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减重支持步行训练;治疗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佩戴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进行减重支持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FMA、BBS、FAC各项评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FMA、Berg、FAC评定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的FMA、BBS、FAC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较传统方法结合减重训练更有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科住院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桥式运动、翻身运动、卧-坐转移训练、坐位平衡功能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下肢负重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减重系统、智能反馈系统及虚拟训练模式等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徒手肌力测试法(MMT)分级标准之 Kendall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两组股四头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腘绳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BS平衡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olden FAC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外周血破骨细胞刺激因子1(OSTF1)、护骨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对骨质疏松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河北省妇幼保健中心收治的165例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疾病组,并纳入同期120例围绝经期骨密度正常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外周血OSTF1、OPG/RANKL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并收集基线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OSTF1、OPG/RANKL对骨质疏松症的预测价值。结果 疾病组患者血清OSTF1、RANK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OPG水平、OPG/RANK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患者整体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和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STF1、OPG/RANKL、OPG、整体骨密度、腰椎骨密度、T值和RANKL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  相似文献   

4.
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针灸配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QOL)的影响。 方法:将121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均使用常规基础治疗与功能训练,治疗组加针灸治疗,每日1次,10天1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评分(SS-QOL)。 结果: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SS-QOL评分各方面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提高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两组生理、社会、环境、心理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除治疗1个月心理评分外其余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生理、心理、环境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 结论:功能训练与针灸联合治疗早期介入可以从多方面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减重组(39例)和对照组(30例)。减重组除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每周6次,每次15~30min,起始减重量为体重的30%~60%,平板速度0.25m/s;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ugl-Meyer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减重组患者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得分较对照组提高(P<0.05),步行功能、步速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早期应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更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步行速度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FAC分级及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汤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TCF)患者术后血清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90例OTCF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两组均行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补肾活血汤,1剂/天,连续服用3个月。根据中国人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简明量表(COQOL)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OPG和RANKL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症状、身体功能、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精神功能积分均比治疗前减少,但治疗组治疗后COQOL各项指标积分减少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OPG水平为(354.64±37.46)ng/L,对照组血清OPG水平为(333.28±35.58)ng/L,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患者血清RANKL水平为(8.35±0.82)ng/L,对照组血清RANKL水平为(10.54±1.31)ng/L,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服用补肾活血汤治疗OTCF疗效显著,补肾活血汤可以调节患者体内OPG和RANKL水平,可以辅助提高OTCF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并分析股四头肌张力对减重步行训练疗效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减重训练组及常规治疗组,每组18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减重训练组患者同时辅以减重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MS)、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本研究根据患者股四头肌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结果,将减重训练组患者划分为轻度痉挛亚组和重度痉挛亚组,进一步对比各疗效指标结果差异。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Berg评分及步行能力Holden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结果(包括下肢FMMS评分、Berg评分及Holden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减重训练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Holden分级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组患者Berg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痉挛亚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MMS评分改善值(△下肢FMMS评分)、步行能力改善值(△Holden分级)均显著优于重度痉挛亚组(P<0.05);轻度痉挛亚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评分改善值(△Berg评分)与重度痉挛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较高的肌张力可能对减重步行训练疗效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减重组30例,行减重步行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仅行常规康复训练。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减重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早期减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目的观察减重训练(PBW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时期进行减重训练的疗效,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减重训练的最佳时间。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早期均运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其中A组(14例)整个康复过程均运用常规康复治疗;B组(13例)在常规康复治疗2周后加减重训练;C组(13例)在常规康复治疗5周后加减重训练;3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评定表、Barthel指数和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评测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0.001),但治疗后B组与A、C组比较大部分评测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C组与A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介入减重训练可进一步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RANKL-RANK信号传导系统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炎性关节骨破坏的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OPG、RANKL、抗CCP抗体、RF-IgA、RF-IgG、RF-IgM在RA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应用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A活动期、缓解期及健康对照关节滑膜组织中RANKL, OPG的表达及分布状况。结果:显示OPG、RANKL、抗CCP、RF-IgA、RF-IgG、RF-IgM抗体在RA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早期RA组和非早期RA组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OPG、RANKL的表达在早期RA组高于非早期RA组(P〈0.05);各组滑膜组织中OPG、RANKL的表达,骨侵蚀组与非骨侵蚀组检测数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骨侵蚀组与非骨侵蚀组检测数值比较,OPG、RANKL均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RANKL-RANK/OPG系统在RA关节骨侵蚀发病早期既已表达,且随着病情的活动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方征宇  尤琪  周宁  肖少华  孟玲 《中国康复》2013,28(6):443-445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8例.2组均接受常规下肢功能康复训练,研究组另外增加足下垂助行仪联合减重跑台训练,每周6d.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 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足印法测量步速、左、右足步幅差.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研究组各项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步速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左、右足步幅差明显减小(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足下垂助行仪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可明显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减重步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AC)及Barthel指数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Fugl-Meyer评分、FAC分级及Barthel指数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通过评估研究对象的步态改善情况,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下步行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发病3—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给予减重支持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第1天,治疗4周后采用定时步行试验(timed walking test)、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 FAC)和Borg自觉疲劳评分(Borg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步行功能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治疗前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定时步行试验、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组治疗4周后,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定时步行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组治疗4周后,定时步行试验评分提高与对照组评分提高比较,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降低与对照组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降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和减重支持训练系统分别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均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②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减重支持训练系统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稳定性、步行速度及步行耐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在1年以上,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级≥Ⅲ级的脑卒中患者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除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AS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独立功能评定(FIM)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FIM、FMA评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FAC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A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应用减重步行训练,能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 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等。观察组:第一疗程(4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长度是40%的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的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第二疗程(4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长度是40%的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的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30min以提高步行能力为目标的治疗师辅助步行训练,1次/d,5次/周,为期8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定表(FMA-LE)、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下肢肌痉挛(MA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6min步行能力测试(6MWT)、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MA-LE评分、MAS、FAC、6MWT和BB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各项评定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第一、第二疗程各项评定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此外,对照组患者2个疗程各项评定得分改善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患者第二疗程的各项评定得分改善值高于第一疗程(P<0.05)。 结论:应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疗效高于单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动反馈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减重平板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减重平板训练时辅以运动反馈,每次训练10~20min,每周训练6次,共持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步态分析系统评估各组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及下肢关节活动度。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步速、步宽、患侧及健侧摆动相百分比、步态不对称性指数及髋、膝关节最大屈曲活动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组步宽[(20.79±4.03)cm]、患侧及健侧摆动相百分比[分别为(40.52±6.21)%和(37.91±8.34)%]、步态不对称指数(0.06±0.08)、髋、膝关节最大屈曲活动度[分别为(12.62±3.84)°和(41.57±13.52)°]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减重平板训练结合运动反馈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对提高其步行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玲  黄姝 《中国康复》2015,30(4):286-287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诊疗,观察组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诊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及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减重步行训练联合中医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减重步行训练,观察组采取减重步行训练联合针灸治疗。采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取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估患者步行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AC分级及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疗效,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康复治疗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影响。 方法选取经骨密度(BMD)仪诊断为骨质疏松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11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药物组(85例)和康复组(79例)。2组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BMD、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疼痛及功能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MD、骨代谢生化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部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治疗6个月后BMD较组内治疗前增高,与药物组治疗6个月后[(0.58±0.19)g/cm2]比较,康复组治疗6个月后BMD[(0.76±0.21)g/cm2]较高(P<0.05)。2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钙、磷、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与组内治疗前[(16.42±5.76)μg/L]及药物组治疗6个月后[(15.21±4.65)μg/L]比较,康复组治疗6个月后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SAP)[(12.43±6.36)μg/L]降低(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VAS评分、WOMAC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康复组治疗6个月后VAS评分[(3.15±1.76)分]、WOMAC评分[(31.56±9.48)分]显著低于药物组VAS评分[(4.56±2.33)分]、WOMAC评分[(42.04±10.35)分](P<0.05)。 结论药物联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状,缓解疼痛,减轻其功能障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