷乘积、IL-6、hs-CRP水平的增高,瓣膜钙化的数量逐渐增多,而随着血白蛋白、Fetuin-A水平的增高,瓣膜钙化的数量逐渐减少.以Fetuin-A为自变量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与年龄(r=-0.246,P=0.014)、透析时间(r=-0.297,P=0.003)、iPTH(r=-0.256,P=0.011)、hs-CRP(r=-0.272,P=0.006)、IL-6(r=-0.492,P=0.000)、心脏瓣膜钙化(r=-0.6,P=0.001)呈负相关,而与血白蛋白(r=0.298,P=0.003)呈正相关.结论 MHD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发生率较高,以主动脉瓣瓣膜钙化多见.Fetuin-A、炎症水平与心脏瓣膜钙化有着重要的相关性,评估Fetuin-A、炎症水平可能对识别心血管事件特别是心脏瓣膜钙化的发展和恶化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全胸腔镜下左心房后壁隔离法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非瓣膜性房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全胸腔镜下左心房后壁隔离法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例,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47 ~ 71岁,平均(61.5±5.6)岁.房颤病史2~ 25年,平均(6.2±4.0)年.术前心功能Ⅰ~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632±0.055.手术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下进行,胸腔镜下实施心外膜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应用胺碘酮和华法林3个月,术后1、3、6、12个月及每年随访患者并检查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 全组无死亡,无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平均手术(60.5±30.1) min,术后呼吸机使用(11.5±2.1)h.术后随访2.6~14.2个月,无阵发心悸、短脉、偏瘫等症状,无死亡或卒中,24 h动态心电图示患者均为窦性心律,房颤转复率100%.结论 初步经验显示全胸腔镜下左心房后壁隔离法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术后行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并评价体外循环下瓣膜二次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体外循环下行二次瓣膜手术45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1例,平均年龄(51.21±8.36)岁。结果 45例患者共有3例术后死亡,手术死亡率6.67%。42例存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6(4~68)个月,期间患者无死亡或再次手术。心脏瓣膜术后行再次瓣膜手术的主要原因包括未干预瓣膜出现病变、瓣周漏、血栓形成伴瓣膜功能障碍、机械瓣膜瓣叶开闭不良、生物瓣膜退行性病变、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成形术后病变。结论首次手术涉及二尖瓣病变患者应早期积极处理三尖瓣病变。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二次手术安全有效,心脏瓣膜术后应加强随访复诊,如再次出现瓣膜问题应积极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AF)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3年5月至2008年12月我们对122例合并永久性AF的心瓣膜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同期施行射频改良迷宫手术,其中男31例,女91例;年龄23~65岁(47±10岁)。AF持续时间0.5~32.0年(6.5±5.7年),二尖瓣狭窄5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58例。采用Cardioblate系统(Medtronic公司,单极射频笔、射频能量25~30 W、盐水冲洗速度180~240 ml/h),首先完成右心房迷宫手术,阻断升主动脉以冷晶体或含血心脏停搏液灌注保护心肌,经房间沟或房间隔进入,分别环绕左右肺静脉口做消融线,并从左侧环线向二尖瓣后瓣环及左心耳口做消融线,完成连接左右环线之间的消融。处理左心耳及相应的心瓣膜病变。术后常规使用胺碘酮,定期随访。结果术后围术期死亡4例,其中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机械瓣故障死亡1例,猝死1例。随访115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1.5~7.0年(4.8±2.6年),随访期间死亡4例,其中猝死3例,机械瓣膜故障1例。87例(78.4%,87/111)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22例仍为AF,1例为心房扑动,另1例术后1年需置入永久性起搏器。随访期间(术后0.5~7.0年)患者左心房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44.90±7.50 mm vs.54.30±10.80 mm,t=10.641,P=0.000)。结论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AF是相对安全的,但术后心律不稳定、心动过速及AF复发并非罕见,因此对这些患者AF的手术指征应该个体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伴永久性心房颤动(PAF)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心房组织中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因表达的改变,探讨心房纤维化程度对PAF行射频消融治疗疗效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40例风心病伴PAF(≥6个月)行瓣膜手术及同期心内直视射频消融术患者作为实验组,均于术中获取左心耳组织约100mg,术后3个月、6个月按时随访;并根据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分为AF消除组及AF未消除组,同期选择仅行瓣膜手术的风心病窦性心律患者10例获取左心耳作为窦性心律组。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中Ⅰ型和Ⅲ型胶原容量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Ⅰ,CVF-I,CVF-Ⅲ)进行半定量分析,确定心房纤维化程度;以β肌动蛋白为内参照基因,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心房组织纤维化过程中的关键因子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各组临床基线值一致,术后6个月随访结束时,40例AF患者有28例归为AF消除组,12例归为AF未消除组。(1)与窦性心律组比较,AF未消除组和AF消除组患者心房组织TGF-β1的mRNA表达、CVF-Ⅰ及CVF-Ⅰ/CVF-Ⅲ比值均显著增加(F=6.487,P=0.003;F=3.711,P=0.032;F=3.697,P=0.032)。且AF未消除组较AF消除组心房组织TGF-β1的mRNA表达、CVF-Ⅰ及CVF-Ⅰ/CVF-Ⅲ比值也明显增加(t=4.372,P=0.043;t=4.603,P=0.038;t=4.776,P=0.035),而CVF-Ⅲ在3组之间无明显改变(P0.05);(2)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中,左心房功能未恢复者心房组织TGF-β1mRNA表达水平较左心房功能恢复者明显增高(t=5.570,P=0.027);(3)相关分析发现心房组织TGF-β1mRNA表达水平与CVF-Ⅰ及左心房直径均呈正相关(r=0.786,P0.05;r=0.85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心房组织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CVF-I及左心房直径是影响瓣膜手术同期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AF未消除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风湿性心脏病PAF患者心房组织的纤维化程度可能与外科射频消融治疗后窦性心律的恢复、维持及心房功能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瓣膜和生物瓣膜对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获益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4年行瓣膜置换术老年瓣膜性心脏病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行生物瓣膜置换(A组)和机械瓣膜置换(B组)患者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共匹配出96对:A组男43例、女53例,年龄(64.41±6.52)岁;B组男44例、女52例,年龄(64.07±6.20)岁。结果 B组皮肤黏膜出血率显著高于A组(P0.05)。A、B两组术后30 d内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再次住院率、再次瓣膜置换率、合并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比例、药物使用情况、脑梗死发生率、脑出血发生率、新发外周血管栓塞发生率、脏器出血率、心功能(NYHA)分级、患者随访累积生存率(P=0.63)、无血栓/出血随访累积生存率(P=0.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瓣膜和生物瓣膜置换治疗老年瓣膜性心脏病可获得相近临床获益,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术中盐水冲洗的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二尖瓣病变伴心房颤动(AF)的初步结果。方法2003年5月至2004年4月有41例患者接受了术中盐水冲洗的射频改良迷宫手术。采用Cardioblate进行消融(射频功率25~30W,盐水冲洗速度180~240ml/h),完成右心房部分迷宫手术后,阻断主动脉,以冷晶体或冷血心脏停搏液灌注保护心肌,作房间沟后左心房切口,完成环绕左右肺静脉的消融线,并作左环线至左心耳口及二尖瓣后瓣环的消融线,用消融线连结左右环线,完成心瓣膜置换术及其它所需的手术(施行双瓣膜置换术10例、二尖瓣置换术31例,其中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6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6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71~160min(105±2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106min(62±20min),射频消融时间4~22min(11±4min)。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于机械瓣膜故障。在出院及术后3个月的随访中,35%(14/40)的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术后6个月随访67%(10/15)的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结论二尖瓣病变伴有较长时间持续AF的患者,在施行心瓣膜置换术的同时行术中盐水冲洗的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是较为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