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颈椎前路手术因其术后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一直被用来治疗各种颈椎疾病,如退行性变、创伤、肿瘤、炎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先天畸形、颈椎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病变(化脓性脊柱炎、脊柱结核等),在治疗各种颈椎疾病时也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1~4]。但随着前路手术病例和临床随访资料的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如食道瘘、脑脊液漏、神经功能恶化、邻近节段退变、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植骨不融合、内固定松动等[5、6],逐渐引  相似文献   

2.
 颈椎退变性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颈椎疾患,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与人工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1-7]。但在多节段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单纯应用ACDF容易造成邻近节段退变等远期并发症[8];而单纯应用ADR则会受到手术指征的限制。因此,有学者提出采用ADR与ACDF联合应用,即Hybrid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变性疾病,以适应病变节段的不同特点,既可以发挥人工椎间盘的优势又可以弥补颈椎融合的缺陷[9-11]。近年来国内外有关Hybrid手术的报道逐渐增多,同时也慢慢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Hybrid手术的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结果及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颈椎肿瘤常累及重要解剖结构如椎动脉、脊髓和神经根等,手术风险高,常伴有较高的并发症率和死亡率~([1~4])。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医院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报道[5],颈椎疾病(121例)手术总的早期并发症率为47.1%,其中肿瘤(10例)、创伤(31例)、退变性疾病(75例)和感染(5例)的手术并发症率分别为70.0%、48.4%、44.0%和40.0%,颈椎肿瘤并发症率最高。笔者针对颈椎肿瘤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及  相似文献   

4.
<正>颈椎后凸畸形的形成与局部的颈椎退变、创伤、肿瘤、发育畸形以及医源性(颈椎前后路手术)因素有关,系统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也会导致本病的发生~([1])。其临床表现因原发疾病不同而表现各异,主要为颈痛、肩痛和神经压迫症状,严重的出现chin-on-chest(下  相似文献   

5.
<正>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疾病的经典术式,但术后相邻节段继发退行性改变的问题已成为脊柱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1])。既往文献探讨了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相邻节段退行性改变的问题,并认为对有症状的患者需行手术干预~([2、3])。Carmen同步适稳颈椎融合系统是一种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9-05-2014-07开展的颈椎前路手术110例,其中颈椎骨折、脱位34例,颈椎病44例,颈椎结核17例,颈椎肿瘤15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37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O钢板内固定25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内固定29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蝶形钢板内固定19例。手术范围:单节段手术61例,2节段27例,3节段15例,4节段7例。并依据早期并发症发生与否,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情况,合并症,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信息作为自变量;以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早期并发症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疾病类型(x~2=10.782,P=0.013)、神经功能障碍情况(x~2=15.789,P0.01)以及术前有无合并症(x~2=40.205,P0.01)、手术方法(x~2=9.819,P=0.02)这4项指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这4项指标与颈椎前路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手术方式(β=1.712,S.E.=0.563,P=0.005)与疾病类型(β=1.725,S.E.=0.758,P=0.026)是影响颈椎前路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主要与手术方式和疾病类型有关:行单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偏高,颈椎外伤、肿瘤和结核患者术后可能更易发生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蒋继乐  董健 《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2):1382-1386
 多节段颈椎退变性疾病是指包括三个或三个节段以上、 连续或不连续节段的颈椎病、发育性椎管狭窄症以及后纵韧 带骨化症等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后两种疾病在东亚人 群中的发病率明显偏高, 而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 其发病率 还有可能进一步升高[1]。在临床实践中这三种疾病常混杂在 一起, 难以完全区分开。 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目的 是直接或间接去除脊 髓压迫, 避免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缓解症状, 并重建颈椎 稳定性。而多节段疾病因其受累节段长、病情相对较重, 在治 疗方面有其特殊性, 在脊髓减压、颈椎稳定性重建方面有着 比单节段手术更高的要求[2]。近年来, 随着手术技术水平、内 固定产品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进一步希望颈椎手术能获 得术后即刻稳定性及远期颈椎运动能力的保留。 目前, 比较公认的手术方式±据入路分为后路手术、前 路手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具体来说, 包括前路椎间盘切 除融合术、前路椎体切除融合术, 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 路椎板切除融合术, 其他, 还包括应用较少的少数手术方式, 包括多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05-2014-07开展的颈椎前路手术110例,其中颈椎骨折、脱位34例,颈椎病44例,颈椎结核17例,颈椎肿瘤15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37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O钢板内固定25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内固定29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蝶形钢板内固定19例。手术范围:单节段手术61例,2节段27例,3节段15例,4节段7例。并依据早期并发症发生与否,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程,术前瘫痪情况,合并症,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信息,作为自变量;以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早期并发症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疾病类型(x~2=10.782,P=0.013)、瘫痪情况(x~2=15.789,P0.01)以及术前有无合并症(x~2=40.205,P0.01)、手术方法(x~2=9.819,P=0.02)这4项指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这4项指标与颈椎前路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手术方式(β=1.712,S.E.=0.563,P=0.005)与疾病类型(β=1.725,S.E.=0.758,P=0.026)是影响颈椎前路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主要与手术方式和疾病类型有关,行单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偏高,颈椎外伤与肿瘤、结核患者术后可能更易发生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颈椎不稳疾病需要手术来重建其稳定性。以往而言,手术方式可分为前路与后路两种,但各自有各自的缺点。前路椎体螺钉的失败率较高,有时需要再次手术;而后路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关节突关节螺钉的创伤较大,导致患者住院时间较长。一般的颈椎不稳疾病,根据疾病所在的位置,单用前路或者后路就可以达到稳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单节段的三柱损伤、需要多节段的椎体次全切除术和椎间盘摘除术的疾病,单一的前路或后路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牢固稳定效果。同时,联合应用前后路又有其更突出的缺点:如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损伤更大、感染风险增加等等。近些年来,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作为一种新近提出的颈椎固定技术。它的生物力学特性、形态学的可行性、抗拔出力的强度、影像学特点及新兴置钉技术已经有了相关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因其重建的牢固稳定性、良好的力学特性和患者的满意疗效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可。虽然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技术已经被运用于临床上,但它的长期临床效果还需待进一步明确。尽管如此,其创新性的提出,将为广大医师同仁为治疗颈椎不稳疾病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
96例不同颈椎疾病患者(男65例,女31例)列为研究对象,平均49(18~85)岁,均行前路钢板融合术。手术指征为不稳定性颈椎损伤、症状性退变疾病和颈椎椎体肿瘤。其中,骨折脱位、半脱位或椎体压缩性骨折23  相似文献   

11.
影响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疗效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Chronic cervieal com-pression myelopathy)是颈脊髓缓慢受压性损害引起的综合征,原发疾病较多,如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颈椎间盘突出症及发育性椎管狭窄症等。其疗效取决于多种因素,手术方法选择、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以及疾病本身的特点均可能成为影响疗效的原因。1手术方法与疗效 有报告颈椎前、后路手术其疗效无显著性差异[1],但亦有报告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其疗效明显优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和颈椎后路椎板切除术,其后二种手术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2]。 颈椎前后路手术对改善颈脊髓病不同…  相似文献   

12.
正颈椎是脊柱活动度最大的部分,生理功能特殊。近年来.颈椎矢状面形态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热点,颈椎矢状面的参数一般可分为枕颈段、下颈段和颈胸段。颈椎矢状面失平衡可使患者颈椎运动受限,临床症状加剧,生活质量下降。颈椎矢状面参数变化与颈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参数随年龄动态变化,与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密切相关。颈椎前后路手术也会引起矢状面参数的变化,研究颈椎矢状面形态有利于颈椎手术方案的制定。本文就颈椎矢状面参数与临床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颈椎前路手术广泛用于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肿瘤、创伤等[1]。由于手术部位较深,位置隐蔽,毗邻复杂,术中交感干的损伤较常见[2]。有文献报道,医源性交感神经损伤致霍纳综合征的发生率为0.2%~4%[3、4]。熟悉颈交感干(cervical sympathetic trunk,CST)和颈长肌(longus collic,LC)的正常解剖及其变异对手术成败至关重要。目前国内  相似文献   

14.
正气道管理是临床麻醉安全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因气道管理困难致死的病例数约占麻醉死亡病例总数的30%,而困难插管是其主要原因。脊柱疾病,尤其是颈椎病变,常导致颈部活动受限,国外报道其困难气管插管比例可高达20.0%~30.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前期研究显示择期颈椎手术困难气道比例为14.9%[1],明显高于一般手术的5.8%。颈椎手术围术期气道管理核心问题涉及"术前评估、气道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对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78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医师建议和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实施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n=38)和观察组(实施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n=40),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和颈椎活动度、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与术前相较,术后两组椎间隙高度比值、脊柱功能单位(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JOA评分明显升高,NDI评分明显降低,且术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可明显改善其颈椎活动度和颈椎运动功能,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颈椎退行性疾病占脊柱外科疾病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普及和手术器械的改进,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得以大量开展.Patil等[1]统计,美国因颈椎退行性疾病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数从1990年至2000年增加了将近1倍.随着手术量及内置物使用的增加,不少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或术后再次出现症状,因此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的病例也逐渐增多[2].  相似文献   

17.
<正>上颈椎位于头颈交界部,毗邻生命中枢,部位狭小,解剖复杂,是脊柱外科治疗中难度大、风险高的领域。20世纪末我国治疗寰枢椎脱位等上颈椎疾病多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近年来,随着上颈椎的基础研究和内固定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微创治疗技术的出现,上颈椎疾病的外科治疗有了重大的突破,已成为脊柱外科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在上颈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手术技术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分歧。  相似文献   

18.
上颈椎由枕骨髁(C0)、寰椎(C1)、枢椎(C2)及其相互连接的关节、关节囊和韧带结构组成.该部位解剖结构重要且复杂,若发生畸形、肿瘤、外伤、结核或风湿等病变,会导致上颈椎失稳,压迫脊髓、椎动脉和神经.上颈椎疾病通常症状较重且致残、致死率较高,大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由于C0~2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暴露和置钉都较为困难,所以熟练掌握其解剖结构并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上颈椎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技术的选择在国内外尚未达成一致,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采用何种内固定方式,是否需要前后路联合治疗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查阅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上颈椎前侧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技术作如下综述,旨在为临床对上颈椎疾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重视脊柱外科技术在临床中的适应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荣明  马维虎  胡勇 《中国骨伤》2007,20(3):145-147
近十几年来,随着脊柱生物力学和内置物的发展,手术技术的提高,脊柱外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一些过去认为部位特殊、手术风险高、并发症高的疾病,目前得到了有效解决。《中国骨伤》本期刊登有关《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疾病》等几篇文章便颇有代表性。1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疾患通过《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疾病》一文评价了一期前后路手术可行性与安全性。颈椎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将平时的颈椎前路手术和颈后路手术一期完成,单个手术技术并无改变。主要的难度在于手术创伤增加、一期手术时仰…  相似文献   

20.
<正>颈椎形态学特征为颈椎矢状位生理性前凸,以保持颈椎正常稳定性与灵活性。颈椎矢状位失衡与颈椎退变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通过评估颈椎矢状位形态能够初步预测颈椎退行性病变严重程度,协助制定相关手术方案,甚至能够一定程度上判断患者的预后~([1~16])。随着对脊柱整体平衡的研究进展,有利于进一步认识颈椎矢状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