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医学数字化影像设备的逐步普及,数字X线摄影由于其辐射剂量小,成像迅速,层次丰富,大幅度提高了影像质量,比传统的屏胶摄影系统具有很大的优越性,X线摄影数字化已经成为影像科室必然发展趋势.我科于2007年先后引进德国Kodak-CR975系统和深圳迈瑞公司DigiEyc760系统,由传统的X线摄影走向了数字化摄影,实现了影像信息的数字化存贮和传输.  相似文献   
2.
由于T_1、T_2这两种信息是描述组织内原子核中核自旋(例如氢原子中质子)与当时周围环境(晶格)间能量传递的时间过程(T_1值)和核自旋-核自旋间相互作用的时间过程(T_2值),T_1、T_2值常反映组织的生理生化状况,不同的组织的T_1、T_2值是不同的,因此在MRI影象中T_1和T_2值的测量对鉴别组织的正常与病理情况有重大的临床意义。采用不同的脉冲程序系列(SR、IR、SE)和选择不同的脉冲时间间隔(T_I、T_E、T_R),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述CR/DR各自的特点,并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利用。方法:对CR/DR的成像原理和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R比CR性能更稳定。结论:DR/CR均提高了图像的质量,两者各有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诊心脏介入手术中发生急症时的抢救配合程序.方法 对导管室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进行急诊心脏介入手术中发生急症的15例患者进行抢救配合,每台手术配备技师1名,护士2名(器械护士1人,巡回护士1人),严格制定岗位职责,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完成抢救内容.结果 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紧急全面的抢救配合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 接诊后做好心理护理,抢救时严格遵守岗位职责,分工明确,配合紧密,有条不紊,减少忙乱节约时间,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在诊断输尿管结石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CT资料,均行16排螺旋CT扫描,其中2例经加扫CT增强.扫描层厚5.0 mm,层距5.0 mm,行B20f Smooth重建函数,重建为0.75 mm图像作为源数据传递至Wizard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小密度重建(MIP)成像观察.结果 35例患者中检出输尿管结石33例,结石37枚,其中双侧输尿管结石者4例;2例误诊为输尿管肿瘤.确诊率为94.3%.结论 16排螺旋CT因扫描速度快,质量高,无需肠道准备,能快速、准确对结石定位、定性诊断.尤为对阴性结石及小结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检查输尿管结石的最好、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6.
陈然  孙划  陈晓云 《医药世界》2010,(11):1486-1486,1489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诊断输尿管结石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CT资料,均行16排螺旋CT扫描,其中2例经加扫CT增强。扫描层厚5.0mm,层距5.0mm,行B20f Smooth重建函数,重建为0.75mm图像作为源数据传递至Wizard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小密度重建(MIP)成像观察。结果 35例患者中检出输尿管结石33例,结石37枚,其中双侧输尿管结石者4例;2例误诊为输尿管肿瘤。确诊率为94.3%。结论 16排螺旋CT因扫描速度快,质量高,无需肠道准备,能快速、准确对结石定位、定性诊断。尤为对阴性结石及小结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检查输尿管结石的最好、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小肠疾病的检查方法和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20例,小肠非肿瘤性疾病11例,均行螺旋CT增强检查和三维重组技术观察,检查前口服足量等渗甘露醇水对比剂。结果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例,十二指肠憩室5例,C rohn病3例。良性肿瘤8例,其中间质瘤6例,腺瘤1例,错构瘤1例。恶性肿瘤12例,其中腺癌8例,间质瘤1例,淋巴瘤2例,类癌1例。结论 16层螺旋CT口服等渗甘露醇充盈肠腔并作增强双期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对小肠病变的定位、定性及肿瘤分期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MRI概述     
一、MRI发展简史 192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Wolfgong Pauli首次提出核子有角动量(自旋)现象。以解释原子光谱结构。此后,1946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Felix Bloch及其合作者首次报道了第一次核磁共振实验。同年Edwerd Purcell小组在哈佛大学也进行了同样的试验。这个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口服大剂量2.5%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MSCTC)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疑有结肠病变患者,检查前清洁肠道,口服足量等渗甘露醇水对比剂充盈肠管,使用低张剂后,分别行螺旋CT标准剂量和低剂量增强扫描。分析大肠病变的MSCTC表现,评价不同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及X线辐射剂量。结果:所有受试者成功完成MSCTC检查。以160mAs为参照,30mAs为低剂量扫描的MSCTC图像清楚显示:结直肠癌12例,淋巴瘤3例,结肠息肉6例,克隆病2例,溃疡性结肠炎3例,阑尾炎5例,其余5例正常。其图像质量虽略差于参照图像,但不影响病变的诊断。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仿真内窥镜(CTVE)成像质量在低剂量扫描时几乎不受影响,且X线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结论:MSCTC简便易行,30mAs低剂量CT扫描配合阴性甘露醇水对比剂的应用,全方位多维显示大肠病变,且X线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可完全满足结肠病变的筛查及诊断。  相似文献   
10.
郭云志  李丽艳  周顺科  孙划 《中国厂矿医学》2013,26(4):393-394,F0002
目的分析喉乳头状瘤支气管末梢及肺内播散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喉乳头状瘤支气管末梢及肺内播散患儿的CT资料,总结其CT表现特征。结果 10例喉乳头状瘤支气管末梢及肺内播散患儿,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表现为双肺散在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影及环形薄壁空洞影,结节边缘较光整,结节呈液体密度或较均匀软组织密度,可见有部分薄壁空洞与支气管腔相通。结论喉乳头状瘤支气管末梢及肺内播散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对喉乳头状瘤支气管末梢及肺内播散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