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并发髋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行THA且术后并发髋关节脱位的38例患者(脱位组)和同时间段内接受THA但未并发髋关节脱位的216例患者(非脱位组)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并发髋关节脱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患有精神疾病、有髋关节手术史、后外侧入路、非安全区安放假体、假体直径30mm、应用抗生素、术后体位控制不严格、不恰当搬运均是影响THA术后并发髋关节脱位的单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中发现,患有精神疾病、有髋关节手术史、后外侧入路、非安全区安放假体、假体直径30mm、术后体位控制不严格、不恰当搬运是影响THA术后并发髋关节脱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HA术后并发髋关节脱位可能与精神疾病、有髋关节手术史、后外侧入路、非安全区安放假体、假体直径30mm、术后体位控制不严、术后不恰当搬运等因素相关,医护人员可以此为参考,采取主动、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术发展的日益成熟, 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但随之而来的术后并发症却也越来越多见。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及脱位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其中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高居第2, 仅次于无菌性松动。术后假体脱位可对患者及医生造成沉重的打击, 因此全面了解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减少术后脱位的发生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归纳分析近年来对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相关因素的研究报道, 从与术后脱位相关的患者因素如年龄、性别、既往手术史及基础疾病, 假体因素如股骨头的直径、股骨的颈选择手及是否采用内衬, 手术因素如手术入路的选择、假体放置位置、术后软组织修复及术者经验, 术后因素如术后搬运、体位制动及恢复锻炼这4方面对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相关因素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3.
李莉 《护理研究》2007,21(3):232-23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yoplasty,THA)是指置换全金属股骨头和全金属或者超高分子聚乙烯髋臼,该术主要是切除病患组织,恢复一定程度髋关节功能的活动,解除髋关节疼痛。临床上常见于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坏死、类风湿和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者脱位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置换术后假体脱出的原因,探讨其预防的对策。方法统计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243例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结果自手术后6个月内共发生12例脱位,发生率为4.94%,其中全髋关节首次置换发生脱位9例,其发生率为3.70%,全髋翻修术共28例,术后发生脱位3例,脱位发生率为10.71%,两者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髋关节首次置换患者中发病原因为骨折、查体侧卧外展实验阳性、手术入路选择为后外侧、将髋臼假体放置在安全区之外的患者其脱位发生率与各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而使用不同直径的股骨头假体、性别组成、年龄差异其术后脱位发生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术后脱位的患者中有10例保守治疗未再出现脱位,2例患者因出现习惯性脱位后行全髋关节翻修后未出现脱位。结论术前的疾病、组织的肌力、选择手术的入路,假体安放的位置等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会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脱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龄帕金森合并股骨颈骨折病人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的高危因素,探讨预见性护理对策实施效果。[方法]选取帕金森合并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者15例,分析术后脱位的高危因素,从术前评估、术后搬运、体位、病情监测、用药、康复训练等方面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术后3月内15例病人均未发生关节脱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2.33分±6.35分,达80分及以上者11例。[结论]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术后关节脱位,保证髋关节功能正常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标准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28例,手术入路分为后外侧入路和前外侧入路。于术后1年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2周内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例,均为后外侧入路者,经手法复位,皮牵制动4~6周后痊愈出院。其余26例术后7~14d下地功能锻炼。于术后2~8周顺利出院。28例患者随访12~26个月,复查X线片,骨折均愈合,无假体松动、下沉。术后1年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23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2%。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满意,前外侧入路的疗效优于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脱位的原因,以期防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方法:选择2002-01/2007-0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共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48例(406髋),在治疗和随访中,共有15例(15髋)患者发生脱位(占3.7%),男6例,女9例;年龄35~76岁,平均58岁.原发病包括股骨颈骨折3例(其中1例为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翻修病例),股骨头坏死5例,髋关节发育不良5 例,骨性关节炎2例.髋关节置换手术采用外侧入路8例,后外侧入路7例.首次脱位时间:2周以内2例,2~4周3例,4~6周6例,6~12周3例,12周以后1例.发生脱位时的动作主要为:搬动患者2例,翻身2例,转身4例,由坐位试图站立3例,穿袜2例,拾物2例.根据临床分析和手术切开发现,前脱位6例,后脱位9例.根据双髋关节正位X射线片,发现假体位置安放正常5例,假体位置安放不当10例.发现假体脱位后,立即行闭合复位,其中11例成功复位,4例闭合复位失败行切开复位手术,并限制肢体活动.7例再次发生脱位,4例延长佩戴外展支架固定时间,另外3例行翻修术.结果:随访10~60个月,8例首次复位即获得成功,关节稳定性好,以后未再脱位.4例再次发生脱位患者,复位后延长支架固定时间,未再脱位.3例翻修者未再发生脱位.Harris评分为 (87±5)分.随访中未发现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结论:髋关节置换早期脱位应强调以预防为主,复位后外固定时间要足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位护理质量指标的构建在后外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80例行后外侧入路的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82例行后外侧入路的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按照髋关节置换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实验组运用构建的体位护理质量指标进行护理,定时定期监测,数据分析,质量改进.比较两组平卧位、侧卧位、坐位、翻身、搬运、上下床时体位正确率,患者体位知识知晓率,住院期间髋关节假体脱位发生率,生活自理能力评分Bathel指数.结果 运用体位护理质量指标实施护理后,实验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假体脱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Ba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应用体位护理质量指标,规范了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体现了护理亚专科发展的需要,反映了优质护理的内涵,提高了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质量,降低了假体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人工假体置换、翻修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髋关节脱位是全髋或人工股骨头置换、翻修术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3%~7.0%。我科1997年1月~2004年12月共施行了48例手术,脱位3例,其发生率为6.25%,一旦发生脱位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甚至造成一些严重的其他并发症。2001年1月开始,我们加强了体位护理和功能锻炼指导,未发生髋关节脱位,现将全髋置换、翻修手术(THA)术后脱位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传统的THA手术人路.在充分暴露髋关节骨性结构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本次研究施行小切口前外侧入路THA60例71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方法总结850例全髋置换术患者,进行侧卧外展试验和放射学测量,分析术后脱位的原因。结果在850例全髋置换术后6个月共发生脱位38例,首次置换共776例,发生脱位30例,脱位率3.87%,翻修手术77例,发生脱位8例,脱位率10.81%,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在侧卧外展试验阳性患者共164例,脱位18例,脱位率10.98%,该试验阴性患者612例,脱位12例,脱位率1.96%,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放射学测量臼杯安放位置在安全区内共626例,发生脱位17例,脱位率2.72%,在安全区外共150例,发生脱位13例,脱位率8.67%,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行经后外侧入路的患者236例,发生脱位15例,脱位率5.98%,经外侧入路的患者540例,发生脱位15例,脱位率2.86%,有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直径为28mm的股骨头假体的患者572例,发生脱位16例,脱位率2.80%,直径小于28mm的股骨头假体的患者204例,发生脱位14例,脱位率6.86%,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不同年龄、体重、性别的患者的术后脱位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与假体的放置的位置、组织的肌力平衡、手术入路、假体的设计和是否翻修等因素有关,而与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将2009年1月~2013年12月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并发症的12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期未发生并发症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后发现有13个因素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年龄、抗生素应用、ICU入住时间、长期激素应用、术后搬运不当、输血、髋关节手术史、BMI指数、高血压、糖尿病;经多因素分析,年龄、抗生素应用、住院时间、长期激素应用以及糖尿病与感染相关(P0.05);年龄、输血、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以及髋关节手术史与下肢静脉血栓相关(P0.05);术后搬运不当、年龄、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时间与髋关节脱位相关(P0.05)。结论: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医护人员在术后应加强观察与护理,并根据发生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与护理对策,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吴玉玲 《护理研究》2008,22(27):2496-2497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目前已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成熟方法,传统手术方式有后外侧入路、外侧入路和前外侧入路等,但都存在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髋部肌群损伤多及术后功能恢复慢等缺点[1],外侧小切口则优势明显.我院2003年6月-2007年6月对88例病人采用外侧小切口技术进行THA,通过精心的护理及有效的康复指导,效果良好,现将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直径金属对金属(MOM)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初步疗效。方法对23例(24髋)行大直径MOM假体THA,其中股骨头坏死6例7髋,髋臼发育不良的骨性关节炎3例3髋,股骨颈骨折12例12髋,股骨头骨折2例2髋。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0分改善至术后95.5分(均为优良)。无感染、假体脱位及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大直径MOM假体THA对于年轻、活动量大的患者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具有能够减少术后脱位和关节磨损、增加人工关节功能活动等优点,但MOM假体植入后血液中金属离子的水平的增高以及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原因有哪些? 手术入路:前入路易引起前脱位,后外侧入路易引起后脱位,前外侧入路脱位率较低。一般讲,后外侧入路发生脱位比前方和前外侧入路更高。  相似文献   

1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是治疗髋关节退行性变,类风湿关节炎引起髋关节强直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THA是通过手术将病损的髋关节部分或全部由人工制造的关节假体所代替。它可以矫正关节畸形,恢复行走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术后康复锻炼是决定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THA术后的康复护理,可促进病人肢体功能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强手术效果。2001年4月-2006年5月我院对50例股骨颈骨折及髋关节疾病病人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康复,  相似文献   

1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康复护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赵荣萍  姬润香 《护理研究》2008,22(33):3060-306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是治疗髋关节退行性变,类风湿关节炎引起髋关节强直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THA是通过手术将病损的髋关节部分或全部由人工制造的关节假体所代替[1].它可以矫正关节畸形,恢复行走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术后康复锻炼是决定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THA术后的康复护理,可促进病人肢体功能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强手术效果.2001年4月-2006年5月我院对50例股骨颈骨折及髋关节疾病病人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康复,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目前已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成熟方法,传统手术方式有后外侧人路、外侧入路和前外侧入路等,但都存在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髋部肌群损伤多及术后功能恢复慢等缺点,外侧小切口则优势明显。我院2003年6月-2007年6月对88例病人采用外侧小切口技术进行THA,通过精心的护理及有效的康复指导,效果良好,现将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防止脱位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髋关节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生率约为0.3%~4%[1],女性易脱位[2],一旦发生将对患者的心理和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脱位的基本机制是柄的颈部与髋关节边缘的碰撞,然后形成一种杠杆作用,使得人工股骨头脱出于臼外而不能回纳[3],所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防脱位的护理显得特别重要。江苏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2年9月~2005年8月对86例患者实施了THA,其中有2例发生了脱位,发生率为2.4%。现将THA术后脱位的原因以及术后防止脱位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男58例,女28例,年龄35~70岁。…  相似文献   

20.
髋关节置换后不稳定的相关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背景:目前,全髋关节置换被广泛的应用于治疗晚期的髋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虽然手术的效果比较肯定,但置换后髋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的:综述髋关节置换后不稳定的研究现状.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7-01/2007-11的有关文献,检索词为"hip replacement,dislocation",限定文章语言为英语.共检索到496篇相关文献,其中论著445篇,综述51篇,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标准:①探讨髋关节脱位的影响因素方面的文章.②髋关节脱位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文章.③选取针对性强,相关度高的文献.④对同一领域的文献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文献评价:选用35篇文献,其中9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全髋关节置换中,后外侧入路的脱位率较前外侧和直接外侧入路为高.后外侧入路在关闭伤口前,注意用可吸收线缝合后关节囊和外旋肌,加强后侧稳定因素,这样,后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和直接外侧入路比较,脱位率没有显著的差别.②假体设计上讲,球头的直径越大,脱位风险越小.有裙的假体脱位率比无裙假体高.带高边的内衬可以减小脱位的风险.偏距的减少可以增加脱位的风险.③脱位在早期可以通过闭合复位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果考虑感染引起,应及时切开清创,必要时取出假体,二期翻修.假体位置不当时必须调整,软组织不平衡的髋关节也常需再次手术.④如果患者反复脱位,外展肌力弱,有明显软组织不平衡的表现,或者无法明确脱位的原因,应考虑使用限制性髋臼假体.结论:髋关节置换后不稳定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髋关节置换后脱位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未来对于髋关节不稳定治疗的研究将主要围绕如何处理较复杂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软组织不平衡所致的复杂性脱位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