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腔癌根治同期修复重建术应用胃肠减压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口腔癌根治同期修复重建术患者230例。2010年12月至2013年2月住院手术患者115例为非胃肠减压组,术后未行胃肠减压,于术后第1天予留置胃管并进行鼻饲流质。2013年3月至2014年8月住院手术患者115例为持续胃肠减压组,于术中进行留置胃管,术后即予持续胃肠减压,术后第1天予鼻饲流质。统计持续胃肠减压组与非胃肠减压组术后恶心呃逆、呕吐、返流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分析即刻持续胃肠减压在口腔癌根治同期修复重建患者中的作用。 结果非胃肠减压组术后出现恶心呃逆17例(14.78%)、呕吐26例(22.61%)、吸入性肺炎2例(1.74%)。持续胃肠减压组术后出现恶心呃逆5例(4.35%)、呕吐2例(1.74%),未出现吸入性肺炎。持续胃肠减压组采用即刻持续胃肠减压方法后,其术后呕吐(χ2 = 23.410,P = 0.003),恶心呃逆(χ2 = 7.238,P = 0.008)与胃肠反应发生率(χ2 = 33.120,P = 0.005)均低于非胃肠减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口腔癌根治和修复重建手术患者术后给予持续胃肠减压可减少患者术后恶心呃逆、呕吐的发生,预防术后创口感染,利于皮瓣成活,并可通过引流液性质和引流量动态观察患者术后口内创口渗血情况,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有利于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磁共振体层血管成像(MRTA)对预测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后疗效的价值.方法:277例行MVD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前、后接受MRTA检查,由2名影像医师分别读取术前及术后NVC分级,术后疗效分为优、良和差3组,采用SPSS 13.0软件包中的x2检验确定术前NVC的压迫程度、术后NVC压迫程度和术后NVC的缓解度在3组的分布有无差异.结果:250例(90.2%)病例术后2年疗效为优,18例(6.5%)为良,8例(2.9%)为差,1例(04%)因术后颅内出血死亡.术前不同NVC分级的病例,术后疗效无显著差异(x2=5.542,P=-0.476);术后不同NVC分级(x2=18.693,P<0.05)和不同NVC缓解度(x2=11.484,P<0.05)的病例,术后疗效有显著差异.结论:MVD术后行MRTA检查,是预测术后疗效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后NVC分级越大和NVC缓解度越小的病例,MVD术后疼痛缓解不佳的可能性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验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对判断血管神经压迫(NVC)程度的准确性,评价其对微血管减压(MVD)手术适应证判断的指导价值。方法对32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行MVD。根据患者术前MRTA表现对NVC分级,并与术中NVC对比,采用Kappa(SPSS14.0)检验术前MRTA与术中NVC的一致度。根据术后随访情况将疗效分级,并分析术前不同NVC分级的患者术后疗效的差异。结果 322例患者术前MRTA提示的NVC情况与术中表现无明显差异(χ~2=6.182,P=0.103>0.05),两者具有较高一致度(Kappa=0.811)。术后随访,277例患者(86.0%)术后疗效为优,27例患者(8.4%)为良,18例(5.6%)为差。术前NVC 0-1级的患者MVD有效率(疗效为优)81.8%(95/116),术后NVC 2-3级的患者有效率为88.3%(182/206)。结论术前MRTA提示神经受压较为严重的患者(NVC 2级和3级)MVD术后获得较好疗效,为MVD的明确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4.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典型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然而,不是所有面部疼痛的患者都属于这类典型疾患。事实上很多准备做手术的患者都属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作者比较了微血管减压术对这两类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颞乳突开窗内窥镜桥脑小脑角三叉神经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桥脑小脑角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有利于减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作者运用内窥镜经乙状窦后人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三叉神经手术,临床疗效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达到治愈三叉神经痛,又不出现明显并发症的目的。方法: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以阿霉素行三叉神经干注射结合骨腔刮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对比两组疼痛积分、疼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及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30 d后的疗效进行观察,发现两组在疼痛积分、疼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霉素神经干注射结合骨腔刮治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近期疗效确切、安全、微创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对面肌抽搐、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治疗都是采用破坏神经的方法达到治疗目的。1984年5月至1986年9月,中日友好医院左焕琮等人经颅后凹对460例面肌抽搐、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桥小脑角进行显微探查,并对其中144例患者进行了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获得良好效果,该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保留神经,手术损伤小,并发症轻,安全度高。他们对217例面肌抽搐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治疗,术后出院时患者中57.5%抽搐停止,33.2%明显缓解,9.3%无效。对112例患者随访6~18个月,抽搐停止者增至70.5%,17.9%偶有抽搐,6.3%持续无效,5.3%复发。对1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开窗减压术联合Ⅱ期手术及单纯刮治术、单纯切除术治疗颌骨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M)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对92例颌骨A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image j软件测量,运用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开窗减压术联合Ⅱ期手术治疗的有效率、颌骨恢复量及下牙槽神经损伤率。运用卡方检验、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及Kaplan-Meier等方法评估分析颌骨AM患者的复发率,探究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组织病理分型、不同手术方法对于颌骨AM复发率的影响。结果 92例患者的年龄分布为8~76岁,其中0~20岁16例、20~40岁42例、40岁以上34例。性别分布男54例,女38例。根据临床分型分为单囊型33例,经典型 59例。根据组织病理学分为:单囊型:33例;滤泡型:28例;丛状型:24例;基底细胞型:5例;棘皮瘤型:1例;颗粒细胞型:1例。行单纯刮治术治疗的42例,行单纯切除术的25例,行开窗+II期手术的25例。开窗减压术治疗下颌骨AM患者中可测量患者的有效率为77.8%,病变平均缩小率为52.7%(P<0.05)。可测量的颌骨AM患者中14例开窗减压术前的瘤腔周围最薄处颌骨厚度<5 mm,经开窗减压术后恢复至5 mm以上(P<0.05)。开窗减压术+Ⅱ期刮治手术治疗下颌骨AM后的下唇麻木率为31.6%,行单纯刮治术治疗后的下唇麻木率为36.1%(P>0.05)。92例患者中33例复发,总复发率为35.9%,开窗+Ⅱ期刮治术复发率(21.05%)比单纯刮治术复发率(54.76%)更低(P<0.05),单纯切除术(24%)比单纯刮治术(54.76%)复发率更低(P<0.05)。性别、年龄、病理分型、发病部位、开窗与否、手术方式的多因素cox回归检验显示这些因素对颌骨AM复发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刮治术,开窗+刮治术,切除术的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4.39%,16%,4%。结论 开窗减压术能降低颌骨成釉细胞瘤瘤腔面积,增加骨厚度,有利于成釉细胞瘤患者的颌骨保存。开窗+II期刮治术以及单纯切除术相对单纯刮治术均能降低成釉细胞瘤患者复发率。同时,开窗减压术不会增加II期手术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数字化技术在下颌骨囊性肿物开窗减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下颌骨囊性肿物患者4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术前行头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将所获得DICOM图像数据利用数字化软件mimics 17.0制作三维实体模型,模拟手术确定开窗位置和下牙槽神经定位,制作囊肿塞,术中依照模拟所得数据进行开窗减压术。对照组常规术前检查后行囊肿开窗减压术。术后定期复查,保留影像学数据,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的手术时间[(31.89 ± 0.5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61.79 ± 1.34)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0.525,P < 0.05)。试验组患者均无下牙槽神经损伤症状,而对照组有7例(占35%)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234,P < 0.05)。试验组患者在术后仅有2例(占10%)患牙科焦虑症,而对照组有10例(占50%)患牙科焦虑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619,P < 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骨再生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数字化外科技术使下颌骨囊性肿物开窗减压术治疗做到术前准确设计、术中参照定位,可简化手术步骤、提高手术安全性,尤其可保护下牙槽神经。数字化外科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精度,是一种有效的下颌骨囊性肿物开窗减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上根管治疗术后发生疼痛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术前诊断、牙位、充填情况、是否超充、是否存在术前疼痛等。 方法按受试者入选的先后顺序随机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口腔门诊部行上、下颌磨牙及前磨牙根管治疗的患者140例,其中男63例、女77例,记录其首诊情况。统一采用开髓车针获得入口,根管预备方式统一采用标准技术,完成预备后导入氢氧化钙糊剂消毒根管,并采用玻璃离子暂时封闭开髓口。1周后患者复诊,去除暂封物后采用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技术完成根管充填,并拍摄术后根尖X线片。24 h后患者复诊,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对术后疼痛进行评估,记录数据并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综合分析。 结果共纳入病例140例,84例(60%)出现根充后不适。其中61例(43.6%)患者报告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的患者分别为9例(6.4%)和14例(10%)。无患者出现极重度疼痛。卡方检验显示,术后出现疼痛与性别及牙齿类型无关,但是与诊断即术前牙髓感染状态(χ2 = 76.11,P<0.001)及根充效果(χ2 = 16.3,P<0.001)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没有症状,术后疼痛也会相应减少(OR = 0.179,P = 0.048);糊剂没有超出,也会降低疼痛的发生程度(OR = 0.039,P = 0.005);慢性牙髓炎发生术后疼痛症状相对于根尖周炎会轻(OR = 0.034,P<0.001),而牙髓坏死相对于根尖周炎会增加术后疼痛表现(OR = 4.08,P = 0.038)。与超充相比,恰填(OR<0.001,P<0.001)与欠填距离根尖<2 mm(OR<0.001,P<0.001)都会减轻术后疼痛表现。 结论临床医生在操作中应尽量避免超充,在根管预备过程对根尖区的保护,以及糊剂量的控制对避免根充后疼痛尤为重要。对于牙髓坏死和根尖周炎的患者应做好术后沟通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眶下管减压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方法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共对8例三叉神经痛(Ⅱ支)患者行内镜辅助下的眶下管减压术,术后随访10~24个月,观察疗效。结果在内镜辅助指导下进行手术操作使术野清晰,操作准确,眶下管开放确实,未发生手术操作对神经及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经术后随访,8例患者术后疼痛均大幅缓解或消失。结论内镜辅助下眶下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三叉神经痛的减压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微创技术,既能根治三叉神经痛,又能保留其神经生理功能的功能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方案。方法:采用耳后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在内窥镜下行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松解梳理术治疗三叉神经痛610例,包括小脑桥脑角区域肿瘤继发三叉神经痛56例。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性手术治愈,并保留了三叉神经的生理功能。随访6个月~8年,治愈率100%;1~3年随访复发者仅3例,均为初始病例,1例再次接受手术而治愈;治愈率为99.7%,且无1例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血管减压松解梳理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理想的、并针对病因的功能性术式。应用内窥镜下手术,有利于责任血管的发现。处理好岩静脉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前瞻性评估射频术前2种药物行三叉神经阻滞对围手术期及术中穿刺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第3支患者90例,拟接受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RFT),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 N 组(n =30),不进行神经阻滞;A 组(n =30)术前2 d 予以2%盐酸利多卡因2 ml 行下牙槽神经阻滞,B 组(n =30)术前2 d 予以复方盐酸利多卡因2 ml 行下牙槽神经阻滞。用 VAS 评分法记录评价给药前、给药后24、48 h 以及射频穿刺时的疼觉强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 组和 B 组24 h 后平均疼痛以及最强疼痛值显著减轻(P <0.01),同时改善睡眠质量(P <0.01),并增加了镇痛的满意度(P <0.05)。48 h 后 B 组疼痛缓解及睡眠质量改善明显高于 A 组(P <0.05)。此外,A、B 组患者行射频治疗穿刺过程中神经疼痛发作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 <0.05),B 组效果优于 A 组(P <0.05)。结论:长效麻醉药复方盐酸利多卡因行外周神经阻滞是缓解三叉神经痛患者射频热凝术前和术中穿刺疼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下颌骨骨折不同手术时机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2007—2012年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61例,按伤后手术时机的不同将患者依次分类,观察各患者术后感染、骨折畸形愈合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情况,数据采用Logistical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 61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无骨折不愈合病例。Logistical回归分析得知延迟手术对全部并发症的相对危险度为0.61(P = 0.12),对感染的相对危险度为0.82(P = 0.39),对骨折畸形愈合的相对危险度为0.61(P = 0.12);各组并发症发生与否的手术时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下颌骨骨折的手术时机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口腔癌患者术前全身合并症情况及营养状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老年(年龄≥60岁)口腔鳞癌患者的相关病史资料,回顾分析合并症指数(Charlson、HNCA、ACT指数)以及营养指数(nutrition index, NI)对术后生存率的影响。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65例患者中,死亡170例,Charlson、HNCA以及ACT指数与患者预后(总生存率OS)无相关性(P=0.747、0.530、0.869),术前营养状态与预后相关,营养指数是老年口腔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得分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对于老年口腔鳞癌患者,术前全身系统性疾病并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前营养状态越差,生存率越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不同手术时机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2012年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61例,按伤后手术时机的不同将患者依次分类,观察各患者术后感染、骨折畸形愈合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情况,数据采用Logistical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无骨折不愈合病例。Logistical回归分析得知延迟手术对全部并发症的相对危险度为0.61(P=0.12),对感染的相对危险度为0.82(P=0.39),对骨折畸形愈合的相对危险度为0.61(P=0.12);各组并发症发生与否的手术时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骨骨折的手术时机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腭咽闭合完全后构音的变化来探讨构音与腭咽功能和手术年龄的相关性,并同时探讨影响患者手术前后辅音脱落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1-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8例非综合征型腭裂患者,其中男18例,女30 例,平均年龄(13.3±5.8)岁。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语音数据,对其术前与术后的构音变化情况进行非参数检验,对构音改变程度与手术年龄等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经过非参数检验腭咽闭合完全后构音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Z=-3.796,P=0.000);术后构音恢复正常的百分比与手术年龄负相关(R=-0.487,P=0.000)。辅音脱落的改变程度与手术年龄呈正相关(R=0.589,P=0.000);与复诊时间呈负相关(R=-0.235,P=0.040);与性别呈正相关(R=0.404,P=0.047)。结论 腭咽闭合完全后构音明显好转,语音清晰度明显改善;患者达到腭咽闭合完全的年龄越小,术后构音恢复正常的百分比越高。辅音脱落的改变与患者年龄和性别呈正相关,与复诊时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游离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术后发生皮瓣危象及坏死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80例应用游离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皮瓣危象发生及坏死的原因。对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医生年资及吻合静脉数等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80例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出现血管危象58例(8.53%),抢救成功22例,坏死36例,游离皮瓣移植成功率94.70%(644/680)。多因素分析显示,肥胖、吸烟、术前放疗、手术者的年资偏低是影响皮瓣危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吻合2根静脉比吻合1根静脉,具有更高的成功率(P<0.05),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在本组病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探查是提高皮瓣危象抢救成功率最有效的方法,肥胖、吸烟、术前放疗、手术者的年资偏低及吻合静脉数目是影响游离皮瓣危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患者、高血压及糖尿病并不是游离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9.
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6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的单侧唇裂术后患者150例,拍摄患者正位、侧位和仰位照片,根据鼻尖、鼻翼、鼻小柱、鼻中隔、鼻背和骨组织畸形程度,对150例患者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筛选性别、患侧、年龄、原有唇裂畸形严重程度、唇裂整复术术式、一期鼻整形术、牙槽突裂和上颌骨发育等因素,应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形成中的影响因素。结果:鼻畸形严重程度分组符合评价一致率50%以上患者143例,轻度鼻畸形33例,中度鼻畸形65例,重度鼻畸形45例。性别和患侧对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无显著影响(P〉0.05),对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有影响的因素为年龄(P=0.019)、唇裂严重程度(P=0.000)、唇裂整复术式(P=0.000)、一期鼻整形术(P=0.000)、上颌骨发育(P=0.000)和牙槽突裂(P=0.000)。结论:年龄、原有唇裂畸形的严重程度、唇裂术式选择、一期鼻整形术、上颌骨的发育程度及牙槽突裂是唇裂术后鼻畸形的影响因素。二期鼻整形术前,必须去除上述因素的影响,才能获得理想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术后谵妄防治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1日于徐州中心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头颈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共516例,其中男328例、女188例。对相关危险因素和生命体征进行了回顾和收集。依据谵妄评估量表,将患者分为谵妄组(65例,男44例、女21例)和非谵妄组(451例,男284例、女167例)。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在本项研究中,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2.2%(65/516)。组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Z = 4.62,P<0.001)、吸烟史(χ2 = 5.46,P = 0.019)、酗酒史(χ2 = 5.74,P = 0.017)、手术时间(Z = 4.50,P<0.001)、气管切开(χ2 = 14.26,P<0.001)、输血(χ2 = 22.87,P<0.001)、游离皮瓣移植(χ2 = 23.65,P<0.001)、重症监护时间(Z = 2.20,P = 0.028)、术后疼痛VAS值(Z = 3.64,P<0.001)、术后睡眠障碍(χ2 = 21.19,P<0.001)、术后发热(χ2 = 28.95,P<0.001)与术后谵妄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谵妄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 = 1.05,95%CI:1.02 ~ 1.08,P<0.001)、输血(OR = 2.64,95%CI:1.38 ~ 5.03,P = 0.003)、气管切开(OR = 4.02,95%CI:1.61 ~ 10.07,P = 0.003)、术后睡眠障碍(OR = 6.64,95%CI:3.43 ~ 12.84,P<0.001)、发热(OR = 3.28,95%CI:1.39 ~ 7.72,P = 0.007)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OR = 1.42,95%CI:1.17 ~ 1.71,P<0.001)。 结论本研究确定了年龄、是否输血、气管切开、术后睡眠障碍、发热及术后疼痛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患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采取一定措施,同时提高围手术期的疼痛控制可能有助于预防谵妄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