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本文报告肝管低位汇合的胆道先天性变异8例.其中左、右肝管低位汇合5例,叶肝管低位汇合3例.5例病人术后有结石残留,其中2例的结石残留与变异有关.1例术中误将低位汇合的右肝管当作胆囊管切断结扎.作者认为,肝管低位汇合是包括胆总管外科段缺如、胆囊管开口异位的一种复杂变异,是肝内胆管损伤和结石残留的一个少见而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囊管低位汇合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复习胆囊管低位汇合的解剖特征,回顾分析4例临床少见病例。结果: 胆囊管低位汇合有其与众不同的解剖特点,是造成术中胆囊管残留过长或胆囊管结石残留以及总胆管损伤的解剖因素。胆囊管低位汇合的术中判断,除耐心细致的手术操作,看清三管关系外,还可通过总胆管切开探查及术中胆道造影等方法予以明确。胆囊管低位汇合中,过长胆囊管的去与留,应根据胆囊管内有无结石残留以及总胆管远端有无梗阻等,存在上述情况者,必须切开或切除低位汇合的胆囊管。结论: 临床外科医生必须具备胆囊管低位汇合的解剖概念,正确判断有无胆囊管低位汇合的存在以及低位汇合的胆囊管的去与留,最大限度地避免总胆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导致胆囊管结石残留的原因及其与胆囊管解剖异常的关系。方法 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施行LC术2235例,回顾性分析LC术后患者胆囊管结石残留情况。结果 2235例中共发现胆囊管解剖异常63例,结石残留15例:其中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远端低位汇合37例,发生结石残留8例;开口于肝总管左侧壁者11例,结石残留4例;开口于肝总管前壁9例,结石残留1例;开口于胆总管后壁4例,残留1例;胆囊管极短2例,残留1例。无解剖异常的2172例中仅8例发生结石残留。另,2 235例中,急诊手术105例,发生结石残留5例;泥沙样结石134例,发生结石残留11例;颈部及胆囊管结石嵌顿213例,发生结石残留9例。结论 胆囊管解剖异常增加了LC的操作难度及胆囊管结石残留的潜在风险,正确辨认和处理解剖异常的胆囊管是减少胆囊管结石残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分析、探讨胆囊管低位汇合与胆总管结石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8月进行MRCP检查的胆囊切除术后且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129例病人资料.由两位医生独立观察MRCP图像,结合T2WI图像评价胆囊管变异情况及是否存在胆总管结石.结果 所有病例MRCP均能清晰显示胆道系统及胆道结石.129例病人中49例(38%)合并胆总管结石,31例(24%)胆囊管低位汇入胆总管,其中胆囊管低位汇合且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为17例(13.2%).胆囊管低位汇入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相关(x2=4.921,P=0.027).结论 胆囊管低位汇入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胆囊管低位汇入可能是胆总管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颈管嵌顿结石的手术方法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为58例胆囊颈管嵌顿结石致急性胆囊炎患者施行LC的临床资料。全麻下行三孔法LC,充分游离胆囊三角,骨骼化胆囊动脉、胆囊管,暴露出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部,尝试将结石推入胆囊壶腹失败后,沿胆囊管长轴剪开0.5~1.0cm,取出结石,断端结扎或缝合。结果:53例(91.4%)成功完成LC,3例(5.2%)中转开腹,2例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后治愈。无胆管损伤、胆漏等手术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病例。术后住院2~9d,平均4d。56例术后随访半年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正确解剖胆囊三角,必要时剪开胆囊管,完全可在腹腔镜下处理胆囊颈管嵌顿结石,并可避免胆管损伤。  相似文献   

6.
探讨胆囊管结石的诊治技术难点和处理方法。回顾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教学医院2009年8月—2014年8月33例胆囊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诊断方法、术中技术难点及处理方式、术后治疗效果。术前经B超、CT、MRCP等影像学诊断胆囊管结石12例(36.3%);所有病例术中均证实为胆囊管结石。33例患者中胆囊管近端结石21例、中段结石3例均顺利实施LC;胆囊管远端结石嵌顿8例,其中5例行腹腔镜下取石后胆道镜经胆囊管胆管探查,3例发现胆总管内结石,均采用取石网顺利取净结石;另3例结石较大行胆囊管汇合部微切开取出;1例为Mirizzi综合征Ⅱ型,中转开腹。33例患者术后无医源性胆管损伤、出血、胆漏,无结石残留等并发症。对于胆囊管结石患者,应根据结石部位、合理运用腹腔镜及胆道镜技术,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时经胆囊管取出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4年7月经胆囊管胆道造影18例的临床资料.腹腔镜下切除胆囊之前切开胆囊管,插入造影管行胆道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后,经胆囊管插入金属网篮,取出胆总管结石. 结果经胆囊管行胆总管造影18例,发现胆总管结石11例,其中2例因结石明显大于胆囊管直径,2例因导管无法经胆囊管进入胆总管,1例因结石嵌顿于壶腹部套篮无法套取结石而放弃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结石取出,余6例成功完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结石取出术.6例随访6~18个月,B超检查未发现胆总管结石残留,无胆总管狭窄或扩张. 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结石取出术可作为部分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术中诊断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左右肝管低位汇合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 对1985年3月-1999年5月16例肝管低管低位汇合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择期手术10例,胆管炎发作急诊手术6例,取石后T管引流5例,肝管成形,胆肠吻合11例,术后肝内结石残留3例,无一例死亡。随访13例,随访13例,随访时间1-12年,无症状复发。结论 注重术前检查,避免误伤胆管,防止残留结石,彻底解决狭窄并通畅引流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囊管的解剖特点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预防胆道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施行2 140例LC的临床资料。结果:2 140例均成功完成LC,无一例肝外胆管损伤。2 072例有典型胆囊管解剖学特点,短胆囊管43例,胆囊管汇入胆总管过低10例,胆囊管开口于胆总管后壁9例,胆囊管与胆总管共同一侧壁并行6例。术后8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发生胆漏再次手术4例,穿刺孔出血1例,切口感染1例,胆总管残留结石2例,术后经ERCP取出结石。结论:熟悉胆囊管解剖特点是预防LC肝外胆管损伤的重要措施之一。LC术中在重视胆囊三角区仔细解剖的基础上,离断胆囊管前,不论胆囊管有无变异,均应根据胆囊管的解剖特点,明确无误后离断,以防止发生肝外主要胆管损伤。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0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3周,黄疸1周入院.有发热寒战,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B超发现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发现胆囊结石、左右肝管汇合部位较低,多发低信号影(图1).急诊手术,胆囊三角区解剖结构不清,发现两根并行管道.逆行游离胆囊至胆囊颈,穿刺两根管道均有胆汁.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发现左右肝管汇合位置在十二指肠上缘,几乎看不见胆总管,胆囊管汇入右肝管.左肝管直径约1.2 cm,右肝管直径约0.6 cm,手术中只能左右肝管都切开探查.胆道镜证实两根管道共同汇合成胆总管.左右肝管及胆总管均有结石,胆汁呈灰白色脓性;左右肝管均放置T管引流.术后1周做T管造影更清楚显示左右肝管低位汇合情况.  相似文献   

11.
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技术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2月~2010年12月,对34例经胆囊管取石困难、24例经胆囊管进入胆道镜困难者,采用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技术完成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沿胆囊管汇入胆总管处微切开3~5 mm,完成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后,再将胆囊管成形缝合并夹闭。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8.1±38.1)min,术后住院日(2.8±1.9)d,胆囊管残端漏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56例平均随访时间29.6月(3~51个月),无胆道狭窄,1例术后1年结扎夹游走进入胆总管,再次腹腔镜手术。结论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技术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安全可行,可提高腹腔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胆囊管嵌顿结石的处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总结腹腔胆囊切除术 (LC)时处理胆囊管结石嵌顿的经验。 方法  1997年 7月~ 2 0 0 1年 6月 ,5 8例胆囊管结石嵌顿。先行胆囊管切开取石而后术中胆道造影 ,如发现胆总管结石则联合内镜切石或中转开腹。 结果  5 8例均取石成功。 5 1例行单纯LC。术中胆道造影示胆总管结石 7例 ,5例行LC术中联合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 ,2例中转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联合T管引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几乎所有胆囊管结石嵌顿都可用胆囊管切开取石的方法完成LC ,并结合术中胆道造影 ,如发现胆总管结石可联合内镜括约肌切开取石。  相似文献   

13.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取石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认识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01年6月至2004年11月间,在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病例中,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并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46例。结果成功44例,失败2例,其中1例因胆囊管较细胆道镜不能通过,另1例因结石位于肝总管内网篮取出困难,此2例均行胆总管切开胆道镜下网篮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取出结石最多8枚;结石最大直径为9mm;术后平均住院日为6.5天。结论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术是一种低创胆道手术方法,对病人创伤小,并缩短住院日。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此技术,更加突出了低创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value of routinely performed pre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graphy (MRC) in detecting common bile duct (CBD) stones in patients stated to undergo electiv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 addition, we used MRC to investigate possible variants of the cystic duct.Methods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preoperatively in 773 patients (311 male and 462 female; median age 55 years, range 16–91) who had no clinical signs of cholestasis prior to undergoing electiv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 cases where the MRC was positive for CBD stones,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iography (ERCP) was then performed. A total of 532 patients were available for continuous postoperatively follow-up (median 54 months, range 36–85). In 462 patients (247 female, and 215 male), MR images were also reviewed for variants of the cystic duct.Results In 705 patients (91%), MRC was negative for CBD stones. In 64 patients (9%) MRC was positive. Of these patients, 47 (6%) had CBD stones on ERCP. In 12 patients (2%), MRC was false positive. In five cases (0.6%), ERCP had an inconclusive result postoperative follow-up (532 patients, or 69%) revealed evidence of CBD stones in three patients (10.4%) despite a preoperative negative MRC result. Anatomical variants in the course of the cystic duct and its confluence with the common bile duct were found in 27 of 462 patients (6%).Conclusions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graphy proved to be a reliable screening technique in th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silent CBD stones. Imaging of the course of the cystic duct is possible in a high percentage of cases. Therefore, MRC can be recommended as a screening technique befor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后胆囊管瘘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3例LC术后胆囊管瘘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均为女性 ,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行LC。临床表现分别为原有心律失常的加重 ,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胆汁 ,以及脐部穿刺孔溢出胆汁样液。确定诊断的时间分别是术后第 1天、第 2天和第 2 0天。 2例再次行腹腔镜手术 ,套扎关闭开放的胆囊管 ,腹腔冲洗并引流 ;1例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 ,并经内镜乳头切开及置入胆道支架。 3例均获治愈。结论 LC术后胆囊管瘘临床表现多样 ,B超可以发现腹腔积液 ,确定诊断依赖于MRCP和ERCP。微创手术可以安全有效地处理这一并发症。腹腔镜再手术可以有效地关闭开放的胆囊管 ;内镜下引流的方法要有有效的腹腔引流的配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囊管残端部分开放联合胆道造影在胆囊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2月~2012年12月,对55例胆囊管结石行四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术中明确“三管”关系后夹闭胆囊管近侧端,剪开远侧部分胆囊管管壁,钝性挤压远端,挤出可能残留结石直至清亮胆汁流出,自胆囊管开放口置管行术中胆道造影,判断有无结石残留。术后观察腹部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常规行B超复查,必要时行MRCP检查,明确有无胆囊管结石残留或继发胆总管结石残留。结果55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经胆囊管残端开放钝性挤压,15例有残留小结石挤出。术中胆道造影,1例发现继发胆总管结石残留,多次反复挤压取石失败,术后第3日行ERCP+EST取石成功,余54例无结石残留。术后2例不明原因上腹疼痛,肝功能、B超及MRCP检查均无异常,予以对症解痉治疗后腹痛缓解,余均顺利康复。结论对胆囊管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采用胆囊管残端开放法,通过钝性挤压胆汁溢出,冲出可能残留结石,辅以经胆囊管残端插管胆道造影,及早发现胆囊管结石残留或继发胆总管结石残留,增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手术中胆囊管结石处理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囊管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手术处理方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1年7月我院肝胆胰脾外科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治愈的48例胆囊管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过程.结果 48例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根据胆囊管结石大小与位置采用不同方式将胆囊管远端部分敞开,用弯分离钳自胆总管向胆囊管方向交...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在腹腔镜下对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的再认识,探讨手术处理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12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所见胆囊三角结构区变异158例的临床资料,分别针对胆囊动脉变异、胆囊管汇入胆总管位置变异和胆囊三角区致密粘连结构不清等情况,进行不同的手术操作。结果中转开腹15例,包括Mirizzi综合征Ⅰ型3例,Ⅱ型4例;胆囊管汇入胆总管过低2例;胆囊管开口于胆总管后壁2例;胆囊管与胆总管共同一侧壁并行约2cm1例;冰冻状胆囊三角结构不清2例;胆囊后动脉出血1例。143例完成LC手术,术后并发症5例,其中LC术后胆漏再次手术1例;穿刺孔出血2例,穿刺孔感染1例,胆管残留结石1例(术后2周ERCP后取出结石)。结论熟悉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的类型,细致解剖胆囊三角区,辨清肝总管、胆总管位置,针对不同的变异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是LC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