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辅酶Q10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影响。方法选取体重200g左右健康Wistar大鼠4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N组)、牙周炎辅酶Q10治疗组(Q10组)及牙周炎对照组(P组),每组16只。N组正常食水;另外两组建立牙周病模型。成模后,Q10组大鼠连续给药12周,P组给同剂量生理盐水,每组动物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第4周、8周、12周末行双侧下颌第一磨牙牙周袋平均深度的检测,处死后测量双侧下颌第一磨牙牙槽骨垂直骨吸收总量,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给药前及给药后各观察时间点Q10组及P组大鼠牙周袋平均深度及牙槽骨垂直骨吸收总量均显著大于N组(P<0.01);且给药前Q10组及P组大鼠牙周袋平均深度及牙槽骨垂直骨吸收总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2周末P组的牙周袋平均深度及牙槽骨垂直吸收总量均明显大于Q10组(P<0.01)。结论辅酶Q10可以抑制和缓解实验性大鼠模型牙周炎,可能具有治疗和缓解牙周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4,TLR?4)抑制剂TAK?242对大鼠重度牙周炎骨质吸收的影响,为重度牙周炎寻找辅助治疗手段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8只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其中1组为正常对照组,另外2组以含有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ATCC33277的5?0丝线结扎大鼠双侧上颌磨牙行重度牙周炎建模,分为牙周炎组、TAK?242组;TAK?242组从丝线结扎第1天起,通过尾静脉隔天注射1次溶于DMSO的TAK?242(2 mg/kg),另外两组注射相同体质量比例的DMSO溶剂,连续8周;第8周末处死3组大鼠,获取大鼠上颌骨标本,采用micro?CT扫描后三维重建,测量特定位点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的距离评估骨丧失量,并对牙槽骨骨质相关参数和骨质微结构进行分析;组织学切片苏木精?伊(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病理改变;甲基绿染色观察牙槽骨吸收情况;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分布情况。结果Micro?CT定量分析显示:牙周炎组与TAK?242组牙槽骨吸收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牙周炎组相比,TAK?242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根吸收位点的骨丧失均显著减轻(P<0.001),骨密度(P<0.05)与骨体积/总体积分数(P<0.01)显著增高,骨小梁数目与骨小梁厚度(P<0.01)相对增多,骨小梁分离度(P<0.01)和骨小梁结构模式指数显著降低。牙周炎组骨质呈现疏松多孔的蜂窝状结构,骨小梁结构恶化,向杆状结构转变;TAK?242组骨质微结构改善,骨量改善,骨小梁分布相对更致密,骨小梁结构与对照组更相似。HE染色发现牙周炎组与TAK?242组牙周附着丧失与牙槽骨吸收较对照组显著;与牙周炎组相比,甲基绿染色表明TAK?242组骨吸收减轻,TRAP染色显示破骨细胞浸润减少(P<0.001)。结论TLR?4抑制剂TAK?242能缓解大鼠重度牙周炎骨吸收,改善其多孔、稀疏、排列紊乱的炎症性骨小梁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肾上腺素受体信号在磨牙异常咬合致大鼠髁突软骨下骨丢失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正畸分牙法建立磨牙异常咬合大鼠模型(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及实验组大鼠分别接受腹膜注射生理盐水(溶剂注射组)或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普萘洛尔注射组)。用Micro-CT检测各组大鼠髁突软骨下骨密度及骨小梁结构学参数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软骨下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软骨下骨肾上腺素受体表达。结果:4、8周实验组软骨下骨密度、骨体积分数及骨小梁厚度均较其对照组降低,但其骨小梁间隙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则较对照组增高(P<0.05);实验组大鼠髁突软骨下骨中Adrb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较其对照组增高(P<0.05),但Adrb1及Adrb3基因的表达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普萘洛尔注射可显著逆转实验组大鼠髁突软骨下骨丢失,其软骨下骨小梁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及间隙等参数均较溶剂注射实验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异常的咬合力可通过激活β2肾上腺素受体信号促进髁突软骨下骨骨丢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实验性牙槽骨吸收动物模型基础上,研究唑来磷酸局部应用对实验性牙槽骨吸收的影响,旨在找出一种效果理想的防治牙槽骨吸收的局部应用药物,为其局部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一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4组为实验组,分别为造模对照组、唑来磷酸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治疗组(0.8mg/mL,1.0mg/mL和1.2mg/mL);实验组均采用牙周翻瓣术建立牙槽骨吸收模型,治疗组在翻瓣局部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唑来磷酸药物。所有大鼠在给药21天后处死,取牙体牙周组织标本,进行X线片拍摄、常规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牙槽骨吸收程度明显低于造模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病理切片显示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破骨细胞数量均较造模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且骨小梁面积均优于造模对照组(P<0.05)。结论:唑来磷酸局部应用对牙周翻瓣术诱导的牙槽骨吸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雌激素缺乏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骨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雌激素缺乏及雌激素替代治疗(ERT),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Wistar雌性大鼠24只,随机分成三组,Ⅰ组假手术组(n=8)、Ⅱ组卵巢摘除(OVX)组(n=8),Ⅲ组OVX 雌激素给药组(n=8)。21天后,将大鼠一侧上颌第一磨牙的牙周结扎,60天后,处死动物,取材,测得双侧磨牙的骨吸收量。结果结扎侧Ⅱ组的骨吸收量显著高于Ⅰ、Ⅲ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ERT可能有效地防止雌激素缺乏状态下的牙槽骨吸收,但对于伴有菌斑刺激引起的牙周炎,ERT尚不能有效地阻止牙槽骨的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雷诺昔芬对骨质疏松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的防治作用.方法:选用3~4 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卵巢切除组(OVX)、雷诺昔芬治疗组(RAL)及雌激素治疗组(EST),每组8 只.采用卵巢切除术及钢丝结扎法建立骨质疏松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灌胃给药7 周后处死,通过体重、骨密度测量、血清生化检测及组织学观察对药效进行评价.结果: RAL 组大鼠骨密度值明显高于OVX 组,血清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水平下降,而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增加.股骨骨小梁排列整齐,皮质骨致密,与EST 组及SHAM 组比较无明显差别.OVX 组牙周炎牙槽骨吸收(0.33±0.02) mm2,明显大于RAL、EST 组及SHAM 组[(0.18±0.02) mm2、(0.19±0.02) mm2、(0.20±0.01) mm2](P<0.01).结论: 雷诺昔芬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质疏松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所致病理性牙槽骨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益肾清火"方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12个月龄SD大鼠,分为A、B、C、D共4组,每组各6只动物。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牙周炎造模组,C组为造模后灌服中药高剂量组,D组为造模后灌服中药等效剂量组。牙周炎造模成功后,A、B组动物灌喂生理盐水,C、D组动物灌喂中药3个月。方块截取各组动物牙槽骨,制作硬组织切片,行苦味酸-品红染色后,分析各组牙槽骨骨量、骨结构及骨转换参数的差异。采用SAS6.04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牙周炎大鼠灌服"益肾清火"方3个月后,与B组相比,C、D组类骨质形成明显增多,骨小梁密度较高、游离末端数少;A、B、C、D各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和结点末端比分别为:75.24±3.82/1.49±0.12、45.78±6.70/0.48±0.08、73.33±4.20/1.33±0.06和67.69±2.83/1.26±0.10。B组的2项参数均低于其余3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类骨质面积(变量经转换)分别为(88.44±7.52)μm2、(145.37±13.91)μm2、(211.10±22.96)μm2和(201.22±24.75)μm2。A组类骨质面积比其余3组低,而B组又低于C、D2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益肾清火"方有助于增加实验性牙周炎大鼠牙槽骨骨量,改善其骨质结构,促进骨的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和分析比格犬下颌骨牙槽骨缺损植入3D打印多孔钛支架后的成骨效果.方法 选取3只比格犬,拔除双侧下颌P1-M13个月,6侧下颌骨随机分为三组,A组(多孔钛支架),B组(多孔钛支架+覆盖Bio-Gide膜),C组(对照组).设计10 mm×5 mm的牙槽骨缺损,植入3D打印多孔钛支架3个月后处死比格犬获取组织标本,制作硬组织磨片并染色后进行骨组织分析,记录骨体积分数、骨表面积和骨体积的比值、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织标本及硬组织磨片可见支架内部大量新生骨组织形成,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均为B组>C组>A组,骨表面积和骨体积的比值为A组>C组>B组.A组、B组、C组测量值存在组间差异(P<0.05).结论 比格犬大面积牙槽骨缺损植入3D打印多孔钛支架后,可以精确稳定形成新生骨组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牙周炎的机制.方法:6周龄雄性SD大鼠30只,建立牙周炎模型,随机分为用药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15只.A组:云南白药治疗组;B组:牙周炎对照组,均于第2、4、6周处死.取上颌骨标本,测量探诊深度值、牙槽骨丧失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作切片光镜观察牙周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A组在灌药第4周和第6周时牙周探诊深度小于B组(P<0.05);在第6周时牙槽骨丧失少于B组(P<0.05)并且牙周膜纤维排列较B组整齐,牙槽嵴顶有新骨形成.结论:云南白药可减轻大鼠牙周组织炎症、抑制牙槽骨吸收并促进新骨形成,具有治疗牙周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评估镧盐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临床症状以及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健康SD大鼠68只,用外科缝线结扎左侧上颌第二磨牙(M2)颈部并予10%高糖水每日喂养,诱导形成大鼠牙周炎模型。结扎4周后随机选4只大鼠处死,取左侧上颌M2牙周组织块制作切片,观察牙周炎模型建立情况。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6只:生理盐水冲洗对照组(P组);氯己定冲洗组(P1组);镧盐冲洗组(P2组);镧盐喂养组(P3组)。每4周测量各组大鼠临床指标,与治疗前自身对照。治疗3个月后,处死各组大鼠并取左上颌M2牙周组织块制作标本,用体视镜观察并测量牙槽骨吸收情况。结果:治疗后P1、P2、P3组各临床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P组PD、TM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各组间比较P3组牙槽骨吸收值与面积值较P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0.12%复方氯己定、0.1 mmol/L镧盐水冲洗及0.01 mmol/L镧盐喂养对大鼠牙周炎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明显,镧盐喂养对缓解牙槽骨吸收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MicroCT对Sprague-Dawley(SD)雌性大鼠去除双侧卵巢三个月后的下颌骨和胫骨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分别从假手术对照(Sham)组和卵巢切除骨质疏松(OVX)组各取大鼠8只。将全部大鼠深度麻醉后处死。取一侧下颌骨和胫骨,去净软组织。行MicroCT检查、骨组织病理学研究。所得数据经SPSS13.0统计分析。结果:大鼠去除双侧卵巢3月后,经MicroCT检查发现,OVX组大鼠胫骨:骨小梁数目减少,排列稀疏,骨小梁断裂;骨小梁面积比和体积比、厚度和数目,骨矿含量和骨体积密度等均较Sham组显著降低,骨小梁分离度增加,P<0.05。OVX组大鼠下颌骨:骨组织体积比、骨小梁厚度和单位体积骨小梁数目,均比Sham组升高,骨小梁分离度较Sham组降低,P<0.05。与胫骨改变比较,结果完全相反。另外,大鼠下颌骨的三维骨矿含量和骨体积密度也升高,P<0.05。骨组织切片病理学观察:Sham组胫骨松质骨呈条索状,骨小梁相互连接成网;下颌骨松质骨较致密,呈板状。OVX组胫骨骨小梁变细,分离度增大,新生骨基质减少。磨牙下方松质骨骨髓腔增大,牙槽突新生骨基质减少。结论:SD雌性大鼠切除卵巢3月后,下颌骨与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源性甲状旁腺激素在实验性小鼠牙周炎牙槽骨吸收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大肠杆菌内毒素脂多糖牙龈局部注射法建立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模型,通过组织形态学、骨总胶原染色、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等方法,比较分析甲状旁腺激素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牙槽骨吸收的差异。结果和野生型小鼠相比,甲状旁腺激素基因敲除小鼠的牙周骨丧失值、牙槽骨内单位长度骨小梁破骨细胞数以及骨面上破骨细胞的总长度占骨面长度的百分比则明显增加,牙周单位面积骨量明显降低。结论内源性甲状旁腺激素在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雷奈酸锶对大鼠伴糖尿病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200 g左右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糖尿病大鼠对照组(D)、糖尿病大鼠雷奈酸锶灌胃组(D+Sr)、糖尿病牙周炎组(D+L)、糖尿病牙周炎雷奈酸锶灌胃组(D+L+Sr),给药4周后处死,收集样本检测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浓度,牙槽骨吸收量和RANKL、OPG表达情况.结果:各组间血清钙和磷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D+L+Sr组ALP浓度较D+L组高(P<0.05);颌骨三维重建后测得D+L+Sr组牙槽骨吸收量小于较D+L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RANKL/OPG比值D+L+Sr组小于D+L组.结论:雷奈酸锶可以通过OPG/RANKL途径调控牙槽骨的代谢,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从而减少糖尿病状态下牙周炎牙槽骨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与大鼠下颌骨钙、磷及羟脯氨酸含量以及牙槽骨骨量的关系.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脂肪乳剂组,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及生理盐1 mL/100 g体重灌胃,脂肪乳剂组予普通饮食加脂肪乳剂1 mL/100 g体重灌胃,两组均连续灌胃16周后取大鼠的下颌骨下颌支部分检测骨钙、磷及羟脯氨酸含量,取牙槽骨进行脱钙、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然后用骨形态计量学方法测量牙槽骨松质骨的骨量并计算牙槽骨的骨静态参数.结果:高脂饮食引起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明显降低;脂肪乳剂灌胃使大鼠下颌骨钙﹑磷及羟脯氨酸含量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牙槽骨骨小梁面积百分数(Tb.Ar)、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高脂乳剂灌胃可以造成大鼠下颌骨骨矿物质和骨有机质的丢失,但未能引起大鼠牙槽骨骨量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微型CT探讨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矫治力对牙槽骨骨小梁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0周龄SD雄性大鼠10只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施加0.196 N矫治力,近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分别于加力前、加力后第3、7、14 d对大鼠上颌牙槽骨骨小梁进行微型CT扫描,计算骨体积分数、骨表面积体积比、结构模型指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与大鼠下颌骨钙、磷及羟脯氨酸含量以及牙槽骨骨量的关系。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脂肪乳剂组,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及生理盐1mL/100g体重灌胃,脂肪乳剂组予普通饮食加脂肪乳剂1mL/100g体重灌胃,两组均连续灌胃16周后取大鼠的下颌骨下颌支部分检测骨钙、磷及羟脯氨酸含量,取牙槽骨进行脱钙、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然后用骨形态计量学方法测量牙槽骨松质骨的骨量并计算牙槽骨的骨静态参数。结果:高脂饮食引起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明显降低;脂肪乳剂灌胃使大鼠下颌骨钙?磷及羟脯氨酸含量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牙槽骨骨小梁面积百分数(Tb.Ar)、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高脂乳剂灌胃可以造成大鼠下颌骨骨矿物质和骨有机质的丢失,但未能引起大鼠牙槽骨骨量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验证小檗碱是否有助于治疗大鼠糖尿病伴发牙周炎。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即对照组(C组)、小檗碱组(B组)和糖尿病组(D组)。B组和D组采用高糖饮食+链脲佐菌素构建大鼠糖尿病模型;建模后第3天,B组给予小檗碱灌胃(300 mg/kg,1次/d),C组和D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监测B组小檗碱血药浓度动态变化和所有大鼠的体重及空腹血糖变化。第8周所有大鼠安乐死,Micro-CT扫描并三维重建左侧上颌骨,测量磨牙牙槽骨吸收值和颌骨微观骨形态学参数值;制备磨牙硬组织切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对破骨细胞进行计数;采集右侧第一、二磨牙龈下菌斑,行16S rDNA测序和菌群多样性分析;取游离龈(20 mg),ELISA法检测TNF-α和IL-1β的含量。结果:①血药浓度分别在给药后第1 h和3 h达到峰值。②C组体重不断增加,D组和B组则逐渐减轻;③血糖含量、炎症因子含量、破骨细胞数量、牙槽骨吸收值比较,C组B组>D组(P<0.05);骨小梁间隙则是D组>B组>C组(P<0.05);⑤龈下菌斑OTUs分析和Shannon多样性分析:C组>B组>D组(P<0.05);⑥主坐标分析:C组和B组无显著分界,但均与D组间具有显著分界;⑦龈下菌群结构:C组多样性良好;B组多样性降低;D组趋向单一化。结论:小檗碱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含量、炎症因子水平和破骨细胞数目,改变颌骨微观结构,并减少牙槽骨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不同矫治力作用下牙槽骨骨小梁显微结构变化情况,探索正畸过程中牙槽骨骨小梁结构变化规律,为正畸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择11周龄sD雄性大鼠22只,分别施加100g和30g矫治力,近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建立实验动物模型。2周后处死动物,获得上颌第一磨牙及其周围牙槽骨。使用Skyscan1172型Micro.CT扫描大鼠上颌牙槽骨骨小梁,计算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各项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施加矫治力2周后,轻力组、重力组牙槽骨骨体积分数(BV/TV)都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重力组牙槽骨骨小梁间隙(Tb.Sp)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但重力组和轻力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别。结论在正畸矫治力产生的压应力作用下,牙槽骨进行相应的改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去势时间大鼠牙槽骨微结构的改变,探讨去势时间对牙槽骨骨质疏松程度的影响。方法: 健康未孕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去势组(OVX)与假手术组(sham),每组各12只,分别在全麻下行双侧卵巢去势术与假手术。于术后3个月及6个月2个不同时间点分别处死每组大鼠各6只,取右侧上颌骨标本行Micro-CT扫描;观察去势3个月及6个月后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区牙槽骨微结构的改变。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icro-CT水平面、矢状面二维图像及三维重建均显示,去势3个月及6个月大鼠牙槽骨骨髓腔面积增加、骨小梁变细、部分发生断裂。骨结构参数分析显示,去势3个月及6个月后,大鼠牙槽骨骨密度(BMD)及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宽度(Tb.Th)均显著低于相应时间假手术大鼠(P<0.05);去势6个月组较3个月组大鼠牙槽骨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宽度(Tb.Th)显著降低(P<0.05)。去势3个月及6个月大鼠骨小梁数目(Tb.N)及骨小梁分离度(Tb.Sp)显著高于相应假手术组(P<0.05),且去势6个月组骨小梁数目(Tb.N)显著高于去势3个月组(P<0.05)。结论: 随着去势时间延长,大鼠牙槽骨骨量降低、骨小梁微结构破坏加剧,骨质疏松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