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主要耐药基因,并对耐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采用Carba NP试验对88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进行耐药表型确证。采用PCR方法检测KPC、NDM、VIM、IMP以及OXA-48共5种主要的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并行测序验证。结果 88株临床分离菌对头孢唑林和氨苄西林耐药率均高达100.0%,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均90.0%;Carba NP实验阳性菌株76株(86.4%),其中弱阳性11株;29株检出NDM-1耐药基因,24株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14株检出IMP-1型耐药基因,9株检出VIM-1型耐药基因,未检出OXA-48型耐药基因;4株联合产KPC和NDM基因肺炎克雷伯菌,2株联合产NDM和VIM基因阴沟肠杆菌。结论本地区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携带NDM-1和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碳青霉烯酶菌株的检出率,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分析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用ESBLs表型确证试验检测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的情况,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情况.比较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2014年1-12月我院微生物室分离的889株大肠杆菌中产ESBLs 486株,阳性率54.7%;52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 162株,阳性率31.1%.产ESBLs的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高达90%以上,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68.3%: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达86%以上,氨曲南的耐药率为55.6%.147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肠杆菌科菌株产碳青霉烯酶132株,阳性率为89.8%,其中104株(78.8%)为肺炎克雷伯菌.结论:产ESBLs和碳青霉烯酶是我院常见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原因之一,在常规病原学检测工作中应加强产酶菌株的检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JM45株β-内酰胺酶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 肺炎克雷伯菌JM45株分离自2010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血液样本.采用E-test法检测该菌株对2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Cica-β-Test法检测β-內酰胺酶,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序以及BLAST比对等方法确定菌株耐药基因型,用Roche 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JM45株做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图),全面分析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状况.结果 除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外,肺炎克雷伯菌JM45株对包括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其他24种药物均耐药.Cica-β-Test法显示该菌株同时产多种β-内酰胺酶,改良Hodge试验阳性.常规PCR法检出TEM-1、SHV-11、CTX-M-24、VEB-3基因,但未检出碳青霉烯酶基因和金属酶基因.全基因组测序得到一条完整的基因组(染色体)序列(GenBank登录号:CP006656)及两条质粒序列(GenBank登录号:CP006657,CP006658).在质粒1中发现了CTX-M-24(全基因组Locus tag:N559_5233)、TEM-1(全基因组Locus tag:N559_5242)和VEB-3(全基因组Locus tag:N559_5248).CTX-M-24位于插入序列中,排序为IS903-CTX-M-24-ISEep1;TEM-1位于转座子中,排序为tnpA-TEM-1-rmtB;VEB-3位于转座子中,排序为VEB-3-tnpA.在基因组(染色体)中发现了SHV-11(全基因组Locus tag:N559_2715),并发现4种推导的β-内酰胺酶基因或β-内酰胺酶结构域序列,分别为:(1)金属β-内酰胺酶结构域蛋白序列(全基因组Locus tag:N559_0119,长度为780 bp);(2)推导的β-内酰胺酶序列(全基因组Locus tag:N559_1633,长度为1 308 bp);(3)β-内酰胺酶结构域蛋白序列(全基因组Locus tag:N559_2279,长度为813 bp);(4)β-内酰胺酶结构域蛋白序列(全基因组Locus tag:N559_3769,长度为1 101 bp).在SHV-11基因的相邻位置未发现插入序列或转座酶基因.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JM45株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与携带TEM-1、SHV-11、CTX-M-24、VEB-3四种β-内酰胺酶基因及四种推导的β-内酰胺酶基因或β-内酰胺酶结构域序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几种常用的检测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 的检出率.方法 采用PCR技术及序列分析判定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纸片扩散法、VTKTU 2 Compact AST-GN13药敏板、ATB G-5药敏板和WalkAway 96 PLUS NC31药敏板分别检测菌株对碳青霉烯酶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纸片扩散法检出8株(72.7%)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AST-GN13药敏板、ATB G-5药敏板和NC31药敏板均检出3株(27.7%)对亚胺培南耐药;纸片扩散法检出11株(100%),G-5药敏板检出7株(63.6%)对美罗培南耐药;纸片扩散法和AST-GN13药敏板均检出11株(100%)对厄他培南耐药.KPC阳性基因测序结果 为KPC-2型碳青霉烯酶.结论 纸片扩散法经济、方便,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检出率高,是筛查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菌株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器对碳青霉烯非敏感肺炎克雷伯菌株的检测效果,并对其实用性、可靠性做出初步评价。方法采用改良Hodge试验对菌株进行产碳青霉烯酶筛选,同时与常规药敏实验筛选的可能产碳青霉烯酶实验菌株对照,对可疑菌株进行相关耐药基因PCR扩增、测序,以此结果作为标准来判断上述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研究期间临床共检出87株可疑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菌株,经Hodge试验初筛、PCR扩增证实产KPC酶的菌株40株,待测序确认6株;无VIM和IMP基因型;VITEK2专家系统提示碳青霉烯酶表型的敏感性87.0%,特异性92.7%。结论 VITEK2自动药敏鉴定仪因其对低水平耐药的产碳青霉烯酶菌株检测效果欠佳,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在筛选产碳青霉烯酶菌株时需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肠杆菌科细菌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的类型。 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离自临床的87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肠杆菌科细菌。运用改良Hodge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的表型确证。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NDM、blaIMP、blaVIM。将PCR产物纯化后进行测序,运用SeqMan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后在NCBI网站BLAST比对,得到碳青霉烯酶基因亚型。 结果87株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中,产碳青霉烯酶菌株检出率为70.1%,携带blaKPC-2、blaNDM-1、blaNDM-5、blaIMP-4和blaVIM-1的菌株分别为29、16、11、7和1株。产碳青霉烯酶最多的肠杆菌科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33株),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5株),肺炎克雷伯菌以产KPC型碳青霉烯酶为主,而大肠埃希菌仅产NDM型碳青霉烯酶。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4%、96.2%、98.3%和86.2%,可准确检测KPC-2和NDM-5型碳青霉烯酶。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不敏感率分别为93.1%和79.3%,产KPC和NDM肠杆菌科细菌对青霉素类、除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外的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及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耐药率均为100%,对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结论本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株主要产KPC-2、NDM-1和NDM-5型碳青霉烯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儿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的病源菌构成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鉴定系统和NCCLS(2010年)的判断标准,对2011年儿科149例患儿血标本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149例患儿的血标本中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69株,其中产超广谱8内酰胺酶(ESBLs)59株(85.51%),非产ESBLs 10株(14.49%);大肠埃希菌30株,其中产ES—BLs 12株(40.00%),非产ESBLs菌株18株(60.00%);鲍曼不动杆菌感染26株,其他菌24株。所有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均为0;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100.00%。他唑巴坦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18.64%)对其抑菌作用强于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为89.83%)。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是治疗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满意选择。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低于肺炎克雷伯菌。结论:儿科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中肺炎克雷伯菌是主要致病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是治疗儿科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型.方法 连续收集从临床住院患者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采用接合试验、PCR、PCR产物测序、等电聚焦试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认试验等方法明确基因型.结果 共收集75株肺炎克雷伯菌,48株(64.0%,48/75)含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ESBLs占52.0%(39/75).在48株产酶菌株中,携带2种基因型的占35.4%(17/48),携带3种基因型的占14.6%(7/48),携带4种基因型的占10.4%(5/48).CTX-M型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出率最高(30/48,62.5%),其次为TEM型(26/48,54.2%)和SHV型(25/48,52.1%).产DHA-1型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有9株,且有8株与ESBLs并存.同时还检测到3株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ESBLs表型确认试验结果的假阴性率为23.1%(9/39).结论 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β-内酰胺基因分布复杂,临床上呈多药耐药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1例免疫缺陷患者出现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肺部感染的原因,探讨其发病机制并评价治疗措施。方法该患者为中年男性、58岁,肝移植术后,为免疫功能缺陷宿主(ICH),出现快速进展性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肺部感染。以患者诊疗过程为主线,结合宿主危险因素、时间及空间交叉医疗环境分析及发病机制探索,通过院感诊断分析思路判断病原菌来源,二代基因测序检测耐药基因,行抗菌药物精准治疗。结果以追溯影像学初始病灶为突破点,判断该患者为术后CRKP院内感染。对本次住院病区前后1个月肺炎克雷伯菌(KP)检出患者进行汇总,筛选出5例患者(4例来自痰液,1例来自尿液)。筛选10例高危病例进行肛拭子筛查,1例CRKP阳性,考虑定植。采集50份环境卫生标本,1份RICU床栏表面标本检出CRKP,综合分析排除外源性感染因素,判断为医院CRKP内源性感染。耐药基因含产KPC酶,无金属酶,应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等药物,加强院感防控管理,取得良好疗效。结论ICH出现院内耐药菌感染的风险较高,预后较差,应将院感分析思维带入临床诊疗工作中,对ICH医院获得性肺炎(HAP)行精准治疗,防范CRKP的水平或垂直播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腹腔感染病人腹腔引流液中病原菌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10例腹腔感染病人的腹腔引流液标本,对其进行细菌鉴定及耐药分析,分析病原菌分布与细菌耐药性变化。结果 腹腔引流液标本分离出病原菌57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77株(65.2%),革兰阳性菌156株(27.0%),真菌45株(7.8%);3年总分离数量最高的前5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19.6%)、肺炎克雷伯菌(11.4%)、鲍曼不动杆菌(10.2%)、屎肠球菌(8.1%)、铜绿假单胞菌(7.3%);屎肠球菌对多数被测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对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红霉素耐药率均>80%,葡萄球菌对复方新诺明、氯霉素的敏感率>90.0%,3年均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革兰阳性菌;肠杆菌科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55.0%,对碳青霉烯类药物、阿米卡星、β-内酰胺类联合酶抑制剂敏感率较高,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严重,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鲍曼不动杆菌除对米诺环素(11.9%)、头孢哌酮/舒巴坦(37.3%)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他测试药物耐药率均>60.0%,其中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70.0%,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耐药率>80.0%,对庆大霉素耐药率>90.0%,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于鲍曼不动杆菌。结论 腹腔感染病人腹腔引流液病原菌以肠杆菌科为主,非发酵菌所占比例亦较高,部分细菌耐药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应严密监测以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院内不同时间段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标本来源的分布,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分离自本院临床标本的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2012年第4季度)188株、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2013年第1季度)172株、2013年4月至2013年6月(2013年第2季度)170株、2013年7月至2013年9月(2013年第3季度)239株,应用Walk Away 96 PLUS NC50药敏板检测菌株对亚胺培南等1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检测结果分别进行分析。结果 4个季度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相差不大,均〈20%;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7.0%(32/188)、16.9%(29/172)、21.2%(36/170)和17.2%(41/239),对四环素、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头孢夫辛、头孢噻肟、氨曲南、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17%~59%,对氨苄西林均耐药。不同阶段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66.95%~79.26%的标本来源于痰液,7.98%~17.57%的标本来源于尿液,2.66%~4.18%的标本来源于血液。结论不同季度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常用的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差较大,各季度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动态监测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化及分布,可预防院内感染,有助于临床医师经验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浙江萧山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尿培养阳性样本中分离的1033株菌株进行回顾性分析,尿液采用经典型浸片Urieult培养,药敏试验用K—B法进行,采用WHONET5.6软件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33株阳性菌株中,革兰阴性菌681株(65.9%),革兰阳性菌197株(19.1%),真菌155株(15.0%)。分离株位居前三位的是大肠埃希菌402株(38.9%),肺炎克雷伯菌74株(7.2%)和白假丝酵母菌64株(6.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60.7%(244/402)和45.9%(34/74)。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显示较高的抗菌活性;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呋哺妥因耐药率低;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有较高的敏感率。结论本组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尤以大肠埃希菌居多,监测和分析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32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对尿路感染患者的1978份尿液标本中分离的966株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分离的966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675株(占69.9%),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183株(占18.9%),主要为粪肠球菌;真菌108株(占11.2%),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分离数在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占49.0%)、粪肠球菌(占9.6%)、肺炎克雷伯菌(占7.ooA)、白色念珠菌(占6.8%)、奇异变形杆菌(占3.9%)。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争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为47.3%,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为33.8%。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为44.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50%。结论引起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广泛,大肠埃希菌为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有些菌株产生多重耐药性,大肠埃希菌产ESBLs检出率较高。应尽量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2型(KPC-2)肺炎克雷伯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分布。方法收集37株产KPC-2肺炎克雷伯菌,使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奈替米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扩增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和npmA。结果产KPC-2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奈替米星的耐药率均为97.3%(MIC50≥1024μg/mL),其中8株检出armA基因,25株检出rmtB基因,同时检出armA和rmtB基因的有4株,未检测到rmtA、rmtC、rmtD和npmA阳性菌株。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总阳性率为78.4%(29/37)。结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和rmtB在产KPC-2肺炎克雷伯菌中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抗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自血液的725株不重复细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全自动细菌生化分析仪(VITEK2 COMPACT).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0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微生物感染的特点及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施行的2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微生物感染的特点及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腹腔引流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其中42例(21.0%)患者符合腹腔感染的诊断标准。术后腹腔引流液经微生物培养,共分离出菌株185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4株,占34.6%;革兰阴性杆菌103株,占55.7%;真菌18株,占9.7%。培养菌株数量在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1株)、铜绿假单胞菌(28株)、大肠埃希菌(22株)、肺炎克雷伯菌(18株)和屎肠球菌(14株)。病原菌大多呈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60.7%(17/2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22.7%(5/22)和33.3%(6/18)。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45.2%(14/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瘘(OR=16.252,P=0.003)和肺部感染(OR=2.855,P=0.017)是腹腔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胰瘘分级重、有肺部感染者的腹腔感染率较高。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引流液的微生物培养结果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多数细菌呈多重耐药;积极防治胰瘘和肺部感染可降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