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该实验研究了45例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溶血性细菌的类型,12种不同细菌被鉴定,分属于5个属(放线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普氏菌及放线杆菌属)。9株溶血性细菌被分离,包括:齿垢普氏菌4株,内氏放线菌基因Ⅱ型2株,产黑色素普氏菌1株,星形链球菌1株,内氏放线菌基因Ⅰ型1株。加入链霉蛋白酶干血平板内,则抑制所有溶血性细菌分离株的溶血性,提示每一种细菌的溶血素皆属蛋白质样物质。除了星形链球菌外,溶血素的产生受局部环境铁离子浓度的调节,外  相似文献   

2.
口臭研究模型的建立及其对口腔致臭菌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个可模拟口臭代谢过程的唾液沉淀物系统,同时分析几种细菌对口臭产生的影响,为致臭菌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0名牙周健康个体的刺激性全唾液10份。调整离心全唾液的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比例,建立口臭研究模型,在37 ℃兼性厌氧条件下孵育使其产生臭味,7 h内每隔1 h分别用鼻闻法检测气相和液相的臭味指数,用Halimeter测量挥发性硫化合物(VSCs)水平,用玻璃电极测量pH值。在经过1 h孵育后的口臭模型内,分别加入可疑致臭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菌悬液以及作为对照的非致臭菌(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悬液和蒸馏水,继续在37 ℃兼性厌氧条件下孵育,在余下的6 h内每隔1 h测量1次各组的臭味指数、VSCs水平及pH值。结果调整离心全唾液比例后的口臭模型能模拟口臭代谢过程,产生明显的臭味。在孵育1 h后的口臭模型内,加入可疑致臭菌菌悬液后,臭味产生相对于伴放线放线杆菌组和蒸馏水组高,牙龈卟啉单胞菌组相对显著。结论孵育离心全唾液为研究口臭产生的有用模型。通过改变致臭细菌的数目来改变微生物负载,对细菌代谢的活性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臭味的形成,可以此来确定致臭菌。  相似文献   

3.
五种细菌致人工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目前认为与龋病发生关系密切的五种牙菌斑分离菌,包括变形链球菌、血液链球菌、唾液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干酪乳杆菌,采用体外实验方法,研究这些细菌致人互龋的能力。结果表明这五种细菌都可以造成釉质脱矿,产生龋样损害。这些人互龋与自然龋病理改变相似,在镜下由表及里也分为表层、表层下和损害主体三层。损害主体特点是:破坏在表层下呈水平状扩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模拟口腔条件下研究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的动态关系。方法 选用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和嗜酸乳杆菌8种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按分组接种于模拟口腔的改良恒化器中 ,连续培养 1、2 4、4 8和 96h ,活菌革兰荧光染色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测量羟基磷灰石圆片表面生物膜厚度 ,连续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 随时间变化各组生物膜厚度均显著增加 (P <0 0 0 1) ;同一时间点血链球菌生物膜明显厚于伴放线放线杆菌 ,8种菌明显比血链球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形成的生物膜厚。三维重建显示 ,G-牙周致病菌主要分布于G 致龋菌菌团中或膜表层。结论 人工菌斑生物膜中G 致龋菌首先定植 ,G -牙周致病菌的量和比例随时间增加 ;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的生态平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质子通透性与变形链球菌耐酸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形链球菌 (以下简称变链菌 )是公认的龋病致病菌 ,其致龋性除与其对牙面的粘附能力和产酸性有关外 ,还与其耐酸性密切相关。对致龋菌而言 ,耐酸性 (acidtolerance/acidu rance)是指细菌能在低 pH值环境中生长和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的性能。致龋菌均能产酸 ,但并非所有能产酸的细菌均能致龋 ,因为随着菌斑pH值的降低 ,一些细菌失去产酸能力 ,在临界 pH值时 ,只有少数耐酸的细菌如变链菌和乳杆菌能生长[1] 。变链菌是菌斑中最耐酸的细菌之一 ,其各遗传种在pH值低至 4 .0时仍能代谢蔗糖产酸[2 ,3] ,而其它很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高龋和无龋幼儿菌斑致龋菌的检出率,分析不同致龋菌检出情况与dmft的关系.方法 调查818名广州城、郊3~4岁儿童患龋情况,根据结果抽取3~4岁高龋和无龋儿童各40名,采集乳磨牙颊面菌斑,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形态学和生化实验的方法进行细菌鉴定.结果 高龋组幼儿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乳杆菌的检出率分别是95.0%、32.5%和45.0%,均显著高于无龋组儿童三种细菌的检出率(P<0.05).高龋组儿童中,同时检出三种致龋菌的儿童的dmft为13.22±3.49,显著高于只检出一种或两种致龋菌的儿童(P<0.05).结论 高龋儿童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乳杆菌检出率高于无龋儿童,菌斑致龋菌的种类越多,造成儿童口腔中具有更多龋齿的危险性也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人工合成抗菌肽(十肽)对口腔常见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菌的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及液体稀释法体外评价十肽对变异链球菌、表兄链球菌、嗜酸乳杆菌、血链球菌、格氏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具核梭杆菌、伴放线嗜血杆菌及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抑菌性能,并测定十肽对变异链球菌的时间-杀菌曲线。结果 十肽对所选实验菌株均表现出不同的抑菌性能,对主要致龋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62.5~125 μg·mL-1,而对主要牙周致病菌的MIC值为250~1 000 μg·mL-1,其中,十肽对龋病主要致病菌变异链球菌有较强抑菌作用。时间-杀菌曲线结果显示,十肽作用20 min后开始杀菌,30 min之后可完全杀灭细菌,且在24 h之内无细菌生长。结论 新型人工合成抗菌肽十肽对口腔常见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菌具有抑菌性能,其中对致龋变异链球菌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深龋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结果物种注释时比对不同数据库的差异。方法:收集青少年第一恒磨牙深龋样本共16份,提取DNA后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分别比对NCBI nr数据库及HOMD数据库,分析应用不同数据库时深龋微生物组成的差异性。结果:深龋微生物在纲分类水平上,两种数据库中相对丰度位于前10微生物均为放线菌纲、芽孢杆菌纲、拟杆菌纲、红蝽菌纲、Negativicutes纲、梭杆菌纲、梭菌纲、β-变形菌纲、黄杆菌纲和互养菌纲。在属分类水平上,两种数据库中相对丰度位于前10微生物均为乳杆菌属、放线菌属、欧氏菌属、普氏菌属、丙酸杆菌属、链球菌属、月形单胞菌属、棒杆菌属、纤毛菌属和类斯氏菌属。物种比例水平在两数据库中得到的数值有微小差异,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龋样本宏基因组数据分别于NCBI nr和HOMD数据库注释后,微生物数量及结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低龄儿童龋(ECC)是一种早期累及幼儿上颌乳前牙的严重龋损,预防其发生发展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龋病预防的重要工作。致龋菌在ECC发生中起主要作用,其中变异链球菌是ECC重要的致病菌,研究主要集中在该类微生物的定植、传播和基因型;放线菌和乳杆菌是ECC儿童口腔的优势菌群,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双歧杆菌在儿童口腔的定植...  相似文献   

10.
有龋和无龋人牙菌斑菌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无龋和有龋的儿童,青年,中老年人牙菌斑菌丛进行了分析,发现牙菌斑中大部分细菌不随年龄变化而更迭,但放线菌随年龄增加而增多,乳杆菌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尽管年龄不同,但有龋组中变链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均明显高于无龋组。奈瑟氏菌,血链菌,轻链菌,韦永氏菌和放线菌在有龋和无龋组中无明显差异,但奈瑟氏菌的属内构成比在有龋和无龋组中却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