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相邻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有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两种方式,如何选择存在争议。目的:比较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对相邻2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1年第4期)、PubMed(1966/2011-11)、EMBASE(1974/2011-11)、CBM(1978/2011-11)、CNKI(1994/2011-11)、和万方数据库(1997/2011-11),文献语种限为中文和英文。全面收集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2种方法治疗相邻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的对照研究,由2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5.1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5个,共382例患者,其中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201例,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181例。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颈椎曲度方面,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融合率及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相邻2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较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颈椎矫形较好的优点,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融合率及并发症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接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本文总结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再手术治疗31例。初次手术治疗方式:胶原酶注射治疗6例,单纯腰间隙椎板开窗12例(包括MED髓核摘除5例,半椎板切除8例,全椎板切除5例)。再次手术方式:采用扩大开窗或半椎板切除4例,全椎板切除7例,对于腰椎不稳摘除髓核的同时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或横突间植骨19例。【结果】本组病例经过术后12-36个月(平均18个月)的随访,患者未再次发生腰腿痛的症状,椎间植骨均达到临床骨性融合,术前对比术后2周VAS评分及X线椎间隙的高度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2年对比术后2周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仔细分析原因,采用正确的术式,再手术治疗的效果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病变椎体切除椎体间植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54例病变累及1-5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正规抗结核化疗2~4周,一期行前路病灶彻底清除,病变椎体切除或半切除,椎管减压,自体髂骨、肋骨椎体间植骨,脊柱前路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卧床4~8周,继续正规化疗12~18个月左右.观察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及结核有无复发情况.结果:随访1~4年,平均3.5年,结核病灶顺利愈合,术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18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基本恢复,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无失效,畸形明显矫正,无复发病例.结论:前路一期病灶彻底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有利于病变切除彻底,椎管减压满意,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术后结核无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椎体结核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45例多椎体结核患者抗痨治疗 3周 ,手术彻底清除病灶 ,行前方或侧前方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5例患者并行椎体前路内固定。结果 45例获 12— 40个月随诊 ,术后 5周内 40例背部痛减轻 ,术后 3周 44例血沉与术前比较不同程度降低。 3 8例后凸畸形的患者 ,畸形矫正 90 % ,随访期内 ,仅有 1例丢失度为 3°。 15例有神经损害的患者 ,都有 1— 2级 (Frankel分级 )的恢复。在随访期内 ,44例植骨融合 ,未复发。结论手术治疗多椎体结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失败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485例胸腰椎结核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手术失败18例,失败率3.71%。其中螺钉自椎体拔出2例,螺钉切割椎体3例,螺钉进入椎间隙3例,结核病灶复发10例(伴脊柱畸形5例,单纯畸形愈合2例,脓肿形成2例,死骨形成1例)。12例采取二期后路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及前路再次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4例经调整药物和卧床休息,2例行多次脓肿穿刺和注入抗结核药物。结果随访15~36个月,12例脊柱结核取得彻底治愈,6例取得临床治愈,其中3例遗留侧凸畸形,1例遗留后凸畸形,但未见结核再次复发、窦道脓肿形成以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失效。结论脊柱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虽有较多术后并发症,但能合理选择手术时机,规范术中操作,加强术后管理,前路手术仍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于自体骨供区有限,采用中华长城系统内固定,自体骨与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干燥骨联合移植对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改善。方法:选择2002-03/2004-0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骨科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8例,Cobb’s角48&;#176;~110&;#176;,旋转畸形2&;#176;-3&;#176;。按King分型,Ⅰ型5例。Ⅱ型6例,Ⅲ型6例,Ⅳ型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牵引2周,术前1d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内固定物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术前2h将异体皮质、松质骨片放人37℃庆大霉素生理盐水中浸润,将骨片周边的皮质骨去除后,将松质骨片剪成2-6mm的碎松质骨粒,用37℃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继续放人37℃庆大霉素温生理盐水中进一步浸润待使用。Ⅰ型患者经横突旁切口行侧前路胸、腹膜外松解,矫形椎体钉固定、自体骨、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干燥骨混合后椎体间植骨术。Ⅱ,Ⅲ,Ⅳ型患者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侧突变后突、分段撑开、剃刀背切除、自体骨、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干燥骨混合后椎板间植骨融合术。术后3周戴支具下地活动。结果:纳入患者18例,平均随访11.8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术一般情况:本组病例术中出血量为400-800mL,手术时间为3-6h,平均4.6h,术中唤醒检测脊髓均未见异常,伤口均为Ⅰ类切口,甲级愈合。②手术前后cobb角矫正情况:与术前比较,术后1年侧凸主弯、代偿弯cobb角均明显减小[(68.3&;#177;12.6)&;#176;,(30.1&;#177;10.4)&;#176;;(31.2&;#177;9.5)&;#176;,(16.8&;#177;11.4)&;#176;;P均〈0.05]。③顶椎旋转度矫正情况:与术前比较,术后1年明显减小[(2.4&;#177;0.5)&;#176;。(1.8&;#177;0.6)&;#176;,P〈0.05]。④身高变化情况:与术前比较,术启1年明显增高[(146&;#177;19.2),(152&;#177;18.7)cm,P〈0.05]。⑤植骨融合情况:所有病例在术后4个月,植骨颗粒已经模糊,开始形成新骨:术后8个月左右,已经有大量新骨形成,使得脊椎的正常结构已显示不清。无1例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均未出现3周后晚期感染以及因使用同种异体骨而感染肝炎或艾滋病者。结论:实验过程18例患者均未见明显排斥反应,切口愈合良好,植骨区均达骨性融合。提示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及同种异体骨融合对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内固定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内固定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1~2003年采用侧前方手术病灶清除加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16例,其中后路病灶外内固定12例(TSRH钉棒横桥系统5例,TSRH钩棒横桥系统7例),前路病灶野内Z-Plate钉板内固定系统4例,椎体间皆采用自体植骨融合。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化疗方案。术后随访18~24个月(平均20个月)。结果:16例患者切口均Ⅱ-甲愈合,1例并发单侧胸膜外后方脊旁积液(自愈).无结核病灶复发,椎体间植骨均获融合,无内固定失败。有脊髓压迫表现者,Frankel评分均获提升。结论:传统脊柱结核手术与内固定系统结合应用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固定坚强、能矫正畸形、融合率高、减少卧床时间、安全的早期功能锻炼、总体医疗费用降低以及后期并发症低等优点,而复发率保持不变,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庆国  江曙  倪朝民 《中国康复》2002,17(4):217-219
目的:探讨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辅以早期康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方法:10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椎体次全除术,术后给予塑质围领或头颈胸石膏固定3个月,同时进行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根据JOA评分和术后X线片,判定改善率和植骨区骨性融合。结果:103例获得12-79个月,平均29个月的随访。X线片检查,切除1-2个椎体患者,术后3-4个月植骨区骨性融合;切除3个椎体术后5-6个月获骨性融合,优良率86.4%,改善率平均71.3%。无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等损伤并发症,无植骨块脱出和颈椎假关节形成。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辅以早期康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颈椎前路手术的解剖比较复杂,术野较小且比邻重要器官,难度大,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3%~30%[1]。我科2003-01~2005-12共施行颈椎前路手术83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发生率为13.2%。现将有关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4例,女29例,年龄29~63岁,平均45.6岁。其中颈椎间盘突出15例,颈椎病42例,颈椎骨折与脱位26例。采用椎体次切或椎间盘摘除取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71例,椎体次切肽网植入钢板内固定12例。手术均痊愈出院。2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2.1喉上神经损伤喉上神经与甲状腺上动脉、静脉伴行,横向走行于静动脉…  相似文献   

10.
程煜方  李鹏  黄方敏  李文武 《新医学》2009,40(8):545-546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爆破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6例下腰椎爆破型骨折患者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骨碎面过大、骨碎片过多的10例患者,同时予同种异体松质骨植骨。结果:所有患者术程均顺利,手术时间2—5h(平均3h),出血量140—320mL(平均275mL)。随访8~26个月,患者均能下地行走,术后6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显示16例均骨性融合,12例腰椎前凸基本恢复正常,前凸消失4例。术前椎体前缘压缩率为30%-64%(平均48%),术后恢复至80%-96%(平均85%);术前椎体后缘压缩率为60%-85%(平均72%),术后恢复至82%-100%(平均94%);术前后凸角为15°-30°(平均25°),术后恢复至5°-12°(平均8°)。有脊髓损伤者(神经损伤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分级C级与D级)神经功能恢复情况:4例术前C级患者分别恢复至D级2例、E级2例,3例D级有2例恢复至E级、1例仍然为D级。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爆破型骨折疗效较好,对于骨碎面过大,骨碎片过多的患者,可加用同种异体松质骨植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体植骨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对1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在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体植骨成形术手术前后实施系统的康复指导。结果所有病例未发生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无肺栓塞、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行X片示脊柱Cobb′s角为(6.23±3.60)°,伤椎前缘高度丢失4%-7%,平均5.3%。Frankel功能分级:1例A级恢复为C级,2例B级恢复为D级,5例C级及8例D级均恢复为E级。结论正确的围术期护理及术后康复指导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背景: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治疗腰椎疾病,有近20%不能达到有效的融合,出现治疗后疼痛、椎间隙塌陷、迟发性后凸畸形等一系列并发症。目的:进一步验证兔腰椎前柱结构切除后髓核组织对椎体间植骨融合效果。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在L3间盘水平剥离前纵韧带,使其与 L3间盘前缘形成间隙,植入同种异体髂骨。②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切除 L3前1/3间盘组织,终板间植入同种异体髂骨,缝合同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③切除1/3间盘组织+内固定组在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的基础上行前柱的内固定。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测定: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治疗后12周融合节段垂直拉伸力明显优于其他2组,能够承受更强的外界拉伸力。腰椎侧位X射线检查: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12周植入骨块吸收,椎间隙无新生骨长入;切除1/3间盘组织+内固定组12周椎间有连续骨桥形成;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12周完全骨性融合。组织学观察: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12周未见骨组织生成;切除1/3间盘组织+内固定组12周少量的成熟骨小梁及成骨细胞;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12周大量成熟骨小梁及骨细胞,重塑后的板状骨及哈弗氏结构。结果证实腰椎前柱的稳定性对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切除前1/3间盘组织后,游离的间盘、髓核物质影响了植入骨融合,有效地恢复前柱稳定性能够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但仍不能达到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3.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植骨术治疗高龄患者腰椎不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脊柱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高龄退行性病变腰椎不稳定患者的效果。方法:1991年3月-1999年9月,对51例经长期正规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退行性不稳定70岁以上高龄患者,入院行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观察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和X线片显示的植骨融合程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年11个月(2-8.5年),所有患者的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植骨融合率90.2%;临床疗效:优35例,良18例,可8例,优良率为86.9%。结论: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定的疗效肯定,同样适合于高龄骨患者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多节段颈椎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前路长节段减压存在着手术创伤大、难度高、植骨融合率低等的不足,影响术后疗效。 目的:比较3种不同方式的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设计:对比观察。 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 对象:选择1999—06/2003—06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三间隙连续节段病变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35~62岁;病程3~26个月。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多节段颈椎病;均不伴有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骨化;患者及家属均对手术方案知情同意。 方法:所有病例植骨均采用自体骨植骨。取自体髂骨或将咬除椎体的松质骨填充入钛网或Cage内,所用钛网或Cage为钛材质,具有强度高,耐腐蚀、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按照手术方式分为3组:①长节段减压组11例,其中4例为长钛网植骨,7例为自体髂骨植骨。行两椎体次全切除长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②分节段减压组16例,其中12例为钛网+Cage植骨,4例为自体骨+Cage植骨。行单间隙减压+单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③三间隙减压组9例。不作椎体的次全切除,仅行多个椎间盘切除减压,减压后,应用3个cage内填充人工骨或自体骨植入。 主要观察指标:所有病例于术后1周内及3,6,12个月复查颈椎正侧位、伸屈侧位片。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评价术前、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该评分总分17分,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越好。分别记录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3个月时植骨融合情况、术后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分数。术后采用复诊的方式进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观察。 结果:多节段颈椎病患者3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分节段减压组和三间隙减压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短于长节段减压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高于长节段减压组(P〈0.05)。分节段减压组、三间隙减压组和长节段减压组术后JOA评分提高分数和植骨融合率相近(P〉0.05)。 结论:综合植骨融合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多种因素,3种术式中以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为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式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例腰椎结核患者加强术前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康复指导。结果:术后4个月复查x线片,椎体融合率由前期的33.4%提升到58.8%(P〈0.05)。均在术后20周内达到骨性愈合。随访12周一2年,未出现脊髓损伤及腰椎结核复发。结论:开展积极和全面的围术期护理,可提高腰椎结核行植骨融合术后椎体融合率,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前路槽式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路槽式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槽式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加钢板内固定术,其中单节段2例、2节段15例、3节段2例。并对术后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9例平均随访8.9个月,18 四肢麻木于术后3d-22周消失,17例行走困难于后2-24周消失或明显好转,11 例深反射亢进于术后3-16周基本恢复正常,椎间隙于术后8-12周骨性融合,1例钢板螺钉动,无神经症状加重,颈椎反曲畸形及钢板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槽式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肯定,但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方法主要包括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与钛板置入内固定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置入钛板内固定。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钛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生物相容性反应。方法: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7例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27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比较两组融合节段高度和Cobb’s角、神经功能改善率、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结论:两组各有4例因失随访或随访时间不到2年未纳入结果。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6~48个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4~53个月。两组住院时间,融合节段高度,脊髓功能改善率,治疗优良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后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前组(P〈0.05),融合节段Cobb’s角的改善也较优(P〈0.05),但供骨区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明显改善融合节段Cobb’s角、椎体骨质保留多、减少供骨区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方法对30例(34个椎体)接受PK P手术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进行心血管反应、肺栓塞、骨水泥外渗、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结果本组患者中,1例出现心血管反应,2例出现骨水泥漏,2例疼痛缓解不明显,经6~12个月随访复查,胸腰椎X线片未发现椎体有形态学改变及椎体新压缩出现,也未发生全身性并发症。结论术后及时有效进行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伤椎一侧椎弓根内固定,另一侧椎体内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单节段受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28例,其中男22例,女6例,累及T11 4例,T12 10例,L1 10例,L24例,均采用短节段经伤椎上下位椎体椎弓根螺钉固定,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另侧椎体内硫酸钙人工骨植骨术治疗。术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行正侧位X线复查,通过比较术前、术后伤椎与上位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楔变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除5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外,其余均未出现伤口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后伤椎楔变角、伤椎与上位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伤椎楔变角、伤椎与上位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后6个月变化不明显(P均〉0.05)。神经功能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较术前有1-2级恢复。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另一侧经椎弓根通道椎体内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利于伤椎的复位及增强前柱的稳定性,维持术后椎体高度及防治矫正角度的丢失,防止取骨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腰椎滑脱症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5例硬椎滑脱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术的患者术前进行全面护理评估,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做好全面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无1例出现护理并发症,随访6个月~3年,所有患者硬腿痛缓解,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椎体间植骨融合率达94%。结论:硬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及康复指导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