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抗人IgG抗体和丝裂霉素(MMC)联合应用对人膀胱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抗人IgG抗体和MMC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人膀胱癌T24细胞,噻唑盐(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T24细胞的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PARP的表达.采用T24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进行抗人IgG抗体和MMC的体内抗瘤实验.结果 单独应用抗人IgG抗体和MMC对T24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5.02±6.71)%和(32.31±6.46)%,而二者联用的抑制率达(73.66±5.81)%.PBS、25mg/L羊IgG、25mg/L羊抗人IgG抗体、2mg/L MMC、2mg/L MMCIk 25mg/L羊IgG和2mg/L MMC加25mg/L羊抗人IgG抗体处理T24细胞72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7%、2.3%、20.7%、22.4%、28.3%和53.8%.羊抗人IgG抗体、MMC、MMC加羊IgG和MMC加羊抗人IgG抗体处理T24细胞72 h后出现17 000的Caspase-3和85 000的PARP剪切片断.体内实验显示羊IgG组、羊抗人IgG抗体组、MMC组、MMC加羊抗人IgG抗体组抑瘤率分别为2.31%、12.73%,36.81%和50.51%.HE切片观察见生理盐水组和羊IgG组移植瘤细胞基本无凋亡和坏死,羊抗人IgG抗体组肿瘤细胞凋亡和坏死增多,MMC组和MMC加羊抗人IgG抗体组则见大量肿瘤细胞凋亡和坏死.结论 抗人IgG抗体和MMC联合应用对膀胱癌具有体内外双重抗瘤作用,其抗瘤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膀胱癌T24细胞株中Mta-1 mRNA和Mta-1蛋白的表达,及丝裂霉素C(MMC)对人膀胱癌T24细胞株中Mta-1 mRNA和Mat-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人膀胱癌T24细胞株培养,MMC干预,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Mta-1 mRNA和Mta-1蛋白的表达。结果人膀胱癌T24细胞株中Mta-1 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MMC组(35.1±9.0)%明显低于对照组组(61.9±12.8)%;Mta-1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MMC组(36.0±8.03)%亦明显低于对照组(57.7±10.1)%,P〈0.01。结论人膀胱癌T24细胞株中存在Mta-1 mRNA和Mta-1蛋白的高表达,MMC对人膀胱癌T24细胞株中Mta-1 mRNA和Mta-1蛋白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钬激光照射后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增殖活性的影响与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细胞,分对照与实验两组,实验组以800mJ钬激光直接照射而对照组不激发能量直接照射,于照射后48h分别选用光镜下直接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等方法研究其对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800mJ钬激光照射后实验组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细胞形态学及流式细胞学检测均呈现出凋亡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吸光度值分别为114.23±2.69,159.40±1.9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细胞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钬激光照射人膀胱癌细胞株T-24,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诱发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是钬激光抑制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结合化疗药物对膀胱癌细胞株BIU-87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离体条件下,采用噻唑蓝(MTT)染色法,观察干扰素(IFN)与丝裂霉素C(MMC)、阿霉素(ADM)、噻替哌(TSPA)和羟基喜树碱(HCPT)等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对人类膀胱癌细胞株BIU-87的抑制作用。结果在连续联合用药组,浓度为25000u/ml的IFN与上述药物50%抑制率(ID50-1)剂量联合使用的抑制率分别为57.4%、58.6%、55.3%和64.3%;在序贯联合用药组,将MMC、ADM的ID50-2剂量作用于细胞24h后,再使用浓度为25000u/ml的IFN,24h后两者联合使用的抑制率分别为59.4%和54.3%。认为IFN与MMC等化疗药物联合应用能够取得较好的协同作用,为临床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生长抑素抑制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外源性生长激素(GH)和生长抑素(SS)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分成正常对照组、生长抑素组(SS组)、生长激素组(GH组)和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组(GH+SS组)。MTT法测定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增殖指数、凋亡率,RT—PCR方法测定bcl.2及baxmRNA水平。结果:生长抑素能够明显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增殖(P〈0.01)、降低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P〈0.05)、降低增殖指数(PI)(P〈0.05)、促进细胞凋亡(P〈0.01)、降低bcl-2mRNA表达(P〈0.05)、提高baxmRNA表达(P〈0.01),生长激素则无明显作用。GH+SS组表现与SS组相似。结论:生长抑素可能通过抑制GdG.期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以及促进细胞凋亡两种途径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增殖。生长抑素可能是通过改变bax基因和bcl-2基因的表达影响肿瘤细胞的凋亡。生长激素对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鸡贫血病毒VP3基因在人膀胱癌EJ细胞株中的表达,观察VP3基因联合吉西他滨诱导人膀胱癌EJ细胞株凋亡的效应。方法用真核表达载体PcDNA3-VP3转染人膀胱癌EJ细胞株,利用RT-PCR技术检测VP3基因在EJ细胞中的表达状况。观察VP3基因和10^-7mol/L、10^-8mol/L、10^-9mol/L浓度吉西他滨在体外单独或联合用药对人膀胱癌EJ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检测VP3基因和10^-8mol/L浓度吉西他滨在体外单独或联合用药对人膀胱癌EJ细胞的凋亡作用。结果转染PcDNA3-VP3后VP3基因在EJ细胞中表达。转染重组质粒PcDNA3-VP3、吉西他滨各浓度、VP3基因联合吉西他滨各浓度的EJ细胞株的增殖活性明显下降(P〈0.01)。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凋亡细胞的典型形态学特征。TUNAL法检测EJ细胞株凋亡率表现为:转染PcDNA3-VP3组高于对照组(P〈0.01),10^-8mol/L浓度的吉西他滨组高于对照组(P〈0.01),联合组高于转染PcDNA3-VP3组(P〈0.01)。结论VP3基因表达能高效诱导人膀胱癌EJ细胞株细胞凋亡,联合10^-8mol/L浓度的吉西他滨能增加VP3基因诱导的人膀胱癌EJ细胞株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HCPT)与吡柔比星(THP)联合用药对膀胱癌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评价HCPT和THP各种联合用药方式对膀胱癌T24细胞生长的抑制情况进行观察,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各种给药方式对T24细胞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和致凋亡作用。序贯给药各时点细胞的抑制率和凋亡率除间隔60h外,均高于同时给药(P<0.05)。序惯给药时,于给HCPT后24h时点加药的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最高。结论:两药序惯给药可获得协同作用,以先给HCPT后24h时点加THP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赫赛汀(Herceptin,HER)联合丝裂霉素C(MMC)对HER-2/neu基因高表达人膀胱癌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膀胱癌T24细胞株HER-2/neu的表达;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HER(10、20、40、80、160μg/L)、MMC(4、8、16、32、64μg/L)及联合用药对人膀胱癌T24细胞株体外生长的抑制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RT-PCR法检测证实HER-2/neu在膀胱尿路上皮癌T24细胞株高表达;单用HER于72 h出现细胞抑制(72 h时各浓度组分别与48 h时比较,均P<0.05);HER和MMC联用在24、48、72 h基本上均表现为协同作用(q值1.264~3.473),在96 h呈相加作用(q值0.913~1.138).结论 HER-2/neu在膀胱尿路上皮癌T24细胞株高表达;HER单药对T24细胞有轻度抑制作用,且起效慢(72 h);与MMC联合应用能协同抑制T24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MMC)联合雷帕霉素(RAPA)对体外培养的人膀胱癌T24细胞抑制作用是否比单药大。方法:体外培养人膀胱癌T24细胞,通过MTT实验及相关公式计算,得出MMC和RAPA的IC50值,以此值及相关药量应用于膀胱癌T24细胞,经24、48h,比较两种药物单用及联合用药(全量及半量)对癌细胞的抑制率,得出抑制率最高的药物(两种单药或联合用药)。采用方差分析、SNK-q检验分析得出结果。结果:MMC、RAPA的IC50值分别为12μg/ml、125μg/L(最后实验所用)。两种药物单用及联合用药的24h抑制率最高的是MMC联合RAPA,全量及半量联合的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抑制率分别为63.64%及73.68%;MMC联合RAPA比单药的抑制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单药48h抑制率比较,MMC联合RAPA的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MMC联合RAPA全量联合的抑制率最大,为98.53%),但是高于RAPA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MC联合RAPA对体外培养的人膀胱癌T24细胞抑制作用比单药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D)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和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AD对BGC-823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浓度的AD作用后BGC.823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各浓度组AD均对人低分化胃癌细胞株BGC-823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关系(均P〈0.05)。浓度7.5μg/ml以下的AD抑制效果较弱,而15.0-60.0μg/ml抑制效果显著提高(P〈0.05),60.0μg/ml以上抑制率增高不显著(P〉0.05)。24、48和72h的IC50分别为(35.3±4.3)、(25.5±3.5)和(18.2±2.7)μg/ml。BGC-823细胞经AD作用后,G0/G1期细胞的比例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的比例下降,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呈浓度依赖关系。AD浓度为7.5、10.0和15.0μg/ml组作用24h后,早期凋亡率分别为(19.3±4.7)%、(29.4±4.1)%和(52.7±6.7)%,晚期凋亡率为(10.8±1.8)%、(10.9±4.7)%和(14.7±4.8)%,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的早期凋亡率[(3.4±1.0)%]和晚期凋亡率[(4.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呈浓度依赖关系。结论AD能抑制BGC-823细胞增殖、阻滞其细胞周期在G0/G1期和诱导其细胞凋亡.是潜在的胃癌抗肿瘤中药制剂成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三种不同药物膀胱灌注化疗,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珐对130例行尿道膀胱癌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后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THP(48例)、Ⅱ组HCPT(41例)、Ⅲ组MMC(41例),分别于术后1—2周开始规律膀胱灌注,比较3组肿瘤复发率。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14个月;Ⅰ、Ⅱ和Ⅲ组2年复发率分别为16.67%(8/48)、17.07%(7/41)和36.59%(15/41);3组比较Ⅰ、Ⅱ组无统计学差异(P〉O.05),Ⅰ、Ⅱ组复发率均低于Ⅲ组,Ⅰ、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显著(P〈O.05)。结论THP、HCPT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副作用轻,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吡柔比星(THP)、羟基喜树碱(HCPT)交替疗法及其联合疗法在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3年5月至2009年5月来本院诊治的113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后均应用THP+ HCPT交替法或THP+ HCPT联合法膀胱内灌注治疗,随访3年,观测两组在3、6、9、12、18、24、36个月时的肿瘤复发率及灌注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THP+ HCPT联合组、THP+ HCPT交替组术后3、6、9、12、18、24、36个月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3.5%、0.0%,8.8%、1.8%,14.0%、1.8%,15.8%、3.6%,19.3%、5.4%,22.8%、8.9%,28.1%、12.5%. THP+ HCPT交替组的术后复发率低于THP+ HCPT联合组,术后9个月后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路刺激症状发生率分别为43.8%、25.0%(P<0.05),血尿发生率分别为14.0%、1.8%(P<0.05),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3.6%、1.8%(P>0.05),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5.3%、1.8%(P>0.05).结论 浅表膀胱癌在行TUR-BT后,膀胱内灌注THP+ HCPT交替法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确定,较THP+HCPT联合法复发率低,毒副作用亦低,可能具备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羟基喜树碱与吡柔比星联合应用对膀胱癌563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所培养的5637细胞分为五组.未加药5637细胞组、羟基喜树碱(HCPT)单药组、吡柔比星(THP)单药组、先羟基喜树碱后吡柔比星联合用药组、先吡柔比星后羟基喜树碱联合用药组。用RT-PCR检测残存细胞所表达的耐药基因(mrp-4,mrp-1,mdr-1),用MTT方法测定各组细胞的抑制情况。结果:联合使用对5637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优于单药THP和HCPT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单用HCPT,残存的细胞中表达mrp-1和mdr-1。单用THP、残存的细胞中表达mrp-4和mdr-l。联合使用HCPT和THP后,残存细胞中仅表达mdr-1,两者联合应用起到了降低肿瘤细胞耐药性的目的。结论:HCPT和THP联合用于膀胱内灌注化疗具有联合化疗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随机分为A、B两组。A、B两组分别为THP和丝裂霉素C(MMC)膀胱灌注,手术后第1周开始,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2周1次,共8次,再以后每月1次,共2年。结果86例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A组患者复发率0,B组为21.05%,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A组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少于B组,局部不良反应中发生尿频的患者差异显著(P<0.05),血尿、膀胱疼痛和膀胱炎差异不显著(P>0.05);全身不良反应差异显著(P<0.05)。结论 THP膀胱灌注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发作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负载膀胱癌冻融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对膀胱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方法反复冻融法获得BIU-87细胞抗原;人单个核细胞在含重组人GM—CSF、IL-4和TNF-a的RPMI1640培养基中体外诱导出人DC并负载肿瘤抗原;9d后成熟DC与自体T细胞共孵育诱导膀胱癌抗原特异性CTLs; 用MTT法检测其对BIU-87体外杀伤效应;用ELISA法检测DC分泌IL-12的能力。结果负载膀胱癌抗原的DC诱导的特异性CTLs可明显杀伤BIU-87细胞,在效靶比为40:1时杀伤率为(65.5±6.4)%,显著高于各对照组(P〈0.01);负载抗原DCs较未负载抗原DCs有更强的分泌IL-12能力(P〈0.05),而且不同时期的DC分泌的量不同。结论负载膀胱癌抗原的DC在体外可诱导出高效而特异的抗膀胱癌效应,提示以DC为中心的肿瘤生物治疗有望提高膀胱癌综合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剂量丝裂霉素C(MMC)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加即刻膀胱灌注对预防术后复发和进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5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初发病例,均接受保留膀胱手术;术中随机分成两组:A组(治疗组)27例,采用低剂量MMC(0.1g/L)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膀胱即刻灌注;B组(对照组)24例仅术后采取MMC(0.4g/L)定期膀胱内灌注治疗。术后随访12—60个月,比较两组复发率(RR)及进展率(PR),并分析其与初发肿瘤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A组复发3例,平均复发时间15.67个月,RR11.11%(3/27),B组复发9例,平均复发时间11个月,RR为37.50%(9/24),两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复发肿瘤细胞病理分级升高共4例,其中A组病理由Gz升高至G2 1例;B组G1升高至G2 1例,由G2升高至G3 2例,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共有9例发生肌层浸润进展,其中B组3例,浸润至膀胱浅肌层的T2期;A组1例,B组5例,浸润至深肌层的T3期,两组间分期PR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共有26例发生局部反应,未见膀胱黏膜坏死、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低剂量MMC(0.10g/L)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即刻膀胱灌注,对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及抑制肿瘤分期进展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MMC术后定期膀胱灌注治疗,且安全、可靠,尤其适用于低中风险的Ta或T1期的膀胱肿瘤患者,为T2或T3期的膀胱肿瘤患者增加了保留膀胱的治疗机会,可作为治疗膀胱肿瘤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建立顺铂耐药人胰腺癌干细胞株,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通过球体形成实验联合顺铂药物筛选建立耐顺铂胰腺癌干细胞株;MTT法计算耐药指数;免疫荧光半定量检测OCT-4、SOX-2表达水平,检测干细胞标记物;免疫荧光半定量检测MUC-1表达水平,检测细胞分化能力;通过流式细胞仪测量侧群细胞和表面特异抗原标记(CD44+/CD24+)检测肿瘤干细胞含量.结果 耐顺铂干细胞株的耐药指数是亲代株PANC-1的71.5倍;干细胞标记物的免疫荧光检测发现,耐药株中OCT-4、SOX-2、MUC-1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耐药干细胞株及亲代株SP细胞比例分别为(25.1±1.1)%和(7.8士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9,P< 0.01);耐药株及亲代株中CD44+/CD24+表型的细胞亚群分别占(20.8±1.3)%和(2.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3,P< 0.01).结论 球体形成实验联合顺铂药物筛选能建立耐顺铂胰腺癌细胞株,该细胞株能高效富集胰腺癌肿瘤干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以腹腔转输方法构建具备人免疫环境SCID鼠模型,探讨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荷瘤SCID鼠血循环膀胱癌细胞微转移转归的影响。方珐体外侵袭法从膀胱癌细胞株T24中筛选具有高转移能力亚群(T24。);从人外周血中分离PBL,经腹腔注射小鼠(4× 10^7/鼠),1d后,于鼠右后肢内侧皮下接种3× 10^6个T24-3细胞,2、4、5、6周分别检测鼠体内人免疫状态(包括血清IgG水平和CD3+、CD4+、CD8+T细胞数量)及外周血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表达;用含10%人AB型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在rhGM—CSF和rhIL-4存在下,37℃、5%CO2环境下体外诱导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DC。用冻融法获得的T24-3细胞裂解上清液致敏DC;并干预荷人瘤细胞的SCID鼠自发血循环肿瘤细胞微转移,观察大体情况、外周血CK20mRNA表达及瘤体MMP-7mRNA表达。结果SCID鼠于接种T24-3肿瘤细胞后5周进行DC疫苗干预。DC疫苗治疗组小鼠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均阴性,无远处转移发生;PBS处理组小鼠外周血中有2例CK20mRNA表达阳性,3例发生远处转移;DC治疗组小鼠外周血中有1例CK20mRNA表达阳性,1例发生远处转移。DC疫苗治疗组小鼠瘤组织中MMP-7mRNA表达最低,较PBS处理和DC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1)。结论DC疫苗可以有效控制荷人膀胱癌SCID鼠血循环肿瘤细胞微转移发生,进而延缓或阻止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