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c 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确诊为CSF的患者61例,分为A组(30例)和B组(31例),B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4周。研究CSF患者治疗前后c EPCs的数量及功能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能显著增加CSF患者c EPCs的数量,同时也显著改善其c EPCs的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增殖能力。结论:短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增加CSF患者c EPCs的数量且伴随着c EPCs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有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P波离散度(Pd)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患者56例为Ⅰ组,男33例,女2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无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患者78例为Ⅱ组,男46例,女32例。冠状动脉血流情况按照校正的TIMI血流分级方法评估。P波最大值(Pmax)、P波最小值(Pmin)、Pd从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得。结果: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糖尿病、高脂血症、抽烟史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患者Pd、Pmax与Ⅱ组比较明显延长(39.6±13.2vs21.4±11.9ms,122.3±17.1vs103.8±12.6ms,均P<0.01),且Pmax、Pd均与校正的TIMI帧数呈明显正相关(r=0.803,r=0.839,均P<0.01)。结论:有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P波离散度与P波最大值较无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明显延长,且与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探讨EPCs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变化规律及脑心通胶囊对外周血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脑梗死A组30例和脑梗死B组30例.另设同期神经内科住院的非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A组给予阿司匹林常规治疗,B组给予阿司匹林+脑心通治疗,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测定外周血EPCs数量.采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24 h)外周血EPCs数量[(22.24±0.10)个/100万个细胞]与对照组[(36.00±0.09)个/100万个细胞]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EPCs数量逐渐回升,至第7天已恢复至正常水平.(2)脑梗死急性期NIHSS改善程度与外周血EPCs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730,P<0.01).(3)B组治疗第14天,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41.40±0.18)个/100万个细胞]明显高于A组[(32.80±0.12)个/100万个细胞],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EPCs数量呈“U”型的动态变化规律.外周血EPCs数量回升明显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EPCs数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295例因胸痛、胸闷、心悸等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判定标准分为慢血流组(n=196)及血流正常组(n=99).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2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导致慢血流的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痛所占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血流组男性(73.5%比42.4%,P<0.01)、吸烟者所占比例(36.2%比24.2%,P=0.038)显著高于血流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1.12±0.25比1.21±0.36,P=0.014)显著低于血流正常组,血尿酸水平(370.34±107.9比326.90±92.4,P<0.01)显著高于血流正常组.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尿酸升高是影响慢血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尿酸升高可能参与冠脉慢血流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关系。方法选取6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CSF患者(CSF组)与60例冠状动脉及血流正常人群(对照组)。采用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记帧法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测定所有患者的血生化、Lp-PLA2和hs-CRP水平。结果2组患者临床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 0. 05)。与对照组相比,CSF组患者Lp-PLA2、hs-CRP和尿酸水平显著升高(P 0. 05)。CSF患者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校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记帧法计数(TFC)和平均TFC显著更高(P 0. 01)。随着CSF中涉及的冠状动脉数量的增加,Lp-PLA2的水平逐渐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2 (OR=1. 009,P=0. 046)、hs-CRP (OR=1. 071,P=0. 048)是CSF的独立预测因素,同时Lp-PLA2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 407,P 0. 001)。以血浆Lp-PLA2水平作为测试变量,ROC曲线分析表明曲线下面积为0. 676 (P 0. 05)。结论与冠状动脉解剖正常人群相比,CSF患者血Lp-PLA2、hs-CRP水平较高,且是CSF的独立预测因素,较高的Lp-PLA2水平与CSF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水平与胃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55例胃癌患者为胃癌组,44例慢性胃炎患者为胃炎组,46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3组外周血EPCs数量,分析外周血EPCs数量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TNM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20.20±13.90)个/mL]明显高于胃炎组[(6.00±2.80)个/mL]和对照组[(4.10±2.60)个/mL](P0.01),胃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中,年龄≤57岁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24.00±16.70)个/mL]高于57岁患者[(15.00±9.40)个/mL](P0.05),TNM分期Ⅲ、Ⅳ期患者外周血EPC数量[(29.36±14.48)、(33.33±18.92)个/mL]高于Ⅰ、Ⅱ期患者[(12.67±6.70)、(15.17±9.24)个/mL](P0.01),低分化胃癌患者外周血EPC数量[(27.72±15.02)个/mL]高于中、高分化患者[(14.63±12.07)、(13.73±8.11)个/mL](P0.01);男性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19.00±8.40)个/mL]与女性[(21.00±13.60)个/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增加,与年龄和疾病进展相关,可作为胃癌临床诊断、分期及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时冠状动脉内注射三磷酸腺苷和硝酸甘油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型心绞痛的即刻效果。方法选取于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心血管内科以胸痛等心绞痛症状为主诉、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无狭窄病变、前降支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56例,按简单随机化分组分为三磷酸腺苷组(31例)和硝酸甘油组(25例);选取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匹配且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的患者34例为对照组。在硝酸甘油组中选取冠状动脉注射硝酸甘油后TIMI帧计数(TFC)值仍大于50帧的患者11例作为双药组,对该组患者冠状动脉内已注射硝酸甘油造影后,再次冠状动脉内注射三磷酸腺苷40μg后重复造影。两组患者于造影后经造影导管冠状动脉内分别快速注入三磷酸腺苷40μg或硝酸甘油200μg后重复造影。在肝位记录前降支慢血流患者用药前后的TFC值和血流正常者的TFC值。结果基础TFC值在三磷酸腺苷组为76.3±20.6;硝酸甘油组为73.8±18.3;正常对照组为28.7±2.6。三磷酸腺苷组治疗后TFC值下降为26.3±3.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硝酸甘油组治疗后TFC值下降为48.6±8.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磷酸腺苷组治疗前后的TFC差值明显高于硝酸甘油组(P<0.05);双药组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造影,平均TFC值为56.6±6.2,对该组患者冠状动脉内再次注射三磷酸腺苷40μg后,TFC值降为26.6±4.7,与硝酸甘油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三磷酸腺苷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明显优于硝酸甘油。对硝酸甘油治疗后TFC值恢复不良的患者,给予三磷酸腺苷后冠状动脉血流达到正常水平。冠状动脉慢血流型心绞痛造成心肌缺血的主要病理改变在微血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在东营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外膜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慢血流的患者67例,为CSFP组;另选取同期因心脏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73例,为正常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并采集血液,检测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TG)、BMI、空腹血糖等指标。结果 CSFP组中BMI[(27.19±3.23)kg/m~2 vs.(24.82±2.75)kg/m~2,P=0.013]、高血压(17.9%vs.25%,P=0.035)、吸烟(15.7%vs.12.1%,P<0.001)、饮酒(32.1%vs.39.3%,P=0.013)及空腹血糖[(5.52±0.75)mmol/L vs.(5.63±1.35)mmol/L,P=0.0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6,P<0.001)。对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进行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与TG是影响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SFP患者BMI、高血压、吸烟、饮酒及血糖水平明显升高,且BMI与TG是影响CSFP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可能在CSFP的病理生理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59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01例)及对照组(5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入选者EPCs水平,并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其肱动脉FMD。冠心病组依据SYNTAX积分进一步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个亚组,比较高危、中危、低危三组之间EPCs数量及FMD的差异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EPCs数量显著减少,肱动脉FMD亦明显减低(P<0.05),循环血EPCs数量与肱动脉FMD呈显著正相关趋势(r=0.41,P<0.01)。各亚组之间,低危组与高危组比较,EPCs数量水平及FMD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危组与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之间比较,EPCs数量水平及FM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EPCs数量及FMD均与冠状动脉造影SYNTAX评分呈负相关(r=-0.381,P<0.01;r=-0.317,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循环血EPCs数量较健康人群显著减少,血管内皮功能显著低下,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与血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红细胞压积(Hct)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相关性。方法:对因胸闷、胸痛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其中CAG显示心外膜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但存在CSFP的121例患者作为CSFP组(SCF组),另将CAG证实心外膜冠状动脉完全正常且血流正常的606例患者设为正常血流组(NCF组)。比较两组患者UA、Hcy、Hct及RDW的差异,并分析CSFP与上述指标、UA与其他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SCF组UA、Hcy、Hct水平均较NCF组升高(P0.001);两组RDW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UA、Hcy、Hct均为CSFP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及偏相关性分析示UA与Hcy正相关(P0.001)。结论:UA、Hcy、Hct是CSFP发生的危险因素,UA与Hcy可能协同促进CSFP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测定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脂联素(APN)及内皮祖细胞(EPCs)的水平,探讨APN及EPCs与斑块活化的关系;并用瑞舒伐他汀钙干预,探索其调脂之外的内皮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96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4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51例]及健康对照组者24例:ELISA法测定外周血APN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EPCs(CD34 +/CD309+)的水平.冠心病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钙两周后,复查外周血中APN及EPCs水平.结果 (1)ACS患者外周血中APN及EPCs水平均低于SAP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SAP患者外周血中AP及EPCs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发现研究对象外周血中APN与EPCs水平呈正相关(r=0.865,P<0.01);(4)应用瑞舒伐他汀钙干预后,ACS患者及SAP患者外周血中EPCs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斑块不稳定程度的加重,APN及EPCs的水平逐渐下降,提示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功能状态紊乱,可能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CD34+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Framingham心血管危险因素积分标准(FRFC)的相关性及其评估高血压患者早期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62例年龄25~45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高血压组患者采用FRFC分层方法分为低危组18例,中危组14例,高危组17例,极高危组13例.测定各组的外周循环EPCs CD34+水平及颈动脉IMT,并对EPCs CD34+水平与FRFC积分及颈动脉IM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各亚组患者外周循环EPCs CD34+水平随心血管危险程度的增加逐步下降[低危组(0.12±0.02)%,中危组(0.07±0.03)%,高危组(0.04±0.03)%,极高危组(0.01±0.0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0.15±0.03)%,均P<0.01];颈动脉IMT随心血管危险程度增加明显增厚[低危组(0.80±0.07)mm,中危组(1.11±0.08)mm,高危组(1.26±0.10)mm,极高危组(1.45±0.09)mm],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与健康对照组[(0.73±0.08)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血压患者外周循环EPCs CD34+水平与FRFC积分呈负相关(r=-0.875,P<0.01),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r=-0.852,P<0.01).结论 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循环EPCs CD34+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颈动脉IMT呈负相关;外周循环EPCs CD34+水平可以作为评估高血压患者早期血管病变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生理性缺血训练(PIT)对冠心病患者循环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分为训练组(n=10)和对照组(n=10),均应用3个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训练组患者同时进行3个月的PIT。PIT采用高强度静力性握拳诱导上肢肌肉最大等长收缩运动,造成短暂的骨骼肌生理性缺血;每次握拳持续1min,放松1min,重复10次为1组,每天4组,每周5d,训练3个月。3个月前、后分别抽取患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EPCs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3个月前,两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3个月PIT,训练组患者EPCs数量增加到(0.044±0.016)%,明显高于基线水平(P=0.015);VEGF浓度增加到(98.5±17.4)pg/ml,明显高于基线水平(P<0.01)。而对照组3个月前、后EPCs数量和VEGF浓度均没有显著改变(P>0.05)。对照组3个月后两指标均低于训练组3个月后的水平(P<0.05)。3个月后两组患者EPCs数量与VEGF浓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PIT可以增加冠心病患者循环EPCs的数量和VEGF的浓度,从而可能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患者循环 microRNA-21(miRNA-21)相对表达量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 CAD 患者100例,根据 IVUS检查患者冠脉内是否具有不稳定斑块分为稳定斑块组(SP 组)45例、不稳定斑块组(UP 组)55例,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对照病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qRT-PCR)测定入选病例空腹静脉血浆 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分析血浆 miRNA-21水平与 CAD 患者不稳定斑块的关系。结果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浆 miRNA-21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0.87±0.10) vs.(0.78±0.11) vs.(0.67±0.08),P <0.05],将 CAD 患者血浆 miRNA-21水平与患者是否存在不稳定斑块做出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血浆 miRNA-21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95%CI:0.797~0.940)。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血浆 miRNA-21是 CAD 患者存在不稳定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P <0.05)。结论血浆miRNA-21水平升高预示 CAD 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的不稳定状态,是预测 CAD 患者存在不稳定斑块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的临床特点,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对CSF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15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血流情况分为2组,CSF患者87例为CSF组,冠状动脉血流正常者228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F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对CSF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CSF组男性比率(69.0%)、吸烟比率(54.0%)、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18±0.06)×109/L]、红细胞分布宽度[(12.18±1.06)%]均高于对照组[40.4%、25.0%、(0.11±0.05)×109/L、(11.12±0.85)%](P<0.05)。吸烟(OR=3.266,95%CI:1.687~6.074,P=0.002)、红细胞分布宽度(OR=2.266,95%CI:1.087~4.096,P=0.004)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7.767,95%CI:4.634~12.350,P<0.001)是CSF发生的影响因素。红细胞分布宽度、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2.8%、0.19×109/L时,预测CSF发生的AUC分别为0.735(95%CI:0.638~0.835,P=0.030)、0.876(95%CI:0.842~0.916,P=0.040),灵敏度分别为50.4%、95.6%,特异度分别为86.7%、64.5%。结论CSF多见于男性和吸烟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对CSF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外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停止服用降压药至少2周以上并排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例,对照组25例为健康体检者。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血浆ADMA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循环EPCs。结果EH组血浆ADMA浓度[(0.363±0.029)μg/ml]显著高于对照组[(0.319±0.022)μg/ml](P〈0.01)。EH组外周循环EPCs数量[(0.368±0.121)%]显著低于对照组[(0.588±0.139)%](P〈0.01)。血浆ADMA浓度与外周循环EPCs数量呈负相关关系(r=-0.706,P〈0.01)。结论EH患者血浆ADMA浓度升高,外周循环EPCs数量减少,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EH患者循环EPCs数量下降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血浆ADMA水平升高所致。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心肌内血流状态和盗血现象的多普勒显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内血流特征,探讨该技术在检测心肌内血流方面的价值。方法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检测15例正常人和14例冠脉造影证实为前降支中段和近段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前壁心肌内血流,显示清晰二维彩色多普勒信号后,应用脉冲多普勒探测血流频谱;分别在不同时刻经静脉注射Albunex0.08ml/kg和潘生丁0.56mg/kg后,观察前壁心肌内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和频谱变化。结果15例正常人和13例前降支狭窄患者前壁心肌内能显示出冠脉血流信号,频谱显示以舒张期灌注为主,收缩期存在少量逆流;这些人中注射Ablunex后心肌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强,但血流速度增加不明显〔(0.33±0.06)m/s,P>0.05〕;注射潘生丁后14例正常人和10例冠心病患者心肌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强,血流速度亦明显增加〔(0.33±0.10)m/s和(1.08±0.07)m/s;(0.30±0.12)m/s和(0.61±0.12)m/s和(0.61±0.12)m/s,P<0.05〕,于5~8分钟达峰值,冠心病组心肌内峰值血流速度与基础血流速度之比明显低于正常人组(2.02±0.44和2.87±0.45,P<0.05);同时心外膜血流速度亦明显增快,冠脉速度储备在正常对照组高于冠心病组(分别为3.54±0.33和2.40±0.29,P<0.05)注射潘生丁后5~9分钟时3例冠心病患者心肌血流难以显示,前降支血流速度减慢,同时伴有胸痛、胸闷,2例心电图提示ST段压低加重,1例出现“T”波假性正常化,提示“盗血”现象存在。结论CDCFI能敏感准确显示心肌内血流信号,发现其与心外膜血流的不同特征;为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和分析心肌血流动力学提供新的直接依据;可能为临床提供直接评价心肌内局部血流储备的新方法;能直接发现“盗血”现象时冠脉血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发冠心病(PCAD)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的284例早发冠心病患者(男<55岁,女<65岁)、182例晚发冠心病患者(男≥55岁,女≥65岁)和226例非冠心病对照者(男<55岁,女<65岁)的临床资料,分别对三组入选患者的传统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早发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对照组比较,早发冠心病组患者的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个数多[(2.01±1.22)个vs.(1.01±0.93)个,P<0.05],高血压、2型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及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均高(P均<0.05);早发冠心病组患者的男性比例高[52.8%(150/284)vs.28.3%(64/226),P<0.05].(2)早发冠心病组与晚发冠心病组患者比较,具有以下临床特点: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个数少[(2.01±1.22)个vs.(2.89±1.41)个,P<0.05];②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比例高[21.1%(60/284)vs.12.1%(22/182),P<0.05];③左心室射血分数值高(0.63±0.1 vs.0.61±0.12,P<0.05);④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比例高[45.4%(129/284)vs.19.8%(36/182),P<0.001],两组患者均显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管病变率高[83.8%(238/284)vs.90.7%(165/182),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肥胖、2型糖尿病、吸烟及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是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95% CI:高血压1.604~3.788(P<0.001),肥胖1.303~3.376(P=0.002),2型糖尿病2.040~7.771(P<0.001),吸烟1.783~5.488(P<0.001),早发冠心病家族史6.063~107.43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在早发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B=3.240,Exp(B)=25.522,95% CI:6.063~107.431,P<0.001].结论 与晚发冠心病组患者相比,早发冠心病组患者的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肥胖、饮酒等危险因素较少,但早发冠心病组患者的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比例较高,单支病变患者比例较高.提示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即遗传倾向在早发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尿酸在不同类型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88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分别测定其血尿酸、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栓素B_2(TXB_2)、C-反应蛋白(CRP).结果 (1)①UA、CRP:ACS组[(392.10±68.57)μmol/L、(42.2±39.4)mg/L]和SA组[(370.50±58.80)μmoL/L、(18.9±17.1)mg/L]均高于对照组[(286.00±65.31)μmol/L、(2.5±0.7)mg/L,P均<0.05];UA在ACS组、S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CRP高于SA组(P<0.05);②vWF、TXB_2:ACS组[(1.65±0.48)%、(19.73±18.66)ng/L]和SA组[(1.35±0.49)%、(11.18±10.71)ng/L]均高于对照组[(1.07±0.26)%、(6.46±5.41)ng/L,P均<0.05],ACS组高于SA组(P均<0.05);③GMP-140、PAI-1:ACS组[(13.04±0.99)μg/,L、(65.65±14.76)μg/L]和SA组[(12.55±0.74)μg/L、(62.69±12.24)μg/L]均高于对照组[(12.32±0.29)μg/L、(50.78±13.88)μg/L,P均<0.05],ACS组与S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④ACS组血尿酸升高者与血尿酸正常者CRP[(71.3±18.9)、(20.70±17.9)mg/L]、vWF[(1.08±0.52)%、(0.84±0.54)%]、GMP-140[(13.57±1.11)、(13.23±1.07)μg/L]、TXB_2[(57.26±47.84)、(26.70±23.83)ng/L]、PAI-1[(72.12±9.23)、(61.30±12.0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94、0.008、0.227、7.605、0.421,P均<0.05),SA组血尿酸升高者与血尿酸正常者CRP[(31.1±18.9)、(10.9±10.1)mg/L]、TXB_2[(21.54±3.90)、(5.02±4.93)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94、8.669,P均<0.05).(2)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的因素有UA、CRP、PAI-1、PT、TG(OR值分别为1.046、7.615、1.301、0.300和2.243,P均<0.05).结论 血尿酸升高是影响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尿酸升高可能通过损害血管内皮功能、激活血小板、影响凝血和纤溶功能、引发炎症反应参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