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对非常规拔牙在固定正畸治疗中的构成比以及影响拔牙方案选择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2012年4月—2014年3月两年间有病历资料记录的7 344例固定正畸患者进行系统抽样,对抽取的734例样本的矫治方案及多项可能对矫治方案有影响的因素进行统计,计算拔牙矫治率、非常规性拔牙矫治率,重点研究影响非常规拔牙的相关因素,并对所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其对非常规拔牙矫治方案制定的影响程度;对其中部分病例进行非常规拔牙和常规拔牙的疗效对比评价。结果 约55.31%(406/734)的患者采用拔牙矫治,其中常规拔牙矫治占59.11%(240/406),主动性非常规拔牙占23.15%(94/406),被动性非常规拔牙占17.73%(72/406)。经统计分析,对主动性非常规拔牙方案制定有影响的因素有患者性别、年龄、医生性别、个别牙情况、Angle分类、中线偏斜程度等6项因素;对于被动性非常规拔牙,就诊前相应牙的缺失或被拔除是其直接影响因素。非常规拔牙和常规拔牙的矫治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患者性别、年龄、医生性别、个别牙情况、Angle分类、中线偏斜程度、就诊前是否有牙缺失等因素对患者矫治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影响;此外,还应同时考虑到矫治方案的预期效果,综合分析以制定个体化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2.
正畸治疗中为解除牙列拥挤、减少牙弓突度及调整上下牙弓之间的关系 ,常需要拔牙矫治。选择拔除的牙齿除了考虑到患者的错类型及拥挤部位外 ,还要考虑到牙齿所处的位置及牙齿的健康状况 ,临床上最常见拔牙模式是拔除 4个双尖牙 ,但因牙齿本身的问题不得已而拔之的正畸拔牙也是常遇到的 ,即所谓非常规正畸拔牙 ,包括拔除切牙、尖牙、第一磨牙及第二磨牙。非常规正畸拔牙往往使错的矫治变得更加困难、更加复杂 ,因此常引起正畸医生的困惑。本文总结各种非常规正畸拔牙的个体化治疗设计及矫治技巧 ,并展示一组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非常规正畸拔牙矫治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牙开不同的矫治设计和矫治技术的选择。材料方法 选择13例(男性1人,女性12人)12~45岁前牙开(牙合)畸形患者,对矫治设计和矫治技术进行总结分析,并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使用不同方法矫治前后的变化。结果 所有病例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疗效。其中1例为不拔牙矫治,4例为拔除第二或第三磨牙,8例为拔除双尖牙。不拔牙或拔除后牙矫治患者均采用MEAW矫治技术,通过直立磨牙、伸长切牙来改变平面、关闭开;拔除双尖牙患者采用滑动矫治技术通过内收前牙、前移磨牙来矫治开。结论 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结合病因治疗、选择适当的矫治技术是正畸治疗前牙开畸形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正畸-种植修复联合治疗患者减数下颌单个切牙矫治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适合的病例选择标准及临床操作要点。方法从148例正畸-种植修复联合治疗病例中选出涉及减数下颌单个切牙矫治的21例患者,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1岁。所有患者均存在缺失数目不等的上颌前牙。21例患者均存在针对具体矫治目标而需要考虑的前牙牙量不调。其中7例接受了上下颌矫治,14例仅接受了下颌固定矫治器治疗。正畸治疗和种植修复完成后,对21例患者的前牙咬合关系和牙齿排列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1例下切牙拔牙间隙完全关闭,相邻牙齿牙冠无倾斜,X线全口曲面断层片显示拔牙间隙关闭处两侧牙齿牙根平行。所有患者治疗后下前牙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后牙段维持了治疗前的排列和与[牙合]关系。下切牙间隙关闭处未出现和邻近牙位明显差异的“黑三角间隙”。正畸治疗后上前牙种植牙处覆盖平均2mm。种植医师对正畸治疗后的前牙[牙合]关系满意。结论对存在Bolton指数不调,上前牙牙量较小,下前牙中度拥挤或伴有下牙轻度前突的Ⅰ类或轻度Ⅲ类正畸-种植修复联合治疗患者,设计减数单个下切牙治疗,可以获得正畸和种植均满意的牙齿排列和前牙[牙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100例正畸矫治后复发患者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段义峰  熊莉  冯莉  许少平 《口腔医学》2005,25(3):156-157
目的预测矫治后牙弓形态和牙齿位置的稳定性。方法对100例正畸患者分别于矫治前、矫治结束、矫治后4年及9年取牙齿模型,测量牙弓长度、宽度、翼长、切牙拥挤度、切牙关系。结果对照分析表明上下颌牙弓随年龄增长而变短、变窄;上切牙拥挤矫治效果较下切牙好。结论尽管正畸患者矫治后有一定复发,但是95%的患者正畸治疗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对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口咽气道容积差异,评估拔牙矫治对口咽气道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取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其中拔牙矫治(拔除4个前磨牙)及非拔牙矫治各20例,采用锥形束CT(CBCT)头影测量技术,就矫治前、后3个骨性测量项目、4个牙性测量项目及口咽气道大小进行测量比较。配对t检验比较拔牙矫治组与非拔牙矫治组在矫治前(T0)与矫治后(T1)口咽气道容积差异,两样本t检验评估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口咽气道容积的影响。结果 无论拔牙矫治组还是非拔牙矫治组,矫治后面中部长度及下颌骨有效长度均较矫治前增大(P<0.01);在拔牙矫治组,矫治后上切牙唇倾度、下切牙唇倾度、上切牙凸距及下切牙凸距均较矫治前减小(P<0.01);拔牙矫治组与非拔牙矫治组,矫治前后口咽气道容积及气道最窄处面积的改变,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组8例患者矫治后口咽部最狭窄区域相对牙合平面位置发生改变,而非拔牙矫治组6例患者矫治后口咽部最狭窄区域相对牙合平面位置发生改变。结论 拔牙矫治Ⅰ类错牙合畸形——拔除4个前磨牙,内收上前牙并不影响口咽气道大小。  相似文献   

7.
前牙开He不同矫治设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前牙开He不同的矫治设计和矫治技术的选择。材料方法 选择13例(男性1人,女性12人)12—45岁前牙开He畸形患者,对矫治设计和矫治技术进行总结分析,并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使用不同方法矫治前后的变化。结果 所有病例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疗效。其中1例为不拔牙矫治,4例为拔除第二或第三磨牙,8例为拔除双尖牙。不拔牙或拔除后牙矫治患者均采用MEAW矫治技术,通过直立磨牙、伸长切牙来改变He平面、关闭开He;拔除双尖牙患者采用滑动矫治技术通过内收前牙、前移磨牙来矫治开始。结论 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结合病因治疗、选择适当的矫治技术是正畸治疗前牙开He畸形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颌切牙先天缺失错颌畸形拔牙矫治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已完成的23例下颌切牙缺失错牙合畸形病例矫治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0例矫治后对缺失下切牙修复,11例进行拔牙矫治,2例直接进行矫治.矫治后牙弓后段上下牙列咬合关系良好,前牙覆牙合覆盖基本正常.结论:在下颌切牙先天缺失错牙合畸形矫治中,决定拔牙的重要因素依次为面型,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此类错牙合病例Bolten指数不调,在拔牙矫治中应将上述前两个因素作为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颌切牙先天缺失错颌畸形拔牙矫治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已完成的 2 3例下颌切牙缺失错牙合畸形病例矫治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0例矫治后对缺失下切牙修复 ,11例进行拔牙矫治 ,2例直接进行矫治。矫治后牙弓后段上下牙列咬合关系良好 ,前牙覆牙合覆盖基本正常。结论 :在下颌切牙先天缺失错牙合畸形矫治中 ,决定拔牙的重要因素依次为面型 ,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 ,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此类错牙合病例Bolten指数不调 ,在拔牙矫治中应将上述前两个因素作为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侧切牙过小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本研究结合临床系统讨论侧切牙过小临床上的处理方法。方法对68例上颌侧切牙过小病例根据其临床条件分为拔牙及非拔牙矫治方法,其中拔牙病例32例,采用3种拔牙模式(下颌仅拔除一个下切牙;上下颌均拔牙,上颌拔除A282代替A484,下颌拔除C4D4;设计拔除A484C4D4);非拔牙病例36例,根据侧切牙过小程度采用下颌少数牙减径,下颌多数牙减径,以及上颌烤瓷冠修复治疗方法。结果通过治疗前后评价,68例病例通过拔牙及非拔牙方法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及美观效果。结论对于侧切牙过小病例,根据其临床条件,可选择不同的拔牙或非拔牙矫治方法,两者均可取得健康、美观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合并过小侧切牙的错(牙合)畸形的正畸矫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侧切牙过小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本研究结合临床系统讨论侧切牙过小临床上的处理方法.方法对68例上颌侧切牙过小病例根据其临床条件分为拔牙及非拔牙矫治方法,其中拔牙病例32例,采用3种拔牙模式(下颌仅拔除一个下切牙;上下颌均拔牙,上颌拔除A2B2代替A4B4,下颌拔除C4D4;设计拔除A4B4C4D4);非拔牙病例36例,根据侧切牙过小程度采用下颌少数牙减径,下颌多数牙减径,以及上颌烤瓷冠修复治疗方法.结果通过治疗前后评价,68例病例通过拔牙及非拔牙方法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及美观效果.结论对于侧切牙过小病例,根据其临床条件,可选择不同的拔牙或非拔牙矫治方法,两者均可取得健康、美观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CBCT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及传统固定矫治器正畸拔牙对前牙区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成人拔牙矫正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及传统固定矫治器组(N=30)。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测量两组正畸患者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的牙根长度及牙槽骨的厚度变化情况。结果固定矫治器组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上下中切牙、侧切牙牙根吸收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上颌侧切牙牙根吸收更明显,但在两组中上下尖牙牙根长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矫治器牙槽骨厚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拔牙病例中,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较固定矫治器组对牙根吸收的影响小,牙槽骨改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伴有先天缺牙的错畸形患者先天缺牙的部位、类型和矫治方法。方法选择结束治疗的正畸患者中伴有先天缺牙者62例,对缺牙数目、部位、类型和矫治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缺牙部位最常见的是下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和下颌侧切牙,以少数牙缺失为主,女性多于男性。7例替牙期患者行一期矫治,恒牙列中23例结合拔牙减数,19例行集中间隙、结合义齿修复,10例结合邻面去釉减径,2例行前移后牙替代的方法进行矫治,矫治结果满意。结论对伴有先天缺牙的错畸形,替牙期先行一期矫治后观察,恒牙期根据缺牙数目、部位、类型及错采用结合减数、减径或集中间隙修复的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6例成人前牙反畸形正畸矫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此类病例正畸矫治适应证、矫治设计、矫治方法等。结果16例成人正畸患者经5个月至1年半的治疗,牙列排齐,反解除,覆覆盖正常,面型改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成人前牙反的正畸矫治,只要掌握其适应证,设计合理,通过固定正畸技术矫治,即可达到治疗目的,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正畸矫治牙列拥挤的过程,为获得间隙常需要拔牙矫治,同时为了保持牙弓中线与面部中线协调一致、牙弓左右对称以及上下颌匹配多采用对称性拔牙。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拥挤集中于牙弓一侧;下颌切牙先天缺失;前牙区Bolton指数不调;患者要求少拔牙、缩短治疗时间时,可以尝试采用不对称拔牙进行矫治。不对称拔牙的矫治设计多种多样,本文将对拔除上颌单侧双尖牙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严重双颌前突分别采用正畸拔牙矫治和外科根尖下截骨手术矫治的效果,并探讨两种矫治方法的适应证.方法 选择严重双颌前突病例20例,其中15例经正畸拔牙矫治(正畸组),5例行根尖下截骨术矫治(手术组),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两组SNA、SNB角治疗前后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正畸组SNA角减少(0.59±0.88)°,SNB角减少(0.45±1.19)°;手术组SNA角减少(3.63±1.22)°,SNB角减少(2.58±1.24)°.反映侧貌突度改善的切牙内收指标U1-Y、L1-Y和上下唇突点内收指标TUL-Y、TLL-Y治疗前后差值均未超过7 mm.治疗前后两组下颌平面角MP-SN的改变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改善双颌前突患者侧貌问题上,与正畸拔牙矫治相比,根尖下截骨术内收切牙的幅度并无太大优势.  相似文献   

17.
刘玮玮  马俊青 《口腔医学》2022,42(11):1011-1014
目的 通过分析锥形束CT(cone beam CT, CBCT)比较成人和青少年安氏Ⅰ类正畸患者经减数正畸治疗前后的牙槽嵴高度,探究减数治疗对成人及青少年安氏Ⅰ类患者牙槽骨高度的影响及差异。方法 研究纳入成人和青少年安氏Ⅰ类拔牙正畸患者共40例(成人20例,青少年20例),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通过术前及术后CBCT分别对青少年及成人患者的20颗牙颊、舌侧牙槽嵴高度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 在测量的3 200个根面中,成人在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明显;成人矫治前有210个根面骨开裂,拔牙矫治术后为477个,青少年矫治前骨开裂有14个,拔牙矫治术后为40个。结论 正畸拔牙矫治将导致成年患者牙弓前部牙槽骨高度降低,而青少年组拔牙矫治前后各区段牙槽骨高度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下颌切牙先天缺失错He畸形的临床矫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颌切牙先天缺失错颌畸形拔牙矫治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已完成的23例下颌切牙缺失错He畸形病例矫治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0例矫治后对缺失下切牙修复,11例进行拔牙矫治,2例直接进行矫治。矫治后牙弓后段上下牙列咬合关系良好,前牙覆He覆盖基本正常。结论:在下颌切牙先天缺失错He畸形矫治中,决定拔牙的重要因素依次为面型,前牙覆He覆盖关系,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此类错He病例Bolten指数不调,在拔牙矫治中应将上述前两个因素作为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吸收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矫治后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已完成正畸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78例.在其矫治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对4个上切牙进行根尖形态的分析,以获得正畸矫治后牙根吸收的定性数据。在对受试者按年龄、性别、牙位、牙龄、拔牙与否及疗程分组后,利用SPSS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结果:所有正畸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根尖形态分析显示:①牙龄ⅣA期患者比ⅢC期的患者存在更严重的牙根吸收(P〈0.01),但按年龄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②拔牙组比不拔牙组有更加严重的牙根吸收(P〈0.01);③疗程越长,牙根吸收也越明显(P〈0.05);④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与性别及上切牙牙位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在第二恒磨牙完全建验前(ⅣA期前)进行正畸治疗、不拔牙矫治、缩短矫治疗程,均可以减少正畸治疗中的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20.
正畸患者是否需要拔牙及拔牙牙位的选择,一直是正畸医生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拔牙设计还是不拔牙设计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从Angle主张的不拔牙矫治到Tweed支持的拔牙矫治,再到近年来不拔牙矫治的呼声渐高。说明在拔牙与不拔牙问题上,正畸医生仍存在很大的困扰。复习近20年的文献,归纳总结了拔牙设计及拔牙牙位选择的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