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均行患侧肾、输尿管全切除加膀胱袖口状切除术。术后2周给与GC(吉西他滨+卡铂)方案进行化疗,评价近期疗期疗效。结果本组通过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肾盂造影、CT等检查,术前基本确诊。11例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移行细胞癌)。化疗完成1个周期6例,2个周期5例。近期疗效显著,随访未发现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的病例。结论对于原发性输尿管癌应当综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以提高确诊率。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膀胱袖口状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规范方法。对于局部进展期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术后辅助化疗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降低远处转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在根治术后早期(≤1年)出现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了根治术的符合纳入条件的273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早期(≤1年)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纳入转移组,将未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纳入非转移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TNM分期、肿瘤分级、手术时间、是否为乳头状肿瘤、是否存在淋巴血管侵犯(LVI)、是否吸烟,有无肾积水、高血压、糖尿病,术前是否长期(≥6个月)服用阿司匹林、二甲双胍,术后有无接受化疗等指标。结果术后早期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为50例(18.3%);其中肺部转移32例,肝转移15例,脑转移1例,骨转移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pT3期、高级别肿瘤、LVI、术前未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术后未辅助化疗是导致患者术后早期出现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pT3期、LVI、术前未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术后未辅助化疗是导致患者术后早期出现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pT3期、伴LVI的UTUC患者根治术后容易早期出现远处转移;而术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术后及时给予化疗则可延缓远处转移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pT1期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上易出现复发和恶性进展,其治疗方式也一直存在争议,pT1期膀胱尿路上皮癌亚分期的研究对pT1期膀胱肿瘤的处理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准确、通用的亚分期可以帮助我们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同时还可以准确预测患者预后以及肿瘤进展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术后pT2~4NxM0期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是否受益于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NU)后90 d内开始的辅助化疗,并寻找UTUC患者术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21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RNU治疗的398例术后病理证实为pT2~4NxM0期UTUC患者的临床数据。105例患者在RNU后90 d内接受吉西他滨加铂类辅助化疗纳入即刻化疗组,另外293例患者术后未接受化疗或未能在90 d内启动化疗而被纳入对照组。中位随访64(1~129)个月,监测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使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总生存期(OS)和癌症特异性生存期(CSS)。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评估预后因素和膀胱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即刻辅助化疗、病理分级和N分期是独立的临床预后预测因素。Kaplan-Meier曲线显示,术后即刻化疗显著改善了UTUC患者的OS和CSS,尤其是淋巴结阳性患者。105例患者化疗期间未发生严重或致命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热化疗治疗T_1G_3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6例原发性或复发性T_1G_3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40例患者术后接受单独丝裂霉素进行膀胱灌注治疗,36例患者接受术后予丝裂霉素进行膀胱灌注热化疗。随访时间24个月。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无复发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结果:在76例患者中,单纯膀胱灌注化疗组肿瘤复发率及进展率分别为35%及22.5%,膀胱灌注热化疗组复发率及进展率分别为13.9%和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及P=0.036)。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两种治疗方法无复发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及P=0.047)。结论:T_1G_3膀胱尿路上皮癌TURBT术后予MMC膀胱灌注热化疗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能有效降低T_1G_3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和肿瘤进展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风险[T_3/T_4(N_0/N_+)]膀胱尿路上皮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7例高风险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1例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C)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36例直接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肿瘤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生存率等指标的差异,并分析新辅助化疗对总生存率(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的影响。结果:本研究67例患者随访2~60个月,平均(27.1±17.8)个月。研究组术后病理分期降低者18例,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15例;中位生存时间为58(33.62~82.38)个月,OS和CSS分别为36%和43%。对照组术后病理分期降低者7例,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15例;中位生存时间为39(24.54~53.46)个月,OS和CSS分别为24.9%和27.0%。两组肿瘤降期率和C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40)。结论:GC方案新辅助化疗可显著降低肿瘤的病理分期,并明显改善高风险膀胱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研讨会(ASCO-GU)报告多项尿路上皮癌进展。新方案应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治疗, 为卡介苗抵抗/失败NMIBC提供更多选择。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围手术期治疗中, CheckMate274研究3年随访数据显示纳武利尤单抗辅助治疗组无疾病生存率优势。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UC)方面, IMvigor130研究总生存率(OS)报告发布, 引发mUC一线治疗思考。会议还关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分期的肾盂癌及输尿管癌患者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8年我院诊断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1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肾盂癌组及输尿管癌组。Cox比例危险模式分析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RF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和总体生存率(OS)与预后相关的病理特点。Kaplan-Meier生存回归曲线分析上述特点对预后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在Cox分析中肿瘤的病理分级分期可以作为肿瘤复发及死亡的预测因素。原发肿瘤部位在RFS、CSS或OS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4、0.69、0.75)。Kaplan-Meier生存回归曲线分析中肿瘤位置不会对预后产生影响(RFS:P=0.148,CSS:P=0.332),而输尿管镜检降低输尿管癌CSS(P=0.021)。将肾盂癌组及输尿管癌组按照T_a+T_(is)+T_1、T_2及T_3+T_4期分成3个亚组进行生存回归分析,各个亚组中肾盂癌与输尿管癌不存在预后差异性。结论:术前输尿管镜活检更易造成输尿管癌患者肿瘤特异性死亡,但UTUC不存在肿瘤原发位置的预后性差异。因此不应将UTUC的肿瘤部位作为临床决策的考虑因素,而对疑似输尿管癌患者是否行输尿管镜活检需谨慎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并发尿路上皮癌患者行静脉化疗的副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例肾移植受者并发尿路上皮癌的患者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GC)静脉化疗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32~67岁。肾盂、输尿管及膀胱多发癌4例,肾盂癌2例,膀胱癌1例。1例患者在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其余6例为术后辅助化疗,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700~800mg/m2第1、8、15天静脉滴注,顺铂50~60mg/m2第2天静脉滴注。每4周重复一次,共2~4个周期,7例患者共接受14个周期化疗。结果化疗药的近期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血液学毒性7例(100%)、消化道反应5例(71%)、脱发2例(28%)、尿蛋白1例(14%),化疗1个周期后出现移植肾功能受损1例(14%)。所有患者随访2~11个月:其中1例患者对侧肾盂出现新的尿路上皮癌,1例患者腰大肌转移灶增大,病情恶化后死亡;其余5例患者近期随访无明显异常。结论肾移植受者合并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可选择GC方案静脉化疗,但化疗药和免疫抑制剂的同时作用常导致较严重骨髓抑制,需要减少化疗药用量,并进一步调整免疫抑制剂,及时给予升白细胞和血小板治疗,患者可以基本耐受毒副作用,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吉西他滨+顺铂(Gemcitabine+Cisplatin,GC)化疗方案在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cellcarcinoma,UCC)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提高晚期UCC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回顾分析52例转移性UCC患者接受GC方案化疗后的临床资料。化疗效果参照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化疗毒副作用按照WHO化疗毒副作用分级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GC方案对转移性UCC患者总有效率为48.1%,其中单纯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化疗有效率为64.3%,脏器转移者仅为29.2%。化疗中44.2%的患者出现Ⅱ度以上的骨髓抑制。随访时间平均17.6个月。统计分析表明单纯淋巴结转移较脏器转移患者化疗效果更好,生存期更长。结论 GC方案对晚期UCC的化疗效果肯定,化疗毒副作用小,但是要准确评估患者的体能状态和肾功能,谨慎选择合适的化疗对象。  相似文献   

11.
尿路上皮癌对化学治疗敏感有效。目前吉西他滨+顺铂(GC)的联合化疗方案,因其化疗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已经成为尿路上皮癌化疗的一线方案。但是在透析患者中同时行术前新辅助化疗(GC方案化疗)未见文献报道。我院近期对1例接受透析的输尿管癌患者安全地进行了GC方案的术前新辅助化疗,报告如下。患者,女,67岁。主因"无痛性肉眼血尿"3个月于2013年11月18日入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对行根治手术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6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93例UTUC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对预后的影响。采用χ2检验分析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运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87例(12.6%)有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606例(87.4%)无NMIBC病史及未合并NMIBC。随访2~13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随访期间共有216例死亡,其中172例死于UTUC;148例出现膀胱内肿瘤复发。有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的患者相较于无NMIBC病史及未合并NMIBC的患者有着更高的多灶性肿瘤(肾盂+输尿管)的比例(P0.001)及更大的肿瘤直径(P=0.03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年龄≥65岁、肿瘤WHO高级别、肿瘤≥pT2期及淋巴结转移是总生存率(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直径3cm是CSS的独立危险因素;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性别及肿瘤位置是膀胱内无复发生存率(I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有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是UTUC患者行根治术后OS、CSS和I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需加强对有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的UTUC患者的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膀胱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2例尿路上皮癌患者其中膀胱癌15例,输尿管癌6例,肾盂癌1例.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化疗:吉西他滨1000 mg/m2.,第ld和第8d,顺铂30 mg/m2.,第1 ~3d.21d为1个周期.结果 总有效率为45.4%,其中CR1例(4.5%),PR 9例(40.9%),SD 3例(13.6%),PD 2例(9.1%)中位肿瘤进展时间8.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2.1个月,1年生存率50%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多为轻中度.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病例.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C)方案是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的有效方法,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LNU)和开放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ONU)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总生存率(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筛选符合要求的比较LNU和ONU的研究,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后,采用统计软件Stata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总样本量为7 744例,其中病例组2 463例,对照组5 28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UTUC的治疗中,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OS、C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R=1.00,95%CI:0.88~1.15,P=0.068,I2=41%;HR=1.09,95%CI:0.97~1.22,P=0.190,I2=19.9%),在高分期(≥pT2期)的UTUC患者中,LNU与ONU治疗患者的C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24,95%CI:0.90~1.70,P=0.089,I2=54.0%)。结论:接受LNU或ONU的UTUC患者的OS和CSS无明显差异,LNU与ONU远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行手术治疗的41例输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结果 所有患者中有28例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除术,13例患者行保肾手术,肿瘤组织分期为:pTis、pTa、pT1共有24例,pT2有11例、pT3有6例;病理分级结果为: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乳头状瘤3例,低级别尿路上皮癌18例及高级别尿路上皮癌20例.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的患者共15例,共有7例患者死于输尿管癌的多发转移.结论 输尿管癌具有恶性程度高,易复发,易远处转移等特点,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及细胞病理学检查,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是治疗的金标准,保肾手术可选择性应用,中晚期输尿管癌的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以及治疗方式。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行胃癌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97例,根据患者1年内复发情况分为早期复发组(51例)和无复发组(46例),进行单因素以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瘤体直径、Borrmann分型、Lauren分型、TNM分期、N分期、T分期、术后化疗及新辅助化疗均是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以及TNM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而新辅助化疗则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N分期以及TNM分期是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实施新辅助化疗以及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早期复发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核转运蛋白基因2(KPNA2)表达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KPNA2在265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组织和146例癌旁正常上尿路上皮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T分期、G分级、肿瘤大小、肿瘤边侧和术后膀胱复发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KPNA2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KPNA2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74.34%)明显高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高表达率(24.66%)(P0.05)。KPNA2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T分期(P=0.000)、G分级(P=0.033)和术后有无膀胱复发(P=0.004)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P=0.265)、性别(P=0.312)、肿瘤大小(P=0.582)和肿瘤边侧(P=0.386)无关。术后随访12~108个月(平均36个月),共有56例出现膀胱复发,总复发率为21.1%。高表达KPNA2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无或低表达KPNA2的患者(P=0.007 6)。结论 KPNA2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并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是一罕见的、起源于肾盂或输尿管尿路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侵袭性较强,预后异质性显著,高分期患者根治术的预后不尽如人意。因此,探索UTUC的术前预后因子,不仅有助于评估预后,而且有利于评估疾病危险分层和优化治疗方案。本文针对近年来UTUC的术前预后因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22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研讨会(ASCO-GU)报道了尿路上皮癌诊疗的最新进展。围手术期治疗方面报道了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和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新辅助化疗效果预测的探索;保膀胱的匹配队列研究显示三联疗法(TMT)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在肿瘤控制方面效果相当;免疫治疗在晚期尿路上皮癌、MI...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手术联合GC(吉西他滨和顺铂)方案治疗混合型膀胱小细胞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自201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7例混合型膀胱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49~71岁,中位年龄61岁。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血尿症状,5例患者伴发尿路刺激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超及泌尿系CTU扫描以明确膀胱内肿瘤,4例患者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3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混合型膀胱小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Syn、CgA、CD56、Ki-67均为中等~强阳性表现,uroplakin散在阳性。其中,5例为小细胞癌混合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2例混合低级别尿路上皮癌。7例患者术后1个月按计划行4~6个周期的GC方案化疗,但2例患者因化疗反应过大,未完成预定化疗方案,余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资料,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除1例患者术后因疾病进展死于肿瘤转移外,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混合型膀胱小细胞癌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确诊依赖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学检查。早期采用手术切除仍是首选治疗方式,但配合化疗等治疗可提高术后疗效。但本组病例数较少,且缺乏相关临床对照试验,其远期预后及疗效仍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