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71岁.因间歇性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伴乏力、低热、体质量减轻3个月于2006年12月10 日入院.查体:体温38.2℃,腹部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红细胞0.138×1012/L,白细胞0.820×1010/L;血常规血红蛋白112 g/L,血细胞沉降率50 mm/h,肾功能正常.CT检查:左肾盂见3.2 cm×2.9 cm团块影,平扫呈略低密度,CT值31 HU,密度不均匀,增强后皮质期轻度强化,CT值43 HU,密度低于肾皮质,等于肾髓质;髓质期密度低于皮质和髓质,CT值52 HU;肾盂期密度等于皮质和髓质,CT值46 HU,肿块与皮质髓质界限欠清,左肾静脉见充盈缺损.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6岁.右腰部胀痛不适30d于2011年5月24日入院.无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查体:腹软,双肾区无明显叩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3.1×109/L,尿隐血试验阴性,肝功能无异常,肿瘤标志物正常.B超检查发现右肾及肾门以下不均质低回声肿块.CT检查:右肾中上极6.2 cm×8.5 cm大小实质性肿块,边缘有2个切迹,平扫肿块密度稍高于肾实质,边缘较清楚,内有小斑片状低密度及钙化,CT值47 HU;增强后肿块密度欠均匀,小斑片状低密度区无强化,皮髓质期肿块轻度强化,CT值51 ~70 HU,密度稍高于肾髓质;实质期仍轻度强化,CT值67~81 HU;右肾门区各见一实性和囊实性结节影;腹主动脉旁有淋巴结肿大.容积再现示右肾中上极部分缺如,边缘毛糙;CT泌尿系造影示右肾盂、肾盏受压,边缘较光整.临床诊断:右肾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5岁.主诉左腰部包块伴疼痛6个月于2006年3月6日入院.无尿路刺激症状、无血尿.查体:左上腹可扪及囊性肿物,左肾区叩痛阳性.B超示左肾13 cm×6 cm混合回声,内无明显彩色血流.CT示马蹄肾,左肾区巨大囊实混杂肿块影,边界清,多分隔,上界达膈肌,下近于盆腔,CT值9.9~42HU,增强后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部分轻度强化,CT值55 HU,延迟扫描无强化.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62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于2010年5月29日入院.病程中无发热,无尿频、尿急,无血尿、脓尿,无腰、腹疼痛.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见左肾中下极实质内类圆形实质性略低回声,大小为3.5 cm×3.0 cm×3.2 cm,包膜完整,略外突,内可见血流信号.CT检查可见左肾类圆形软组织影,大小3.5 cm×3.0 cm,CT值78 HU,病灶被膜光滑,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强化,呈快进快出型改变.肾动脉CT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术前诊断为左肾实质占位,肾癌可能性大.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肾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包膜完整,与正常肾实质分界清楚,表面可见数条滋养血管,周围无明显粘连,肾门未见肿大淋巴结.动脉阻断夹阻断分支肾动脉后,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约1.0 cm肾组织.术后剖开肿物切面呈灰白色,未见液化坏死组织.术后病理报告:(左肾)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编织状排列,诊断为(左肾)平滑肌瘤.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0岁.因体检B超发现右肾占位2d于2006年12月18日入院.无腰背酸痛及肉眼血尿,高血压病史10年.查体:肾区无隆起无叩击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电子胃镜及肠镜检查未见异常.B超检查:右肾内实质低回声团块,大小4 cm×4 cm,圆形,边界尚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周围血管结构受压,并弯曲移位,内部可见彩色血流信号;输尿管及膀胱未见异常.CT检查见右肾实质内5 cm×4 cm类圆形实质占位灶,密度较均匀,平扫CT值40 HU,增强后不均匀强化,CT值85 HU;双侧肾盂未见扩张,肾血管无特殊,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考虑右肾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4岁.因左下腹隐痛伴间断肉眼血尿1周于2009年6月3日人院.查体:左肾区轻度叩击痛,双侧输尿管走形区无压痛、叩击痛,未扪及包块.尿常规示红细胞(+++).B超检查示左肾下极类圆形囊性低回声肿物,大小约4.0 cm×5.0 cm,内部回声尚均匀,壁呈略高回声;多普勒超声示肿物内血流较少,考虑左肾囊实性乏血供型占位,肾癌伴坏死可能.CT平扫示左肾中下部见囊样低密度占位,部分突出于肾轮廓外,边缘见稍高密度厚壁影,与正常肾组织境界欠清;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示肿瘤囊壁厚薄不均,轻度强化,以延迟期明显,肿瘤内低密度灶未见明显强化,未见明显分隔征象.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0岁.体检偶然发现右肾肿块2个月于2009年11月18日入院.查体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右肾下极可见大小约28 mm×25 mm实性肿块,呈低回声,肿块周边可见少量血流,增强后肿块轻度强化.CT检查平扫右肾下极增大,见稍低密度影;动态增强皮质期,病灶轻度强化,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欠清,强化程度明显低于皮质;实质期病灶进一步强化,但仍低于肾实质;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无明显变化,未见明显包膜影.肾动静脉内未见明显充盈缺损,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术前诊断肾癌.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探查肾蒂、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切除肾脏及同侧输尿管15 cm,保留同侧肾上腺.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0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10 d于2009年6月17日入院.入院前无发热、腰痛和肉眼血尿.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查体双肾区叩击痛,右侧精索静脉曲张.B超检查示右肾上极直径5.2 cm低回声肿物,向肾外突出,回声不均匀,考虑右肾癌.CT检查示右肾上极背侧实质内可见5.1 cm×4.7 cm× 4.5 cm类圆形肿块,边缘清楚,密度不均匀,大部分为低密度区.增强后可见环状及分隔样强化,平扫及增强皮质期、实质期、分泌期CT值分别为35、82、103、100 HU,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患者,女,61岁.因左侧腰痛2周入院.查体:左上腹压痛,左肾区叩击痛.B超检查见左肾正常结构未显示,集合系统分离,最宽处约1.0 cm,左肾区可探及一巨大低回声肿物,大小9.7cm×5.3cm,边界模糊.CT检查见左肾中下极肿物,大小9.8 cm×8.9 cm ×8.8 cm,边界不清,平扫CT值为39 HU,增强后为61 HU,强化不明显.术前诊断:左肾恶性肿瘤.结果 患者行根治性左肾切除术.病理报告:左肾大部分被肿瘤组织占据,中下极见10.0cm×9.5 cm ×8.5 cm类圆形肿物,质硬,肿物切面呈灰白色,质地细腻.镜下瘤细胞呈弥漫性浸润,卵圆形或多边形,略大于正常淋巴细胞,核大深染呈不规则形.病理诊断:肾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骨髓穿刺检查未见异常.行环磷酰胺+吡喃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6周期.术后每3个月复查胸部X线片、腹部B超及CT等.随访2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肾脏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罕见,症状与肾癌相似,影像学检查无特征性改变,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本病预后不良,手术切除患肾联合规范的全身化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肾盂肉瘤样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性,42岁。因右腰腹部疼痛10d,于2004年3月1日入院。入院当天患者出现全程肉眼血尿、发热。查体:右腰腹部触及一球形包块。X线胸片:右肺可见3个3mm×3mm大的点片状影,转移癌不除外。B超检查示右肾一7cm×5cm大的低回声肿物,回声不均,界限不清。CT平扫及增强显示:右肾上极一8cm×6cm×5cm大的软组织影,侵及肾实质及肾盂,平扫CT值39HU,增强后CT值不变;右肾实质碎裂并肾周血肿;左肾大小、功能正常。术前诊断:自发性右肾破裂,恶性肿瘤可能性大。于3月5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右肾切除术。术中见右肾上极肾实质全层裂开,肾周脂肪囊下血肿,尿…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44岁.因体检B超检查发现右肾占位5年,右侧腰痛1个月,于2009年2月16日入院.查体:右肾区叩击痛阳性.CT检查见右肾中下极实质内2.5 cm×3.0 cm类圆形实性占位,密度略低,CT值26 HU,增强后明显强化,CT值98~131 HU;双侧肾盂未见扩张,肾血管无特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5岁.因右腰部酸痛1周入院.B超检查示右肾失去正常形态,右肾下极7.9 cm×8.2 cm中低回声区.CT检查示右肾下极见直径9.0 cm类圆形实质占位灶,密度较均匀,平扫CT值39 HU,增强后不均匀强化,CT值84HU,双侧肾盂未见扩张,肾血管无特殊,后腹膜未见肿大的淋巴结,考虑右肾癌.全麻下行右肾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3.
正患者男,41岁,反复上腹胀2个月。CT(图1):平扫显示肝右叶前下段类圆形肿块影,边界清楚,大小约7.54cm×6.91cm,呈不均匀性稍低密度,CT值30 HU,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可见少许明显强化血管影,肿块整体呈不均匀性轻度强化,CT值45HU,静脉期(CT值51HU)及延迟期(CT值68HU)进一步强化,整体呈不均匀性渐进性强化。MRI(图2):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其内可见斑片状更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可见斑片状或条索状低信号,T2WI压脂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9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于2009年7月13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查体未见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双肾体积形态如常,皮质回声均匀,肾窦未见分离.于左肾下极探及2.4 cm×1.9 cm低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内回声均匀,其内可见星点样彩色血流信号.KUB、IVU未见异常.双肾CT平扫+增强示左肾中部一圆形占位,注入造影剂后迅速轻度强化,静脉期密度减低,延迟期呈低密度;右肾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周硬化性脂肪肉瘤的临床特点及腹腔镜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本院收治的肾周硬化性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其腹腔镜治疗方法。患者年龄72岁,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发现左侧脾肾间有低回声,大小约8.1cm×4.6cm,内部见血流信号。CT检查提示左肾上极后腹膜内软组织密度影,CT值-11~45HU,增强后不均匀轻度强化,动脉期CT值22~69HU。术前B超引导下行穿刺活检提示为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可能。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成功切除病灶,保留肾脏。结果:经病理检查诊断为肾周硬化性脂肪肉瘤。术后随访2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肾周硬化性脂肪肉瘤临床上少见,多无特征性临床表现,CT检查对协助术前诊断及手术均有重要指导意义。腹腔镜手术治疗肾周硬化性脂肪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肾始基腺瘤的CT特征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后肾始基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3~75岁(平均50岁),均为单侧发病,左肾8例,右肾10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18例患者CT和病理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8例患者CT平扫肿物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最大径1.5~7.0cm,平均3.6cm;呈类圆形12例,不规则形6例;边界清晰6例,欠清晰7例,边界不清晰5例;密度均匀及不均匀各4例,密度欠均匀10例;CT值27~45HU,平均39HU。CT增强扫描示肿物未强化2例,轻到中度强化16例,呈软组织密度肿物影,低于肾实质强化水平,CT值50~77HU,平均63HU。11例延迟期扫描示肾盂肾盏有造影剂充盈并显示受压移位。患者术后病理学均证实为后肾始基腺瘤,光镜下肿瘤细胞体积较小,均匀分布,紧密排列,大小一致,形成长管样结构,部分可见乳头状或肾小球样结构。结论:后肾腺瘤的CT检查特征与病理特点有一定的相关性;正确认识其CT及病理学特点,有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避免不必要的全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3岁.因左腰部阵发性酸痛1个月,明显加重1 d于2008年1月7日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查体:双肾区未及包块,左肾区叩痛明显,双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B超检查左肾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上极实质内可及大小约9.8 cm×9.0 cm实性低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内回声不均,明显外突;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示血流信号不丰富.CT检查左肾上极大小约11.0 cm×10.0 cm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其内密度不均,其前方靠近胰腺致其前移,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质强化,肿块包裹左肾动静脉,并与脾动脉关系密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5.86×109/L,中性粒细胞0.55,淋巴细胞0.32;乳酸脱氢酶(LDH)341 U/L,BUN 5.9 mmol/L,SCr99.2μmol/L,骨髓象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45岁.因血尿5年,右腰腹部疼痛2年于2009年9月2日入院.2年前出现右腰腹部疼痛,偶有盗汗,无恶心、尿频、尿急、尿痛,近5年来偶有尿色偏红的病史,按"泌尿系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症状反复发作.20年前有刮宫史,近5年有痛经史.查体未见异常.红细胞沉降率22 mm/1 h,血清结核抗体(+).尿常规:蛋白(±),潜血(+++),白细胞(+++).尿查抗酸杆菌(+).B超检查示右肾体积小,结构不清,内可见多发囊性无回声区,不排除结核可能.CT检查:右肾大小约6.0 cm×4.0 cm×3.0 cm,肾下极实质内有一外形不规则、边界不清的低密度病灶,大小约3.0 cm×2.5 cm×2.0 cm;增强扫描示病变内出现多个形态不规则的类圆形无强化类囊性病灶.IVU左肾显影正常,右肾不显影,考虑右肾结核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9.
患者 ,男 ,60岁。因排黑便、乏力 3d而入院。体检 :腹膨隆 ,左侧可触及境界不清包块 ,质软 ,无压痛。血常规 :Hb 87g/L,WBC 1 1 .4× 1 0 9/L,N0 .84。 B超检查示左肾集合系统分离 2 5 mm,上极见 1 2 .8cm× 1 2 .1 cm,中下极见 1 7.3cm× 1 3.0 cm肿块 ,形态不规则 ,回声不均 ,包膜完整 ,两者与肾包膜界限清楚。 CT示左腹膜后 2 8cm× 2 5 cm× 2 0cm肿物 ,上至胃底 ,下达盆腔 ,边界清 ,CT值 - 1 0 8~ 38Hu,其中伴不规则纤维条索状稍高密度影 ,左肾被包埋 ,胃、肠及腹膜后血管受压右移。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轻度强化。 IVU示双肾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泌尿系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0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IMT患者资料.女6例,男2例.年龄13 ~62岁,平均3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尿痛等.病程2周~5个月.病变位于膀胱5例,输尿管2例,尿道1例.行CT平扫检查8例,多期增强扫描5例,观察分析影像学表现特征. 结果 CT平扫5例膀胱病变呈菜花样或类圆形软组织肿物,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或伴有坏死,CT值11.5 ~36.0 HU,可伴有邻近膀胱壁增厚及周围脂肪间隙模糊;2例输尿管病变均呈边缘光滑的实性肿物,密度均匀并与肌肉等密度,CT值40.3 HU;1例尿道病变呈境界较清的肿物伴有钙化,密度稍低不均匀,CT值17.5~22.6 HU.增强扫描肿瘤动脉期呈均匀或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延迟期持续性明显强化,CT值102.7~118.6 HU. 结论 CT影像学特征特别是延迟期强化明显而持久能为泌尿系统IMT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