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石磊军  李杰 《骨科》2019,10(4):319-324
目的 比较Endobutton钢板与改良Weaver-Dunn联合锁骨钩钢板治疗Roo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分别采用Endobutton钢板与改良Weaver-Dunn联合锁骨钩钢板治疗的54例Roo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病人的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ndobutton组(30例)和Weaver-Dunn组(24例),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进行对比;分别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肩关节功能恢复及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断裂、切口感染及血管损伤,术后总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52,P=0.237);Endobutton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均低于Weaver-Dun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ndobutton组和Weaver-Dunn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Constant-Murley各项评分:疼痛、日常活动、患手最大位置、力量测试、肩外展、肩前屈、肩外旋、肩内旋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Endobutton组Constant-Murley各项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Weaver-Dun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ndobutton钢板和改良Weaver-Dunn联合锁骨钩钢板均能恢复Roo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病人的肩关节功能,但前者近期临床疗效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纽扣钢板联合加强锚钉技术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1~63(45.05±8.70)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5~68(45.00±9.44)岁。观察组行双纽扣钢板联合加强锚钉技术治疗,对照组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纽扣钢板联合加强锚钉技术组手术时间(65.24±5.36)min,较锁骨钩钢板组(48.81±4.72) min长(P<0.05)。肩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测定显示,术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73.29±2.15)、(85.43±1.47)、(93.86±1.24)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为(2.76±0.62)、(1.71±0.64)、(0.57±0.51)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例肩部疼痛;对照组术后5例肩部疼痛,2例肩关节活动受限,1例肩峰下骨质吸收,两组均未出现复位丢失。结论: 双纽扣钢板联合加强锚钉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无须取出内固定,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疼痛改善情况优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型胸锁钩钢板治疗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1月采用新型胸锁钩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的13例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6~78(54.08±13.91)岁。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根据X线和CT评估骨折复位以及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Rockwood胸锁关节评分评定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6.77±4.63)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9~13(11.00±1.75) d,骨性愈合时间3~4(3.65±0.46)个月。手术时间50~76(54.08±13.91) min,术中出血量20~56(46.08±11.15) ml,住院时间6~14(8.31±2.32) d。术后未出现感染、内固定失败、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为(87.83±11.26)分;Rockwood评分(13.70±1.85)分,其中优11例,良1例,可1例。结论: 采用新型胸锁钩钢板治疗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患者功能恢复优良,是治疗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韩晓东  邓斌  孟祥波  季现忠  孟宪庆 《中国骨伤》2021,34(12):1152-1157
目的:比较Endobutton带袢钛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手术治疗的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8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3例采用Endobutton带袢钛板固定治疗(观察组),男15例,女8例;年龄23~59(36.2±8.1)岁;Rockwood Ⅲ型6例,Ⅳ型11例,Ⅴ型6例。25例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对照组),男17例,女8例;年龄22~54(34.7±6.4)岁;Rockwood Ⅲ型6例,Ⅳ型14例,Ⅴ型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功能Connstant-Murley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24~51(30.5±6.5)个月。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分别为(71.9±4.0) ml,(8.2±1.6) d;对照组分别为(97.6±13.4) ml,(12.8±1.2)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4.00±0.39)、(1.58±0.13)分,与对照组(7.32±0.43)、(3.09±0.2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nstant-Murley评分为(59.65±0.15)、(85.97±0.73)分,与对照组(52.77±0.19)、(55.78±0.1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肩部疼痛1例,异位骨化1例;对照组发生内固定失败1例,肩峰撞击3例,肩部疼痛3例,异位骨化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dobutton带袢钛板内固定技术相比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手术出血少、住院天数短、术后疼痛轻、肩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肩锁关节脱位3种内固定术后的疗效,观察术后并发肩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情况并进行分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3—2017-04采用改良Weaver-Dunn法联合锁骨钩钢板(A组,60例)、锁骨钩钢板(B组,53例)、双Endobutton钢板(C组,18例)内固定治疗的131例Rockwood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比较3组肩锁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以及术后第1、2、3年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 1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10~36)个月。A组肩锁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率高于B组,而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肩锁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程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B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低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时,B组和C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Weaver-Dunn法联合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Rockwood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术后远期极易发生肩锁关节骨性关节炎,且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高于锁骨钩钢板和双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肩痛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 采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86例。在肩部功能恢复到最大程度的情况下, 将肩部存在静息痛或活动时产生疼痛归为肩痛组, 肩部无疼痛者归为无痛组。肩痛组21例, 男15例, 女6例;年龄22~62岁, 平均(40.6±11.2)岁;左侧8例, 右侧13例。无痛组65例, 其中男36例, 女29例;年龄19~65岁, 平均(40.0±11.3)岁;左侧33例, 右侧3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 h~8 d,平均34.6 h.所有患者受伤前肩关节活动正常。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日常生活能力、活动度、三角肌肌力及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和上举进行比较, 观察并比较并发症情况。结果:86例均获随访, 时间12~48个月, 平均18.5个月。末次随访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 肩痛组21例, 优13例, 良5例, 可2例, 差1例;无痛组65例, 优61例, 良3例, 可1例。两组Constant-Murley总分和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脱钩3例, 应力性骨折1例,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9例, 前方半脱位5例, 钢板断裂1例, 肩锁关节炎11例。结论:选择个体化钩钢板, 实现解剖复位, 重视关节囊韧带的修补, 减少钩骨之间应力拮抗, 是预防和减少术后肩痛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孙辽军  卢迪  陈华 《中国骨伤》2015,28(6):496-499
目的:分析Triple-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 采用Triple-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45例, 其中男35例, 女10例;年龄19~60岁, 平均30.5岁。末次随访时采用VAS、DASH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 时间15~36个月, 平均25.1个月。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 切口感染及应力性骨折等并发症发生, 但3例术后发生复位丢失。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2±0.1)较术前(5.7±1.6)降低; DASH评分(0.3±0.1)较术前(19.6±4.3)降低;Constant-Murley评分(94.8±3.5)较术前(34.4±4.3)提高。结论:采用Triple-Endobutton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疗效满意, 但复位丢失仍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 细致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防止复位丢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损伤早期与延期带锁髓内钉结合钢板治疗AO/ASIF-42C2型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带锁髓内钉结合钢板治疗闭合性AO/ASIF-42C2型胫骨多段骨折45例患者,根据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早期组20例,早期接受带锁髓内钉结合钢板手术,男13例,女7例,年龄20~56岁,平均(37.9±14.3)岁;按照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型:Ⅰ级8例,Ⅱ级12例.延期组25例,延期接受带锁髓内钉结合钢板手术,男17例,女8例;年龄24~55岁,平均(38.7±17.2)岁;其中TscherneⅠ级4例,Ⅱ级19例,Ⅲ级2例.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末次随访中采用Johner-Wruhs标准评价患者的功能疗效,采用正侧位X线片评估骨折复位维持及对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早期组与延期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2.5±2.5)个月和(13.2±2.8)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未发生伤口感染等软组织并发症,末次随访患者膝关节平均活动度10°-0°-120°.按照Johner-Wruhs评价疗效:早期组优15例,良3例,可2例;延期组优21例,良2例,可2例.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期组的住院时间显着短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与延期组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5.3±2.6)个月和(6.0±2.9)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软组织损伤较轻的TscherneⅠ、Ⅱ级AO/ASIF-42C2 型胫骨多段骨折,早期行带锁髓内钉结合钢板治疗并不会增加患者的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可实现与延期相当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股骨侧袢钢板固定和界面螺钉由股骨侧进钉固定前交叉韧带股骨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2021年9月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65例,按其股骨侧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袢钢板组和界面钉组。袢钢板组(袢钢板固定)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18~50(35.00±7.60)岁。界面钉组(界面钉固定)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50(32.00±8.50)岁。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1、3、6 d的C反应蛋白及术后18个月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和CT测量的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接受手术,并获得随访,时间18~36(25.16±4.50)个月。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转为阴性。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袢钢板组手术时间(74.00±6.84) min与界面钉组(91.67±6.34)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袢钢板组C反应蛋白分别为(40.00±10.10)、(20.00±8.23) mg·L-1,界面钉组分别为(60.00±8.93)、(30±8.66) mg·L-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d两组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袢钢板组CT冠状位和矢状位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分别为(2.75±0.19) mm、(1.55±0.25) mm,界面钉组分别为(2.81±0.22) mm、(1.61±0.20)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界面螺钉由关节外向内中央挤压固定肌腱,虽然手术步骤较为繁琐、手术时间略长,早期术后炎症反应略重,但骨隧道扩大却明显小于袢钢板悬吊固定,同时术后无金属异物残留,且临床效果与袢钢板悬吊固定无差异,仍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D镜像打印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采用3D镜像打印结合MIPPO技术治疗32例成人锁骨AllmanⅠ型移位骨折患者,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19~55(34.12±16.42)岁;按Allman分型,Ⅰb型14例,Ⅰc型18例;左侧17例,右侧15例。观察患者的并发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和骨折愈合时间情况,并于术前,术后1、6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8(6.67±2.13)个月。无刀口感染及术区皮肤麻木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5.37±4.28) min;切口长度(3.78±0.45) cm,术中出血量(37.23±4.76) ml,透视次数(3.12±0.47)次,骨折愈合时间(8.18±2.58)周。术后1、6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分别为81.08±3.92、98.03±1.05,与术前54.62±5.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优30例,良2例。结论:3D镜像打印可有效辅助MIPPO技术治疗成人锁骨AllmanⅠ型移位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可操作性,是治疗成人锁骨AllmanⅠ型移位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胡文跃  俞冲  黄忠名  韩雷 《中国骨伤》2015,28(6):500-503
目的:探讨双Endobutton钢板联合Ⅰ期肩锁韧带修复治疗Ⅲ度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 手术治疗56例RockwoodⅢ度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 其中男20例, 女36例;年龄32~52岁, 平均38.5岁;左侧25例, 右侧3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4 d,平均7 d.术前均诊断为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Ⅲ度以上),手术采用双Endobutton钢板进行喙锁韧带重建, 同时行带线金属骨锚钉修复肩锁韧带。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并采用Karlsson评定标准及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 时间8~24个月, 平均11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根据Karlsson评定标准A级42例, B级13例, C级1例。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总分由术前的(42.80±5.43)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91.75±4.27)分。术后6个月各项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其中优48例, 良7例, 差1例。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肩关节粘连, 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双Endobutton钢板重建喙锁韧带联合Ⅰ期肩锁韧带修复治疗Ⅲ度以上肩锁关节脱位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微型钢板与克氏针斜向及邻掌骨横向固定治疗掌骨干斜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9例掌骨干斜行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克氏针斜向及邻掌骨横向内固定,对照组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治疗费用及掌指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1例发生克氏针针道感染,其余患者均未发生切口及克氏针针道感染。所有患者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和骨折复位丢失。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分别为(20.5±4.2) min、(1.6±0.2) cm,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0.8±5.6) min、(4.3±0.8) cm(P<0.05);观察组治疗费用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804.5±300.8)元、(7.2±1.1)周,低于对照组的(9906.9±860.6)元、(9.3±1.7)周(P<0.05)。术后第1、2、3个月观察组掌指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和克氏针斜向及邻掌骨横向内固定均是治疗掌骨干斜行骨折的可选术式,但后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有利于骨折愈合、内固定材料费用低和无须二次切开取出内固定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克氏针撑开器辅助复位倒插弹性钉技术治疗儿童难复性桡骨下1/3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外科治疗的儿童难复性桡骨下1/3骨折3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克氏针撑开器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钉行倒插钉技术治疗(观察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4~10(6.0±0.4)岁;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10(7.0±0.5)岁。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对患儿的腕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3~12(11.40±0.48)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4~13(11.50±0.39)个月。所有患者达到骨性愈合,两组患者切口均无感染。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愈合情况以及恢复后的腕功能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克氏针撑开辅助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下段1/3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钩钢板钩端深度与肩峰高度的差值对术后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13例使用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病人,根据术后是否出现SIS分为两组,SIS阳性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为(30.24±6.98)岁(19~48岁),左侧11例,右侧14例;SIS阴性组88例,男49例,女39例,年龄为(33.24±9.27)岁(21~54)岁,左侧31例,右侧57例。基于冠状面CT测量病人的肩峰高度,记录病人所用钩钢板的钩端深度,并计算两者的差值。结果 SIS阳性组与SIS阴性组的肩峰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5,P=0.587)。SIS阳性组钩钢板的钩端深度与肩峰高度的差值为(8.063±1.150) mm(5.5~10.4 mm),SIS阴性组的差值为(6.715±1.820) mm(3.68~10.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4,P=0.001)。钩钢板钩端深度与肩峰高度的差值>6 mm的病人中SIS的发生率(29.11%)与差值≤6 mm的病人中SIS的发生率(5.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46,P=0.006)。结论 锁骨钩钢板的钩端深度与肩峰高度的差值大于6 mm可能是锁骨钩钢板术后发生SIS的影响因素。术前测量肩峰高度可以对术中选择钩钢板的型号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钩钢板内固定术与改良Weaver-Dunn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新鲜肩锁关节Rockwood Ⅲ型脱位患者40例,分为钩钢板组和改良手术组,每组20例,其中男24 例,女16例;年龄18~63岁,平均(39.55±14.53)岁。钩钢板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37.45±14.29)岁;左侧12例,右侧8例;车祸伤14例,坠落伤6例;术前Constant-Murley评分40.75±10.40.改良手术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41.65±14.83)岁;左侧11例,右侧9例;车祸伤13例,坠落伤7例;术前Constant-Murley评分42.75±8.18.采用Lazzcano标准、Constant-Murley评分及影像学变化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肩关节功能变化。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7~32个月,平均24个月。根据Lazzcano标准,改良手术组优16例,良3例,差1例;无再脱位,有中度及以上疼痛者1例。钩钢板组优9例,良7例,差4例;再脱位1例,有中度及以上疼痛者3例。Constant-Murley评分:改良手术组术前42.75±8.18,术后末次随访时93.40±4.04,术后较术前提高。钩钢板组术前40.75±10.40,术后88.40±4.81,术后末次随访时92.05±4.49,术后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提高。并且术后钩钢板组评分低于改良手术组末次随访时评分,但末次随访时钩钢板组与改良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异体肌腱移植,联同锚钉固定加强修补喙锁韧带,以及喙肩韧带部分转位、锁骨远端切除手术较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疗效较好,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6.
李艳宁  杨小胜 《中国骨伤》2023,36(5):436-439
目的:探讨改良交替负压引流方式在后路腰椎融合术后的引流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脊柱外科行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手术22例,双节段手术62例。根据入院时手术节段及顺序分别编号分组,其中观察组(改良交替负压引流组)42例,术后给予自然压力引流,24 h后改为负压引流;对照组42例,术后给予负压引流,24 h后改为自然压力引流。比较两组的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24 h和术后1周最高体温、引流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总引流量分别为(456.69±124.50)、(572.36±117.75) ml,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4.00±1.17)、(4.95±1.31) 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24 h最高体温分别为(37.09±0.31)、(37.03±0.33)℃,术后1周最高体温分别为(37.05±0.32)、(36.94±0.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表浅伤口感染1例(2.38%),对照组2例(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深部伤口感染及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结论: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采用改良的交替负压引流方式,可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而不增加引流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杜一鑫  陈建军  曹斌豪  曾利  郑锋 《中国骨伤》2019,32(11):997-1002
目的:比较外侧入路与前侧入路两种不同入路方式在肱骨干中段骨折微创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术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患者骨代谢活性与桡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自2014年4月至2017年5月采用MIPO术治疗肱骨干中段骨折患者76例,分为前侧入路组(A组)和外侧入路组(B组)。A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18~74(48.21±5.79)岁;交通事故伤24例,重物压砸伤6例,高处坠落8例;左侧18例,右侧20例;AO分型:A型15例,B型17例,C型6例;采用前侧入路方式进行微创MIPO术治疗。B组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20~73(48.40±5.81)岁;交通事故伤26例,重物压砸伤5例,高处坠落伤7例;左侧17例,右侧21例;AO分型:A型15例,B型18例,C型5例;采用外侧入路方式进行微创MIPO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检测并比较手术前后血清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胶原C端肽(collagen C-terminal peptide,CTX)及护骨因子(osteoprotegerin,OPG)变化,并观察术后桡神经损伤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15.4±2.1)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A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52±1.81)d、(13.27±3.01)周,B组分别为(9.61±1.99)d、(14.83±3.08)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BGP、OPG、C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1个月BGP、OPG水平分别为(7.10±0.58)ng/ml、(173.67±9.12)pg/ml,高于B组的(6.63±0.62)ng/ml、(152.80±9.23)pg/ml,而A组的CTX水平(224.52±12.67)μg/ml,低于B组(259.13±13.54)μg/ml(P<0.05)。A组术后未出现桡神经损伤,B组术后4例出现桡神经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0,P<0.05)。结论:相较于外侧入路,前侧入路在肱骨干中段骨折微创MIPO术中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可改善骨代谢活性,降低桡神经损伤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案治疗闭合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41例45指,全部获得随访。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组(A组)21例22指,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30.6±5.6)岁。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组(B组)20例23指,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0.1±5.3)岁。定期复查X线片,评定关节主动活动范围、骨折愈合时间、感染率及术后关节活动疼痛等指标。结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A组功能评定优良19例,B组13例,A组优于B组(Z=2.558,P=0.011).骨折平均愈合时间 A组(7.9±2.1)周,B组(8.1±2.3)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4,P=0.762).A组感染5指,B组1指,A组感染率高于B组(χ2=3.287,P<0.05).术后关节活动疼痛VAS评分A组0.18±0.50,B组0.65±0.88,A组关节疼痛低于B组(t=-2.207,P<0.05).结论: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方法可靠,能有效固定骨折,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恢复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徐立虎  靳佳欣  刘众成  姜金  王红  夏亚一  吴萌 《中国骨伤》2021,34(12):1103-1107
目的:观察KD-Ⅲ-M型膝关节损伤患者中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患者Ⅰ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修补手术的疗效,比较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并有限切开行内侧副韧带修补手术的基础上LARS人工韧带和自体对侧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费用及术后疗效等。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符合该研究标准的患者36例,分为两组。A组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34.7±9.2)岁,选用自体腘绳肌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原位修补;B组16例,男15例,女1例,年龄(36.8±8.6)岁,选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自体同侧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原位修补。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分别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epcial Surgery,HSS)评分及Lysholm评分评价,组内及组间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感染及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A组手术时间(120.25±9.55) min,B组(106.63±8.85)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住院时间(10.60±1.64) d,B组住院时间(10.38±1.59)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术后不小于1年的随访,HSS评分A组由术前(32.95±5.03)分提高至术后(84.70±5.72)分(P<0.01),B组由术前(33.81±4.10)分提高至术后(85.00±5.25)分(P<0.01);Lyshlom评分,A组术前(21.10±3.46)分提高至术后(80.25±5.75)分(P<0.01),B组由术前(21.56±3.01)分提高至术后(80.00±4.30)分(P<0.01);两组患者组间术前术后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腘绳肌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原位修补较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自体同侧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原位修补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后者住院费用高于前者,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张中兴  许峰  陈焕诗 《中国骨伤》2015,28(5):469-471
目的:探讨在肱骨中下段骨折钢板内固定术中将桡神经内置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桡神经内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31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26~58岁,平均3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8 d,平均4.5 d.按AO骨折分型:A1型7例,A2型3例,A3型6例,B1型2例,B2型4例,B3型2例,C1例4例,C2型3例。患者术前均无桡神经损伤征象。采用美国骨科协会提出的DASH量表进行疗效评定,0表示上肢功能正常,1~100表示上肢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结果:31例患者术后未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无神经损伤与伤口感染。31例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1个月。上肢功能按DASH上肢功能量表评定,患者伤后评分76.2±11.8,末次随访评分8.2±7.4,术后随访评分与伤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17,P<0.01),上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在肱骨中下段骨折钢板内固定术中将桡神经内置可有效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