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4):1402-1405
[目的]对比研究跟骨骨折在小切口和"L"型切口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7年10月~2011年6月间,本院收治跟骨骨折病例71例,其中SandersⅡ型41例,Ⅲ型30例,分为小切口组(A组)和"L型"切口组(B组),A组SandersⅡ型21例,B组SandersⅡ型20例,A、B组SandersⅢ型各15例。小切口手术方法采用直视下复位距下关节,撬拨复位,观察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olher角及Gissane角,螺钉固定;"L"型切口手术方法采用标准AO切口,直接复位距下关节面,植骨加钢板固定。术后随访评分参照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协会的足踝临床后足评分系统(AOFAS)。[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5个月(18~68个月),术后两组间Bolher角及Gissane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A组AOFAS后足平均评分(88.3±7.6)分,高于B组(81.4±5.3)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A组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术后AOFAS评分(74.4±6.7)分,低于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评分(84.6±4.3)分,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小切口术后并发症为皮肤浅表感染1例换药后恢复。"L"型切口术后6例出现深部感染,其中2例形成慢性跟骨骨髓炎,4例局部转移皮瓣后治愈。[结论]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采用小切口术后疗效优于"L型"切口,而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术后疗效与手术切口及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2.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复杂骨折.目前临床上对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多主张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而手术切口和手术方法不同使得疗效略有差异,术后切口并发症问题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该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就跟骨骨折手术外侧切口、内侧切口、内外侧联合切口和微创小切口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选取外侧切口术后引流物引流时间对切口愈合的影响,对早期并发的软组织问题可否避免,是否可通过改变引流时间来降低其发生率。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足的60例临床病例资料,通过合理的外科手术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以及术后引流时间的对比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观察引流物24 h拔除和48 h拔除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结果 24 h拔除引流物时有17例甲级愈合,8例乙级愈合,丁级愈合5例;48 h拔除引流物者25例甲级愈合,3例乙级愈合,丁级愈合2例。出现伤口裂开后经积极换药等对症处理,伤口愈合分级为乙级。结论跟骨骨折术后48 h拔除引流物对伤口甲级愈合率更高,为伤口愈合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瓣间断牵开技术在跟骨骨折“L”形手术切口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L”形手术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48例,根据术中皮瓣牵拉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男17例,女7例,年龄20~60 (45.12±9.56)岁;SandersⅡ型7例,Ⅲ型10例,Ⅳ型7例;Tscherne-Gotzen软组织评估C0级3例,C1级16例,C2级5例;采用间断牵拉技术治疗。对照组男19例,女5例,年龄20~60(47.32±10.67)岁;SandersⅡ型7例,Ⅲ型11例,Ⅳ型6例;Tscherne-Gotzen软组织评估C0级2例,C1级18例,C2级4例;采用静态牵拉技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皮瓣牵拉时间,比较术前和术后3d两组B?hler角、Gissane角变化情况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6(4.52±1.01)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B?hler角和Gissane角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皮瓣牵拉时间与对照...  相似文献   

5.
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切口坏死是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1]。2008年6月~2012年6月,我科分别采用改良切口及传统切口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笔者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得出改良切口较传统切口能明显减少切口坏死率的结论,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2006年6月~2010年10月,笔者采用弧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及大块髂骨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42例(46足),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46足),女7例8足,男35例38例;年龄22~50岁,平均38岁.右足24例,左足14例,双足4例.按sanders分类:Ⅱ型23例(26足),Ⅲ型15例(16足),Ⅳ型4例(4足).受伤至手术时间4~7 d.术前均给予CT扫描.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跟骨骨折手术切口的处理。方法:随访采用跟骨外侧弧形切口,皮缘不牵拉技术,以及生物蛋白胶的应用处理跟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切口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对其中48例随诊平均5个月,切口全部愈合未发生皮缘坏死,创口感染。结论:本方法简单易行,伤口愈合率高,经济实用,是处理跟骨骨折切口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探讨跟骨骨折手术"L"形切口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在行跟骨骨折内固定时改进"L"形切口,探讨其疗效及理论依据.方法 收治64例跟骨骨折,手术时切口起始于外踝尖上2~3cm,在跟腱前方平行于跟腱方向向下,至跟骨下方足底平面转90°向前,在足背外侧正常皮肤与增厚的跖底样皮肤交界处的下方1.5~2.0 cm处.即恰在足背与足底平面交界处向前,末端至第5跖骨底,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至深筋膜,向足背锐性剥离皮瓣逐渐显露跟骨外侧面(改进组).与改进前手术的126例(对照组)的切口边缘坏死、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改进组无切口周围皮肤坏死、感染.对照组坏死感染率为25%.结论 改进后的"L"形切口不易出现切口边缘坏死、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9.
跟骨骨折外侧延长切口不愈合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外侧延长切口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自2003年10月~2007年6月,采用延伸的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36例.本组随访6个月~2年,平均11个月.[结果] 术后切口不愈合7例,不愈合率19.4%.其中切口皮缘坏死4例.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的标准(满分100分)评分为53~98分,平均84.8分.[结论] 对足跟处皮肤软组织的解剖特点认识不足,对骨折合并皮肤及软组织损伤估计不足、手术操作技术不当、植入物的反应、吸烟等都可能影响切口愈合.术前充分估计损伤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术中仔细操作及熟悉手术人路的解剖特点.从术前、术中、术后给予合理的处理,才能提高切口愈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跟骨外侧U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跟骨外侧U形切口暴露治疗30例累及跟距关节、跟骰关节的单侧闭合跟骨骨折患者,术前术后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疗效。结果 Bhler角:术前-6°~20°(6.35°±10.34°),术后3个月20°~36°(28.32°±5.29°);Gissane角:术前71°~110°(89.76°±11.32°),术后3个月112°~140°(122.45°±7.89°);两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例均获随访,时间9~23(14.23±2.23)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时间为8~11(9.2±1.5)周。关节面复位满意,跟骨高度恢复正常。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无内固定物折断等相关并发症。术后34~80(46.2±8.98)周取出钢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5例,良12例,中3例,优良率为90%。结论跟骨外侧U形切口能很好暴露骨折部位,利于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对累及跟距关节、跟骰关节的跟骨骨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外侧切口皮缘愈合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跟骨骨折后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外侧切口皮缘愈合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切口皮缘愈合成功经验。结果术后3周所有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感染坏死发生。结论评估局部软组织条件,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手术操作技巧,可以有效防止切口不愈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梯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优点。方法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3年5月采用梯形切口跟骨解剖板治疗跟骨骨折8例9足,男5例6足,女3例3足;年龄21~53岁。结果本组8例9足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切开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良好。结论梯形切口较"L"形切口与斜切口术后皮瓣坏死率低,术中显露满意,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小切口加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07年7月收治跟骨骨折23例25足.男20例,女3例;年龄23~55岁,平均40.5岁.按Sanders分型:Ⅱ型7足,Ⅲ型17足,Ⅳ型1足.受伤至于术时间7~14 d,平均10 d.采用外侧横行小切口加撬拨复位,并行自体髂骨植骨(2~4 g),松质骨螺钉内固定.结果 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皮肤坏死和螺钉断裂发生.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Bolher角及Gissane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患者负重行走6个月,跟骨高度无明显丢失.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17足,良6足,可2足,优良率92%.结论 小切口加撬拨复位内固定是一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跟骨骨折开放复位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1997年3月~2003年6月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7例49足。其中切口感染13例,占26.5%。现对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行跟骨骨折内固定时改进“L”形切口,探讨其疗效及理论依据。方法收治64例跟骨骨折,手术时切口起始于外踝尖上2~3cm。在跟腱前方平行于跟腱方向向下,至跟骨下方足底平面转90°向前,在足背外侧正常皮肤与增厚的跖底样皮肤交界处的下方1.5—2.0cm处.即恰在足背与足底平面交界处向前,末端至第5跖骨底,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至深筋膜,向足背锐性剥离皮瓣逐渐显露跟骨外侧面(改进组)。与改进前手术的126例(对照组)的切口边缘坏死、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改进组无切口周围皮肤坏死、感染。对照组坏死感染率为25%。结论改进后的“L”形切口不易出现切口边缘坏死、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改良微创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3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切口不同分为传统组(采用传统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12例)和改良组(采用改良微创切口内固定治疗,1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切口并发症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PPG监测跟骨骨折传统L型与改良外侧切口的血运变化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探讨改良切口的优越性,为下一步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比较2012年1月~2014年10月间单侧跟骨骨折患者行外侧传统L型切口及改良L型切口手术内固定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2 d选择切口的6个对应点(A、A1,B、B1,C、C1)作为PPG监测点,并与健侧比较,了解皮瓣血运情况。同时,对术后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传统组在B点及B1点的PPG监测要较改良组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 d切口愈合传统组比改良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不愈合情况与术后2 d PPG监测呈正相关。[结论]经PPG监测,改良切口组对皮瓣的血运影响小于传统切口组,切口愈合率高于传统切口组,PPG监测结果接近正常者,切口均完全愈合,切口不愈合率与PPG的早期监测结果呈正相关,PPG监测可早期预测切口的不愈合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跟骨外侧改良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比较跟骨外侧常规切口和改良切口,对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两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外侧切口术后皮缘坏死率降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07年7月~2009年8月,我科采用跟骨外侧弧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24例跟骨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4例(25足),男16例,女8例,年龄21~52岁。其中双侧1例。合并伤:胸腰椎骨折2例,骨盆骨折1例,胫腓骨骨折2例,外科颈骨折  相似文献   

20.
廖正文  黄承夸  陈仕  李炜 《中国骨伤》2023,36(4):302-308
目的:比较No-touch技术与传统拉钩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治疗的74例闭合性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No-touch组和常规组,每组37例。No-touch组男25例,女12例;年龄19~70(42.64±14.16)岁;Sanders骨折分型,Ⅱ型17例,Ⅲ型14例,Ⅳ型6例;采用3枚2.0mm克氏针分别于距骨体、距骨颈、骰骨植入折弯,将皮瓣向上翻转暴露术区完成手术。常规组男30例,女7例;年龄19~67(41.56±11.38)岁;Sanders骨折分型,Ⅱ型17例,Ⅲ型12例,Ⅳ型8例;采用传统拉钩暴露术区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两组7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No-touch组随访时间6~17(9.57±2.72)个月,常规组随访时间6~16(9.14±2.7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