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75岁)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手术的疗效及影响高龄患者全膀胱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手术中年龄≥75岁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46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临床数据、术后并发症,通过COX生存分析探讨影响高龄患者全膀胱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4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72±110)min,中位出血量450ml。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达43.5%(20/46),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1.7%(12/46),术后手术相关死亡率为4.3%(2/46)。COX生存分析发现肿瘤是否器官局限,淋巴结是否转移与患者术后预后有关。结论:对于能够耐受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高龄患者,全膀胱切除治疗仍应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肺楔形切除与肺叶切除对高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意义。方法选自本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高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根据患者意愿选用手术方法分为肺楔形切除组35例与肺叶切除组4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肺楔形切除组采用肺楔形切除手术治疗,肺叶切除组采用肺叶切除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随访2年预后情况,预后情况包括术后随访2年局部复发情况、远处转移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结果肺楔形切除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肺叶切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楔形切除组手术时间短于肺叶切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楔形切除组住院时间短于肺叶切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楔形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肺叶切除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楔形切除与肺叶切除术治疗高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相当,但肺楔形切除术创伤小且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故而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明淋巴结清扫与脾切除在残胃癌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远端残胃癌患者63例,行D_2行淋巴结切除23例,非D_2淋巴结切除40例,并行脾切除30例,未行脾切除33例。观察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率,分析残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治疗和长期预后。结果D_2淋巴结清扫术和非D_2淋巴结清扫术切除淋巴结的平均数量分别为(16.5±1.5)枚和(7.7±1.4)枚,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1/pT2肿瘤患者脾门区域无淋巴结转移,pT3/pT4肿瘤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4例;浸润深度为pT3/pT4肿瘤患者切脾组生存率高于保脾组(P0.01),而pT1/pT2肿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深度为pT3/pT4肿瘤患者D_2淋巴清扫术组生存率高于非D_2组(P0.01),而pT1/pT2肿瘤患者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根治性淋巴结清扫与脾切除对晚期(pT3/pT4)残胃癌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女性膀胱癌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本院93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的女性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开放膀胱全切术39例(开放组)、腹腔镜膀胱全切术54例(腹腔镜组)。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入院时体重指数(BMI)、肿瘤T分期和N分期、病理级别、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新辅助/辅助化疗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平均年龄、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中输血率、皮肤输尿管造口术的比例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开放组,原位新膀胱术的比例高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开放组(P0.05)。开放组和腹腔镜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7个月和25个月。两组总生存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术前ASA分级、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淋巴结清扫数量、围手术期是否发生并发症均并非预测女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状况的独立因子(P0.05)。结论:相比开放膀胱全切术,腹腔镜膀胱全切术中出血量较少、术中输血率较低、淋巴结清扫数量较多、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本研究未发现腹腔镜膀胱全切术可明显延长女性膀胱癌患者生存期,未发现其预后明显优于开放膀胱全切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27例根治性膀胱全切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行院外随访,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膀胱癌临床及病理特点的性别差异,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及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膀胱癌长期预后的差异。结果:本组男361例,女66例,男女发病人数之比约为5.5∶1。入组患者中,男性吸烟比例更高(P0.001),女性化学物品接触比例更高(P=0.018)。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更易出现较低的肿瘤分期(P=0.003);手术过程中,女性患者较男性出血少(P=0.018),手术时间短(P=0.005),更倾向选择非可控的尿流改道方式(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整体总生存率(P=0.894)、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差异(P=0.73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膀胱全切术后膀胱癌患者更易出现较低的肿瘤分期,倾向选择非可控的尿流改道方式,但患者整体长期预后无显著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术在胃癌伴单纯腹膜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至2009年经术中探查诊断为胃癌伴单纯腹膜转移的119例胃癌病人。其中63例行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术,56例未行肿瘤切除术。对两组以及3个亚组病人进行临床病理资料的比较及生存分析。结果:非根治性肿瘤切除组中病人总的平均生存时间要长于未行肿瘤切除组(14.8±1.8个月比7.7±0.8个月,P=0.001)。在亚组分析中发现,在P1或P2腹膜转移的胃癌病人中,非根治性肿瘤切除组的平均生存时间要显著长于未行肿瘤切除组(21.1±3.0个月比7.6±0.9个月,P=0.001),而两组中的P3腹膜转移的胃癌病人间无统计学差异(P=0.489)。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只有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是P1或P2腹膜转移胃癌病人的独立预后指标(r=4.988,P=0.001),且两组之间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747)。结论: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术能延长胃癌伴单纯P1或P2腹膜转移病人的预后,而P3腹膜转移的胃癌病人不建议接受此类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胰腺癌术后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胰腺癌术后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72例行手术治疗的胰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方式和术后化疗效果 ,分析术后生存时间之间的差异。结果  72例胰腺癌病人 ,淋巴结无转移组与淋巴结转移组相比较 ,前者的生存率显著增高 (P<0 .0 5 ) ;同样 ,无远隔脏器转移组、肿瘤细胞呈高分化组、行根治术组、术后化疗组与他们各自对照组相比较 ,生存率均显著增高 (P<0 .0 5 ) ,而且在进展期癌也得到相同结果 ;但肿瘤大小与生存率无差异 (P=0 .2 193)。结论 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脏器转移、肿瘤细胞的分化度是判断胰腺癌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 ,根治性手术和术后适当化疗是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术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 LMR)对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筛选2012—2017年在我院行根治性膀胱全切的膀胱癌患者233例,收集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生存数据,采用最大选择检验计算LMR的截点数据,将患者分为高LMR和低LMR两组,通过Kaplan-Meier曲线的log-rank检验两组生存曲线有无差异,同时通过构建Cox多因素回归模型探讨LMR对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采用最大选择检验计算LMR的截点值为2.68,高LMR组(LMR2.68)与低LMR组(LMR≤2.68)相比,患者年龄更小、体重指数(BMI)更高、合并症更少、T分期和N分期更低。低LMR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9.9个月,高LMR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6.4个月,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存在显著差异(P=0.001 6)。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膀胱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症综合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P=0.007)、LMR(P=0.026)、T分期(P=0.036)、变异亚型(P=0.018)和脉管侵犯(P=0.026)。结论:LMR是影响根治性膀胱全切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LMR水平越高,患者的生存预后越好,同时,LMR作为外周血炎症指标,术前能够简便地获得,在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有盆腹腔手术史的患者行开放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并且具有盆腹腔手术史的患者81例。比较开放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预计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留置引流管时间、临床病理分期、术中清除淋巴结个数、切缘阳性例数、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90天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AS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手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开放手术组(P0.05),术中失血量和术中需要输血例数低于开放手术组(P0.01)。开放手术组术中血管损伤率高于腹腔镜手术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切缘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术中清除的淋巴结个数多于开放手术(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手术史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与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比较,腹腔镜手术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CC)的外科治疗特点及预后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HCC外科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病理诊断为H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不同手术方法术后累计生存率差异显著(P<0.001).根治切除组1、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姑息切除组和单纯引流组,手术切除组较非手术切除组存活时间显著提高 (P<0.001).术前T分期和Bithmuth分型能指导手术切除率及术式选择.不同的T分期的手术切除率及切缘阴性率差异显著(P<0.001).分别对16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表明肿瘤大小、门静脉侵犯、局部浸润及转移、手术方法、UICC分期、改良T分期、淋巴结转移对预后有影响,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表明手术方法、UICC分期是两个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根治性切除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扩大手术范围能获得较好切缘无癌率,术前的T分期和Bismuth分型综合评估将有助于进一步在安全的范围内提高手术切除率及根治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施行的87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组(LRC组)48例,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组(ORC组)39例,对比分析两组的围手术期及预后情况。结果:LRC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OR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感染、出血、输尿管狭窄、淋巴漏、尿瘘及复发发生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RC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低于OR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是安全可行的,且较开腹手术具有一定优势,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与开腹全胃切除术分别联合D2淋巴结清扫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28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联合D2淋巴结清扫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联合D2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行开腹全胃切除术联合D2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01),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4),两组术中淋巴结检出数目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肿瘤近远端切缘长度、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89%,低于对照组的18.42%(P<0.05)。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86±1.61年,两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3.035(95%CI:2.683~3.386)年,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2.856(95%CI:2.669~3.044)年,两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胃切除联合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相比开腹全胃切除联合D2淋巴结清扫术而言,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预后较好等优点,且术后远期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278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膀胱术及176例开放手术患者手术并发症及肿瘤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2014年间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膀胱术患者及开放手术患者,对主要围手术期相关、术后早期(90d)并发症、晚期(90d)并发症、术后肿瘤控制结局进行比较。结果:术中出血量及输血率、术后留置盆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组与开放手术相比较有明显的优势,术后胃肠通气时间两者没有明显差异,而平均手术时间开放手术组短于腹腔镜手术组;两组术后早期(90d)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46.0%,开放组61.4%,P0.01),晚期(90d)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15.1%,开放组17.6%,P=0.513);术后36个月复发率(腹腔镜组7.6%,开放组8.5%,P=0.724),总体生存率(腹腔镜组80.6%,开放组83.5%,P=0.45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膀胱术与开放手术相比,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稍低,而晚期并发症及术后肿瘤控制情况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开放及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行开放(ORC)及腹腔镜(LRC)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资料,其中ORC组13例,LRC组21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资料、围术期数据、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控尿情况及肿瘤学随访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RC组较ORC组具有术中出血量少(P=0.013)、术后恢复进食时间短(P=0.001)、住院时间短(P=0.005)的特点。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725)。所有患者术后切缘均为阴性,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个数(P=0.393)以及淋巴结阳性率(P=0.562)方面无统计学差。中位随访时间28.5个月(8~47个月)。在术后1年内,LRC组与ORC组在日间控尿率(88.2%vs.84.6%,P=0.773)及夜间控尿率(70.6%vs.76.9%,P=0.697)无明显差异。在随访过程中,4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其中盆腔复发2例,脑转移1例,肺转移1例。3例患者死亡。LRC组与ORC组在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其术后控尿功能及肿瘤学结果与开放手术疗效相当,因此应作为首选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5.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手术治疗的预后效果分析。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9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探索淋巴结转移与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PTM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与年龄、有无病灶包膜、病灶是否多发呈正相关性(P0.05);淋巴结转移的几率与性别、肿瘤大小关系呈负相关(P0.05);淋巴结阳性患者术后1年发生复发转移与阴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阳性患者术后5年发生复发转移显著的高于阴性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淋巴结阳性转移患者的无转移复发生存中位时间显著短于阴性组患者(48个月vs 56个月,log-rankχ~2=6.053,P0.05)。本研究发现高龄、多发病灶、癌灶无包膜是PTM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术中淋巴结阳性转移患者的术后远期病灶复发及淋巴结转移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组织中Paxillin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Paxillin蛋白与BUC临床病理参数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以及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9例BUC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病理标本及临床病理等资料,同时随机选取40例癌旁正常膀胱组织病理标本及40例阳性淋巴结作为对照。检测Paxillin蛋白表达情况,分析Paxillin表达同BUC患者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BU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及根治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Paxilli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8%和27.5%(P0.01)。Paxillin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直径、数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级、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axillin表达水平为BU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Paxillin蛋白高表达组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结论:Paxillin蛋白在BUC组织中相对于正常膀胱组织高表达,是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axillin蛋白高表达是影响BU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观察腹腔镜全胃切除D_2淋巴结清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效果。选取2010年6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9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观察组行腹腔镜全胃切除D_2淋巴结清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手术。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5年生存状况。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卧床时间、手术出血量等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梗阻、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十二指肠残端瘘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复发率对照组稍低于观察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5年生存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全胃切除D_2淋巴结清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生存期有所延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血吸虫性膀胱鳞状细胞癌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1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膀胱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其临床症状、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对其预后情况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21患者中主要症状表现为血尿、膀胱刺激症状、泌尿系感染等。患者1年、2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55%、30%和5%,中位生存期16.1个月。初次就诊时T1期0例,4例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1例发现肺部转移。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未行根治性膀胱全切的患者。随着T分期的增高,患者生存期逐渐减短;盆腔淋巴结转移的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8、10、11、18个月死亡,而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有6例存活至少2年或以上,最长者目前随访75个月仍生存;不同肿瘤分级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差异。部分患者接受放化疗等辅助治疗,但对患者预后改善不明显。结论:膀胱鳞癌预后差,早期诊断很重要,应尽早行根治性膀胱全切+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以改善患者预后,放化疗在膀胱鳞癌治疗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行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行腹腔镜下手术作为观察组,40例行开放手术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新膀胱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则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控尿率、膀胱内压、膀胱容量、剩余尿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大尿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肠梗阻、尿瘘、尿路感染、肺部感染、排尿困难、切口感染等;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对照组(37.5%),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42,P<0.05)。结论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新膀胱功能良好、术后并发生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7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4例肝门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时间用中位数表示,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行Log-rank检验,对17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再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根治性切除中位生存时间为37个月,姑息性切除为18个月,胆道探查置管引流为11个月,剖腹探查为5个月,肝移植为25个月,五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00,P<0.05).肿瘤最长径、门静脉或肝动脉侵犯、局部浸润、残端情况、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对预后有影响(χ2=6.541,8.159,5.837,4.365,13.748,5.346,9.472,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术方式、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b=0.287,0.320,P<0.05).结论 根治性切除是肝门部胆管癌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