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面肌功能训练与分期治疗在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应用。方法:将74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3例,分时段选用功能训练、药物、理疗、针刺;对照组31例,分时段选用药物、理疗、针刺。治疗前和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进行评分,根据治疗前后评分计算改善指数,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面肌功能评分(2.9535±1.8251)比(2.9355±2.2647)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试验组面肌功能评分(18.7209±1.77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2581±3.7591)分(t=-11.632,P<0.01),面肌功能改善指数试验组0.8420±0.0962较对照组0.7378±0.1486有显著提高(t=-3.659,P<0.01)。结论:功能训练与分期治疗在Bell's麻痹患者中有明显的疗效和较好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TMS)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治疗组(给予TMS及电针治疗)和对照组(给予假TMS及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d、20d及30d时分别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10d、20d及30d时治疗组患者Portmann简易评分[分别为(13.17±2.10)分、(14.76±2.06)分和(17.03±2.50)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经治疗20d时对照组患者Portmann简易评分[(13.17±2.13)分]才开始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TMS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面神经及面肌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2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热敏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30d后面神经功能评分[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分(Portmann评分)]和治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0d后Portmann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30d后Portmann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针灸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促进面部肌肉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邵雅楠 《中国康复》2019,34(9):477-479
目的:观察表情肌康复训练联合常规针刺对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3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表情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30 d后比较2组患者H B面神经功能、Sunnybrook评分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30d后,2组H B面神经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0d后,2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Sunnybrook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独针刺治疗相比,联合表情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功能和治疗效果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面肌康复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Ramsay-Hunt综合征所致面瘫的影响。方法选取Ramsay-Hunt综合征所致面瘫患者70例, 后脱落4例, 共纳入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贴扎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面肌康复训练, 贴扎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增加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 采用改良Portmann面神经功能评分、表面肌电图对2组患者的功能进行评定。治疗后, 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 2组患者改良Portmann评分、颊肌群、口轮匝肌群、额肌群、鼻肌群患健侧RMS平均值比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 且贴扎组改良Portmann评分[(14.26±3.30)分]、颊肌群(0.69±0.16)、口轮匝肌群(0.67±0.15)、额肌群(0.68±0.16)、鼻肌群(0.67±0.14)患健侧RMS平均值比值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  相似文献   

6.
赵燕如  张鑫 《当代护士》2022,29(3):35-38
目的探讨雷火灸在风寒证面瘫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3月1日—2020年6月30日在本科住院治疗的风寒证面瘫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把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在常规针刺和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雷火灸灸关元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和护理方法,2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病人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分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ortmann简易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ortmann简易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可提高风寒证面瘫病人的治疗效果,且该疗法安全,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耳压治疗贝尔面瘫的疗效。方法:将40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进行疗效对比,且应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价两组治疗前后面肌瘫痪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耳压对贝尔面瘫患者的面肌运动改善明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物理因子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超短波联合低中频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超短波并低中频电疗组(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手术方式及术后康复训练方案一致。结果两组患者坐骨神经痛症状均有所减轻,治疗组完全缓解39例,部分缓解5例,对照组分别为16例和10例,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胫前肌、拇长伸肌、拇长屈肌肌力均较术前有所恢复,胫前肌、拇长屈肌肌力恢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拇长伸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超短波联合低中频电疗能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肌力增强训练配合超短波对面神经麻痹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2-09/2004-06在海军总医院康复理疗科就诊的面神经麻痹患者44例,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例,治疗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超短波治疗,10min/次,1次/d,15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面部肌力增强训练,从被动训练到助动及主动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第1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按临床简易面神经评定表(包括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及在示齿、静止时分别看鼻唇沟、人中等10项内容,每项满分3分,共计30分。健患侧表情肌运动一致计3分;面部表情肌无任何自主运动计0分。27~30分为优,21~26分为良,21分以下为中,治疗前后分值相同者为差)进行面神经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保持为21和23例,无脱落。治疗组在第1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面神经运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相应评分犤(22.11±2.31,25.78±2.96);(18.23±2.78,21.73±3.02),(t=2.209,2.249,P<0.05)犦,且治疗组第2疗程结束后面神经运动评分显著高于第1疗程后(t=2.626,P<0.01)。结论面部肌力增强训练配合超短波能显著改善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神经的运动功能,较单一超短波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中枢性面瘫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疗效.方法 中枢性面瘫患者120例,分为综合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0例,给予综合康复组患者康复手法治疗加中频电疗和红外线疗法,对照组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结果 综合康复治疗组总有效率100%,疗效满意.结论 康复手法加中频电疗和红外线疗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透刺经筋法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抗病毒等),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透刺经筋法、甲钴胺穴位注射,2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对比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分级(H-B)评分、面瘫Port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面部生物电信号差(提唇上肌、咬肌)、血清Th17细胞表达。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B评分较对照组低,Portmann评分较对照组高;治疗后观察组FDIS较对照低,FDIP较对照组高;治疗后观察组提唇上肌、咬肌生物电信号差较对照组低;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h17细胞表达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透刺经筋法、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可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残疾指数、生物电信号差距,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清Th17细胞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单次局部振动肌肉刺激治疗对颈肩痛患者肌肉物理特性及肌电信号的影响以及其发挥作用的有效时长。 方法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颈肩疼痛患者34例,应用局部振动肌肉刺激仪对斜方肌和肩胛内侧缘进行治疗,每个部位治疗30s,重复3~5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h和治疗后6h,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MyotonPRO数字化肌肉功能评估系统评估患者双侧颈肩部上斜方肌的肌肉状态,包括F-振动频率、D-振幅的对数衰减值、S-动态硬度;采用Noraxon 16通道表面肌电仪记录患者双手上举时上斜方肌的sEMG信号,取时域指标积分肌电值(IEMG)、平均肌电值(AEMG)及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并比较治疗前后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肌电信号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即刻患者的F、D、S值(12.55±2.13、0.94±0.16、200.70±55.38)及治疗后2h患者的F、D、S值(12.83±2.22、0.99±0.16、205.80±57.80)均较患者治疗前(15.24±3.22、1.14±0.20、265.50±78.57)明显降低(P<0.05),VAS评分亦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6h与治疗前比较,F、D、S、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上肢上举过程中,治疗后即刻疼痛侧上斜方肌的AEMG(88.50±19.09)较治疗前(48.24±13.41)显著升高(P<0.01),IEMG(404.40±190.04)和MF(0.15±0.15)仍明显高于治疗前(171.00±47.64、0.04±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患者的AEMG(79.28±18.18)和IEMG(383.20±191.07)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M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h,AEMG、IEMG和M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次局部振动治疗可以降低颈肩痛患者颈肩部肌肉的硬度,缓解疼痛,激活肌肉收缩强度,治疗效果可以持续2h。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电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同时结合毫火针法。电针治疗每日1次,毫火针治疗隔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和Portmann评分拟定疗效判定标准对2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或P<0.05),且治疗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H-B功能分级疗效及Portmann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安全性和疼痛耐受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电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丁咯地尔(buflomedil)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82例康复科住院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丁咯地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给予丁咯地尔150~200mg静脉滴注;对照组40例,给予血栓通15~20mL静脉滴注。上述药物均1次/d,连续15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FD)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FMA),ADL能力Barthel指数(BI)等量表进行评定。结果:NFD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16.7±6.4)分,明显低于治疗前(24.2±5.5)分(t=5.77,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20.1±7.2)分(t=2.27,P<0.05);FMA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66.5±8.1)分,明显高于治疗前(36.8±7.2)分和对照组治疗后(45.7±9.3)分(t=17.78,10.83,P均<0.01);BI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79.4±9.5)分,明显高于治疗前(45.7±8.9)分和对照组治疗后(58.3±8.6)分(t=16.77,10.55,P均<0.01)。丁咯地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6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53,P<0.05)。结论:丁咯地尔治疗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疗法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NTC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NTC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中频电疗、超声等物理因子干预及颈部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布贴扎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症状体征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关节角度测量器对2组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3周后发现2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89.05±5.84)分]及NDI评分[(24.16±3.4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角度[分别是(36.51±3.24)°,(31.32±3.45)°]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肌内效贴布贴扎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能进一步减轻NTCS患者临床症状,纠正颈椎异常姿势,但在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度方面较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脑脊液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变化与出血性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2002-05/12住院脑出血患者53例为脑出血组,同期住院的中枢神经系统非器质性疾病患者25例为对照组。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病程7d内)和恢复期(>21d)、对照组于入院后3d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1β和S-100蛋白水平;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价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直线回归法分析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1β与S-100蛋白相关性,出血量、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与血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1β、S-100蛋白相关性。结果:78例进入结果分析。①白细胞介素1β水平:血清中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3.57±0.53),(2.24±0.18),(2.17±0.17)ng/L,P<0.01];脑脊液中脑出血恢复期患者高于对照组,但低于急性期患者[(2.17±0.12),(2.32±0.17),(2.08±0.13)ng/L,P<0.01]。②S-100蛋白水平:无论血清中还是脑脊液中,脑出血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均高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急性期高于恢复期患者(P<0.01)。③相关性分析结果: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介素1β与S-100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血清=0.698,r脑脊液=0.587,P<0.01);患者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1β和S-100蛋白水平显著相关(P<0.05,0.01)。结论:炎性机制与脑出血继发性损伤有关;S-100蛋白变化可客观反映出血性脑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急性期、恢复期缺血性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起病72h内)和恢复期(病程1~3月)患者各15例,联合采用NMES及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其进行治疗,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电视透视吞咽功能评估VDS咽期评分及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经3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FOIS分级、VDS咽期评分和P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急性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改善幅度[(1.9±0.5)分]、VDS咽期评分[(23.9±9.6)分]及改善幅度[(15.5±7.5)分]均显著优于恢复期组(P<0.05)。 结论NMES联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急性期及恢复期缺血性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均有显著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咽期吞咽功能,并且以急性期进行干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McKenzie疗法联合中频电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中频电疗,观察组在中频电疗的基础上配合McKenzie疗法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疼痛、腰痛以及临床疗效,并比较6个月复发率。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腰痛评分均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cKenzie疗法联合中频电疗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中频电疗,能够加速患者症状好转,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9.
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技术结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技术(PNF)对顽固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分为针刺组和PNF结合针刺组各30例.两组均治疗20 d.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PNF结合针刺组Portmann简易评分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 PNF对较难治疗的顽固性而瘫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选择62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给予盐酸多奈哌齐+尼膜同治疗24周,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6、24周MMSE评分分别为23.16±2.52和27.32±2.94,与治疗前(19.74±3.45)比较差异显著(P<0.01);ADL评分分别为25.2±7.5和23.4±8.1,与治疗前(31.3±8.2)比较差异显著(P<0.01)。盐酸多奈哌齐联用尼膜同可安全地用于AD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