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背景:局部软组织条件不好的难治性骨缺损修复是临床的重大难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带血供肌瓣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修复骨缺损成骨过程中骨骼肌的变化。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对象: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清洁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1.5~2.5kg,雌雄不拘。方法:实验于2000-01/2002-08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取10只兔,制作兔桡骨下段15mm骨缺损,将指深屈肌肌瓣去神经后,转位至缺损区,将纤维蛋白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物植入肌瓣中。分别于1,2,4,6,8周麻醉状态下各处死4只兔,进行骨缺损区肌瓣大体观察、组织学、原位末端标记及超微结构观察。主要观察指标:兔桡骨缺损区肌瓣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结果及超微结构。结果:2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桡骨缺损区肌瓣大体观察结果:骨骼肌逐渐发生萎缩,8周时肌纤维几乎完全消失,新生骨组织呈条索状桥接两断端。②兔桡骨缺损区肌瓣组织学检查结果:组织学显示骨骼肌萎缩的同时,部分细胞核出现崩解,并有凋亡小体出现。③兔桡骨缺损区肌瓣细胞凋亡情况: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萎缩的骨骼肌纤维内大量显色阳性的细胞核或核碎片。④兔桡骨缺损区肌瓣超微结构:骨骼肌肌丝随时间延长逐渐消失,细胞核出现染色质边集、固缩、碎裂,呈典型的凋亡改变。结论:带血供肌瓣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骨缺损成骨过程中,肌纤维逐渐发生萎缩、凋亡,最终被骨组织所替代。  相似文献   

2.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生物学和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在电生理、组织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0-01/ 2005-01的文章,检索词为“denervation,denervation muscle,denervation muscle atrophy,denervated muscle,nerve injury,denervated skeletal muscle,skeletal muscle,denervation atrophy”,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5-01/2005-01期间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手工检索。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失神经支配骨骼肌方面的研究。纳入标准:①研究失神经支配后骨骼肌的病理生理等的改变方面。②失神经支配骨骼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排除标准:①防治失神经肌萎缩的研究内容。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00篇关于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的生理、病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文章,入选40篇。资料综合:失神经骨骼肌在肌电图上呈正尖波。其表达上调的蛋白则可能与肌萎缩的发生过程有关。骨骼肌失神经支配时,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增高。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神经终板肿胀、线粒体破坏及突触数量减少。失神经比目鱼肌出现细胞皱缩、核固缩、核周池扩大、染色质浓缩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但未发现明显核碎片。在失神经肌萎缩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方面,Ⅱ型肌纤维的凋亡与Fas基因的表达有关,与Bel-2基因无关。结论: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发生一系列的复杂的变化,通过此研究可形成防治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家兔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后肌纤维在退行性变与修复性再生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失神经支配骨骼肌修复性再生障碍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4在南方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切断一侧胫神经腓肠肌肌支,术后1,4,8,12,16周分别采用耳缘静脉注射空气处死4只。取实验侧和对照侧腓肠肌内侧头肌组织少许,用于制备超薄切片标本,透射电镜观察各时间点兔失神经腓肠肌肌纤维形态。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家兔腓肠肌肌原纤维排列整齐,肌小节和Z线清晰,线粒体均匀分布在肌原纤维之间,排列规则,细胞核位于质膜周边,未见溶酶体。②失神经支配1周,肌原纤维排列基本整齐,线粒体增多,无明显肿胀。③失神经支配4周,线粒体明显增多肿胀,部分线粒体空泡样变,溶酶体增多,Z线模糊,肌原纤维间隙增大。④失神经支配8周,肌纤维明显萎缩退行性变,大部分肌原纤维消失,残留的肌原纤维变得模糊,间隙增大,肌小结丧失正常的结构,胞浆内含有大量空泡变性的细胞器,可发现畸形核,染色质浓缩、边集,肌细胞膜极度皱缩。镜下发现较多的位于基膜下活化的肌卫星细胞,细胞内含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丰富的胞浆。一些肌卫星细胞直接与肌纤维融合。同时在间质中可发现一些形态上很象成纤维细胞的细胞,不过这些细胞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胞浆内有颗粒和微丝,少量的圆形的线粒体。在退行性变的肌纤维基膜下也可发现肌管样结构的再生肌细胞,在这些肌管内一些肌丝在一起聚集成束,没有组装成肌原纤维,没有正常的肌小结结构。在它们周围有细小的空肌管样结构,可能是以往再生的肌细胞退行性变后的残余体。在间质中可发现一些细小的肌纤维。⑤失神经支配12周,大部分肌纤维萎缩退行性变,但是仍可发现没有萎缩的肌纤维,这些肌纤维细胞核位于周边,有良好的收缩系统,纤维排列规则,Z线清晰,有完整的肌膜。⑥失神经支配16周,肌卫星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并可发现大量细小的肌纤维,多分布在较大的肌纤维附近,肌膜完整平滑,无皱褶。可发现核位于中央的肌纤维,胞浆内肌原纤维结构清楚,但是肌原纤维的排列远不如核位于周边的肌纤维整齐,说明其收缩系统发育不良。结论:失神经支配后肌细胞退行性变和修复性再生同时存在,再生的肌细胞不能,化发育为成熟的肌纤维,进而发生退行性变。长时间失神经支配,肌卫星细胞的耗竭是失神经支配骨骼肌晚期的主要超微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4.
慢性脊髓压迫及减压后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及减压后骨骼肌萎缩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凋亡相关基因P53的表达意义。方法:45只SD大鼠分成3组,压迫组15只,作成轻、中和重度慢性脊髓压迫损伤;减压组25只,将重度压迫组的压迫装置取出;正常对照组5只,不做任何处理。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终末脱氧核苷酰转移酶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原位杂交技术研究慢性脊髓压迫及减压后肌细胞萎缩、凋亡的特点。结果:随着压迫程度的增加肌细胞凋亡数量增加,P53mRNA表达增高;减压后肌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P53mRNA表达减少。结论:慢性脊髓压迫后肌细胞出现凋亡,骨骼肌细胞的凋亡是肌肉失神经萎缩的机制之一,减压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阻止肌肉萎缩。  相似文献   

5.
无论生理性或病理性的骨骼肌萎缩,都将导致骨骼肌的内分泌及运动功能受损。针刺防治骨骼肌萎缩的机制研究除了经典的蛋白质合成与分解外,还涉及凋亡、自噬、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肌纤维类型转化、神经肌接头传导和细胞能量代谢转换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背景局部软组织条件不好的难治性骨缺损修复是临床的重大难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带血供肌瓣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修复骨缺损成骨过程中骨骼肌的变化.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对象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清洁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1.5~2.5 kg,雌雄不拘.方法实验于2000-01/2002-08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取10只兔,制作兔桡骨下段15 mm骨缺损,将指深屈肌肌瓣去神经后,转位至缺损区,将纤维蛋白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物植入肌瓣中.分别于1,2,4,6,8周麻醉状态下各处死4只兔,进行骨缺损区肌瓣大体观察、组织学、原位末端标记及超微结构观察.主要观察指标兔桡骨缺损区肌瓣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结果及超微结构.结果2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桡骨缺损区肌瓣大体观察结果骨骼肌逐渐发生萎缩,8周时肌纤维几乎完全消失,新生骨组织呈条索状桥接两断端.②兔桡骨缺损区肌瓣组织学检查结果组织学显示骨骼肌萎缩的同时,部分细胞核出现崩解,并有凋亡小体出现.③兔桡骨缺损区肌瓣细胞凋亡情况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萎缩的骨骼肌纤维内大量显色阳性的细胞核或核碎片.④兔桡骨缺损区肌瓣超微结构骨骼肌肌丝随时间延长逐渐消失,细胞核出现染色质边集、固缩、碎裂,呈典型的凋亡改变.结论带血供肌瓣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骨缺损成骨过程中,肌纤维逐渐发生萎缩、凋亡,最终被骨组织所替代.  相似文献   

7.
黄智  余斌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8060-8063
目的:关于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废用性肌萎缩,尽快的恢复肌肉运动功能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系统回顾近年来废用性骨骼肌萎缩治疗的研究与进展,为临床治疗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http://WWW.ncbi.nlm.nib.gov/PubMed 1990-01/2003/12和http://www.wanfangdata.corn.cn 1999-01/2003-12数据库为主的与废用性骨骼肌萎缩相关章,并限定章语言种类分别为English和中。检索词“骨骼肌,肌萎缩,运动疗法”等。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试验包括废用性骨骼肌萎缩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研究相关献,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献。数据提炼:收集的45篇相关章中,排除重复的同一研究和Meta分析研究,符合本研究标准37篇被选人。资料综合:分别以废用性骨骼肌萎缩的运动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进行总结归纳。结论:运动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方法可以增加骨骼肌供血,促进肌纤维类型转变。有效的抑制萎缩骨骼肌的形态和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及减压后骨骼肌萎缩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凋亡相关基因P53的表达意义。方法:45只SD大鼠分成3组,压迫组15只,作成轻、中和重度慢性脊髓压迫损伤;减压组25只,将重度压迫组的压迫装置取出;正常对照组5只,不做任何处理。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终末脱氧核苷酰转移酶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原位杂交技术研究慢性脊髓压迫及减压后肌细胞萎缩、凋亡的特点。结果:随着压迫程度的增加肌细胞凋亡数量增加,P53mRNA表达增高;减压后肌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P53mRNA表达减少。结论:慢性脊髓压迫后肌细胞出现凋亡,骨骼肌细胞的凋亡是肌肉失神经萎缩的机制之一,减压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阻止肌肉萎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在电生理、组织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01/2005-01的文章,检索词为“denervation,denervationmuscle,denervationmuscleatrophy,denervatedmuscle,nerveinjury,denervatedskeletalmuscle,skeletalmuscle,denervationatrophy”,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5-01/2005-01期间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手工检索。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失神经支配骨骼肌方面的研究。纳入标准:①研究失神经支配后骨骼肌的病理生理等的改变方面。②失神经支配骨骼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排除标准:①防治失神经肌萎缩的研究内容。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00篇关于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的生理、病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文章,入选40篇。资料综合:失神经骨骼肌在肌电图上呈正尖波。其表达上调的蛋白则可能与肌萎缩的发生过程有关。骨骼肌失神经支配时,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增高。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神经终板肿胀、线粒体破坏及突触数量减少。失神经比目鱼肌出现细胞皱缩、核固缩、核周池扩大、染色质浓缩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但未发现明显核碎片。在失神经肌萎缩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方面,Ⅱ型肌纤维的凋亡与Fas基因的表达有关,与Bcl-2基因无关。结论: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发生一系列的复杂的变化,通过此研究可形成防治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肌卫星细胞分化与骨骼肌纤维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肌卫星细胞在骨骼肌的生长、发育、训练适应及损伤、移植中具有重要作用,肌卫星细胞的分化与骨骼肌纤维的肥大、萎缩以及骨骼肌纤维的转化等有着很大关系。如何有效控制肌卫星细胞的分化,使骨骼肌朝着良性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重点讨论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后引起骨骼肌纤维改变,包括肌纤维质量增加,肌纤维横截面的增大和肌细胞数目的增多,以及肌纤维转化的过程。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springlink数据库1990-01/2007-04有关肌卫星细胞的文章,检索词为"skeletal musclesatellite cell"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7-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肌卫星细胞,骨骼肌纤维",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肌卫星细胞在骨骼肌纤维中的静止、激活和分化过程。②运动训练后肌卫星细胞的分化情况。③各种生长因子对肌卫星细胞分化的影响。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资料160篇,排除重复或类似的文章,37篇符合要求。其中有关肌卫星细胞在骨骼肌静止、激活和分化过程4篇,运动训练后肌卫星细胞的分化情况9篇,各种生长因子对肌卫星细胞的影响15篇,其他9篇。资料综合:①肌卫星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肌卫星细胞一般处于静止状态,但在特定的应激条件下,如负重锻炼、创伤等,可以被激活进入有丝分裂期、增殖期,并进一步分化融合形成肌管参与骨骼肌的修复。②肌卫星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与肌纤维改变:不同的生长因子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或诱导成肌细胞的定向分化。成肌调节因子和各种生长因子作为内源性刺激影响着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骨骼肌纤维组成。③展望:肌卫星细胞的分化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更好的控制这些外界条件,使肌纤维朝良好的方向发展值得研究。结论:肌卫星细胞在本身的遗传特性的基础上,有各种条件的诱导下,可以有选择性的激活、增殖及分化,从而使肌纤维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后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状况,以了解其对骨骼肌萎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100只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假伤组和烫伤组;各组又分为伤后1、4、7、10、14 d 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制备大鼠40%总体表面积m度烫伤模型,于伤后各时间点称体重和胫骨前肌重量.取后肢胫骨前肌,用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变化,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双标检测骨骼肌组织凋亡细胞核.结果 与假伤组比较,严重烫伤后大鼠体重及胫骨前肌重量从伤后1 d起即开始下降,4 d时达到最低(P<0.05和P<0.01),7 d后体重及胫骨前肌莺量开始缓慢上升,但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电镜下观察烫伤组骨骼肌可见少部分细胞核核膜皱缩,染色质边集、断裂,核周区域肌丝降解,部分近核胞膜呈泡状突起,而同一骨骼肌细胞的其他核可显示为正常结构.TUNEL检测也发现烫伤组骨骼肌有散在的阳性细胞核,而假伤组骨骼肌细胞核则未见凋亡改变.结论 严重烧伤大鼠骨骼肌细胞存在凋亡现象,这可能是骨骼肌萎缩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目前对正常人体全身骨骼肌的总数及其配布,尚无统一认识。通过对成年男尸进行较详细的解剖学观察、记录,整理出人体骨骼肌的具体数量,以便在以后的科研、教学中作为参考。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3在河北体育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对2具完整经40g/L甲醛固定好的成年男尸进行较详细的解剖学观察,去掉皮肤,皮下组织,从浅层到深层分离暴露全身各处骨骼肌,分离出肌肉的起止点,显露明显肌纤维,仔细观察详细记录骨骼肌数量。在解剖表情肌时,因其肌纤维较少,需将皮肤和少量皮下组织薄薄一小层用刀片轻轻平行皮肤削掉,能显露表情肌纤维散在皮下组织间即可,绝对不能再向深层分离肌纤维,否则会把肌纤维和皮下组织一起清除,也没有明显的肌肉。一些器官的括约肌,需在该肌的浅层逐渐向深层解剖。对于一些发生率较少,尸体没有的肌肉,经过查阅资料进行补充。结果:正常人体全身骨骼肌的总数约为270对和9块不成对的骨骼肌(包括口轮匝肌、杓横肌、隔肌、棘间肌、肛门外括约肌、尿道膜部括约肌),共计有549块。结论:对于该尸体标本没有的肌肉,虽然经过查阅资料进行了补充,但还需继续通过不同的尸体标本进一步观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骨骼肌萎缩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抗萎缩运动模式和药物干预对骨骼肌萎缩的疗效及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88-03/2007-03相关骨骼肌萎缩的文献,检索词"skeletal muscle,atrophy,exercise,ubiquitin-proteasome,apoptosis",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2-03/2005-05相关骨骼肌萎缩的文献,检索词"骨骼肌,细胞凋亡,运动",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骨骼肌萎缩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涉及骨骼肌萎缩的蛋白质泛化、细胞凋亡、抗萎缩运动、药物干预的文章。排除标准:不涉及上述项目。资料提炼:共检索到61篇关于骨骼肌萎缩的文献,最终纳入33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骨骼肌萎缩有衰老性、废用性和病理性3种。去神经支配的动物模型有助于从细胞分子水平认识骨骼肌萎缩,蛋白质同化/泛化研究、细胞增殖/凋亡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骨骼肌萎缩的机制。废用性模型为开发抗萎缩药物和验证抗萎缩运动模式提供了研究平台,但尚缺少一致性结论,运动抵抗/延缓肌肉萎缩的效应体现于结构蛋白基因表达、细胞信号转导、激素、细胞因子等各个层面。在运动抗萎缩治疗中,药物与物理疗法的辅助作用也不可忽略。结论:骨骼肌萎缩的细胞分子机制与蛋白质泛化和细胞凋亡过甚密切相关,运动抵抗/延缓肌肉萎缩的效应体现于相应的细胞分子水平,药物和理疗对骨骼肌萎缩有一定疗效,但机制不明。  相似文献   

14.
周红雨  方跃  唐颖 《华西医学》2003,18(1):45-46
目的:探讨FAS/FASL抗原表达水平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肌肉组织中肌纤维和淋巴细胞凋亡程度的关系。方法:以40例临床确诊的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肌肉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20例正常肌肉组织作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染色LSAB法检测FAS/FASL抗原在病变肌肉组织中的肌纤维和淋巴细胞上的表达。结果:FAS抗原在多发性肌炎肌纤维表面及当润淋巴细胞上均有较强的表达,其程度明显高于皮肌炎。FASL在多发性肌炎肌纤维表面和淋巴细胞均有表达,而在皮肌炎中仅在浸润的淋巴细胞上有较强表达。结论:FAS/FASL抗原在多发性肌炎中表达增高,再次证实了T淋巴细胞侵犯以及肌纤维的凋亡可能是多发性肌炎的主要致病过程;而在皮肌炎中淋巴细胞的凋亡参与了皮肌炎的发病过程,但是否介导肌纤维的破坏在本研究中尚不能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5.
脓毒症对不同类型骨骼肌蛋白降解率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厂家脓毒症时不同类型骨骼肌蛋白降解率的变化,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大鼠腹腔注射内毒素制成脓毒症模型,随机分为攻击后2、6、12和24小时组,每组设正常对照;利用骨骼肌充分氧供离体孵育系统,采用氨基酸全谱分析仪测定毒症大量伸趾长肌(EDL)和比目鱼肌(SOL)蛋白降解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糖皮质激素含量。结果:内毒素攻击后大鼠EDL总蛋白降解率和肌纤维蛋白降解率在2和6小时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肌纤维蛋白九解率增加1-2倍,6小时达峰值,12和24小时均无明显变化。大鼠SOL总蛋白降解率和肌纤维蛋白解率在内毒素攻击后均未见显著变化。内毒素攻击后不同时间点血浆糖皮质激素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均<0.01)。EDL肌纤维蛋白降解率与血浆糖皮质激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82,P<0.01)。结论:不同类型骨骼肌对脓毒症刺激的反应不同,快同纤维对脓毒平刺激比慢红肌纤维敏感;血浆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增加是导致脓毒症骨骼肌蛋白降解增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mdx小鼠足常用的杜兴氏肌肉营养不良症模型鼠,其肌纤维中央核的出现及其功能的相关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在肌纤维退化,再生周期期间mdx小鼠比目鱼肌纤维核的横向迁移与肌纤维成熟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3/2007-03在广西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进行.材料:雄性mdx和野生型小鼠各15只,体质量25 g,饲养在笼子里.在7周龄时,解剖取出两下肢的比目鱼肌作标本.方法:从左侧肢体取出的肌肉标本放在cellbanker液,置-80℃作单一纤维的纵向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肌纤维长度,横截面积,细胞核数,细胞核的最大横截面积,细胞核占有领域,分裂期和静止期的卫星细胞数和分布情况,神经肌肉结合部的数量和直径.结果:①mdx野生型个鼠的肌纤维数相同.②mdx小鼠肌纤维中央型细胞核和混合犁细胞核的肌纤维各占(20.7±3.1)%和(50.2±3.9)%,周围型占(29.1±2.8)%.③mdx和野生犁小鼠肌纤维横截面积和长度是相同的,在mdx小鼠各类型肌纤维中也相同.④mdx小鼠的周围型肌纤维细胞核总数和细胞横断面积比野生型的分别少了19%和16%(P<0.05).⑤肌细胞核分布不同的mdx小鼠肌纤维,其细胞核总数相同.混合型肌纤维中,中央型排列的细胞核缺损的区域可观察到周边型排列的细胞核.⑥mdx小鼠神经肌肉结合部周围型肌纤维数低于野生型(P<0.05);神经肌肉结合部大小在两类小鼠和在mdx小鼠的各类型肌纤维中没有差别.⑦卫星细胞数在两类小鼠和在mdx小鼠的各类型肌纤维中也相同.⑧野生型小鼠快纤维、慢纤维所占比例高于mdx小鼠,混合型低于mdx小鼠(P<0.05).结论: 结果提示细胞核是横向迁移的.肌细胞核分布不同的肌纤维,其大多数特性,如卫星细胞和神经肌肉结合部数.肌纤维大小相同.这也提示了具有中央核的肌纤维不一定就是不成熟的纤维.  相似文献   

17.
缺氧对大鼠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组织毛细血管增多,可缩短氧从毛细血管向组织细胞弥散的距离,改善组织供氧。但组织毛细血管密度与组织的代谢水平密切相关,单纯缺氧能否引起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尚有争议。目的:观察不同缺氧时间大鼠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血流供应的变化规律。设计:非随机对照实验。对动物缺氧前体质量加以选择,使各组动物的体质量在缺氧末期基本接近。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第三军医大学病理生理学与高原生理学教研室。清洁级纯种健康Wistar大鼠64只,雌雄各半,分为4组:对照组、缺氧5d组、缺氧15d组和缺氧30d组。干预:缺氧5d组、15d组和30d组大鼠在模拟海拔5000m的减压舱中分别连续减压缺氧5,15和30d后(23h/d),对照组大鼠在舱外饲养。用肌球蛋白ATP酶(mATPase)组织化学方法显示骨骼肌Ⅰ,Ⅱ型纤维和毛细血管并进行图像分析,测定骨骼肌纤维横断面积和毛细血管密度以及单位面积内毛细血管数与肌纤维数的比值;用放射性微球法测定骨骼肌血流量和血管阻力。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血球压积和骨骼肌血流量、血管阻力的变化。②大鼠腓肠肌Ⅰ,Ⅱ型纤维横断面积。③各组大鼠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单位面积内毛细血管数与肌纤维数的比值。结果:缺氧5d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骨骼肌纤维横断面积即出现显著缩小[Ⅰ型分别为(2254+298),(2947+235)μm^2;Ⅱ型分别为(1609+339),(2391+223)μm^2],15d和30d组大鼠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657+35)/mm^2和(661&;#177;50)/mm^2,与对照组[(599&;#177;42)/mm^2]相比显著增高,但单位面积内毛细血管数/肌纤维数的比值无明显变化。在所观测的时间内,各组大鼠骨骼肌血流量和血管阻力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单纯缺氧大鼠骨骼肌毛细血管并未发生真正增生,但缺氧引起的骨骼肌纤维萎缩,可使毛细血管密度相对增多。  相似文献   

18.
背景:低频电刺激可以缓解骨骼肌的萎缩,但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尚不清楚,同时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萎缩后的肌纤维中的表达与电刺激的关系尚无公识。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萎缩情况及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切断模型组和电刺激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制备失神经支配模型,适应5d后,对电刺激组大鼠损伤侧腓肠肌施以2Hz的电刺激,2次/d,每次持续20min,正常组和模型组常规饲养。30d后,取大鼠腓肠肌腹部,检测其肌纤维直径和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水平。结果与结论:失神经支配后,大鼠腓肠肌Ⅰ、Ⅱ型肌纤维直径减小,Ⅰ型肌纤维数比例增大。与模型组比较,电刺激组大鼠腓肠肌Ⅰ、Ⅱ型肌纤维直径有所增大,尤以Ⅰ型肌纤维直径增大更明显(P<0.05)。同时,电刺激组大鼠腓肠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提示,2Hz的电刺激可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减轻Ⅰ型肌纤维的萎缩。  相似文献   

19.
背景:低频电刺激可以缓解骨骼肌的萎缩,但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尚不清楚,同时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萎缩后的肌纤维中的表达与电刺激的关系尚无公识。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萎缩情况及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切断模型组和电刺激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制备失神经支配模型,适应5d后,对电刺激组大鼠损伤侧腓肠肌施以2Hz的电刺激,2次/d,每次持续20min,正常组和模型组常规饲养。30d后,取大鼠腓肠肌腹部,检测其肌纤维直径和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水平。结果与结论:失神经支配后,大鼠腓肠肌Ⅰ、Ⅱ型肌纤维直径减小,Ⅰ型肌纤维数比例增大。与模型组比较,电刺激组大鼠腓肠肌Ⅰ、Ⅱ型肌纤维直径有所增大,尤以Ⅰ型肌纤维直径增大更明显(P〈0.05)。同时,电刺激组大鼠腓肠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提示,2Hz的电刺激可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减轻Ⅰ型肌纤维的萎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迪谢内肌营养不良模型鼠后肌肉病理改变,及迪谢内肌营养不良致病基因dystrophin蛋白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7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神经科实验室进行。取4-6周龄C57BL/6雄性小鼠的股骨和胫骨,采用密度梯度分离和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④正常组:2周龄C57BL/6小鼠4只,不干预。②对照组:2周龄mdx鼠4只,左后腿腓肠肌注射50μL磷酸盐缓冲液。③移植组:2周龄mdx鼠4只,左后腿腓肠肌注射50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悬液(约1&;#215;10^6)。16周后3组小鼠麻醉下取左腿腓肠肌中部肌肉,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核内移肌纤维占总肌纤维百分率,及dystrophin免疫组化染色计算阳性纤维与总肌纤维百分率。结果:12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④核内移肌纤维占总肌纤维百分率:正常组肌纤维少核内移(1.2%);对照组肌纤维大小不等,大量核内移(75%);移植组肌纤维核内移明显减少(23.3%)。②dystrophin染色阳性纤维与总肌纤维百分率:正常组为100%,移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5%,23.3%)。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迪谢内肌营养不良模型小鼠mdx,可使其骨骼肌细胞膜骨架蛋白dystrophin恢复,肌肉病理改变好转,且疗效持续到治疗后4个月以上,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mdx小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