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较于传统印模技术,口内数字化印模技术具有快捷、精确和数字化等多方面的优势,它的技术进步促进了椅旁CAD/CAM修复技术的临床应用。其在时间效率、扫描精度和舒适度方面相对于传统印模技术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特别是口内数字化印模技术对软组织的扫描,对牙齿颜色的精准再现,使得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本文拟从数字化印模常用扫描系统在扫描时间、精度和准确度、真彩水平、患者接受度几个方面的比较和适应症对口内数字化印模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常规石膏模型三维扫描重建的牙列数字化模型为参考,对比分析口内直接扫描法、硅橡胶印模扫描法重建的上颌牙列数字化模型与参考模型的一致性。方法随机筛选门诊正畸就诊患者20人,年龄18-32岁,分别采用口内直接扫描法,硅橡胶印模扫描法,石膏模型扫描法重建患者上颌牙列数字化模型。以石膏模型扫描重建的数字化牙列模型为参考模型,通过三维图形最佳拟合配准技术,对比分析口内扫描法、硅橡胶印模扫描法重建的同一患者牙列数字化模型与参考模型的一致性。结果口内扫描、印模扫描与石膏模型扫描重建的数字化牙列模型的平均差异分别为92.80±5.033μm和104.75±5.981μm。结论印模扫描、口内扫描与石膏模型扫描重建的牙列数字化模型存在显著差异,如何获得更准确的数字化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口内扫描数字化印模(IDI)技术对固定修复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口腔种植领域迅速发展,口内数字化印模技术作为数字化流程中的重要部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传统印模技术相比,口内数字化印模在临床操作效率、患者就诊体验、模型储存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数据拼接处理精度不足、软组织还原度低等问题。该文针对口腔种植修复中口内数字化印模技术的发展、特点及其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指导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湖北省口腔医生临床诊疗活动中使用数字化技术的相关情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湖北省13个地级行政区的口腔医生使用锥体束CT(CBCT)、口内扫描、数字化切削、3 D打印等12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621份,受访者中81.2%的医生使用过数字化技术,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CBCT(65.7%),第二、三位分别为口内扫描(38.5%)和模型/印模扫描(30%),而面部扫描和虚拟牙合架的使用率分别只有5%和4.3%.数字化技术在不同年龄、学历和单位的使用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自学/相互学习(58.6%)、继续教育(53.1%)和系统培训(47.7%)是学习数字化技术常见的3种方式.78.4%的受访者认为"设备价格昂贵"是限制口腔数字化技术推广的主要原因.结论:推动和支持医疗设备、材料、医药企业的自主创新,逐步实现数字化医疗软、硬件的国产化,可以进一步降低数字化设备成本,提高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率.同时,应该加强数字化技术继续教育和系统培训,以解决对数字化技术应用操作不熟悉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口内印模技术已经是临床常用的印模方式,并被用于种植修复领域。基于数字化的种植修复口内印模技术相较于传统种植修复取模具有许多优势,该文介绍数字化种植印模技术流程和分类,并对相关文献中口内扫描仪及种植扫描杆相关因素对种植数字化印模精度的影响进行综述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口内三维扫描技术发展迅速,精度不断提高,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在单冠修复、三单位固定桥以及单枚种植体上部修复方面,口内三维扫描仪的扫描精度可满足临床要求;但在跨度过大的固定修复领域,其扫描精度仍存在不足。由于光学扫描原理的局限,目前临床难以通过口内三维扫描仪直接获取功能整塑后的软组织形态,口内三维扫描技术尚存在技术瓶颈。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常见口内三维扫描仪对口腔软硬组织的扫描精度,分析口内三维扫描技术的临床适用性及局限性,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口内数字化种植修复印模技术也愈加受到关注。相较于传统印模技术,口内数字化印模技术在时间效率和舒适度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然而由于印模的精确性和适用范围的局限,数字化印模技术尚不可完全替代传统印模技术。该文将着重对数字化印模目前应用的局限性进行阐述,希望数字化印模技术能够更加合理地应用于口腔种植学。  相似文献   

9.
《口腔医学》2018,(5):422-427
目的探索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牙龈软组织准确度与牙周袋深度、牙龈炎症程度、牙弓宽度以及解剖位置等因素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30例已接受龈上洁治术及牙周探诊检查的慢性牙周炎患者,获取传统石膏模型。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口内扫描获得数字化模型。3Shape D810对石膏模型进行扫描,最终转化为STL格式文件,导入Geomagic Qualify 2012软件中,分别比较探诊位点牙龈、切牙、前磨牙、磨牙牙龈及全牙列牙龈软组织两种模型的3D偏差值。使用单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牙龈3D偏差大小与各探诊位点的牙周袋深度(PD)、牙龈炎症程度以及牙弓宽度的关系。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用于分析不同解剖位置数字化模型牙龈准确度有无差异,用Tukey检验进一步进行两两分析。结果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与传统石膏模型的3D偏差大小与牙周袋深度、牙龈炎症程度、牙弓宽度无关(P>0.05),与牙齿解剖位置有关(P<0.01),磨牙区域准确度相较于切牙和前磨牙区域降低。结论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在牙龈组织方面可以代替传统石膏模型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口腔美学修复中,修复后的美学效果是患者术前关注的重点,也是医患沟通的重要内容。随着口内扫描、面部扫描、数字化设计、数控切削和三维打印等技术的发展和联合应用,数字化技术逐步应用于口腔美学修复前的虚拟仿真设计,模拟修复后的美学修复效果,并用于医患、医技沟通,最后将患者满意的设计效果转移至最终修复体上,以提高患者对美学修复的满意度。本文对数字化虚拟仿真设计在口腔美学修复中的应用展开综述,分析其研究现状、不足以及发展方向,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临床全冠预备体石膏模型口内扫描仪数字化印模与口外扫描仪数字化印模精度的差异。方法 临床制备全冠患牙20例,牙体预备后取硅橡胶印模并灌注石膏模型,对预备体模型用临床口内扫描仪和技工室口外扫描仪分别扫描,获得两组数字化模型,进行数据转换并保存为STL文件。测量两组印模数据的三维差异,评估不同数字化印模方式之间的精度差异。结果 全冠预备体模型的口内数字化印模和口外数字化印模比较,各观测点间的精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冠预备体印模使用口内扫描仪与口外扫描仪形成的数字化印模具有一致性,提示了影响口内扫描精度的个体差异和总体局限性因素,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数字化印模精度给出一个基础性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双侧唇腭裂新生儿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和硅橡胶制取灌注的超硬石膏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方法: 收集19例双侧唇腭裂新生儿病例,分别制取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和硅橡胶取模超硬石膏灌注模型,对上颌牙槽骨长度、上颌牙槽骨宽度、腭裂宽度及上颌中线偏斜量等指标进行测量。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种方法上颌牙槽骨长度、上颌牙槽骨宽度、腭裂宽度及上颌中线偏斜量3次测量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种方法的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双侧唇腭裂新生儿口内扫描获取的数字化模型与硅橡胶取模超硬石膏灌注获取的石膏模型各测量项目之间无显著差异。口内数字化扫描操作过程简便,可以提高诊疗效率,新生儿承受痛苦少,风险小,可广泛用于唇腭裂患儿的研究、诊断分析及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以修复为导向的上前牙美学区数字化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技术。方法通过口内数字化光学扫描印模,结合CBCT扫描,CAD/CAM技术虚拟植入种植体、设计个性化钛基台穿龈形态及临时修复体,并生成种植手术导板及临时牙,辅助完成微创手术。结果本技术达到拔牙后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效果。即刻修复临时牙冠能够在病人第二次就诊手术后即刻完成,最终实现保存软组织轮廓的美学种植修复。结论种植应用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以往工作流程,使美学种植修复更加简单、高效、精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全上颌口内数字化印模的准确度。方法 用口内扫描仪获得28名志愿者的上颌数字化印模,同时制取传统印模并灌注石膏模型,将台式激光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获得的3D图像作为参照模型。利用Geomagic Qualify 1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应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腭部软组织与全牙列数字化印模的准确度是否有显著差异。ANOVA和LSD检验分析不同牙列宽度或腭穹窿高度分组间数字化印模的准确度差异。结果 软组织数字化印模正确度为(131.70±35.50)μm,精密度为(54.51±10.87)μm;全牙列数字化印模正确度为(77.95±13.86)μm,精密度为(58.88±11.51)μm。腭穹窿高度对腭部软组织数字化印模的准确度无明显影响(P>0.05),而牙列宽度对全牙列数字化印模的精密度有影响(P=0.02)。结论 口内扫描用于获取全上颌数字化印模是可行的。全上颌数字化印模能否满足临床要求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数字化模型三维配准方法,观察模型表面特点及扫描方法对口内直接扫描精度的影响.方法:对石膏和树脂材质的上下颌牙列模型分别以仓式扫描仪和口内扫描仪进行6次重复扫描,验证扫描仪的精确度.然后以仓式扫描仪获得的数字化模型为参考模型,口内扫描仪采用3种不同扫描方法获取的数字化模型为配准模型,通过三维配准技术,对比二者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评价咬合接触面积及咬合接触点的分布,分析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扫描牙列模型颊侧部分获取数字化咬合记录的可靠性。方法    使用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TRIOS、CS3600、CEREC Omnicam)分别扫描10副上下颌牙列模型后,通过扫描颊侧部分获得具有牙尖交错位三维空间位置关系的上下颌牙列数字化模型,以口外扫描仓获得的数字化模型为对照组,应用逆向工程软件的偏差分析功能显示下颌牙列模型上的咬合接触图像,测量上下颌间的咬合接触面积、咬合接触点的分布,并运用SAS统计学软件比较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的咬合关系精确度。结果 全牙列咬合接触面积:TRIOS组为(15.160 ± 8.145)mm2,CEREC组为(13.153 ± 5.080)mm2,CS3600组为(27.509 ± 20.847)mm2,对照组为(23.194 ± 18.194)mm2;3个口内扫描仪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S3600组分别与TRIOS组和CERE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TRIOS组与CEREC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咬合接触面积分布统计图显示,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所得的面积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咬合接触面积磨牙区>前磨牙区>前牙区。咬合接触点分布统计图显示,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全牙列咬合接触点分布呈左右对称,接触点数少于对照组;位于中央窝和边缘嵴处的接触点在口内扫描仪与对照组之间出现的重复率较高。结论    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通过颊侧扫描记录上下颌位置关系,得到数字化咬合记录。在全牙列咬合接触面积方面,3个口内扫描仪均与口外扫描仓无明显差异;咬合接触面积的主要差异在于磨牙区,TRIOS和CEREC Omnicam 相比CS3600的磨牙区咬合接触面积更接近口外扫描仓。咬合接触点位于中央窝和边缘嵴处记录的准确性要高于颊舌尖斜面。  相似文献   

17.
包旭东  岳林 《口腔医学》2022,42(9):769-773
牙体缺损修复中,通过口内扫描获取数字化印模的技术以其简单、舒适、快捷的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数字化印模的精度(包括正确度和精密度),是影响修复体密合性和修复最终成败的关键。各种口内扫描设备扫描原理不同,扫描精度有所不同。另外,临床操作中采取的扫描方案、预备体质量和口腔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扫描精度。了解口内扫描原理和扫描精度相关影响因素,在临床操作中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以提高扫描精度,最终提高牙体缺损数字化修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应用口内扫描仪采集数字化牙颌模型与硅橡胶石膏模型测量之间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口腔正畸科门诊初诊患者共30例,分别制取上下颌硅橡胶印模并灌制成超硬石膏模型;并用口内扫描仪(Trios,3Shape,丹麦)获取数字化模型并记录上下颌口内扫描时间.对口内数字化模型和石膏模型的牙齿宽度,牙弓长度、宽度,Spee's曲度进行测量,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各测量项目在两种模型测量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上下颌扫描时间、上下颌拥挤度的差异;重复测量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两种模型上测量包含第一磨牙以前所有牙齿宽度,牙弓长度、宽度,Spee's曲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重复测量ICC大于0.90.口内扫描时间上颌(411.9±162.2)s明显大于下颌(290.8±94.9)s,(P<0.001).结论 口内扫描获取的数字化模型与传统石膏模型测量之间无明显差异,有望在今后替代石膏模型.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印模是指使用口内扫描仪在患者口内无需直接接触即获取组织图像,并合成三维牙列影像的印模技术。数字化印模于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近年来开始受到关注,但其印模精度尚不明确,尤其是多颗种植体的数字化印模精度。本文详细介绍数字化印模的原理、在种植修复不同类型牙列缺损或缺失情况下的精度以及影响精度的相关因素,以期为数字化印模在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医师主导下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制作用于治疗轻度复发病例,评价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牙齿移动精确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简单牙列不齐的轻度复发病例10例,口内扫描获得牙列信息后应用正畸分析软件进行排牙设计并导出各阶段步骤模型数据用于3D打印和压制无托槽矫治器;通过测量隐形矫治后口扫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