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1年间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调查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 总结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近 11年来抗生素使用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情况变化 ,为今后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方法 调查 1991~ 2 0 0 1年烧伤病房细菌的流行病学 ,从抗生素成人药物平均日剂量 (DDDs)和用药天数排序中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变化。  结果  (1)病房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10 .5 3%~ 34.4 0 % )和铜绿假单胞菌 (75 .6 6 %~ 11.4 7% )为主。 (2 )使用率较高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阿米卡星、万古霉素、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钠盐和头孢他啶。 (3)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逐渐上升 ,依次为 :哌拉西林 (41.5 7%~ 10 0 .0 0 % )、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钠盐 (36 .36 %~98.4 6 % )、头孢他啶 (2 3.4 6 %~ 97.85 % )、阿米卡星 (13.16 %~ 10 0 .0 0 % )、环丙沙星 (6 .90 %~ 10 0 .0 0 % )。 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加 ,主要与广泛应用抗生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从本院住院标本中分离出104株鲍曼不动杆菌,同时使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标准方法(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上感染以呼吸道为主,在病房中以重症监护病房(ICU)最高,在临床常用的抗生素中,无1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全部抗生素敏感,以亚胺培南、美罗培养、阿米卡星敏感,敏感率为98.1%、98.2%、85.7%,耐药率达80%以上的有3种。结论:加强呼吸道患者的防护,尤其是ICU病房中的患者,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科重症监护病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痰菌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对外科重症监护病房1995年1月-2000年12月患获得性肺炎的62例病人244株痰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4株细菌中,G^-杆菌占79.51%,G^ 球菌占20.49%,单一菌的检出率为铜绿假单胞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居G^-杆菌和G^ 球菌的首位,不动杆菌属及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的感染率有上升趋势,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细菌耐药性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和万古霉素分别对G^-杆菌和G^ 球菌有很高敏感性。结论:外科重症监护病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感染菌的耐药性高,通过痰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了解NP病人致病菌的流行特征,指导临床正确而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院内不同科室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WHONET 5.6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儿内科病房、ICU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外科病房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常用的1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 结果儿内科病房、ICU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外科病房分别分离的147株、72株和73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棒酸、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均<30%,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氨曲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35.6%~71.2%,对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为12.2%~50.0%,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6.1%~36.1%。ICU重症监护病房、儿内科病房和神经外科病房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分别有72.2%(52/72)、89.8%(132/147)和95.9%(70/73)的标本来源于痰液。 结论院内不同病房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对临床常用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相对较高,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很大,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严重烧伤后亚胺培南在第三间隙代谢与潴留的临床评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后抗生素在第三间隙水肿液中的半衰期和潴留状况。 方法 选择 8例严重烧伤患者和 8例正常自愿者分别作为烧伤组和对照组 ,利用高效液相法检测血浆、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的含量及药代动力学改变 ,并通过测定机体水肿量推测第三间隙亚胺培南总量。 结果 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的半衰期较血浆长 [(2 .5 3± 0 .71)hvs (1.73± 0 .5 7)h],P <0 .0 5 ;随着时间推移和重复静脉滴注亚胺培南后 ,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浓度逐渐升高 [(11.6 7± 2 .98) μg mlvs(15 .4 5± 4 .10 ) μg ml],P <0 .0 5 ;第三间隙中亚胺培南总含量明显增加 ,用药 1h与以后各时相点比较 ,P <0 .0 1。 结论 严重烧伤后第三间隙组织液中存在抗生素潴留现象 ,其返释血中可延长血浆半衰期与抗感染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英国先德Tiek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药敏结果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ICU近四年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痰标本中共分离出致病菌538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73株,分离率69.3%,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革兰阳性球菌143株,分离率26.6%,金黄色葡萄菌居首位;真菌22株,分离率4.1%.大多数致病菌对亚胺硫霉素、万古霉素及奎奴普汀/达福普汀保持较高的敏感率,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VAP病原菌种类多而复杂,呈多重耐药.应重视并强调对抗生素药物的合理应用,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上尿路结石的细菌谱及其药敏结果,为相关结石患者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4月至2008年10月,共采集146例经皮肾镜手术结石标本,术中采用标准化Stamey法留取结石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46份结石标本中,72份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阳性率为49.3%.共培养出14种81株细菌.革兰阴性菌70株(86.4%),主要菌种分别为大肠杆菌25株(30.9%)、铜绿假单胞菌19株(23.5%)及阴沟肠杆菌10株(12.4%);革兰阳性菌10株(12.4%),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6株(7.4%);另有真菌1株(1.2%).药敏结果显示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头孢曲松、环丙沙星总体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8.8%、81.2%、67.5%.硫酸阿米替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及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对于革兰阴性菌耐药率均≤10%,分别为8.6%、10.0%、10.0%.红霉素、替考拉宁、复方磺胺甲噁唑、呋喃妥因等药物对于革兰阳性菌也有较好的药敏结果.结论 上尿路结石细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菌种多样,且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率差异较大.经皮肾镜术后早期抗感染治疗,应根据不同菌种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在临床上的耐药性及临床分布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本院各科室收集的标本中分离出98株铜绿假单胞菌,同时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在15种临床常用抗生素中,表现为多重耐药,其中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达到80%以上,而临床上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在各科室分布中以重症监护病房最高.结论:加强对呼吸道患者的防护,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感染患者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开放性手及前臂创伤患者常见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抗生素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骨科病房内开放性手及前臂创伤感染患者200例,采集病灶伤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并对检出的病原菌按K-B法做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分离出病原菌196株,其中革兰阳性细菌82株(41.84%),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等;革兰阴性细菌114株(58.16%),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药物敏感结果显示革兰阳性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药物耐药率最低的是万古霉素;革兰阴性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药物耐药率最低的是亚胺培南;革兰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均耐药率高.有4例患者伤口分泌物中未分离出病原菌.结论 骨科开放性手及前臂创伤感染患者多见,患者细菌耐药情况仍是临床的严峻问题.因此应加强骨科患者的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从而有效降低骨科患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胆总管探查术中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胆道外科感染的常见细菌及其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胆总管探查术中抽取的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406例胆汁标本中有265例呈阳性,阳性率为65.3%.革兰氏阴性细菌148株(55.8%),革兰氏阳性细菌117株(44.2%).对胆道细菌敏感的药物有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丁胺卡那和环丙沙星.结论 胆道感染菌群在变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控制胆道外科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