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自然周期和促排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  刘琦 《中华男科学杂志》2009,15(12):1112-1115
目的:比较自然周期和促排周期对不同年龄不孕夫妇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3对不孕夫妇进行的746个IUI周期。根据是否使用促排卵药物分为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周期组;以女方年龄35岁为界,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周期组又各分为<35岁组和≥35岁组;促排周期组又根据不同用药分为枸橼酸氯米芬+雌激素促排卵组(CC+补佳乐组)、尿促性腺激素促排卵组(HMG组)、枸橼酸氯米芬+尿促性腺激素促排卵组(CC+HMG组),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分娩率。结果:自然周期组妊娠率低于促排周期组,分别为11.35%和19.61%(P<0.01);流产率和分娩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促排卵组中CC+补佳乐组、HMG组、CC+HMG组妊娠率相似,分别为18.00%、25.00%和19.35%(P>0.05)。<35岁自然周期组妊娠率、分娩率低于促排周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流产率比较无差异;≥35岁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周期组妊娠率、流产率、分娩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无论是采用CC+补佳乐方案、HMG方案还是CC+HMG方案,促排周期组IUI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组;女方年龄<35岁,促排周期是个好的选择,但女方年龄≥35岁,自然周期是个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种因素对供精人工授精(AID)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男方因素于国家卫计委科研所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技术服务中心接受AID手术治疗的患者2 040例,共3 889个治疗周期。探讨AID临床妊娠率与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治疗周期数、治疗方案、手术方式的关系。结果30岁组与30~35岁组AID妊娠率(分别为25.23%、23.91%)显著高于35~40岁组和40岁以上组(分别为17.61%、9.38%)(P0.05);不孕≤5年的女性AID妊娠率(25.15%)显著高于不孕5年女性的妊娠率(20.90%)(P0.01);继发不孕女性的AID妊娠率(30.18%)显著高于原发不孕女性(22.75%)(P0.01)。AID实施第1至第4周期,每周期妊娠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4.88%、23.26%、20.92%和23.12%,P0.05)。促排周期组的妊娠率稍高于自然周期组(分别为24.15%和22.71%),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促排周期组的多胎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分别为5.36%和1.39%)(P0.01)。4种手术方式中宫颈管内人工授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CI+IUI)组、2次IUI组和1次IUI组的妊娠率分别为25.01%、22.33%和22.7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次ICI组的妊娠率(4.44%)最低,显著低于其他3种手术方式组(P0.01)。结论 AI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助孕方式;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是影响AID临床妊娠率的重要因素;促排卵并不增加AID的妊娠率,但会增加多胎妊娠的风险;AID治疗4个周期仍未妊娠者可寻求供精IVF-ET技术助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供精人工授精(AID)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以提高妊娠率,并评价其子代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二〇四医院生殖医学研中心2005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行AID助孕的5 109例患者,共计7 761周期的妊娠结局及子代出生缺陷发生率情况。结果:AID临床妊娠2 252例,周期妊娠率29.02%,累积妊娠率44.08%。女方年龄≤35岁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35岁以上组(30.31%vs 20.18%,P0.01),不孕年限5年以下组高于5年以上组(30.83%vs 28.16%,P0.01),使用促排卵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自然周期组(33.22%vs 28.68%,P0.01);治疗第1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最高(29.87%),与治疗第4周期组妊娠率(2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治疗周期组间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D发生子代出生缺陷28例(1.40%),以心血管畸形发生率最高(6例,21.43%),其次是骨骼肌肉系统畸形4例(14.29%),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畸形各3例(10.71%),还包括唇腭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畸形各2例(7.14%)及其它系统畸形。结论: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及促排卵治疗是影响AID临床妊娠率的重要因素;冷冻精液行AID并未增加子代出生缺陷发生率,是一项相对安全的辅助生殖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女性年龄对供精人工授精(AID)累积活产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行AID治疗的1 429例患者(3 354个AID治疗周期)的临床资料,并按照女性年龄分为4组:<35岁组(1 291例),35~<38岁组(92例),38~<40岁组(29例)和≥40岁组(17例),比较各组间的保守累积活产率和乐观累积活产率。结果 不同年龄组女性AID治疗后的妊娠结局比较显示,<35岁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最高,妊娠丢失率最低;≥40岁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最低,妊娠丢失率最高,且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的保守累积活产率分别为:<35岁组61.50%,35~<38岁组48.91%,38~<40岁组24.14%,≥40岁组11.76%。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AID治疗的保守及乐观累积活产率均显著降低(P<0.001)。年龄≥40岁女性,第1周期AID治疗的活产率仅为5.88%,两个治疗周期后的累积活产率为11.76%,且之后再增加AID周期累积活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供精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河北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自愿接受供精人工授精的1 489对夫妇(共2 707个周期)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女方年龄、不育年限、促排卵方案、输卵管情况、注精次数与供精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关系。结果女方年龄35岁组的临床妊娠率(31.7%)显著高于女方年龄≥35岁组的临床妊娠率(22.4%)(P0.05)。不育年限5年、5~10年和≥10年组间比较,随着不育年限的增加,临床妊娠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整体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然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31.0%)与促排卵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30.7%)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输卵管通畅组的临床妊娠率(31.4%)有高于单侧输卵管通畅组(29.1%)的趋势,但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次注精组的临床妊娠率(23.4%)显著低于2次注精组的临床妊娠率(32.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方年龄、注精次数是影响供精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重要因素。结论供精人工授精的临床妊娠率与女方年龄、授精手术次数有关,女方年龄小、两次注精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6.
影响供精人工授精成功率因素及最佳治疗方案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影响供精人工授精(AID)成功率的因素及其最佳治疗方案。方法:98对夫妇行131个AID周期,其中8例行AID联合促排卵治疗3个周期以上未孕,遂改为ICSI。结果:AID共20例妊娠,且均发生在第1—3个周期,周期妊娠率为15.3%。女性患者年龄大于35岁和不孕年限大于10年的妊娠率显著降低。精子活动率在处理前妊娠组和非妊娠组相似,而处理后妊娠组显著高于非妊娠组(0.02<P<0.05)。每周期定时授精1次与2次的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8对夫妇行10个供精ICSI周期,有5例妊娠,周期妊娠率为50.0%。结论①无精子症患者的治疗首选供精AID;②AID的妊娠率随女性患者年龄的增长和不孕年限的延长而下降;③增加授精频率并不提高妊娠率;④当AID联合促性腺激素3个以上周期未孕时,ICSI将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供精人工授精成功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多种因素对供精人工授精(AID)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6 302例女性实施的15 744个AID治疗周期,探讨AID妊娠率与治疗方案、每周期AID次数(授精时机)、女性年龄、输卵管情况、AID实施周期数的关系。结果:1克罗米芬组的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组(P=0.003),克罗米芬组和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组、HMG组和自然周期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每周期施行排卵前后2次AID的妊娠率(26.3%)高于只行排卵前或排卵后AID女性的妊娠率(分别为7.0%、23.7%,P均0.05);335~40岁不孕女性AID治疗妊娠率(16.5%)较35岁以下的妊娠率(26.0%)明显下降,尤其40岁以后的妊娠率(1.2%)下降更明显(P0.05);4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提示有输卵管周围粘连的女性AID妊娠率(27.4%)与输卵管通畅女性的妊娠率(2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AID实施1个至4个周期每个周期间的成功率比较,第1周期的临床妊娠率(27.6%)最高,与第2、3、4周期的妊娠率(分别为24.7%、23.9%、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第2、3、4周期之间的妊娠率无明显差异(P0.05),5周期及以上的妊娠率(19.0%)与前4个周期相比,妊娠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孕女性的年龄是影响AID治疗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同一周期施行排卵前后2次AID的优于只行排卵前或排卵后AID的,无输卵管因素女性的AID治疗在改行供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前应至少实施4个周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夫精人工授精(AIH)临床妊娠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本中心医院行AIH的188对夫妇的308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男方精液参数、女方基础资料及临床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探讨各种因素对于AIH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前向运动精子(PR)32%组和≥32%组,精子正常形态率≤4%组和4%组,精液处理方案不同组别(上游法组和密度梯度法组)间的临床妊娠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女方年龄30岁组和≥30岁组,不孕年限≤4年组和4年组,偏瘦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子宫内膜厚度8 mm组、8~10 mm组和10 mm组,内膜形态A型组和非A型组间的临床妊娠率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物促排卵组的临床妊娠率略高于自然周期组,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AIH治疗1个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19.10%)显著高于治疗2、3、≥4个周期组(分别为5.67%、9.09%、8.70%)(P0.05);优势卵泡≥3个组临床妊娠率(28.57%)显著高于1个、2个优势卵泡组(分别为8.51%、13.56%)(P0.05)。结论治疗周期数和优势卵泡数是影响AIH临床妊娠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 172例不孕患者在我院行4 630个夫精IUI周期的临床资料。比较女方年龄、不孕时间、子宫内膜厚度、授精时机、促排卵和不孕原因对妊娠率的影响。结果 4 630个IUI周期共获得534例临床妊娠,周期妊娠率11.5%。(1)年龄≥40岁的患者IUI妊娠率为5.1%,显著低于年龄30岁的患者(13.3%)(P0.05);(2)HCG日子宫内膜厚度7mm的患者IUI妊娠率为12.5%,显著高于HCG日子宫内膜≤7mm者(8.5%)(P0.01);(3)自然周期IUI妊娠率显著低于促排卵周期(9.1%vs.12.6%,P0.01);当排卵数为1、2和3时,IUI妊娠率分别为10.0%、15.1%和17.0%,排卵数≥2时临床妊娠率显著增加(P0.01);(4)当排卵数为1时,授精时机即排卵前和/或排卵后授精与妊娠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5)在具有单一不孕原因的患者中,排卵障碍患者的妊娠率显著高于单侧输卵管梗阻者(13.9%vs.7.5%,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UI妊娠率与促排卵、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排卵障碍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P0.05)。结论女方年龄、促排卵及排卵个数、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及不孕原因是影响本组不孕患者夫精IUI成功的主要因素,而不孕时间、授精时机与IUI妊娠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行长方案/改良长方案促排卵IVF-ET患者的1079个取卵周期(1441个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男方精子DFI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A组(DFI≤15%,845个周期)、B组(15%0.05);当女方年龄<35岁时,B组(17.53%)、C组(11.82%)的优质囊胚率显著低于A组(21.36%)(P<0.05)。移植周期中,不同年龄各DFI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FI对不同年龄女性患者IVF-ET的结局可能存在一定影响,但其对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等的影响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HCG注射日直径≥16mm的卵泡占≥14mm卵泡群的比例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探讨HCG扳机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本中心接受短效长方案促排卵的IVF/ICSI治疗周期,符合纳入标准的共2 391周期。根据HCG日卵泡群直径分布的不同,以直径≥16mm的卵泡占直径≥14mm卵泡群的比例分为三组:高比例组(75%)、中比例组(50%~75%)、低比例组(≤50%),比较三组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基础FS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窦卵泡数(AFC,双侧)在高比例组[(14.65±4.07)]显著低于低比例组[(16.10±4.38)]及中比例组[(15.26±4.22)](P0.05);高比例组获卵数[(9.43±4.36)]显著低于低比例组[(12.62±5.28)]和中比例组[(11.00±4.28)](P0.05),且全胚冷冻率(39.73%)也显著低于低、中比例组(分别为57.88%和43.38%)(P0.05);三组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和中重度OHSS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流产率在低比例组(1.61%)显著低于中、高比例组(分别为10.48%和15.17%)(P0.05)。结论 HCG日直径≥16mm的卵泡占≥14mm卵泡群不同的比例分布并不显著影响IVF/ICSI的实验室指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刺激全胚胎冷冻方案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2例年龄≥38岁、应用微刺激方案行IVF/ICSI-FET的1 020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年龄分为3组:A组(38~40岁);B组(40~43岁);C组(≥43岁),比较3组间月经第3天FSH、Gn总量、Gn天数、平均获卵数、成熟卵母细胞总数、胚胎形成数、胚胎冷冻数以及妊娠结局。结果 1 020个刺激周期中119个周期因卵巢反应不良放弃周期,周期取消率11.67%;1 001个取卵周期中69个周期获卵失败,平均获卵率93.11%。932个周期获得卵母细胞,平均获卵数(1.98±1.40)个,共565个周期有胚胎冷冻,胚胎冷冻率60.62%。3组比较HCG日卵泡数、获卵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月经第3天FSH水平、Gn天数、成熟卵母细胞数、胚胎形成数、胚胎冷冻数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B组的Gn天数、Gn总量、成熟卵母细胞数、胚胎冷冻数显著高于C组(P0.05),C组的成熟卵母细胞数、胚胎冷冻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342人共行585个移植周期,移植周期的妊娠率为20.00%,移植周期的累积妊娠率为34.21%,起始周期的累积妊娠率为21.59%。3组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妊娠率逐渐下降(P0.05)。结论高龄患者使用微刺激全胚冷冻方案可以获得相对满意的妊娠结局,不失为临床上的一个选择。但针对高龄患者如何根据年龄、卵巢储备功能和前次促排卵治疗结果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有待于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月经规律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人工周期准备子宫内膜的临床结局分析,探讨人工周期雌激素应用天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生殖中心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以人工周期准备子宫内膜,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8mm时行复苏移植2个优质囊胚的月经规律患者共153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用黄体酮前雌激素应用天数按2分隔点分为≤15d组和15d组,比较不同雌激素应用天数的一般情况和妊娠结局;并对超出理想内膜增生期的天数按3分隔点分为0、0~3和3d组,比较三组间的一般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 (1)黄体酮转化前用雌激素总天数15d组的流产率高于≤15d组,继续妊娠率低于≤15d组,但两组间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继续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应用雌激素超出理想内膜增生期0~3d组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稍高于其他两组,而流产率稍低于其他两组,但三组间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工周期是一种较好的FET内膜准备方法,雌激素应用天数未显著影响妊娠结局,雌激素最佳应用天数有待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畸胎瘤及其手术治疗对辅助生殖治疗过程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IVF/ICSI)助孕的畸胎瘤术后患者70例(A组),对照组为输卵管积水术后不孕患者78例(B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首次超促排卵过程及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畸胎瘤术后患者与对照组间的取卵周期促性腺激素用量、获卵数、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及有效胚胎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鲜胚周期临床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冻胚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82.14%)、着床率(64.71%)均显著高于A组(58.14%,37.50%)(P0.05),而两组间累计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畸胎瘤剥除术后患者所获卵母细胞数量及胚胎质量均无明显下降,提示畸胎瘤及其手术治疗对卵母细胞质量无明显影响。但冻胚周期临床妊娠率及着床率明显降低,建议这些患者尽可能采用可鲜胚移植的促排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黄体期长方案IVF/ICSI-ET助孕周期中,HCG扳机前雌二醇(E_2)水平及变化对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生殖中心采用黄体期长方案助孕的IVF/ICSI-ET周期1 913个,根据扳机日E_2水平变化分组:A组(1 664个周期),E_2上升;B组(249个周期),E_2下降。为研究E_2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又将A组分为两个亚组:A1组(1 038个周期,E_2≥14 640pmol/L)和A2组(626个周期,E_214 640pmol/L)。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促排卵情况、胚胎发育情况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 A、B两组的获卵数、移植数、冷冻数和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1组的获卵数和冷冻数显著高于A2组,移植数显著低于A2组(P0.05)。A、B两组鲜胚移植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多胎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和OHSS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1、A2组的活产率、多胎率、异位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A1组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A2组,OHSS发生率显著高于A2组(P均0.05)。结论 HCG扳机前E_2升降对妊娠结局无明显不良影响,但扳机前过高的E_2可能会损害子宫内膜容受性继而影响胚胎着床,对妊娠结局造成不利影响。过高的E_2可能增加OHSS的发生率,因此建议对HCG扳机前E_2上升的高E_2患者,可考虑行全胚冷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预处理在冻融胚胎移植(FET)激素替代方案内膜准备中应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行激素替代方案准备内膜FET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172个周期),根据是否采用GnRH-a预处理将患者分为HRT组(2197个周期)和预处理组(9...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促排卵周期中应用补佳乐配伍黄体酮胶囊和单独应用芬吗通对子宫内膜及妊娠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26例PCOS患者应用来曲唑促排卵178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内膜准备和黄体支持方案分为芬吗通组67例(92个周期)和补佳乐+黄体酮组59例(86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基础激素水平、促排卵用药情况、HCG日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分型,并观察两组患者妊娠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基础激素水平和促排卵药物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子宫内膜的厚度分别为(4.6±1.2)mm、(4.4±1.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芬吗通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9.6±2.0)mm]显著厚于补佳乐+黄体酮组[(7.4±1.8)mm](P<0.05),HCG日两组子宫内膜类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芬吗通组周期妊娠率(28.3%)与补佳乐+黄体酮组(26.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芬吗通组早期胚胎丢失率(15.4%)显著低于补佳乐+黄体酮组(34.8%)(P<0.05)。在促排卵周期应用中,芬吗通组用于内膜生长的雌激素用量为(12.4±4.2)mg,显著低于补佳乐+黄体酮组[(18.5±2.3)mg](P<0.05);芬吗通组用于黄体支持的孕激素用量为(227.5±13.6)mg,显著低于补佳乐+黄体酮组[(2 365.6±240.8)mg](P<0.05)。芬吗通组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0%)显著低于补佳乐+黄体酮组(6.5%)(P<0.05)。结论与补佳乐配伍黄体酮胶囊相比,芬吗通应用于PCOS患者的促排卵周期,其在改善子宫内膜厚度和获得良好妊娠结局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且使用方便、剂量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4B级以上D3胚胎形成囊胚的能力差异,以及差异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D3胚胎移植/冷冻后有剩余胚胎继续囊胚培养的949个IVF/ICSI-ET周期的临床资料及继续囊胚培养结局,根据继续囊胚培养的D3胚胎质量分为优质组(≥6B,507周期)和非优质组(4B~5B,442周期),比较两组的囊胚形成率、可利用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及其他临床和实验室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间患者基本资料及临床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优质组相比,非优质组的囊胚形成率(31.44%vs.64.33%)、可利用囊胚形成率(20.36%vs.51.76%)、优质囊胚形成率(7.03%vs.25.93%)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优质组D5优质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非优质组(55.93%vs.26.36%,P0.05);优质组D1 0原核(0PN)构成(17.89%vs.9.73%)、≤10%碎片构成(21.69%vs.9.73%)、胚胎不对称性(28.28%vs.14.95%)显著高于非优质组,而非优质组D1 2PN构成(83.87%vs.77.31%)、20%碎片构成(34.59%vs.8.87%)显著高于优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优质组中,年龄≤35岁者囊胚形成率、可利用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年龄35岁者(P0.001),而非优质组未见年龄组间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不对称胚胎相比,优质组对称胚胎的囊胚形成率(68.03%vs.54.95%)、可利用囊胚形成率(55.42%vs.42.49%)、优质囊胚形成率(28.98%vs.18.19%)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不同质量的D3胚胎有不同的发育能力,女方年龄、D1PN构成、D3胚胎碎片率、胚胎不对称性均影响可利用囊胚及优质囊胚的形成,优质胚胎形成囊胚较快(D5),非优质囊胚形成囊胚较晚(D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