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80年代末开展的活体肝部分移植,部分解决了小儿供肝短缺的矛盾,该技术的开展克服了供、受体肝脏大小不相配的难题,使得体重大于受者10倍的供肝移植变为可能,使一个体重仅有10公斤的患儿便可以利用一个体重达100公斤的供者的肝左外叶,而且手术效果与全肝移植...  相似文献   

2.
猪原位肝移植中肝动脉重建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5年9月至12月我们参照Calne的方法进行了14次猪原位肝移植实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实验动物大白猪42头,购于上海市郊,体重20~30kg。供、受者均为同一胎次,雌雄不限,体重相当。共进行14次猪肝移植,每个受者移植后由同胎次的另一头猪供血。二、原位肝移植术1.供、受者手术主要按Calne[1]的方法进行。切取供肝时肝动脉应连同腹腔动脉和部分腹主动脉一起切下,胃左动脉、脾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右动脉及其它细小分支予以结扎离断,但保留供应肝脏各叶的分支。2.肝动脉的重建主要分两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婴幼儿亲属活体部分供肝肝移植中的供、受者的安全性.方法 2006年9月至2009年11月,行婴幼儿亲属活体部分供肝肝移植者8例,受者原发病均为先天性胆道闭锁.供者术前常规行三维CT观察和计算全肝及肝叶(段)体积及形状,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了解胆道情况.根据婴幼儿受者腹腔容积切取合适肝叶(段)行肝移植术.受者术后给予抗排斥反应和预防感染等治疗;供者术后给予保肝和抑酸治疗.分析供、受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8对供、受者手术均获成功.6例供肝为左外侧叶,1例为S3肝段,1例为减体积S3肝段,供肝重量为(235.9±53.6)g(148~302 g),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GW/RW)为(2.65±0.48)%(2.11%~3.36%).对供、受者随访3~40个月(中位数18个月),8例供者均存活,发生并发症2例(25%).8例受者中,死亡1例(12.5%),其他受者发生并发症13例次.结论 术前对供、受者行精确评估,切取合适供肝行肝移植术,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精心治疗可最大程度保证供、受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成人活体部分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研究 4例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人年龄均大于 18岁 ;2例施行左半肝移植术 ,2例施行右半肝移植术。供体平均手术时间大约 7h ,平均失血量为 40 0ml,无一发生术后并发症。受体平均手术时间是 6 .8h ,移植肝重量介于 34 0 g~ 870g ,移植肝重量与体重的比例介于 0 .80 %~ 0 .91%;1例发生肝动脉部分栓塞 ,3个月后因胆道并发症而再次行原位移植 ,无近期手术死亡率。结论 :无论左半肝还是右半肝移植术 ,均能达到较好疗效 ,为成年病人的肝移植提供了新的供肝来源和选择。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脑死亡供肝不足的难题 ,近年来逐步发展活体供肝和分肝肝移植。活体肝移植世界上首 2例活体肝脏移植是在 1988年由Raia在巴西采用左外侧叶为供肝为儿童病人进行的[1] 。但受者却未存活。 1989年 ,Strong成功完成了首例存活的活体肝移植[2 ] 。在日本 ,由于政府不允许脑死亡者捐赠器官 ,活体供肝是唯一来源。因此 ,日本成为世界上活体肝移植经验最丰富及发展最快的国家。活体肝移植手术因供肝采用左外侧叶或左叶(包括肝中静脉 )只能适用于青少年受者。对于成人受者来说 ,左叶供肝肝容量不足 ,而且小体积供肝可能在灌注后受…  相似文献   

6.
小儿肝移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研究探讨肝移植治疗小儿终末期肝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我院分别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12月对7例患儿(先天性胆道闭锁5例,先天性肝纤维化1例和肝脏血管内皮肉瘤1例)进行肝移植术,患儿年龄6个月至12岁。其中亲体部分肝移植术两例,供体分别为患儿的母亲和父亲。手术分别切取供体的右半肝和左外侧叶。受体行保留下腔静脉的全肝切除术,然后将供肝进行原位移植。减体积肝移植3例,取左半肝和左外侧叶为移植物。割离式肝移植2例,分别取左外后叶和右后叶为移植物。结果7例患儿分别移植肝重260~565g,亲体肝移植的两例供体随访14~15个月,均无并发症健康生活。接受移植的7例患儿中6例术后已经分别健康存活15~1个月,1例于术后第5天死于心功能衰竭。结论肝移植是治疗小儿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术前准确的血管影像学检查,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特别是精确的手术技术是小儿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移植肝动脉对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18年4月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肝动脉的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及肝动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采用搭桥方式进行移植肝动脉重建的原因。 结果共纳入8例受者,其中1例存在脾动脉盗血综合征导致肝总动脉供血不足,3例肝总动脉纤细,4例肝总动脉壁薄弱或分层。重建后肝动脉平均血流为(315±178)mL/min。术后2例受者分别因肝脏流出道和胆管吻合口狭窄导致黄疸,其余受者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1例受者术后2个月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继发肝脓肿,半年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7例受者随访至2018年11月均存活,肝动脉均通畅,无狭窄或血栓形成。 结论当供、受者常规肝动脉端端吻合无法实施时,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移植肝动脉是一种可行的肝动脉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采用肝动脉-腹主动脉架桥重建移植肝肝动脉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0月至2009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动脉-腹主动脉架桥重建移植肝肝动脉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采用供肝动脉通过供者髂动脉间置架桥与受者腹主动脉(肾动脉下方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总结手术治疗方法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结果 74例采用肝动脉-腹主动脉架桥重建肝动脉的患者中,68例治愈,6例术后早期死亡,治愈率为92%。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18%(13/74),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1%(8/74),肝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为14%(10/74),其中5例为架桥动脉血栓形成,5例为肝动脉(含架桥动脉)狭窄,行动脉支架置入溶栓术或动脉支架置入术,除1例上述治疗无效后行再次肝移植外,其余9例血管恢复通畅。结论肝移植术中若无法行供、受者肝动脉端端吻合术重建肝动脉,间置髂动脉的肝动脉-腹主动脉架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肝动脉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活体供肝移植时,移植肝体积与受者肝标准体积之比(GV/SLV)在30%以下,或移植肝重量与受者体重之比(GRWR)小于0.8%,即定义为小体积.我们既往的研究表明,小体积肝移植后的近期疗效不佳[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成人左半肝移植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4月间9例成人左半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尸体供肝劈离式肝移植,4例为活体左半供肝移植.9例供肝的重量平均为444.6 g(325~570g),移植物重量与受者体重比平均为0.886%(0.65%~1.18%),其中7例包含肝中静脉.6例采用背驮术式,3例采用经典术式.有4例受者因术中门静脉压超过20 mm Hg(2.67 kPa),其中3例结扎了脾动脉,1例接受了脾切除术.术后所有受者均常规使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术后对受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血管并发症和胆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受者肝功能恢复状况和存活情况.结果 4例活体供者切取左半肝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肝功能恢复良好.9例受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7个月(1~51个月),移植物和受者术后1年存活率均为77.8%(7/9).术后有2例受者死亡,其余7例中1例发生肝功能恢复延迟,6例移植肝功能恢复顺利.术后发生胆管吻合口狭窄1例,小肝综合征1例,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肝功能恢复延迟1例,以及腹腔感染2例.结论 在严格选择供、受者的前提下,成人左半肝移植是安全、可行的,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全频超声乳化吸引刀在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活体肝移植的供体行右叶切除术。静脉复合麻醉,常规行双侧肋缘下"人"字形切口,游离右侧肝脏,确定切肝线,不阻断入肝血流,采用全频超声乳化吸引刀切离肝脏组织,至右半肝仅留有右肝静脉、门静脉右干和右肝动脉连结。全身肝素化后,依次阻断并切断右肝动脉、门静脉右干、右肝静脉,动脉远端不结扎,移去切取的肝脏进行灌注及修整。结果62例供者手术均顺利,供体手术时间(279±29)min,失血量(210±55)ml,无1例输血,术后住院时间(12.5±3.4)d,住院费用(28822±2846)元。所有供体全部存活。术后发生肝脏断面胆漏者2例,经充分引流1周后治愈;1例供体术后伤口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治愈。结论在活体肝移植中应用全频超声乳化吸引刀切取供肝,可降低失血及胆漏的发生率,可最大限度地保护供肝和残肝功能,是肝脏横断技术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12.
The author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a series of 33 living related liver transplantations (LRLT) on children (15 males and 18 females, ranging from 7 months to 15 years of age) from June 1990 to May 1992, with the informed consent of their parents and the approval of the Ethics Committee of Kyoto University. Before operation, six of the children required intensive care, another 14 were hospitalized, and 13 were homebound. Donors (12 paternal and 21 maternal) were selected solely from the parents of the recipients on the basis of ABO blood group and graft/recipient size matching determin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Procurement of graft was performed using ultrasonic aspirator and bipolar electrocautery without blood vessel clamping and without graft manipulation. All donors subsequently had normal liver function and returned to normal life. The left lateral segment (16 cases), left lobe (16 cases), or right lobe (one case) were used as grafts. The partial liver graft was transplanted into the recipient who underwent total hepatectomy with preservation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using a vascular side clamp. Twenty-seven of 33 recipients are alive and well with the original graft and have normal liver function. The patient survival rate was 89% (24/27) in elective cases and 50% (3/6) in emergent cases. The other six recipients had functioning grafts but died of extrahepatic complications. Complications of the graft were minimal in all cases. Hepatic vein stenosis, which occurred three times in two cases,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balloon dilatation. In cases with sclerotic portal vein, the authors anastomosed the portal vein of the graft to the confluence of the splenic vein and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without a vascular graft, after experiencing a case of vascular graft thrombosis. After 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 occurred in one of the initial seven recipients whose arterial anastomosis was done with surgical loupe, microsurgery was introduced for hepatic artery reconstruction. There has been no occurrence of thrombosis since then. The current results with LRLT suggested that the meticulous management of surgical factors at each stage of the LRLT procedure is crucial for successful outcome. Living related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a promising option for resolving the graft shortage in pediatr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may be regarded as an independent modality to supplement cadaver donation.  相似文献   

13.
�������ֲ��Ѫ�ܱ������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10例活体肝移植术中的血管变异,总结其外科处理经验,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2001年1月至12月,行活体肝移植10例,其中左半肝8例,左外叶1例,右半肝1例,供肝者均为其母,经术中B超及胆管造影以确定肝切线。供体单支肝动脉分支与受体肝动脉吻合,两支肝动脉分别与受体肝左、右动脉吻合。门静脉分支与受体门静脉主干吻合。供体肝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胆管重建均采用肝管分支与受体胆总管端端吻合,置T管引流。结果:10例活体肝移植,1例因肝动脉血栓形成,术后5天需次肝移植;1例发生排斥;其余8例均康复出院,5例已上学。结论:活体肝移植术中血管重建技术是其重要环节,术前和术中了解供受体解剖变异并正确处理,可减少术后血管和胆道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改进成人间活体供肝移植的手术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并改进成人间活体供肝移植的手术技术。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5年8月,施行了16例成人间活体右半供肝移植。手术中改进了技术,包括右肝静脉重建、肝中静脉分支搭桥、肝动脉搭桥及胆道吻合等。结果所有供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移植肝与受者重量比(GRWR)为0.72%~1.24%,其中9例〈1.0%,2例〈0.8%。手术除了采用移植肝的右肝静脉与受者下腔静脉(IVC)直接吻合外,5例加行右肝下静脉重建、5例取自体大隐静脉行肝中静脉分支与IVC间搭桥,保证了右肝流出道通畅。最早手术的2例受者中,1例发生肝静脉吻合口狭窄,另1例发生小肝综合征,最终导致死亡。后阶段手术的14例受者均未发生小肝综合征;发生并发症5例,分别为急性排斥反应、肝动脉栓塞、胆漏、左膈下脓肿及肺部感染;1例再次肝移植后因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死亡。结论活体供肝移植中采用改进的手术技术,特别是肝静脉流出道重建的方法,可有效避免发生小肝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辅助性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杂交犬14条8~25kg随机分两组。供体组肝脏均采用尸体肝左叶;受体组行标准左叶切除,供肝左叶原位移植于受体体内。结果供肝热缺血时间为零,冷缺血时间平均36.3min;灌注液的量平均2.96L,切取修剪肝左叶时间为23~40min。受体手术平均时间5.3h,平均出血量140ml,肝脏血管重建后红润柔软,5~11min内即见胆汁从胆管中溢出。受体组术后全部存活,围手术期未用任何血管活性药物、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术后存活超过6h者5例.最长存活者达5.7d。结论犬是建立辅助性肝移植模型的理想动物。  相似文献   

16.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手术技术改进(附1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Yan LN  Li B  Zeng Y  Wen TF  Zhao JC  Wang WT  Yang JY  Xu MQ  Ma YK  Chen ZY  Liu JW  Wu 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1):737-741
目的探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手术技术改进.方法2005年3-6月,施行了13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其中1例接受了2个左半肝,另1例接受了1个活体右半肝,1个尸体左半肝,术中采用了改良的手术技术,包括右肝静脉的重建,肝中静脉分支的搭桥,肝动脉搭桥及胆道吻合的改进.结果全组供体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受体发生并发症4例,包括肝动脉栓塞,胆漏,右膈下脓肿及肺部感染各1例,1例再移植因术后肺部感染,导致多器官衰竭(MOF)死亡.13例中除右肝静脉与下腔静脉(IVC)直接吻合,5例加行右肝下静脉重建,另5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搭桥行肝中静脉分支与IVC重建,保证了右肝的流出道通畅.移植物与受体重量比(GRWR)为0.72%至1.24%,其中9例<1.0%,2例<0.8%,无小肝综合征发生.结论采用了改进的手术技术,特别是肝静脉流出道的充分重建可有效避免小肝综合征,从而使活体右半肝移植成为相当安全的手术.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行成人间活体肝移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行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8月,我院施行了16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术中采用了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物,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改良的手术技术包括肝右静脉的重建,右肝下静脉的重建,肝中静脉分支的搭桥等改进。结果全组供者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前2例受者中,1例发生肝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因发生小肝综合征,死于肝功进行性恶化。后14例受者中发生并发症5例:急性排斥反应,肝动脉栓塞,胆漏,左膈下脓肿及肺部感染各1例;1例再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死于MODS。14例中除肝右静脉与下腔静脉(IVC)直接吻合外,其中5例加行右肝下静脉重建,另5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搭桥行肝中静脉分支与IVC重建,保证了右肝的流出道通畅。移植物与受者重量比(GRWR)为0.72%~1.15%,11例<1.0%,其中2例<0.8%,无小肝综合征发生。结论采用了改进的手术技术,特别是肝静脉流出道的充分重建可有效的避免小肝综合征,从而使采用不含肝中静脉的活体右半肝移植成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活体肝移植的几点关键外科技术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的几点关键外科技术。方法:2001年1月至2002年3月底,实施活体肝移植11例,其中左半肝8例,左外叶1例,成人右半肝2例;根据术前CT、血管造影和术中B超确定肝切除线,超声电刀离断肝实质,经门静脉灌注原位获取。受体手术采用保留腔静脉的全肝切除。移植肝原位植入,肝静脉重建采用扩大成型吻合技术,显微技术吻合肝动脉,胆道重建采用端端吻合,置“T“管引流。结果:11例供体术后顺利康复出院,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1例受体中,1例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需再次肝移植,1例因不可逆转的严重排斥反应,于术后72d死亡。10例受体康复出院,肝功能、铜氧化酶恢复正常。结论:活体肝移植对供体是相对安全的。管道重建技术是活体肝移植的重要环节。术前、术中了解供体的解剖变异并正确处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Zhu ZJ  Zhu LW  Gao W  Jiang WT  Zhang YM  Zhang JJ  Huai MS  Yang T  Sun LY  Wei L  Zeng ZG  Li JJ  Shen ZY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2):1100-1104
目的 探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供者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分析.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同一外科组施行的94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受者年龄18 ~76岁,供者年龄19 ~60岁.94例活体肝移植手术方案包括:左半肝供肝移植2例,右半肝供肝移植92例,44例切取肝中静脉例,48例不切取肝中静脉.分析供受者术前评估、术后并发症及存活情况.结果 所有供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供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4%.随访截止于2011年5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死亡8例.供者1年存活率为95.7%,移植物存活率为94.7%.1例发生小肝综合征;1例因急性肝坏死行再次肝移植;24例(25.5%)经胆道造影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发现胆道吻合口狭窄,但其中9例(9.6%)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结论 活体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精确的术前评估、合理手术方式选择,采用左半肝或右半肝供肝、含或不含肝中静脉的活体肝移植,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中均能有效的保证供受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