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唇前庭加深术很早就用以降低高位的肌肉附丽和备制一个大面积不移动的附着组织的区域作为义齿修复的良好基础。广泛的临床经验证明,借骨膜上手术剥离或用次生的上皮成形的方法,加深下颌唇前庭沟,常容易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1964)Spengler和Hayward在狗的唇沟加深术的伤口愈合研究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下颌前庭沟成形术中,常用游离上皮移植复盖加深的唇沟,以防止唇沟恢复原状。然而在前庭沟加深术中,应用腭粘膜游离移植,是一种较新的方法。在1970年Hall和O'steen报告了采用腭粘膜移植的唇前庭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双三角瓣无张力缝合与推进瓣减张缝合对牙种植术后软组织的愈合和并发症形成的影响。方法 双三角瓣无张力缝合的病例在植入手术区偏唇颊侧前庭沟粘膜处作“W”形切口,术后双侧三角瓣以“V”“Y”方式缝合,推进瓣减张缝合的病例在种植区作偏唇颊侧牙槽嵴平行切口,两侧分别作垂直松弛切口,术后潜行分离切口周围的软组织后缝合粘膜瓣。比较两组牙种植术后粘膜的愈合和前庭沟变浅的差异。结果 双三角瓣无张力缝合病例创口愈合情况良好。仅1例前庭沟变浅,而推进瓣减张缝合病例有1例伤口延期愈合,8例前庭沟变浅。结论 双三角瓣无张力缝合无论创口愈合或改善前庭沟变浅均优于推进瓣减张缝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治疗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有效方法及并发症。方法对46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行冠状切口联合前庭沟切口,暴露眶下缘、颧额缝、颧颞缝以及颧牙槽嵴,复位后在颧额缝、颧颞缝及颧牙槽嵴3点行坚强内固定,术后随访1~30个月,对其疗效以及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骨折一期愈合,面部外形以及张口度得到恢复,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冠状切口联合前庭沟切口能充分暴露颧骨复合体骨折,三点固定能有效恢复面部三维结构以及张口度,避免睑下缘切口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来健  徐伟  王浩  陈志  蒋蕾  郑义诚 《口腔医学》2011,31(10):596-599
[摘要] 目的 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的手术方式,切口选择、固定部位、固定方式与骨折类型的关系。方法 58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口内前庭沟切口+头皮冠状切口+睫毛下切口、头皮冠状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原始创口入路、口内前庭沟切口+眶周小切口、单纯前庭沟切口和颞部切口进行手术复位,复位后采用微型钛板、钛钉行骨折固定,单纯涉及颧弓的粉碎型不稳定骨折采用口内切口复位+个性化外固定模板辅助固定。结果 58例患者过3~6个月的随访,外形满意度95%,无开口受限,无遗留上唇麻木,CT片示骨折对位线良好。结论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应考虑骨折类型、术者对各种术式适应证的理解、患者的偏好,做好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在功能和外形双标准的前提下,个性化治疗方案应是最终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腔修复膜在前庭沟加深术中修补唇颊黏膜瓣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唇颊沟过浅的病例进行前庭沟加深术,用口腔修复膜修复软组织缺损,并跟踪随访患者,观察修复后的创面愈合情况。结果:经过回访所有病例前庭沟的深度均达到术前设计的要求。结论:口腔修复膜在前庭沟加深术中修补唇颊黏膜瓣的软组织缺损,能够有效地保护创面不外露,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6.
冠状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和固定术中应用冠状切口入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减少并发症的措施。方法84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应用单纯冠状切口为36.9%、冠状切口 下睑缘切口为32.1%、冠状切口 下睑缘切口 前庭沟切口为16.7%和冠状切口 前庭沟切口为14.3%。术中患者均使用微型钛板或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对于眶底骨折出现眼球内陷的患者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进行眶底重建。结果84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术后随访3个月到2年,无面神经永久性损伤,术后所有咬合关系紊乱的患者均达到功能性咬合。通过训练后张口度得到满意恢复。8例患者术后患侧颧弓处仍稍显膨隆。术后眼球内陷只有1例仍大于3mm,其余均恢复满意。结论颧骨复合体骨折使用头皮冠状切口时,熟练掌握颞部的解剖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仔细保护神经及血管结构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倪文庆  卜寿山  戈伟 《口腔医学》2012,32(10):638-640
[摘要] 目的 探讨面中部多发性骨折的手术路径和临床处理。方法 采用头皮冠状/半冠状切口结合下睑下切口和/或前庭沟切口手术路径治疗52例面中部多发性骨折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2年,评价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无伤口感染发生,获得较理想的面部外形和良好的咬合关系。4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分支损伤,3个月后功能恢复。没有出现永久性面神经分支损伤病例。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骨折部位获得较良好的对位。结论 本研究显示,冠状切口结合辅助小切口治疗面中部多发性骨折,有手术视野显露清楚、入路隐蔽,并发症少,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全层植皮应用于下颌牙槽嵴加深术进行研究。对象为54~72岁,男2例,女10例,共12例患者。日内所见下颌牙槽嵴显著萎缩,平坦,义齿固位不良。手术均在鼻插管全麻下进行。自7+7磨牙颊舌侧牙槽顶附近做2个切口切开粘膜(线状时做1个切口),在骨膜上剥离并切断附着肌纤维。牙槽顶接近颏孔位置时,行颏神经血管束下方移位术。舌侧粘膜创口多针缝合线(尼龙),自下颌专用钻切开皮肤处通过,从下颌下缘自颊侧创口穿出,将一端缝合线经粘膜创面牵引结扎,使口腔前庭(龈颊沟)和舌侧降低。牙槽顶上多余牙槽粘膜切除至骨膜上。下颌体的颊舌侧两面广泛暴露(图A)。术前制作树脂床、造型复合物、橡胶印模材二次印模,然后从大腿部取皮片贴附在印模面上,填充于下颌体的骨膜上,围绕结扎固定(图B)。术后7~14天除去保护床,当天使用术前下颌义齿,基托即时以树脂修复安装.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术的手术路径和效果。方法:对2005-11—2011-05在我院颌面外科救治的资料完整的7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病例的手术路径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在76例患者中,有4例颞部切口,有2例前庭沟切口,有26例单纯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有18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有9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结膜囊切口,有5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口腔前庭沟切口,有12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口腔前庭切口+下睑缘切口。术后随访平均3年(6~48个月)。结果:76例患者中随访3年的有61例(80.2%),治疗效果Ⅰ级22例(占36.0%);Ⅱ级35例(占57.3%);Ⅲ级4例(占6.3%)。55例(55/61,90.1%)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冠状切口(必要时附加小切口)和单纯局部小切口在不同适应证中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颜面部隐蔽小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崔永霞  杨丽萍  潘明华 《口腔医学》2007,27(10):557-558
目的介绍经颜面部隐蔽小切口复位固定颧骨复合体骨折(ZCF)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32例ZCF骨折患者采用颜面部隐蔽小切口,即眶周小切口、上颌前庭沟切口、颞部发际前缘切口行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结果31例伤口Ⅰ期愈合,颜面部无明显瘢痕,面部畸形与眼球功能完全恢复,张口受限明显改善。1例因面部复合伤咬肌与喙突纤维黏连,术后张口受限,二次手术后恢复正常。结论ZCF骨折经颜面部隐蔽小切口入路治疗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瘢痕隐蔽。  相似文献   

11.
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面中部骨折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颖  姚晨  戴中华  李铖 《口腔医学》2007,27(10):558-559
目的总结采用半冠状切口联合口内龈颊沟切口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面中1/3骨折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我院自2006年2月—2007年3月间应用半冠状切口联合口内龈颊沟切口以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面中1/3骨折3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根据X线片、CT三维重建图像、面部形态及咬合功能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总结临床应用经验。结果30例患者术后创口全部I期愈合。面部形态及咬合功能恢复良好。X线片、CT三维重建图像显示骨折端愈合良好,骨折断端及钛板均无移位。结论经半冠状切口联合口内龈颊沟切口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面中1/3骨折稳固性良好,感染率低,效果确切,是治疗面中1/3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 A-PRF)膜应用于前庭沟加深术,探讨其促进种植体周附着龈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7月在本院因种植体周附着龈不足而需前庭沟加深术的患者共26例,运用统计学中简单随机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13),实验组应用A-PRF膜,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手术。术后不同时间点对附着龈再生、黏膜状态、疼痛程度进行评价。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周、12周,实验组新增附着龈分别为(3.15±0.36)mm和(2.81±0.36)m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3±0.29)mm和(2.52±0.30)mm(P<0.05)。实验组术后黏膜愈合状态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 d疼痛程度为(51.03±12.20)分,与对照组(58.22±9.86)分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A-PRF膜应用于前庭沟加深术可有效促进创口愈合,缓解术后疼痛,并增加种植体周附着龈再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评价颌面部隐蔽切口入路内镜辅助下颈部良性肿瘤切除的新术式。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颈部良性肿瘤患者17例(颏下区3例,下颌下区2例,腮腺后下极9例,胸锁乳突肌上区1例,胸锁乳突肌中区1例,胸锁乳突肌下区1例)。术前行CT检查,评价肿瘤大小、边界、形态、性质,根据肿瘤所在区域设计不同部位隐蔽切口,颏下区及下颌下区肿物选用口内前庭沟入路,腮腺后下极及胸锁乳突肌区肿物选用耳后隐蔽小切口入路。术中采用自制的"口腔手术用造腔装置"辅助牵拉完成颈部"造腔",内镜辅助下将肿物完整摘除,术后每3个月定期随访。结果所有手术均按预期完成,术后3个月复查时,视觉模拟量表平均为9.3分,患者对切口设计及手术整体效果均表示满意,术后1~15个月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采用隐蔽切口入路内镜辅助颈部良性肿物切除是一种切口不明显、具有良好美容效果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头皮冠状切口治疗面中1/3骨复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交通事故的逐年增多 ,颌面中 1 / 3骨复合骨折成为颌面外科的常见病 ,此类骨折类型复杂多样 ,咬合关系错乱 ,面部畸形严重 ,如果采用传统的面部小切口及手法复位外固定 ,则暴露、复位、固定骨折困难 ,且术后留有瘢痕 ,面形恢复不佳 ,疗效不甚满意。作者从 1 999~ 2 0 0 2年采用头皮冠状切口、联合睑下缘切口 ,口内前庭沟切口治疗面中 1 / 3骨复合骨折患者 2 7例 ,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此术式特点是恢复咬合关系准确 ,面形恢复理想 ,手术瘢痕不明显 ,使患者的咬合功能、生活质量大大提高。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2 7例均经拍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颧骨骨折在手术治疗中既保持面部美观,又能达到良好复位固定的方法。方法对17例患者行上颌前庭沟切口+颧骨颞骨头钢丝牵引复位固定后,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行临床检查,3个月时加作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及定位X线片头影测量双侧外侧缘高度、眶下缘宽度、双侧颧骨长度,并对计量资料作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软组织均I期愈合,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未见明显复发,复位颧骨无移位、变形现象.3个月时CT示颧骨对位对线良好,头影X线片测量分析:双侧眶外侧缘高度、双侧眶下缘宽度、双侧颧弓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简单颧骨骨折手术进路与固定术式改进方法.是一种在术后面部不留瘢痕、手术复位与固定效果稳定、功能修复良好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目的是描述用正畸和外科手术综合治疗骨性牙颌畸形1例。病例报告:男,20岁。临床检查和X线头影测量结果为严重的Ⅱ类2分类错(牙合)。前牙复(牙合)极深,达上颌中切牙与前庭深部粘膜接触的程度。除第二磨牙外,余牙均为(牙合)锁关系。双侧下第一磨牙缺失,下切牙严重拥挤,面下份高度短,颏部突出,颏沟加深,  相似文献   

17.
颧骨复合体骨折5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59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方法:59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中,A型骨折15例(25.42%),B型骨折25例(42.37%),C型骨折19例(32.20%)。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采用颞部切口3例(5.08%),前庭沟切口1例(1.69%),单纯冠状切口22例(37.29),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14例(23.73%),冠状切口+结膜囊切口6例(10.17%),冠状切口+前庭沟切口4例(6.78%),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前庭沟切口9例(15.25%)。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59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疗效:开口度及咬合关系均得到明显改善;颜面部外形恢复满意,两侧基本对称;复视消失;神经症状中的感觉异常恢复好。结论: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应根据受伤时间、骨折类型、功能障碍和面部畸形等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手术入路应该有利于充分暴露术区、骨折的复位及固定。恢复颧弓前后向距离及外侧凸度是纠正颧突点位置、重建面部高度和面容突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18例颏部供骨骨移植术中两种软组织切口设计的伤口愈合情况。对其中较理想的供区手术方式进行了介绍。方法18例下颌骨颏部供骨Onlay植骨的患者.8例采用前庭沟切口设计;10例患者采用附着龈切口设计。结果8例前庭沟切口当中,6例一期愈合,2例出现伤口裂开;所有8例患者术后皆形成较为明显的瘢痕。10例附着龈切口患者术后伤口皆一期愈合.且愈合后无明显的瘢痕形成。结论附着龈切口能提供较理想的手术入路并能较好地达到无张力复位组织瓣。  相似文献   

19.
颌骨囊肿经口内施术时,传统的方法是采用切口线在龈侧的正梯形或弧形切口。较大的颌骨囊肿因龈组织深面骨壁衬托少,加之牙龈粘膜薄脆,采用上述切口时可能发生伤口裂开、致骨腔感染遗留瘘孔及伤口延期愈合。我们采用蒂在龈侧,切口线在前庭沟侧的反梯形切口。行颌骨囊肿摘除术。先切开粘膜至附着龈,分离后形成蒂在龈侧的粘膜组织瓣。再从粘膜瓣蒂的深面,作正梯形切开骨膜,形成一个蒂在唇颊沟侧的骨膜瓣,摘除囊肿后,瓦合式缝合两组织瓣。现将我们初步应用的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共5例颌骨囊肿,其中上颌3例, 下颌2例。合并感染者4例,其中瘘管形成1例。囊肿大小均在3.5×3厘米以上。5例患者,均在保留病灶牙的情况下,实施该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创技术在复杂性面中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在三维CT检查后,对23例复杂性面中部骨折的患者采用原伤口、多个面部小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辅助内镜或穿颊器等微创技术相结合的术式及坚固内固定技术,进行骨折的整复和功能重建.结果 术后1、3、6个月复查,全部患者的开口度正常,咬合关系良好,功能及面形恢复较好,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应用微创技术治疗复杂性面骨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