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多用途弓在压低上颌前牙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牙列排齐后仍表现为前牙Ⅲ°深覆的成年患者20例,随机分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组和多用途弓组进行上颌前牙压低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上颌前牙区牙周组织检查,测量项目包括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中切牙的矢状向和垂直向变化、前牙覆改变、上颌中切牙临床冠改变、上颌切牙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变化等。利用PASW statistics18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组治疗前、后U1-SN、U6-SN和U6-PP距无显著变化(P>0.05);前牙覆、U1-Stm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1);上颌切牙牙周探诊深度增加(P<0.05),角化龈宽度减小(P<0.01),有统计学差异。多用途弓组在U1-SN、U6-SN、OP-SN、PLI2的改变上与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组有所不同(P<0.05);在牙周组织改变方面2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前牙压低量、唇齿关系改善、治疗时间上优于多用途弓,在牙周组织改变方面2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种植体支抗和J钩治疗露龈微笑的临床疗效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和比较露龈微笑的正畸治疗方法中种植体支抗和J钩的治疗效果和优缺点.方法:选择9 名露龈微笑患者(年龄20~26 岁,),均表现为上颌前部牙槽骨发育过度,其中5 名患者采用微型自攻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前牙,4 名患者采用J钩压低上前牙.6 个月后,比较2 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以及患者微笑和侧貌的改变.结果:用微型自攻钛钉种植体支抗的患者,PP-U1、上切牙压低量、微笑线与龈缘距及与U1 切缘距、覆(牙合)、UL-EP等减小量均大于使用J钩的患者(P<0.01),而∠U1-SN、PTV-U1、覆盖等增大量均小于使用J钩的患者(P<0.01).结论:微型自攻钛钉种植体能够作为稳定的骨性正畸支抗,其压低上前牙、改善覆(牙合)和露龈微笑的作用优于传统正畸J钩,且具有操作灵活简单,不依赖患者合作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助攻型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切牙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切牙、改善前牙深覆及龈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一例因上齿槽发育过度导致前牙深覆及龈笑的青年女性患者,将两枚微型助攻钛钉种植体分别植入患者上颌两侧中切牙和侧切牙根尖上方的牙槽骨内,以链状橡皮连接种植钉与上颌弓丝使上切牙压低,每侧50克力,每月复诊一次,疗程为4个月,治疗前后均拍摄X线投影测量片进行分析。结果:U1-PP距减小,前牙深覆从Ⅱ。减少到Ⅰ。;龈笑改善。结论:微钛钉种植体可以作为有效的正畸支抗压低上切牙。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观察微种植支抗钉加镍钛拉簧压低伸长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0例上颌第一磨牙伸长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病例对照试验.其中30例应用微种植支抗钉加镍钛拉簧压低作为观察组,另外30例应用正畸片段弓压低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平均压低时间、平均压入深度及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压低时间短,平均压入深度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微疼痛比率高于对照组,而中等疼痛以及剧烈疼痛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种植支抗钉加镍钛拉簧压低伸长磨牙比正畸片段弓压低磨牙疗程短、痛苦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种植支抗和摇椅弓在矫治成人安氏Ⅱ2错牙合中压低上前牙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种植支抗压低上前牙,另一组使用摇椅弓压低上前牙。头影测量描记上切牙及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变化。结果:在打开前牙咬合,压低上颌前牙阶段种植支抗组平均时间7.2周,摇椅弓组平均时间12.8周,种植支抗组的疗程短于摇椅弓组。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覆盖,覆牙合,U1-PP,U1-SN,U1-Stms有显著性变化。相比摇椅弓组,种植支抗组测量指标变化更为明显的是U1-PP(P<0.01)和U1-Stms(P<0.01),覆盖(P<0.05)和U1-SN(P<0.05)也显著性减少。而U6-PP,U6-S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种植支抗与摇椅弓在矫治成人安氏Ⅱ2错牙合中压低上前牙均有明显的效果,但种植支抗组在压低上前牙、改善唇齿关系及缩短疗程方面优于摇椅弓组。  相似文献   

6.
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前牙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前牙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压低上前牙的有效性。方法选择6例高角或高角倾向伴前牙Ⅲ°深覆,上颌前部牙槽发育过度,上唇与上前牙关系严重不调的患者,平均年龄24.4±1.4岁,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在两侧上侧切牙牙根和尖牙牙根间牙槽骨唇侧植入,每侧以50克的牵引力压低上前牙。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包括6-PP距的改变量、上中切牙压低量和转矩改变量。结果6-PP距的变化均值为0.27±0.05mm,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中切牙平均压低6.12±0.16mm,临床牙冠平均缩短0.66±0.05mm。治疗过程中微型种植体无松动和脱落。结论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压低上前牙,操作简单,异物感不明显,上前牙明显压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J钩高位牵引时牵引钩高度变化对切牙牙周膜应力和初始位移的影响,探讨J钩牵引过程中的力学机制,为临床正畸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建立上颌牙齿及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牵引钩高度分2、4、6、8、10、12 mm 6种高度;于牵引钩顶端加载与矢状面颊向30°及与牙合平面向上30°,力大小为1.5 N;描绘出上颌切牙牙周膜应力图和初始位移图。结果当牵引钩高度增加时,中切牙最大主压应力变大,牵引钩高度小于4 mm时表现为舌倾压低,牵引钩高度大于8mm时表现为唇倾压低;侧切牙最大主压应力值先变小后增大,在牵引钩高度为4 mm时最小、12 mm时最大,舌倾伸长趋势增加。结论 J钩高位牵引时随着牵引钩高度增加,中切牙从舌倾压低变为唇倾压低;侧切牙舌倾伸长趋势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钛种植支抗钉用于改善患者露龈笑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例露龈笑患者(微笑时露龈高度大于3 mm),两侧上颌侧切牙和尖牙之间的根方植入微钛种植支抗钉,植入后即刻加力,在上颌侧切牙与尖牙间弓丝上加牵引钩,微钛种植支抗钉与牵引钩之间用弹性牵引固垂直牵引,每例以0.49 N力压低上前牙.观察患者露龈笑的改善程度和种植支抗钉的稳定性.结果 20例患者治疗前后微笑时露龈高度度平均减少3.06 mm.治疗中微钛钉种植体支抗的稳定率为80%.中切牙牙冠变短(0.75±0.68) mm,侧切牙牙冠变短(0.52 ±0.23) mm,尖牙牙冠变短(0.55土0.28)mm,治疗前后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牙冠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钛种植支抗钉可有效地改善露龈笑问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前牙改善露龈笑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例深覆牙合,露龈笑病例,男4例,女6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位于12,22远中根尖处颌骨内,种植直径1.5mm,长9mm微螺钉,在方丝12,22远中置游离拉钩,向微螺钉种植体做弹性牵引,每侧70g力,持续牵引5个月。通过治疗前后头颅定位片测量数据,U1-PP,U1-SN,U6-PP,U6-SN,上唇长度ULL,上唇突度ULP,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U1-PP,U1-SN显著减小,U6-PP,U6-SN增大,上唇长度ULL增大,上唇突度ULP减小。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是压低上前牙改善露龈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技术-三段弓技术与微螺钉支抗滑动技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牙齿以及骨骼的效应差异。方法:对三段弓技术组的18例患者以及微螺钉支抗组的19例患者均进行切牙的内收和压低,分析测量所有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评估两种技术的差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对两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的移位和相对骨骼改变进行分析。同时在根尖周X光片上对牙根吸收进行测量。结果:U1-SN(P〈0.05),覆盖、覆、PP-U1、U1水平移动(P〈0.01),UL-U1(P〈0.05),在三段弓组和微螺钉支抗组均有明显减小。然而,在三段弓组,U6角度(P〈0.01),MP-SN、PP-U6(P〈0.05)和U6水平移动(P〈0.05),与微螺钉组相比均有显著增加。两组的治疗周期及牙根吸收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反Spee曲线弓丝的微螺钉支抗滑动技术,被证明是有效地的内收并压低上颌前牙的口内支抗增强装置。与三段弓技术相比,微螺钉技术在水平(前后向)或垂直方向均未见支抗丧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前方牵引治疗患者的纵向研究,探讨唇腭裂患者前方牵引治疗的稳定性.方法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下颌不能后退至切牙对刃、凹面型;骨龄显示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的患者18例,平均年龄(9.63±1.24)岁.进行前方牵引治疗,建立前牙正常覆盖关系,治疗时间平均(1.07±0.23)年.12名患者于(2.71±0.77)年之内完成了随访,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前方牵引治疗后及治疗完成2年后进行头颅侧位X线片检查,手工描图并进行9项角度和15项线距测量.不同时点的(牙合)颌面特征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影响前牙覆盖的因素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前方牵引治疗后,经过平均(2.71±0.77)年的随访,NA-PA减小了2.92°±3.52°(P<0.05)、OJ减小了(2.83±3.83) mm(P<0.05);L1-TL、B-TL、Po-TL、分别增加了(1.38±4.22) mm,(1.29±4.85) mm,(1.79±5.18) 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随访期间前面高N-ME、前下面高ANS-Me及后面高S-Go分别增加了(5.33±3.11) mm(P<0.01)、(5.42±2.61)mm(P<0.01)和(5.25±3.79) mm(P<0.01);治疗结束两年后患者SNA、ANB、NA-PA、U1-Sn、Y轴角、下颌平面角仍较治疗前增加;L1-MP及OP-SN、UL-U1保持较治疗前减小水平;U1-TL、A-TL、OJ与治疗前相比分别增加了5.38±2.79(P<0.01)、3.13±1.60(P<0.01)、4.78±2.96(P<0.01);而L1-TL、B-TL、PO-TL、UL-EL在治疗后的随访期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以随访时前牙覆盖的复发量(T2-T1)为因变量对前方牵引治疗前及治疗后变化量的(牙合)颌面形态测量值做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OJ(T2-T1)=20.43-1.172OJT1-T0—0.548 L1-T1T1-T0—0.229U6-PPT1-T0 (R2=0.969).结论 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前方牵引治疗后的复发主要来自下颌的继续生长,前方牵引产生的上颌变化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口外弓或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种植支抗组)或口外弓支抗(口外支抗组)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治,每组10例,采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指标分析。结果矫治后2组上颌基骨位置没有明显变化,下颌均略微前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前移(1.91±0.69)mm,口外支抗组为(2.38±1.0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0.70±0.71)mm,口外支抗组上颌磨牙伸长(0.88±0.7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种植支抗组下面高减少(1.13±0.93)mm,口外支抗组增加(0.37±1.93)mm(P<0.05);口外支抗组下颌平面角增加(2.18±1.74)°,种植支抗组减小(1.51±2.76)°(P<0.01),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后带来了下颌向前向上旋转的改变。两组上颌中切牙都得到内收,并均有压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支抗或传统口外弓支抗均可取得良好的支抗效果,内收上颌前牙,改善磨牙咬合关系,种植支抗在磨牙垂直向控制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微螺钉种植体和口外弓增强支抗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和口外弓增强磨牙支抗的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前突的患者32例,随机分为种植支抗组和口外弓组,每组16例。种植支抗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口外弓组采用口外弓支抗。记录并比较两组正畸疗程的差异。矫治前后均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前牙覆盖、SNA角、U1-SN角、U1-NA距、U6-Ptm距5项头影测量参数的变化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种植支抗组的正畸疗程平均为(20.06±2.02)个月,口外弓组平均为(22.17±1.76)个月,种植支抗组较口外弓组疗程缩短,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8,P=0.004)。种植支抗组前牙覆盖的改善大于口外弓组(P=0.020),上颌中切牙倾斜度和突度的改善显著大于口外弓组(P〈0.01),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显著小于口外弓组(P=0.000),两组间上颌基骨的位置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85)。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比口外弓支抗能更好地保护磨牙支抗,缩短正畸疗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垂直支持矫治器(VHA)对高角患者牙、颌、面结构垂直向位置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角病例(MP—SNI〉40。)40名,随机分为两组,均使用MBT直丝弓矫治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其中治疗组20名使用VHA,对照组20名不使用VHA,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矫治方案治疗前后牙、颌、面垂直方向的变化。结果:治疗组MP—SN角、ANS—Me距、N—Me距、L6-MP距、U6-PP距和ANS—Me/N—Me(%)治疗前后的差值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其他测量值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直支持矫治器在控制高角患者面部垂直向生长方面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定量评估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对下前牙区牙周状况及下前牙去代偿的影响。方法: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2009年12月—2011年10月就诊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下前牙区牙槽骨菲薄且有正颌手术适应证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将其中9例接受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头颅定位侧位片分别评价不同治疗阶段下前牙区牙周状况及下前牙去代偿的效果。采用SAS 8.02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术前正畸结束、治疗结束下前牙牙根长度及舌侧牙槽骨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正畸阶段,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及下前牙倾斜角度显著增加(P〈0.01),术后正畸阶段,两者均未见改变(P〉0.05)。下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在术前正畸阶段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正畸阶段,唇、舌侧牙槽骨高度保持稳定(P〉0.05)。结论: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的骨性Ⅲ类成人患者,下前牙去代偿完全,下前牙区牙周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Tip-Edge I期矫治技术对治疗非拔牙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进行矫治,并对矫治机理进行探讨。方法:临床筛选病例12例。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模型测量。治疗前后相关头影测量项目测量值输入计算机,用SAS软件包对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Tip-Edge I期矫治结束后,上颌切牙倾斜(U1-SN,U1-Apog)明显减小,而下颌切牙的倾斜明显增加(P〈0.01)覆牙合超[牙合]显著减小。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1.5 mm,远中直立3.5°,有显著性差别。模型测量分析表明上颌尖牙间宽度和磨牙宽度显著增加。下颌尖牙间的宽度无显著变化。下颌磨牙宽度显著增加。结论:利用Tip-Edge I期技术能够非拔牙矫治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对处于生长发育期具有良好生长型(水平生长型)和生长潜力的患者较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抛光处理方法对烤瓷表面粘结的托槽去除后,瓷表面抛光后粗糙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方法粘结托槽:A组(氢氟酸+陶瓷偶联剂+釉质粘结剂);B组(氢氟酸+釉质粘结剂);C组(陶瓷偶联剂+釉质粘结剂)。烤瓷片表面不同方法粘结托槽经剪切去除后,测定瓷面采用不同步骤抛光处理前后及对照组的瓷片表面粗糙度值。结果:抛光前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小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抛光过程中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抛光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抛光后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都达到了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机械打磨、氢氟酸、陶瓷偶联剂对瓷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依次递减,抛光套装依序抛光对降低表面粗糙度行之有效,抛光后能使托槽去除后瓷表面粗糙度达到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非拔牙矫治与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后,青少年安氏Ⅱ1错颅颌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已完成病例,非拔牙组105例,男62例,女43例;拔牙组92例,男52例,女40例。经头影测量分析,比较两组矫治前后以及组间颅颌面的改变情况。结果:非拔牙组矫治后∠SArGo、∠SNB、∠NGoMe、∠SN-OP、Go-Me/N-S比值以及∠L1-MeGo均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NB、∠NGoAr、∠U1-SN、∠U1-L1均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矫治后,∠SArGo、∠SN-OP、S-Go/N-Me及Go-Me/N-S比值、∠U1-L1均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GoAr、∠U1-SN及∠L1-GoMe均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U1-SN比拔牙组少减小了10.31°(P<0.05);非拔牙组∠L1-GoMe、∠SNB分别比拔牙组多增大了6.74°、1.73°(P<0.05);非拔牙组∠ANB比拔牙组多减小了1.12°(P<0.05)。结论:两种矫治方法均能改善安氏Ⅱ1错,同时均有利于上切牙内收。但与非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前牙内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7-2010年大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20例成人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测量术前和术后的头颅侧位片,对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10个线距、11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完成后,上、下唇突度分别平均减少2.83 mm和3.17 mm(P<0.05);上、下颌切牙分别平均内收7.10mm(P<0.01)和3.60mm(P<0.05);上唇厚度平均增加2.90mm(P<0.01);上、下唇相对于审美平面的距离分别平均减小1.30mm和3.22mm(P<0.01).ANB角(由上齿槽座点、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平均增加0.75°(P<0.05),Yaxis角(蝶鞍中心点至颏顶点连线与前颅底平面构成的角)平均增加1.53°(P<0.01);1-SN(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构成的角)、IMPA(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构成的角)、1-1(上、下中切牙长轴构成的角)和1-MP(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构成的角)分别平均减小18.61°、6.00°、24.76°和6.38°(P<0.01),而鼻唇角和唇颏角则分别增加了5.2°和8.35°(P<0.01).随着上、下颌切牙回收,上唇的突度和下唇的突度也随着发生变化(P<0.01).上唇厚度、鼻唇角随着上颌切牙的内收而有所增加(P<0.01).结论 上、下唇突度的变化与上、下颌切牙的内收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高位牵引头帽对高角患者垂直向控制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40例高角拔牙正畸患者(MP-SN角>40°),进行高位牵引,分为控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分析14项头影测量项目,以配对t检验分析每组治疗前后数据,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结果 控制组与对照组相比,14项头影测量项目治疗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组治疗后Y轴角、MP-SN角、MP-FH角及U6-PP距分别平均增加1.9°、1.5°、2.3°和1.1 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位牵引头帽不能为高角患者提供有效的垂直向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