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背景:聚四氟乙烯棉片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和组织相容性,置入颅内不会导致严重排异反应,目前在微血管减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的:探讨颅神经Ⅶ、Ⅷ显微血管聚四氟乙烯棉片置入减压治疗面肌痉挛合并眩晕及耳鸣的疗效。方法:纳入10例第Ⅶ、Ⅷ脑神经压迫综合征患者,其中6例面肌痉挛合并耳鸣,2例面肌痉挛合并眩晕,2例面肌痉挛合并耳鸣及眩晕,均采用乙状窦后入路聚四氟乙烯棉片置入减压治疗,其中5例以圈套式置入,另5例以絮状式置入。随访观察棉片置入后的生物相容性及面部抽搐、耳鸣、眩晕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聚四氟乙烯棉片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和组织相容性,置入颅内未导致严重排异反应,未随时间的推移而吸收变形。棉片置入后,10例面部抽搐患者中,7例面部抽搐症状完全消失,3例症状减轻,置入后1周所有患者面部抽搐症状消失;伴有耳鸣症状8例患者中,5例患者自觉耳鸣消失,2例自觉耳鸣减轻2级,1例症状无改善;4例合并眩晕患者中,眩晕症状减轻2例,2例症状无改善。随访6-48个月,面部抽搐症状无复发;6例耳鸣症状消失,1例减轻,1例无改善;3例眩晕症状消失,1例无改善。表明聚四氟乙烯棉片置入减压治疗颅神经Ⅶ、Ⅷ显微血管压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王冰  田悦平  崔宁宁 《临床荟萃》2007,22(18):1344-1344
面肌痉挛为第7对颅神经支配的面部肌肉无痛性、不随意的阵发性抽搐,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其他异常表现。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面神经出脑干区的微血管压迫是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我们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结合Hosoya评分对面肌痉挛的血管压迫进行了量化评分研究。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  相似文献   

3.
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为第七对颅神经支配的面部肌肉无痛性、不随意的阵发性抽搐,多由单侧眼轮匝肌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面肌。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表现。少数病例(<2%)继发于桥小脑角肿瘤、血管畸形及脑干病变[1,2]。1976...  相似文献   

4.
颅神经共有12对,第一对连于大脑,第二对连于间脑,其余10对则自脑干进出。第5对颅神经就是三叉神经,它是混合神经,由较多的感觉部分和较少的运动部分组成。三叉神经在颅骨内分成三支,从不同的部位穿出颅骨。第一支称为眼支,管眼裂以上面部的感觉,第二支称为上颌支,管眼裂与口裂之间面部的感觉,第三支称为下颌支,管口裂以下面部的感觉。(如图所示)。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和典型的神经痛,其特征是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短暂而剧烈的闪电样疼痛,可反复发作。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相似文献   

5.
张文瑜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452-3452
病毒性脑炎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有,(1)血行感染,通过呼吸道或皮肤黏膜感染或被昆虫叮咬后,由血流流入.也可以通过面部静脉逆行入颅。(2)直接感染,穿透性外伤致邻近结构感染后蔓延入颅。(3)通过神经逆行感染。病毒性脑炎是脑实质受到侵犯.大多数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高热、抽搐、精神障碍致昏迷、呼吸衰竭。我科于2006年10月收治病毒性脑炎致呼吸骤停并昏迷25d患者1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我们近年收治非血管源性面肌痉挛3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女,18岁。以右侧面部肌肉间断抽搐10 a为主诉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0 a出现右面部肌肉抽搐,由右下眼睑开始并逐渐扩展至整个右面部。3 a来,右面部抽搐逐渐加重,查体:右侧颜面部频繁抽搐,先天性胸廓畸形。神经放射学检查:MRI显示枕骨畸形。入院诊断为右侧面肌痉挛,入院后局麻下行右侧面神经根探查术。术中见枕骨发育畸形,压迫面听神经根向脑干腹侧面移位,面听神经移至枕骨上缘,垫入Teflon棉。术后患者右侧面肌痉挛消失,出院前面肌抽搐消失,未出现并发症。随访6 a后,患者面肌抽搐消失。例2:女,19岁。于入院0.5 a前出现左面部肌肉抽搐,由左下眼睑开始并逐渐扩展至整个左面部。查体:左侧颜面部频  相似文献   

7.
颅面部畸形是胎儿常见的先天性结构异常,超声能在胎儿孕早期检出主要结构异常,特别是胎儿颅面部畸形。本文就早孕期超声检查胎儿颅面部畸形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颅面部疼痛是否可以是心肌缺血的唯一症状,以及由心脏起源的颅面部疼痛的发生率、分布情况和性别差异.方法 连续选取到我院急诊室就诊并已证实有心肌缺血的患者186例,评估是否存在颅面部疼痛.对存在颅面部疼痛的患者研究其疼痛位置、放射区域及疼痛的细节.结果 71例(38%)在心肌缺血时感觉到颅面部区域疼痛;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P=0.031).11例(6%)颅面部疼痛是心肌缺血过程中的唯一症状,其中3例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结论 颅面部疼痛可由心肌缺血引起,并且可以是心肌缺血的唯一症状,这一点必须在对牙痛和口面部疼痛的诊断时被考虑到.  相似文献   

9.
半面痉挛是不明原因引起的一侧面神经运动机能紊乱,临床上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为特点<'[1]>;面神经通路上出现病理刺激,而长期刺激导致神经鞘变形,神经轴突间动作电流发生短路,从而引起面部肌肉痉挛发生<'[2]>.  相似文献   

10.
Sturge-Weber综合征(简称SWS)又称脑面部血管瘤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神经皮肤发育异常。我们所见4例,有一定特点,结合文献对本病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病历摘要[例1]女,14岁。生后即见右面部发红,5岁时出现左上、下肢抽搐,此后发作变频繁,严重时伴意识障碍和尿失禁。右额、眼睑、面部和上唇有大  相似文献   

11.
向艳平  黄晓琳 《中国康复》2010,25(6):473-475
经颅磁刺激(TMS)是磁刺激所产生的磁场在脑内诱发出局部的感应电流,这种感应电流可以促使神经细胞去极化,从而起到神经刺激和神经调节作用的一种技术。重复的经颅磁刺激(rTMS)可以调节皮质的兴奋性。不同的刺激参数,  相似文献   

12.
针灸临床讲座(4)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叉神经是第V对颅神经,是一个含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的混合神经。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本症多发于40岁以上(75%-90%),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数为单侧性,仅少数为双侧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国人的寿命不断延长,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其发病人数也相应增多。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学“面痛”、“齿槽风”、“面游风”等范畴。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整体有效率较高.多数在95%~100%之间,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颅面血管瘤综合征又称斯-威氏综合征(SW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神经、皮肤及血管发育异常。我们所见3例,有一定临床表现及CT影像特点,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病例例1,女,18岁。生后见右面部发红,5岁时出现抽搐,发作逐渐频繁,严重时伴有意识障碍。体检见右额、眼睑和面部有大片暗红色血管痣,右眼结膜充血,眼底水肿,反应迟钝,行走步态不稳,余无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CT平扫显示右额顶枕叶见脑回样及条带状钙化,密度较高(CT值254HU),双侧脑室系统略扩大,脑沟及脑池扩大增宽,钙化附近颅板稍增厚(…  相似文献   

14.
以癫痫为首发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2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例1:男,60岁。9a前劳动时大叫一声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面部肌肉抽动,约5min清醒。以后发作性四肢抽搐,手足搐搦,走路不稳,时常跌倒。地区医院诊断为癫痫,口服苯妥英钠效果不佳。近1个月强直阵挛发作2次,既往无甲状腺手术史,家族中无癫痫史。查体:神志清,发育正常,智能检查未见异常。颅神经、运动系统及感觉系统检查正常,病理征阴性,双手指鼻试验欠稳准。化验检查:血清钙0.8g/L,血清磷2.41mmol/L,血清镁及肾功能正常,甲状旁腺激素(PTH)测定4.8pg/nl(8~72).  相似文献   

15.
三叉神经是第Ⅴ对颅神经 ,是一对含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的混合神经。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 ,又叫痛性抽搐。本症多发于成年及老年病人 ,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数为单侧性 ,仅少数为双侧性。1 病因与病理三叉神经痛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后者可因桥小脑角肿瘤、三叉神经根或半月节肿瘤、血管畸形、动脉瘤、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等病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明。近年来研究发现 ,神经节内有神经细胞消失、炎症浸润、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和脱髓鞘病变等。2 临床表现2 .1 发作情况 疼痛发作前常无预兆 ,为…  相似文献   

16.
以颅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鼻咽癌误诊13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颅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鼻咽癌 ,因缺乏原发癌症状及淋巴结肿大之征象 ,不易引起临床医师的警惕 ,常造成误诊。现将我院耳鼻喉科及神经内科近 10 a来遇到的 1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9例 ,女 4例 ,年龄 2 0~ 6 5岁 ,平均4 5 .3岁。误诊时间 15 d~ 2 a。误诊疾病 :三叉神经痛、多颅神经炎各 3例 ,血管性头痛、痛性眼肌麻痹各 2例 ,进行性延髓麻痹、多发性硬化、舌咽神经痛各 1例。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以颅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就诊。头痛 11例 ,眼眶和面部疼痛 4例 ,面部麻木 10例 ,舌麻木 3例 ,复视 10例 ,视…  相似文献   

17.
咽旁间隙巨大神经鞘瘤切除术术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切除巨大咽旁颅底沟通瘤颅外部分的方法。方法:采用颈侧切开入路,切除肿瘤的颅外部分,颅内部分由神经外科医师完成。结果:彻底切除肿瘤的颅外部分;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及面部畸形。结论:颈侧切开术虽然不能一期切除巨大颅底沟通肿瘤,但能充分暴露颈部重要血管、神经,并在术中加以保护,提高手术安全性、手术质量,利于病人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面部五切面法在早孕期胎儿颅面部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行早孕期超声检查的孕妇9183例,所有孕妇均于孕11~13+6周行超声检查,应用颅面部五切面法观察胎儿颅面部形态、结构等,并对分娩后新生儿及引产后胎儿进行随访。 结果9183例孕妇均可获得满意的颅面部五切面,最终诊断颅面部异常52例,孕11~13+6周检出42例(80.7%,42/52),其中无叶全前脑15例(喙鼻9例,独眼4例),唇腭裂畸形5例,露脑畸形12例,无脑儿4例,脑膜脑膨出3例,开放性脊柱裂3例,42例均经引产后尸解或临床随访证实胎儿颅面部异常。10例早孕期未检出,于孕中期超声检查检出,包括小眼畸形2例,小耳畸形3例,单纯唇裂畸形3例,面裂畸形1例,鼻翼部分缺损1例。 结论胎儿颅面部五切面法能较全面评价胎儿颅脑及颜面部,是早孕期筛查胎儿颅面部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传统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何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和肌肉工作效率。经颅神经刺激技术可以训练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也有利于受试者运动能力的提升。经颅神经刺激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很大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种非损伤的脑刺激技术就已经被相关科研人员所熟知。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神经刺激技术中的一种,它通过特殊的神经刺激器在大脑头皮的特定区域施加一定强度的电流刺激,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近年来,经颅直流电刺激以无创、安全和经济的突出优点,在脑损伤修复、神经疾病治疗、认知与情绪调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发展应  相似文献   

20.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皮肤病。头面部感染疱疹病毒后,进入皮肤感觉神经未梢,沿三叉神经的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以一种潜伏的形式长期存在于颅神经的感觉神经元,在免疫力低下、感冒、疲劳等诱因作用下发病。因病变发生在三叉神经易留下后遗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