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科医护一体化退药的管理方法,减少退药数量和人次。方法:成立退药专项管理小组,分析科室退药现状及其原因,根据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并动态地对退药状况进行监测和反馈。通过对科室退药状况进行干预前、后对照,统计干预前3个月和实施干预后3个月的每日退药人次、退药次数和护士用于退药的时间。结果:实施医护一体化退药管理后,每日退药人次、退药次数和护士用于办理退药的时间均较之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护一体化退药管理有助于规范药物的使用,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I、II类手术切口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方法调查140例心外科、脑外科、胸外科I、II类手术切口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在手术室的临床应用,从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应用时机、应用途径、使用剂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140例手术患者术前用药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医嘱书写、执行时间、抗菌药物选择、抗菌药物剂量的不规范率分别为11.43%、17.86%、15.00%、34.29%。结论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规范使用,既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又能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提高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强观察及管理,使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更科学、规范、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医护联动模式保障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时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6月的1126例手术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6月的1137例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流程执行术前抗菌药物的使用,观察组采用医护联动模式执行术前抗菌药物的使用.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时机的合格率及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合格率为91.64%,对照组为66.7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x^2=211.195,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09%,对照组为0.8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医护联动模式能有效提高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时机的合格率,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低临时药疗医嘱率的方法,使临时药疗医嘱率降低。方法:成立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小组,调研科室临时药疗医嘱的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医护人员共同制定降低临时药疗医嘱率的细节,明确制度,加强合作,多形式学习,由医师和护士共同把关、共同监督、反馈、改进,对实施前后临时药疗医嘱率进行统计。结果: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使临时药疗医嘱率明显降低。结论:将医护一体化运用于临时药疗医嘱管理有助于规范医师开具临时药疗医嘱行为,减轻护士工作量,有利于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对患者术前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执行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手术室护士对120例患者术前应用抗菌药物的执行情况,对32名手术室护士用访谈法了解影响因素。结果84例按规定术前0.5~2h内给药,规范执行率77.50%;护士认为影响抗菌药物规范应用的因素是用药知识缺乏(81.25%)、医护沟通和协作不良(62.50%)、护士角色认知不足(31.25%)。结论手术室护士未能严格规范应用抗菌药物,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手术室术前抗菌药物应用的规范执行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0年3~7月出院的169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9例Ⅰ类切口患者中有75例围术期使用了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44.38%,共涉及3类、4种抗菌药物,依次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青霉素;术前0.5~2.0 h使用抗菌药物75例,占44.38%,术后抗菌药物平均使用4.33 d;2例住院期间更换药物品种.结论:基层医院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术后用药时间长和选择种类不当问题,应针对问题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内科住院病人口服药管理方法,保障病人用药安全。[方法]成立"医护药一体化"专项管理小组,对综合内科住院病人口服药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对策并实施。对实施"医护药一体化"管理模式前6个月和后6个月口服用药缺陷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口服用药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护药一体化"口服药管理有助于规范口服药物的使用,减少或杜绝用药缺陷,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汪利娥  覃凌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346-4347
目的了解关节置换手术围术期使用的抗菌药物,为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09—10-2011—09我院目标监测的所有关节置换手术中I类切口患者235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关节置换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所用手术均在术前30min-2h给药。结论关节置换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手术患者清洁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效果,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监测方法,对某医院住院清洁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目标监测。结果通过综合干预措施,该医院实施清洁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66.36%下降到24.74%。预防用药天数由原来的近4.26 d,缩短到1.73 d以下。结论通过对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应用的综合干预,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明显规范。  相似文献   

10.
周亚芬  朱海晓  朱晓君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12):1083-1084,1087
目的规范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建立系列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对本医院外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干预前后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专项整改前该医院外科I类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为98.4%,第三代头孢类药物使用率为37%,基本不使用第一代头孢。实施干预措施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5.9%,第三代头孢使用率为9.6%,第一代头孢使用率为61.8%。无手术中追加用药现象。结论通过专项整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得到规范,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实践及效果,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门急诊及住院病历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的点评制度、实践过程及效果评价进行介绍,并对进行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前后的成效进行对比.结果:实施处方点评活动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大大减少.结论:处方点评可有效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围术期预防感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10年1季度围术期预防感染病历500份,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及文献资料,对有关数据进行评估分析。结论我院围术期预防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不合理用药情况依然存在,应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基层及民办医疗机构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为执行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做参考.[方法]对38家基层及民办医疗机构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析所调查的8000张处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剖析问题的成因.[结果]8 000张处方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占33.68%,38家基层及民办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不同程度遴选、联用、用法用量的不适宜,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比例较高等问题,而以民营医院问题更为严重.[结论]必须加强基层及民办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以节约医疗资源,抵御细菌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采用综合干预管理的效果,以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3月的手术住院患者病历中筛选273例(非干预组,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不进行干预)、2011年4—6月手术住院患者病历中筛选262例(干预组,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进行干预),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年10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要求,制定数据统计表,对2组数据进行对照。结果干预组术前、术后用药时机合理比例和联合用药比例均高于非干预组(P〈0.05)。药物选择不当、更换药品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百分比,干预组均低于非干预组(P〈0.05),而单次剂量、每日给药次数2组均控制得很好。结论医院制定和实施的规范化围术期预防用药方案及采用的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促进医院安全、有效和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病人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糖尿病病人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术前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利用电子病历网络终端查询系统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0年5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并行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术前术后的护理对策。[结果]病人行介入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溃疡愈合,踝肱指数明显升高,无急性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部分病人临床症状缓解。[结论]糖尿病病人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并发症的管理是介入手术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介入治疗术前后排便护理及术后病情观察、伤口护理、抗凝药物应用的护理和生活护理,对有效防止介入术后并发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陆晓霞  陈怡 《医学临床研究》2014,(12):2419-2421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门诊各科室2438张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选取抗菌药物的处方468张,并对抗菌药物处方分析。结果本院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9.20%(468/2438);抗菌药物使用前三位的科室为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和普外科,使用率分别为44.44%、30.56%、29.45%;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为主,所占比例分为26.67%、16.67%、16.67%;给药途径主要为口服;不合理使用率为10.47%;诱发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腹泻、腹胀、心悸等。结论本院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部分不合理使用情况,医院应制定措施对抗生素的临床使用进行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对老年病肿瘤科癌痛镇痛药物使用的影响。方法2018年临床药师宣传癌痛规范化治疗,对治疗不合理情况进行干预。通过Pharm Assist系统,调查2017年和2018年该科癌痛患者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分别比较该科室住院、门诊患者干预前、后镇痛药物的使用数量、DDDs、使用金额等指标,评价癌痛合理治疗改善情况。结果临床药师干预后,该科住院癌痛患者强阿片类药物用量大幅增加,哌替啶用量显著下降;门诊强阿片药物使用明显增加,镇痛药物使用结构渐趋合理。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可使癌痛治疗得到重视,促进老年病肿瘤科强阿片类药物使用的增加,使镇痛药物使用渐趋合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外科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外科部分清洁(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在调查的94例清洁手术患者中,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94.68%,其中无指征用药占79.78%。预防用药开始时间在术前0.5~2h内执行占61.70%,术后24h内停药仅占13.82%。结论该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比例较大,用药起点较高,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培养结果在指导临床合理使用药物中的价值。方法对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4个科室的100份血培养阳性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验性治疗占到了98%,而培养前用药与最终检验细菌所适宜的抗菌药物的吻合度为90.8%,但是经验用药与最终药敏培养结果的符合度只有51.6%;一级报告发出后,临床医生在调整抗菌药物方面增加与替换的各占20%左右,有60%左右的抗菌药物未作调整;二级报告发出后,有大约5%的患儿增加了抗菌药物,替换抗菌药物的比例达到了32%,同时减少抗菌药物的比例也占到了3%;三级报告发出后,抗菌药物的使用与最终药敏结果的一致性达到了83%,不一致的仅有5%左右。结论该院临床儿科医生对血培养三级报告的结果还是非常倚重的,执行抗菌药物由经验治疗到目标治疗的力度也是非常积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对临床降血脂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定2016年3月20日至2019年2月18日本院收诊的102例接受降血脂药物治疗的患者,按照有无应用药物干预分为观察组(51例)与对照组(51例)。观察组采用药学干预,对照组不进行药学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HDL-C、TG、LDL-C水平、Morisky、NSNS评分、不合理用药发生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TG、LDL-C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orisky及NSN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7 d的重复用药、给药途径不合理、用量不合理、用法不合理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7 d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学干预方法可有效改善降血脂药物治疗患者的血脂水平,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其不合理用药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