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西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曾严重危害我省人民的身体健康。浙西地区是我省钩体病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为了掌握全省钩体病疫源地动态、宿主动物带菌率、菌群更迭等情况 ,我们选择了浙西重点疫区龙游县开展了一系列监测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分别来源于龙游县卫生志、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龙游县疾控中心。2 鼠类及带菌动物调查 :用夹夜法捕鼠计算密度 ,鉴定鼠种 ,并用背式法解剖无菌取鼠、蛙、水鸭的双肾以及猪、狗双肾和牛中段尿等进行分离培养病原…  相似文献   

2.
2001~2004年浙江省钩端螺旋体菌群变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浙江省人群和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研究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确诊病人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猪、水鸭肾脏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结果近年来,病人血清抗体对应菌群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与1990~2000年相比未发生明显改变。宿主动物钩体秋季群的构成较1990~2000年显著上升,成为主要菌群。宿主动物血清抗体阳性对应菌群以秋季群为主。结论宿主动物携带钩体菌群发生变动,其带菌情况与病人带菌血清学检测对应的菌群不完全一致。浙江省钩体病的防制工作不容忽视,尤其应加强宿主动物监测。  相似文献   

3.
王敏  余樟有  姜宪尘  张幸 《疾病监测》2013,28(9):726-729
目的 了解浙江省衢州市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衢州市2001-2012年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确诊病例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鸭、猪肾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采集鼠、蛙肾进行钩体聚合酶链反应监测。 结果 衢州市2001-2012年钩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27/10万,发病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以青壮年农民为主,男性高于女性,病例血清分型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宿主动物病原学监测阳性率为0.56%,以黄疸出血群和秋季热群为主;宿主动物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7.79%,以黄疸出血群及秋季热群为主,分别占50.00%和28.30%。 结论 衢州市钩体病防治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在洪涝灾害后,应列为防制重点,并继续加强对宿主动物和人群的监测,注意菌群变动。  相似文献   

4.
陈忠兵  雷金宝  兰峰 《疾病监测》2012,27(8):644-646
目的 了解浙江省龙游县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龙游县2007-2011年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用显微镜凝集实验,对临床确诊病例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鸭、猪肾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采集鼠、蛙肾进行钩体聚合酶链反应(PCR)监测。 结果 龙游县2007-2011年钩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40/10万,患者以中年农民人群为主,女性高于男性,病例血清抗体对应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农忙夏收季节是钩体病的高发期,全县多个乡(镇)有发病,以庙下乡发病最多;病原学监测检出钩体菌12株,以秋季热群为主,占83.33%;宿主动物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1%,以黄疸出血群及秋季热群为主,分别占51.22%和39.02%;宿主动物PCR监测阳性率为28.07%。 结论 农忙夏收季节为钩体病高发季节,中年农民为重点人群;宿主动物携带钩体菌群与所检出的患者血清抗体菌群不完全一致,应继续加强对宿主动物和人群的监测,注意菌群变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浙江省台州市农村地区鼠形动物自然感染4种常见病原体的情况,为鼠传疾病防制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年9 — 12月在台州市三门县和天台县农村地区用夹(笼)夜法捕获鼠形动物,所获标本分别经分类鉴定和登记后,无菌操作采集鼠肝、脾、肺、肾等样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汉坦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钩端螺旋体、恙虫病东方体4种病原体。  结果   在2个县监测点共捕获鼠形动物7种167只,总捕获率为6.13%,其中黑线姬鼠(84只,50.30%)、黄毛鼠(31只,18.56%)、褐家鼠(25只,14.97%)为优势鼠种,2个县鼠种构成相似。 167份组织样本中钩端螺旋体阳性18份(10.78%),汉坦病毒阳性1份(0.60%),恙虫病东方体阳性2份(1.20%),新型布尼亚病毒未检出。 从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黄毛鼠中均有检出钩端螺旋体,其阳性率分别为8.00%、14.29%、14.29%、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仅从黑线姬鼠中检出汉坦病毒,仅从黄毛鼠中检出恙虫病东方体。 白腹巨鼠、小家鼠、臭鼩鼱中未检出4种病原体。 黑线姬鼠中存在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为0.60%(1/167)。  结论   台州市农村地区鼠形动物中存在多种病原体感染,不同鼠种病原体检出率不同,需进一步加强鼠传疾病防制,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6.
陈忠妙  张宽深 《疾病监测》1999,14(4):137-138
我县自1987年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以来,每年都在6~9月开展宿主动物调查。为了解其它季节宿主动物的带菌情况,我县于1997年对鼠每月进行了钩体培养监测。根据以住调查掌握的各种鼠类带菌情况,本次我们选用黑线姬鼠作为调查对象。现将结果报...  相似文献   

7.
杨盛旭  林海江 《疾病监测》2009,24(10):766-767
目的了解浙江省三门县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动态及健康人群对钩体的免疫水平。方法用显微镜凝集实验,对临床确诊病例、健康人群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结果健康人群血清检测587份,阳性60份,血清抗体阳性率10.22%;鼠阳性率0.07%,为黄疸出血群;捕获青蛙1400只,牛中段尿140份,未检出阳性标本。结论夏秋季节为高发季节,青壮年农民为重点人群;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与宿主动物带菌率不一致,应继续加强对宿主动物和人群的监测,注意菌群变动。  相似文献   

8.
龚震宇  赵芝雅 《疾病监测》1998,13(5):178-181
浙江省1988~1996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概况浙江省卫生防疫站(310009)龚震宇赵芝雅傅桂明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在我省流行已达45年,近年来,虽然疫情持续下降,但是部分地区发现有菌群更迭现象,为了掌握我省1988年以来钩体病流行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自 1 95 7年在我省乐山经病原学证实 ,1 95 8年发生较大规模流行以来 ,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本病菌群复杂 ,传染源种类繁多 ,疫源地分布面广 ,且活跃程度常有变化 ,现有的措施难控制住疫情的暴发和流行。为了掌握钩体病流行规律 ,了解流行因素 ,摸清传染源种类和流行菌群 ,给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2 0 0 0年我站选择了省内 1 0个县 (市、区 )监测钩体病的传染源和发病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 :疫情来源于全省各县 (市、区 )疫情上报资料。2 鼠密度监测 :采用鼠夹法 ,以生花…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我市高发病之一。近几年来,由于我们采取了防制与监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其发病率连年下降,90年全年共发病11例,发病率为0.80/10万,接近常年最低水平。为了摸清我市钩体病流行规律,现将90年有关传染源和血清学监测结果报告如下:监测方法一、传染源监测:1.鼠带菌调查:采用统一小号铁板鼠夹、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棋盘式夹夜法捕鼠。取其肾脏接种柯氏培养基,同时做压印片。2.猪带菌调查:在监测点(毛咀镇)食品所随机抽取猪肾,确认为本市猪肾包膜没有破裂者,做猪肾培养和压印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孟连县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流行特征,为钩体病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定期采集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全血,鼠、蛙、猪肾和水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和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确诊病例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和分析. 结果 孟连县2005-2013年期间,全县6个乡镇共报告钩体病172例,年平均发病率14.88/10万,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病例以青壮年和农民为主(81.4%),男性高于女性(1.97 : 1).病例血清分型发现有12个血清群,其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37.63%).多种宿主动物病原学监测总阳性率为2.34%,其中鼠类带菌率最高(3.50%). 结论 孟连县近年钩体病疫情整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地呈现钩体菌群多样性高和鼠类带菌率较高的地区特征,提示孟连县存在钩体病暴发和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丁凡  刘波  殷文武 《疾病监测》2011,26(4):261-263,270
目的 了解全国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流行趋势(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为有效调整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9年全国钩体病监测及实验室数据做描述性分析。 结果 全国钩体病的报告病例数和死亡数处于低水平波动,发病构成未见明显改变。各监测点疫情与全国总体疫情变化一致。监测点鼠密度合计为3.63%,略高于2008年(3.43%)。各监测点捕获的鼠类总体仍以黑线姬鼠最多,占捕获鼠的44.36%。血清学抗体滴度阳性界值的判定标准仍不统一,致使各监测点的血清学监测结果相互间缺乏可比性。 结论 全国发病总体趋势呈现较低水平,部分地区偶见散发。各省应继续对钩体病疫情加强关注,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主要是在南方的农村中流行。 傳染原:钩端螺旋体病又名外耳氏病,它的病原体是一种钩端螺旋体。囓齿类动物,特別是田鼠及家鼠最易感染,感染后对鼠体虽無害,但在很長时期內或一生的过程中都能帶菌,並常常由小便里排出。其他动物如犬、牛、猪等亦常受感染,所以鼠类及犬类是此病主要的动物儲存宿主;同时钩端螺旋体通过动物后,它的毒性就更大,所以对此病的流行,有重要意义。 傳染途徑:大多数病例因接触污染的水而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病在我省于1964年从病原学、血清学上证实。全省68个市县中,45个市县有发病占全省、市、县66.18%,年发病率最高为17.91/10万,最低为0.021/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1.65/10万,病死率为0.31~1.10%。我省病原体是为波摩那群、塔拉索夫群。对动物宿主作病原体分离和血清学试验,证实有11种动物感染钩端螺旋体。从黑线姬鼠分离出波摩那型钩体,猪分离出波摩那型和塔拉索夫钩体。本病流行季节是7~3月份。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10~39岁年龄组为72.80%,雨水型以儿童,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建民  谢昀  丁晟  唐松  章承峰 《疾病监测》2007,22(2):98-100
目的 了解江西省钩体病流行状况,为钩体病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5年钩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对宿主动物进行钩体病原分离培养同时用显微凝集试验检测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结果 2005年全省发病87例,发病率0.20/10万,7~8月份为发病高峰,职业以农民为主,年龄以30~49岁组最多,男女性别比约为3:1.全省鼠密度为4.61%,从鼠肾中培养出8株钩体菌株,阳性率7.55%,全部为致病性钩体菌株.猪肾、牛尿未培养出钩体菌株.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以黄疸出血群赖型最多,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次之.结论 江西省钩体病的传染源以野鼠为主要动物宿主,流行形式为稻田型.今后该省钩体病的防治重点:以灭鼠为主,搞好环境卫生,开展健康教育及接种钩体疫苗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常山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91~2004年常山县钩体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人和宿主动物病原学、血清学监测方法探索主要的流行菌群。结果1991~2004年常山县钩体病平均发病率为19.29/10万,以中青年农民为主,男性高于女性;7~9月为发病高峰,流行形式主要呈稻田型。病原学监测检出钩体菌株32株,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占59.38%(19/32)。血清学监测阳性率50.74%(171/337),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分别占50.29%和30.41%。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带菌率为4.32%,蛙、猪、牛等未检出带菌者。结论常山县钩端螺旋体的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采用相应的菌苗接种为主导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金莞尔  姜理平  陈旭富 《疾病监测》2007,22(11):726-729
目的 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钩端螺旋体的快速方法,应用于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的快速检测,同时比较PCR方法和常规检测的效果.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引物,以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溶藻弧菌、沙门菌、霍乱弧菌、痢疾志贺菌、非O1、O139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为对照,建立PCR检测钩端螺旋体的快速方法,用于钩端螺旋体的快速检测.结果 衢州市2006年分离钩体菌株进行PCR鉴定结果与血清学鉴定结果相符.100只鼠和100只蛙肝、脾、肾标本进行PCR检测,PCR检测阳性率10%,钩体菌株培养分离率仅为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05,P0.005).结论 PCR检测钩端螺旋体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钩端螺旋体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浙江南部沿海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等鼠传疾病流行情况,为实施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浙南沿海地区鼠传疾病疫情报告和监测资料,用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浙南沿海地区是鼠传疾病老疫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曾报告鼠疫、HFRS、钩体病、斑疹伤寒和恙虫病等鼠传疾病,2004-2012年累计报告鼠传疾病165例,其中HFRS 113例,钩体病3例和恙虫病49例。鼠疫从1950年后进入静息期,无报告病例;从2011年开始疫情呈缓慢上升趋势;钩体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报告,发病率达445/10万,20世纪80年代后逐年下降,目前处于散发状态;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有恙虫病病例报告,近年来恙虫病报告病例呈增多趋势。1984年以来发现鼠形动物16种,其中褐家鼠、臭鼩鼱和黄胸鼠为优势种。结论浙南沿海地区适宜鼠传疾病动物宿主孳生繁殖,人口流动频繁,存在鼠传疾病流行暴发风险,应加强鼠传疾病综合监测积极防范鼠传疾病危害。  相似文献   

19.
程均福 《疾病监测》1994,9(2):43-46
湖北省1990-199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该病流行地区分布广泛,病人以青壮年农民为主,以8-10月为流行高峰时间。宿主动物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并出现优势鼠种的变动。鼠、猪和牛的带菌率分别为14.10%,11.67%和5.00%,携带黄疸出血群,犬群和波摩那群钩体。流行前期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为38.74%。目前,我省钧体病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应防患于未燃,加强防制与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仙居县1981~1997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忠妙 《疾病监测》1999,14(9):333-335
我县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于1974年报告首例病人,1981年后每年均有病例报告。为探讨钩体病在本县的流行特征、规律及防制措施,1981~1997年我们开展了钩体病疫情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疫情资料来自县级医院、中心卫生院的疫情报告和各地的疫情转归。病例均经过个案流行病学调查,部分病例经血清学、病原学检测核实。健康人群血清标本采自流行区和非流行区当年未接种过钩体菌苗的人群,均在流行季节前(5月)、流行季节后(10月)分两次采集。血清检测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血培养采用卡托夫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