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围手术期发热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十分常见,但关节术后感染尤其是假体周围感染可产生灾难性后果,因此骨科医师对其患者术后发热仍难免特别担心。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的相关特点和趋势,以及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与感染等因素的潜在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5月行膝关节置换术的7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详细记录每例患者术前1 d至术后10 d每天的最高体温,术后血红蛋白丢失量、是否输血、麻醉方式、是否发生感染及感染类型等。 结果:351例(50.1%)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现术后发热。在发热患者中,第1次发热症状最常出现在术后第1天(204例,占所有发热病例数的58.1%),手术当日(55例,15.7%)和术后第2天(62例,17.7%)次之。整个住院期间的最高体温最常出现在术后第1天(168例,47.9%)、第2天(125例,35.6%)。25例(3.6%)患者发生术后感染事件,术后发热与感染事件、输血显著相关;与年龄、性别、血红蛋白丢失、麻醉方式等因素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感染事件中,呼吸系感染最易引起术后发热。 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热与感染事件、输血明显相关,而连续发热、超过39℃的发热尤其需要引起医师对术后感染的警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手术后发热的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关节外科行单侧初次THA病例,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完成,住院期间先后接受两次单侧THA者,两次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将被独立处理。排除标准:围手术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前已有发热的患者;术前即存在可能诱发术后发热因素者;存在相关病史导致下肢肌力差,预计影响术后康复锻炼者;同时接受双侧置换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者。记录每例患者病因、术前1天至术后10 d每天的最高体温、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是否发生感染、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等,发热定义为≥38℃。用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术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用两组分类资料的卡方检验分析发热特点与感染事件的独立性。结果最终纳入病例409例,其中103例(25.2%)患者出现术后发热。发热患者中,第1次发热最常见于术后第1天(占所有发热例数的58.7%),手术当天(27.7%)次之。最高体温最常见于术后第1天,占所有发热病例数的45.6%,术后第2天为21.4%。引起发热的原因,生理性炎症反应85例[85/103(82.5%)],呼吸道感染8例[8/103(7.8%)],尿路感染3例[3/103(2.9%)],切口感染1例[1/103(1.0%)],输血反应3例[3/103(2.9%)],药物热1例[1/103(1.0%)],湿疹1例[1/103(1.0%)],因围手术期糖皮质激素应用调整欠佳导致发热5例[5/103(5.0%)],调整用量后体温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未发现假体周围感染病例。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t=15.623,P0.05),末次随访Harris评分较术后明显增高(t=6.267,P0.05)。连续2 d及以上发热者,感染事件的发生率较无连续发热者明显增高(x2=6.873,P0.05);尤其是呼吸系统感染(x2=6.218,P0.05)。本组患者中,未发现术后发热与假体周围感染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单侧初次THA术后引起发热的原因中,生理性炎症反应最常见。持续至少2 d的发热,感染事件(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主动脉手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发生率、临床过程、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因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手术治疗5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排除术前或术后明确合并感染者、术前发热者(口腔温度≥38℃)、急诊手术者、非发热相关原因死亡者及病历资料不全者后,将最终入选的463例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发热分为发热组(345例,非感染性发热,最高口温38.0~39.3℃)和无发热组(118例,术后无发热);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和术后情况等进行组间比较;对P≤0.001的指标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寻找影响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预测指标。结果主动脉手术后有74.5%(345/463)的患者出现非感染性发热。手术结束当天和术后第1 d发热组患者最低日体温高于无发热组(P=0.000,0.000);手术结束当天、术后第1 d、2 d、3 d和4 d,发热组患者的最高日体温均高于无发热组(P=0.000,0.000,0.000,0.047,0.018)。单变量分析结果:体重(P=0.000)、手术类型(P=0.000)、术中膀胱温度最低值(P=0.000)、ICU口温(P=0.000)和输血(P=0.000)均为影响术后发热的危险因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胸主动脉和胸腹主动脉手术(比值比:4.861;95%的可信区间:3.029,5.801;P=0.004),较低的术中膀胱温度最低值(比值比:1.117;95%的可信区间:1.013,1.244;P=0.040)和较高的ICU初始口温(比值比:2.570;95%的可信区间:1.280,5.182;P=0.008)均是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预测因子。结论主动脉手术后非感染性发热十分常见,手术部位(胸主动脉或胸腹主动脉)、术中低核心体温及术后短期内体温升高可能是主动脉手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2017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共165例,依据术后早期超声检查结果双下肢有无血栓形成,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抗凝药、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65例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者24例,发生率为14.5%。与非DVT组相比较,单因素χ~2检验显示两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6.444,95%CI=2.116~19.628)、体重指数≥24kg/m~2(OR=4.463,95%CI=1.603~12.426)、术中输血(OR=3.484,95%CI=1.110~10.932)、术后卧床天数≥5d(OR=3.155,95%CI=1.027~9.695)是腰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d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早期易出现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5.
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引起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旨在探讨术后发热与感染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6年4月问本院及华西医院骨科记录完整已行膝关节置换术的200例患者的体温表和病历。列表记录每例患者术前的平均最高体温和手术后7d每天的最高体温,同时记录术前和术后第2d的血色素值以及是否输血、使用导尿管、麻醉方式和基础疾病等。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膝关节置换术前和术后7d的患者体温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78例(39.0%)患者的体温≥38℃。16例患者发展为感染,浅层感染15例,经换药和抗生素治疗治愈,1例深部感染行假体取出,最终关节融合,但其中仅有3例患者的体温增高。术后发热与感染、输血、血色素下降、是否使用导尿管、麻醉方式以及术前发热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1周内发热属正常生理反应,与感染等因素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纤维肌痛与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并发症、再入院率和住院费用增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9年5月在本院接受脊柱融合术的87例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患者作为研究组,按1:1比例抽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非FMS患者87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再入院率.结果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术后输血、切口并发症、椎间隙感染、神经功能缺失、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肺部感染、术后贫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再入院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维肌痛与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贫血和肺炎发生增加相关,与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增加相关,但未增加患者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2017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脊椎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共216例,依据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双下肢有无血栓形成,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抗凝药、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脊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16例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129例,术后并发下肢DVT 33例,占15.3%,其中有症状者3例,均为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占全部患者数的1.4%,非DVT组183例。单因素x~2检验显示两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 d是脊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 d的患者脊椎融合术后早期更容易出现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减压/融合术后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行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的27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记录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其临床特征与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271例中,41例患者术后30 d发生并发症44例次,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为15.13%。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手术方式、手术医师等因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ASA分级、糖尿病、滑脱分度、手术节段和手术时间等因素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ASA分级Ⅲ~Ⅳ级、手术时间≥2 h是影响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ASA分级增加和手术时间延长均是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2010-2013
[目的]观察扩张通道管系统(X-tube)辅助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相关临床疗效,并比较其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其中行MIS-TLIF手术的患者48例、行PLIF手术的患者39例,统计术前心理评估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1d直腿抬高度数、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术后康复锻炼的完成情况,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HAMA评分、HAMD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PLIF组均高于MIS-TLIF组(P0.05);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均比PLIF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1 d直腿抬高度数则明显增加(P0.05),术后第3、5 d及3个月,MIS-TLIF组腰背痛VAS评分明显低于PLIF组(P0.05),术后1 d和3 d,MIS-TLIF组康复锻炼完成率明显高于PLIF组。[结论]MIS-TLIF手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手术切口小,术前患者的心理负担较小,术后伤口疼痛轻,可提早进行康复锻炼,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定程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在把握好适应证的情况下,值得在有条件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探讨其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01-2013-12病区共收治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术区深部感染35例,根据末次随访内固定是否移除分为内固定移除组(13例)和内固定保留组(2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最常见病原菌,占40%。单因素分析发现迟发型感染、术中异体输血、清创次数≥3次与内固定移除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迟发型感染(OR=17.458,95%CI=1.639~185.919)、清创次数≥3次(OR=53.154,95%CI=2.591~1090.417)是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对于迟发型感染及清创次数达到3次时应考虑移除内固定,以利于有效的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治疗乳腺癌的美容效果及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5月在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87例,均行保乳手术治疗,收集分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结果:术后美容效果优良率为96.26%;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8.02%;有糖尿病、血清白蛋白35g/L、白细胞计数4×109个/L和引流天数≥15d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比例分别为31.58%、38.46%、26.47%和42.86%,明显高于无糖尿病、血清白蛋白≥35g/L、白细胞计数≥4×109个/L和引流天数15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35g/L、白细胞计数4×109个/L和引流天数≥15d是保乳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OR=1.758、1.842和2.011,P0.05)。结论:保乳手术治疗乳腺癌的美容效果好,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主要与患者血清白蛋白、白细胞计数和引流天数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评价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PLF)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PLIF)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Sata12.0软件分析。评价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928例患者,其中45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融合术(PLF组)、471例经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PLIF组)。合并结果显示与PLIF组相比,PLF组术中出血量少(WMD:-2.462 ml,P0.001),手术时间短(WMD:-0.645 min,P0.001),术后引流量少(WMD:-2.985 ml,P0.001),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1.89,P=0.058),并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WMD:-0.93 d,P0.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胸部肿瘤患者术前心功能的状况及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抽取166例胸部肿瘤患者,进行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检查并分析其特点。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VEF对术后发热≥38℃天数、术后行气管镜吸痰、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出院时状况的影响。结果①左心室各部位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由大到小依次为:下壁、侧壁、心尖部、间壁和下间壁。②除间壁外,其他各部位EF及LVEF,运动后较运动前值均有显著增加(P<0.05)。③心电图显著异常组和合并心脏疾病史患者,运动后LVEF无显著提高(P>0.05)。④心率越慢,LVEF值越大(P<0.05)。⑤运动前LVEF、FEV1%和年龄对术后发热天数(≥38℃)影响最大。运动前LVEF对术后肺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最大。⑥LVEF与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吸痰、住院时间和出院时状况无明显相关性。结论①心脏异常时,LVEF增加困难。②LVEF仅影响术后肺并发症和发热天数,对术后吸痰、住院时间、出院时状况等其他术后恢复情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斜前方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0-04间佛山健翔医院收治的31例腰椎融合术后AS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13例;年龄46~73岁,平均57.68岁。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腰椎管狭窄症9例,腰椎滑脱症7例。L(3~4) 19例,L(4~5) 1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椎间隙高度(IDH)、椎间孔高度(IFH)和椎间孔面积(IFA)。结果手术时间56~72 min,平均65.21 min。术中出血量30~46 mL,平均38.68 mL。术后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加重,经抗感染和脱水治疗后缓解,未发生血管、神经、腹腔脏器损伤。住院时间5~9 d,平均6.12 d,均顺利出院。术后3个月时的VAS评分、ODI评分,以及IDH、IFH、IF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OLIF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势,符合微创理念,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在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8月—2017年5月,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42~102(74.6±19.7)个月后,发生ASD需再次手术的患者11例。发生ASD的节段均位于原融合节段上方,应用OLIF联合/不联合椎弓根钉行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住院天数等。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摄腰椎标准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及CT,测量手术前后椎间孔高度(IFH)、椎间隙背侧高度(DH)、椎间隙腹侧高度(VH)等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7.7±6.8)个月,手术时间(87±35)min,单节段手术时间(64±8)min(不含内固定操作),术中出血量(74.2±28.8)mL,住院(6.7±1.9)d。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明显降低,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VH、DH较术前分别增加(4.5±2.1)mm和(3.2±1.9)mm,IFH较术前增加(5.7±1.6)mm。2例(18.2%)患者在椎间隙处理过程中发生终板损伤,Cage下沉,术中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无相关临床症状;1例发生腹膜撕裂,术中请胃肠外科专家手术修复;1例出现交感神经链损伤致下肢症状,1例出现一过性术侧腰大肌无力,屈髋肌力3+级,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 OLIF作为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技术,为腰椎融合术后ASD提供了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并获得良好的近期随访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回顾分析保留内置物清创联合真空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早发性腰椎融合术后感染的疗效。 方法 785例腰椎后路融合病例中术后早发性深部伤口感染6例,均为术后30 d内出现发热、疼痛加重等症状,并伴有炎性指标升高,均采用保留内置物,彻底清创后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抗炎治疗。 结果 清创术后腰痛即明显缓解,体温下降,2周左右伤口渗液停止,疼痛消失,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正常,血沉明显下降。随访平均35.3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提示腰椎植骨融合。JOA评分改善率为82.2%。 结论 对于早发性腰椎融合术后感染病例,进行积极清创手术,保留内置物联合真空负压封闭引流能够及时控制感染,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处理。口服抗生素抑菌治疗可以降低清创术术后感染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原位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混合植骨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4月,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应用原位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22例腰椎疾患患者,回顾性分析术后体温、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腰椎疼痛情况;采用MacNab疗效评价标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术后疗效评定;采用Jorgenson标准评价术后融合节段的融合率.结果 术后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35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红肿、渗出、感染.JOA评分:优4例,良14例,中4例,优良率为81.8‰MacNab疗效评价:优4例,良13例,中5例,优良率为77.3%;ODI指数评价:优3例,良17例,中2例,优良率为90.9%.术后1年X线片示脊柱融合20例,2例未融合,融合率为90.9%.结论 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原位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可获得良好术后疗效和融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12月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的628例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发生置入物后移将患者分为后移组(22例)和非后移组(606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后发生置入物后移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融合节段、置入物类型、螺钉类型、术中是否加压、终板是否刮除、置入是否充分等,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术后置入物后移的相关性。结果 628例患者中22例发生置入物后移,其中轻度后移12例、重度后移10例,后移发生率为3.5%。组间比较显示,螺钉类型、术中是否加压、终板是否完全刮除、置入是否充分4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4个指标与术后置入物后移具有相关性。结论万向螺钉的应用、术中未加压、终板完全刮除及置入不充分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出现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术中融合器的放置应尽量靠近椎体中央,对置入物后移合并神经功能受损者应尽早行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19.
冯卫华  康正 《颈腰痛杂志》2022,43(1):96-97,100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经肌间隙内固定治疗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8月~2020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30例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5.78±5.96)岁;L2-33例,L3-410例,L4-517例,均采用OLIF手术联合经肌间隙内固定治疗,随访1年以上。记录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功能指标、影像指标以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2.13±34.14)min,出血量(216.93±28.20)mL,住院天数(16.14±2.86)d;1例术后出现大腿麻木、感觉异常,1例切口感染;病原学培养阳性18例。术后1周、术后1年的VAS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显著低于术前,椎间隙高度、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随访1年,28例患者椎间融合,融合率93.33%。结论OLIF手术联合经肌间隙内固定手术创伤轻、并发症发生率低,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效果良好,是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半导体激光疗法在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的有效性。方法 2012-01-2015-01,将84例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按抽纸条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51~70岁,平均(56.81±5.25)岁;手术节段2~4节,平均(2.50±0.63)节;术后常规预防感染+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对照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50~68岁,平均(57.31±4.25)岁;手术节段2~4节,平均(2.52±0.55)节,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治疗。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及体温峰值、VAS评分、出院时伤口愈合情况,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是否出现迟发感染等。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9.5个月(6~32个月)。术后两组患者第1、2天引流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平均发热天数、体温峰值、术后第1、2、3天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的伤口均为甲级愈合,随访均未出现迟发感染征象。对照组1例患者术后残存持续性腰腿痛,加用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2周后症状缓解。结论半导体激光疗法具有止痛、消炎、减轻水肿的作用,对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