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ICU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ICU病房的92例危重症患者,分析护理风险源及高危因素,并制定管理对策。分析管理对策实施的效果。结果管理对策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8. 7%降低至1. 1%,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由71. 7%升高至96. 7%。与管理对策实施前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管理对策实施后患者在躯体活动、精力、睡眠、情绪反应等方面的评分均显著提高(P 0. 05)。结论应及时发现、分析ICU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性化管理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3月我院精神三科对护士及患者实施人性化管理。于2010年7月-12月调查重复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各项护理指标合格率,所得结果与2009年7月12月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实施人性化管理后,护理满意度由91.00%提高到98.00%,各项护理指标合格率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在精神科实行人性化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提高了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了优质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体化管理对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对本院消毒供应室实施一体化管理,并与未开展一体化管理前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效果及护理质量进行对比。结果在采取了一体化管理以后,相较于实施之前,对比各项指标(消毒供应室器械回收合格率、器械洗涤合格率、包装合格率、灭菌合格率及包装满意率)均具有明显的改善(P 0. 05)。实施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服务意识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 0. 05)。结论一体化管理能有效改善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效果及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能有效降低医院性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管理对提高神经内科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 2011年1-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区内开展为期12个月的精细化护理管理,评价实施前后1个月内基础护理、特级护理、一级护理的合格率和出院患者住院期间意外事件发生率等指标;同时采用自制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项目实施后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和患者满意度均有很大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精细化护理管理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神经内科护理质量,建议在更多的科室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现况-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实施常规院内转运的40例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作为管理前组,将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实施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SBAR沟通模式管理的41例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作为管理后组;管理前后均为同一批医护人员,共31名,岗位无变动;比较管理前后两组交接时间、护士救治能力、不良转运事件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管理后组检查等待时间、交接耗时、接收科室转运时间及转运总时间均短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理论知识掌握、救治主动性、伤情观察判断、操作技能及医护配合沟通评分均高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医患沟通、转运过程护理、科室间合作及接诊科室护理评分均高于管理前组(P<0.05)。结论:将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导入 OEC 管理模式对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对 EICU 引入 OEC 管理模式,对比分析导入 OEC 管理模式前后 EICU 病房护理管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实施后急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危险患者管理、护理记录、病房环境/安全、急救药品/器械及总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救治成功率、满意率高于实施前,而意外发生率、死亡率及护理纠纷事件低于实施前,接诊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 EICU 病房引入OEC 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 EICU 护理管理质量,降低 EICU 护理风险事件的,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及满意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追踪管理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急诊科成立追踪管理小组,小组根据急诊护理流程对危重症患者进行全程质量管理,比较实施追踪管理实施前后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家属满意率、护理差错率、护患纠纷发生率及抢救效率。结果:实施后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家属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护理差错率、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急诊患者接诊时间、分诊时间、检查周转时间、有效抢救时间均短于实施前(P0.05)。结论:追踪管理模式能有效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急诊危重患者救治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建立适合呼吸科重症监护室特点的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对护士进行集中与分层相结合的培训,全面落实护理风险管理策略。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意外事件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P〈0.01或P〈0.05);危重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由95.10%提高到99.29%。结论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介入导管室护理治疗持续改进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1~6月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对介入导管室进行护理质量评价,分析介入导管室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比较实施前(2017年7~12月)及实施后(2018年1~6月)科室敏感指标检查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情况。结果实施后科室核心制度落实率、应急预案完整率、分级护理落实率、专科技能合格率、健康教育落实率、高危药物使用与管理合格率、高危风险评估与应对合格率、危险值报告处理制度落实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后护理缺陷发生率、意外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后患者对就医环境、基础护理、专业技能、服务态度、护理服务质量等满意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建立及应用可提高介入导管室护理服务质量,对科室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危重症专科小组运作方式在提高呼吸道护理质量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将106例行气管插管患者实施专科小组运作后57例为实验组,实施专科小组运作前49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建立危重症专科小组定期组织查房、会诊指导、制定工作指引及护理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对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三级全程监控;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士长查房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危重患者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1月~2007年12月3480例危重患者作为实施前组,抽取进行危重患者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后的2008年的1650例危重患者作为实施后组。结果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后,护理质量的各项指标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进行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能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护理差错与护理纠纷的发生,保障患者及护士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以预算配置制为基础的护理岗位管理模式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2014年10月对340名护理人员实施以预算配置制为基础的护理岗位管理,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实施预算配置制为基础的护理岗位管理后护理质量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实施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Z=-12.676,P<0.001)。 结论 采用以预算配置制为基础的护理岗位管理模式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方法在急诊患者救治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12月期间急诊科就诊的患者940例,1~6月和7~12月各470例,1~6月就诊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组),7~12月就诊患者开始实施优质护理(优质护理组).结果 采取问卷调查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1)两组患者各发放调查问卷470份,常规护理组回收问卷回收率99.57%,合格率97.86%;优质护理组回收率100.00%,合格率98.72%,两组同卷回收率、合格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常规护理组在环境设施、服务态度、护理过程及护理结果方面评分及患者满意率明显低于优质护理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护理差错前半年有4例,后半年无1例,被投诉常规护理组为10例(2.18%),优质护理组1例(0.22%),投诉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对急诊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能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率,减少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网格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5年19 033例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2012年前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自2013年采用网格化护理管理模式,包括构建网格化质量控制小组,明确网格小组工作职责,确定危重症患者网格化管理指标及实施网格化管理方案。结果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后,急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逐年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运用网格化管理模式进行质量控制,实现了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全覆盖的急诊危重症患者管理与护理服务,可以进一步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SBAR沟通模式对老年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择2019年4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在患者交接班管理中实行传统沟通模式,观察组在患者交接班管理中实行SBAR沟通模式。对比两组交接班管理护理质量、患者家属和护士对交接班效果的评价。结果 实施后两组护理质量各项内容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实施前,且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内容和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38%)略低于对照组(14.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97.62%)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表(NAER)评分(72.56±3.47)分较对照组(65.17±5.12)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危重症患者护理服务中实施SBAR沟通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且可同时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提高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收住院的1200例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找出提高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的方法,制定具体方案,并对2007年1月~6月的830例危重患者按制定的方案进行护理.比较方案实施前后患者基础护理达标率及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结果:方案实施后,患者基础护理达标率显著提高,与实施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护理记录及护理操作合格率有所提高;患者或家属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及护士自评满意度均有所提高.结论:基层医院可以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强化管理等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郝祥梅  王丹丹 《当代护士》2013,(11):147-148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模式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1~5月与2012年6~10月的6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流程管理前的300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流程管理后的300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实施流程管理前后的患者满意度和基础护理合格率.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和基础护理合格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流程管理可以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elphi法联合层次管理对新生儿危重症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6月对我科新生儿危重症患儿应用常规护理管理。2014年7月~2015年6月对我科新生儿危重症患儿应用Delphi法联合层次管理。比较Delphi法联合层次管理实施前后危重症新生儿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的差异。结果实施后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病历书写、护理记录、意外风险处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实施后危重症患儿抢救成功率、家属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而意外事件、并发症、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新生儿危重症患儿应用Delphi法联合层次管理,将有助于提高患儿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降低危重症患儿并发症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19.
观察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口腔单冠石膏模型质量中的应用,按照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的顺序对口腔单冠石膏模型的制作进行管理,在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120例患者单冠石膏模型质量的合格率是58.3%,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120例患者单冠石膏模型质量的合格率达到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PDCA循环管理有利于提高单冠石膏模型质量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在外科手术患者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0月在本院行外科手术患者140例,将2018年1月~5月收治的70例患者设为实施前,患者手术时采用传统手术室质量控制管理方法对患者实施管理;将2018年6月~10月收治的70例患者设为实施后,制定并应用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采用失效模式分析法及根因分析法对手术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比较实施前后手术成功率、恢复良好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治疗满意率。结果实施后手术成功率及患者恢复良好率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术前访视、护患沟通、手术操作、医疗记录、紧急情况处理及术后康复指导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运用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对手术患者进行护理指导,有助于降低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满意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