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转化生长因子β不同给药方式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方式给予外源性TGF-β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兔右尺骨骨折模型。不同给药方式下在骨折区给予TGF-β,观察骨折愈合后生物力学,骨痂面积,皮质骨厚度和哈佛氏管直径的变化。结果:给予TGF-β各组的骨痂面积和最大抗弯强度明显增加,以缓释系统给予法治疗后的作用最强,对极限应力,刚度,极限负荷时能量吸收,皮质骨厚度和哈佛氏管直径则没有影响。结论:外源性TGF-β对骨折愈合有一定促进作用,不同给药方式给予TGF-β,对骨折愈合作用的效果不同,以缓释系统法给予TGF-β的效果较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GF-β1局部注射联合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预制新西兰大耳白兔骨延迟愈合模型,将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C和D组,每组10只。每组分别在骨缺损模型建立后5天和10天于骨延迟愈合区注入自体血液2ml加生理盐水1ml;自体红骨髓2ml加生理盐水1ml;自体血液2ml加TGF-β11ml(100μg);自体红骨髓2ml加TGF-β11ml治疗。术后4周行组织学观察和骨痂内骨系细胞立体定量分析;术后8周行骨几何参数和骨密度(骨痂处)测定,骨生物力学测试和单位质量骨痂中钙含量测定。结果 D组成骨细胞的平均体积密度、骨痂厚度改变、钙含量、骨折愈合处的最大抗弯强度、极限应力、极限刚度和极限负荷时的能量吸收,均非常显著性高于A组(P<0.01),显著性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TGF-β1局部注射联合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是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外源性TGF-β和BMP对兔尺骨骨折愈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源性TGF—β和BMP对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用兔尺骨骨折模型,在骨折局部单独或联合应用TGF-β和BMP,通过X线片观察、生物力学、骨几何参数和骨痂钙含量测定对骨折愈合进行评估。结果:各骨生长因子治疗组的骨痂量、骨痂钙含量、骨愈合情况和骨折愈合后的力学强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GF—β和BMP联合应用优于单用一种生长因子,单用TGF—β好于BMP。结论:在兔骨折周围局部应用外源性TGF-β和BMP,可促进骨折愈合,单用TGF—β的作用强于BMP,它们联合应用时,这种作用进一步增强,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源性TGF-β2和BMP2复合同种异体骨对骨缺损愈合的作用。[方法]用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在骨缺损局部单独或联合应用TGF-β2和BMP2与同种异体骨复合,A组:同种异体骨与BMP2复合;B组(对照组):自体骨;C组:同种异体骨与TGF-β2复合;D组:同种异体骨与TGF-β2、BMP2复合;通过不同时间X线片、生物力学、骨密度和骨痂钙含量的检测对骨缺损愈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B组的骨痂钙含量、骨缺损愈合情况和愈合后的力学强度明显优于A、C、D组(P<0.01),D组优于A、C组(P<0.05),C组优于A组(P<0.01)。[结论]TGF-β2和BMP2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兔骨缺损周围局部应用外源性TGF-β2和BMP2与同种异体骨复合,可明显促进骨缺损愈合,使骨痂量增加,增强骨折愈合后的力学强度。并且在骨折愈合时间上接近自体骨移植骨折愈合的时间,从而在临床上缩短了需要大段植骨患者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单用TGF-β2的作用强于BMP2。它们联合应用时,这种作用进一步增强,在促进骨缺损愈合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同时也为异体骨复合何种因子及因子的剂量提供可靠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骨折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生物材料与技术的发展以及对骨折愈合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10年来关于骨折治疗的概念与方法都产生了显著的改变。下面将就以下几个方面做相应的介绍。骨折的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骨折愈合即骨骼原始连续性的重建。骨折愈合的形式分为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一期愈合发生于绝对稳定性情况下,由于骨折内表面的密切接触及施加的压力,在骨折接触面上直接发生哈佛氏系统的再塑形。此种愈合方式在X线片上的特征性表现是见不到骨痂的形成。一期愈合并不导致迅速愈合,其可被更准确地解释为坏死骨皮质的加速的哈佛氏系统重塑现象,而不是愈合。而二期愈合的形式则完全不同。它  相似文献   

6.
密骨方对去卵巢大鼠骨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采用卵巢切除法建立原发性骨质疏松及骨折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密骨方对去势大鼠骨痂组织的影响.方法 将9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模型组(OVX)与密骨方治疗组(MGF),模型组及治疗组行卵巢摘除术,同时3组大鼠均致其右侧股骨上1/3处骨折.MGF组按每日100mg/kg体重的剂量灌胃给药,Sham组和OVX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疗程分别为2、4、6周,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折端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 在骨折端MGF组软骨细胞的阳性表达率较高;TGF-β1的表达在时间的变化上呈显著升高趋势;第4、6周TGF-β1表达显著高于OVX组和Sham组.结论 密骨方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定骨痂中的组织学内容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量来了解延迟手术中骨折端周围骨痂组织的再利用价值。方法:在手术中取少许骨痂组织,采用不脱钙的骨痂组织做冰冻切片,采用非同位家Dig标记原位杂交,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痂中的基因表达。对延迟手术的病人分别采用单纯骨痂植骨、髂骨植骨、骨痂加髂骨植骨,随访观察。结果:骨折后第2周,有少量纤维骨痂,软骨骨痂较多,TGF-β1在软骨小岛内的软骨细胞中高表达。骨折后4周左右TGF-β1在成骨细胞内表达显著。8周左右大量骨痂生长,并以软骨化骨为主,成纤维细胞、骨痂、成骨细胞、骨小梁越来越多,术后6周TGF-β1在各种细胞内的表达消失,但随着骨重建过程增强,8周时骨基质中TGF-β1表达又有增高趋势。不同的植骨方式在愈合时间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TGF-β1在骨愈合的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阶段骨痂的组织变化和TGF-β1量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骨痂是机体修复和重建的产物,作者认为骨痂植骨再利用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对需要植骨的病人可减少其痛苦和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外源性TGF-β2、IGF-1及两种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在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4组。建立右侧胫骨骨折模型。A组IGF-1组,B组TGF-β2组,C组联合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行大体观察、影像学观察及评分、ALP检测、骨痂干重检测、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观察。[结果]各时间点,通过大体观察,D、A、B、C硬组织范围不断增大,硬度不断增加。通过影像学观察及组织学观察,D、A、B、C骨折愈合速度明显加快,影像学评分逐渐加大。通过ALP检测、骨痂干重检测、生物力学观察,D、A、B、C各组数值逐渐增大。[结论]局部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均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但TGF-β2的作用更强,二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应力类型对骨皮质骨细胞密度大小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猎犬10只,处死后取左侧第九肋骨标本垂直切片,观察并测量肋骨内外侧骨皮质中骨单位面积、哈佛氏管面积、骨细胞数量,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肋骨外侧骨单位面积小于内侧,哈佛氏管面积差异没有意义。而肋骨外侧骨细胞密度大于内侧。结论皮质骨骨单位面积大小及骨细胞密度可能与应力类型有关。应力类型的不同可能通过作为力学感受器的骨细胞的调节骨转换率的作用最终实现骨细胞密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去势对骨折早期愈合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对去势大鼠股骨骨折模型愈合早期骨痂的组织学、骨密度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2,BMP-2)合成变化的观察.探讨骨质疏松骨折早期愈合过程的变化。方法 将60只雌性SD大鼠分为去势组和对照组,3个月后制成股骨干骨折模型.伤后不同阶段处死.分别进行组织学、骨密度以及TGF-β1,bFGF,BMP-2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结果 大鼠去势后3个月全身骨密度检查证实去势组骨质疏松形成。骨折后第3d两组均开始形成原始骨痂;第4~6周,去势组骨痂比对照组少,且软骨痂比例较高.骨密度较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两组间bFGF、BMP-2的表达与分布、高峰出现与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去势组骨小梁附近表达TGF-β1的成骨细胞数目减少,结论 骨质疏松使大鼠骨折早期骨痂的数量与质量降低,自软骨性骨痂至骨性骨痂演变过程减缓.对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与BMP-2、bFGF的表达无明显关联。TGF-β1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减少可能是引起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质量下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7.
18.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