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结直肠类癌的预后因素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1999年经我院治疗的46例结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大肠类癌男女之比为1.4∶1.直肠类癌发病率高(83%,38/46),肿瘤体积小(直径<2*!cm者占82%,31/38),预后较好.肿瘤直径大于2*!cm的直肠类癌转移率为71%(5/7),平均生存时间25个月.结肠类癌发现晚,转移发生早,转移率为83%(5/6),大于2*!cm结肠类癌平均生存时间18个月.结论结直肠类癌的大小,有无浸润及远处转移,是判断结直肠类癌良恶性、决定手术方式和预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22例直肠类癌,其中男性19例,女性3例。按Dukes分期,Ⅰ期15例,Ⅱ期,Ⅲ期2例、Ⅳ期1例。为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作者认为,对40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的直肠肛管症状,应常规指检,对高度怀疑者,应经直肠针吸或活检,取材应有一定深度,以免误诊。直肠类癌的治疗应根据肿瘤的大小结合浸润的深度而定。直径〈1cm行局部切除,1 ̄2cm行局部扩大或广泛切除,〉2cm或浸及肌层,应行根治性切除。伴肝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类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自2003年2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24例胃肠道类癌资料.肿瘤位于直肠11例,胃10例,阑尾3例.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排便习惯改变.肿瘤直径≤1 cm 10例(41.7%),直径>1 cm 12例(50%),2例不详.淋巴结转移6例(25%).胃癌根治术3例,胃空肠吻合术1例,胃局部切除3例;直肠癌Dixon术式2例,Mason术式2例,Hartmann术式1例,直肠局部切除4例.阑尾切除术3例.结果 随访21例,随访时间4~63个月,3例死亡,余单纯手术治疗的均存活良好.结论 胃肠道类癌肿瘤大小,有无转移,是判断胃肠道类癌良恶性、决定手术方式和预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将其按肿瘤直径大小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分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各组和肌层是否浸润各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中位年龄49岁(22~83岁),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5~86个月),随访率为80.6%(25/31)。随访期内,肿瘤直径≤l.0 cm的15例手术切除肿瘤后无复发,直径1.0~2.0 cm的7例中复发1例,直径>2.0 cm的3例中2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直肠类癌是否浸润肌层或全层以及是否有转移均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肿瘤的浸润深度与转移有关(P<0.05)。随着直肠类癌直径的增大,肿瘤浸润深度加深,转移发生率增高。结论直肠类癌的大小和肌层浸润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是选择手术方式时需参考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直肠类癌的临床及预后影响因素,探寻有参考价值的治疗方式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2011年间收治的4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按肿瘤直径大小肌层是否有浸润和分别分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各组和肌层是否浸润各组的手术治疗效果,并随访术后的生存状况。结果本组46例直肠类癌患者中位年龄46.5岁(19~83岁),随访6~60个月,随访率84.7%。其中,肿瘤直径≤2cm的随访时间(47.2±19.8)个月,无复发病例。3例肿瘤直径2cm的随访中,1例术后3个月腹腔广泛转移,1例于28个月后死于肝转移,1例吻合口复发,再次手术,目前仍存活。直肠类癌是否浸润肌层或全层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5),3例放弃治疗的患者均为肿瘤局部侵犯和广泛转移。结论直肠类癌直径和浸润深度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提示外科医师应慎重考虑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直肠类癌36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外科治疗的合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直肠类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82.6±63.4)个月。小于1cm的20例手术切除后无一复发,1~2cm的9例有3例复发,大于2cm的7例中3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结论:肿瘤直径大小可粗略地判断直肠类癌潜在恶性程度, 以TNM分期来决定手术方式简单、实用,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对1980—2002年经病理证实的胃类癌1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6例中5例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2例术中经快速病理诊断,9例为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7例,其中6例直径大于2cm。全组均予手术治疗,其中1例行内镜下电灼切除术,4例行局部切除术,1例行胃大部切除术,6例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3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例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及肝固有动脉结扎术。随访1—10年,死亡6例,其中5例死于类癌复发伴广泛转移.结论胃镜检查是术前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诊断是最后确诊的主要方法.胃类癌的大小对判断其良恶性有重要参考意义.术式选择应根据肿瘤大小、浸润程度、有无淋巴结及肝转移而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总结了12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肿块局部情况及治疗等。着重强调了直肠类癌的预后与肿块体积大小及局部浸润情况等之间的关系,以指导临床上采用妥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直肠类癌属潜在恶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直肠类癌罕见,近年来发现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临床并不少见,可能与结肠镜技术的进步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有关.由于直肠类癌具有恶变倾向,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必须重视对它的早期诊断、治疗与随访.直肠类癌的诊断有较高的误诊率,良恶性的判断有时较难把握.目前外科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因此总结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近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直肠类癌33例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将其按直径大小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分组,比较各组手术治疗效果及其生存率的区别.结果直肠类癌以大便习惯改变(17/33,52%)、便血(14/33,42%)和体检发现直肠肿块(14/33,42%)为主要临床表现.直肠类癌一般发现较早,肿瘤直径>2*!cm或浸润肌层者分别占12%(4/33).电灼术、局切术和扩大局切术共占79%(26/33),根治性手术仅占18%(6/33).所有病例(n=29)总的10年生存率为84%,肿瘤直径<2*!cm组(n=26)10年生存率为94%,而>2*!cm组(n=3)无1例活过5年,两者差别非常显著(P=1.0×10-9);未浸润肌层者(n=25)10年生存率为94%,而浸润肌层者(n=4)仅1例活过5年,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1.2×10-5).结论直肠类癌一般能早期发现,局部切除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直肠类癌(附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病理学特点、诊断及治疗选择,对我院1987~1997年10年间收治的26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26例术前均行直肠镜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而确诊,其中19例分别做了局部切除或局部扩大切除,7例因肿块直径大于2cm而行根治性手术。术后随访1~10年,死亡5例。作者认为,直肠镜检查是术前发现直肠类癌的重要手段,对可疑病变行活检时,除常规行HE染色外,应加做嗜银染色、亲银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治疗是其最佳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的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肝转移等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术式选择(附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苍  张宏中 《腹部外科》2000,13(5):309-310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手术治疗方式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例直肠类癌病例。对瘤体直径小于 2 .0cm者先行局部诊断性整块切除送病理检查 ,以明确诊断 ,病理检查有肌层浸润者加作根治术 ;瘤体直径大于 2 .0cm者经病理证实为类癌即行根治术。在选择根治术式时 ,除考虑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外 ,应尽可能保存肛门的控便、排便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 6个月~ 12年。 1例术后 2年因心肌梗塞死亡 ,1例术后 1年因类癌肝转移死亡。其余 9例未发现癌转移。结论 加强对直肠类癌的认识。根据瘤体大小、肌层是否浸润 ,结合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并尽量争取保存固有的控便、排便功能 ,选择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家医院2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内镜黏膜下切除5例,经肛门局部切除14例、局部扩大切除4例,经骶尾直肠部分切除2例,根治性切除4例.结果 本组2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年龄32~71(54±11)岁,随访时间3至136个月,平均(61±4)个月,随访率为76%.随访期内,直径小于1 cm的13例手术切除后无复发,直径1~2 cm的5例复发1例,直径大于2 cm的4例中3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5年、10年肿瘤相关生存率为87%、80%.结论 手术治疗是直肠类癌的最佳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是否存在肝脏转移等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结果:36例中肿瘤位于黏膜下层者23例,浅肌层11例,深肌层1例,浆膜层1例.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分别采用局部切除、局部扩大切除术和经腹前切除术.无直肠穿孔或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经12个月至8年随访,34例直径<2 cm者无1例肿瘤复发或转移,2例直径>2 cm者有1例术后1年死于肝内广泛转移,1例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直肠类癌早期诊断和手术是治疗关键.直径<2 cm的直肠类癌采用局部(扩大)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报告近17年来收治的直肠类癌15例,发现60%病例曾被误诊为直肠息肉、内痔或直肠炎等。因症状缺乏特异性,医生行直肠指检时警惕本病对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确诊仍需病理检查。治疗上,文献多据病变大小确定治疗方式。作者根据本组病例治疗的体会,提出应根据病变大小及浸润深度来确定治疗方案,即病变在2cm以内者行局部切除;如还有肌层浸润时应加作根治术;病变大于2cm者作根治术。  相似文献   

16.
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体会(附5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直径<2 cm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后经 6个月至7年随访无1例复发或转移,3例直径>2 cm者行根治性手术,2例发现直肠类癌时已有肝转移灶,1例随访2年半无复发或转移.1例直肠多发类癌行根治性手术随诊2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直肠类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2 cm类癌可采用局部切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经括约肌或尾骨入路的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道9例低恶性或良性的直肠肿瘤行局部切除术的结果。其中广基无蒂绒毛状腺瘤6例,距肛缘4~9cm,肿瘤直径2.0~3.5cm;类癌2例.肿瘤距肛缘7cm,直径0.5~0.8cm;血管瘤1例,肿瘤距肛缘4cm,大小为2.5cm×5cm。经肛门前括约肌局部切除4例,经尾骨局部切除4例,经尾骨及括约肌局部切除1例。术后无肛门失禁及复发。作者认为经肛门括约肌或尾骨入路的肿瘤局部切除术对于距肛缘10cm以下的直肠低恶性或良性肿瘤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本文分析了26例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手术方式。结果26例患者中,5年生存率75%。结论直肠类癌症状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直肠指诊触及肿块,确诊依靠病理组织检查。手术治疗主要是根据病变大小、浸润深度,采取相应的术式,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大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自1993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121例大肠类癌临床资料。结果 121例大肠类癌病人男女比例为男:女=1.42:1,年龄平均(49.3±13.0)岁,其中位于直肠111例(91.7%),阑尾6例(5.0%),结肠4例(3.3%)。5年累计存活率83.5%,肿瘤直径和浸润深度相关(P <0.001),且二者分别与症状出现与否有关(P <0.05);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与肿瘤直径有关(P <0.01)。结论 直肠类癌发生率高,并有增加趋势。大肠类癌无特异性表现,病理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外科手术应施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4例表现出排便习惯改变或便血症状,1例无症状者体检时发现直肠硬结,14例因其它肛肠疾病就诊时通过直肠指诊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偶然发现直肠肿物;19例类癌均〈1.0cm,直肠腔内超声检查见肿物局限于黏膜下层,均经肛门或内镜下局部切除,术后随访未见复发。结论部分直肠类癌无明显症状,直肠指诊和乙状结肠镜检查是发现直肠类癌的重要方法,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可作为直肠类癌鉴别诊断及术前评估的主要手段,对于直径〈1.0cm的直肠类癌,经内镜或经肛门局部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