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熟市维持性血液透析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患病率、危险因素以及血清转氨酶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调查对象为常熟市3个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29人。采集患者病史、输血史、透析方案等临床资料,同时采集每名调查对象静脉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单胺氧化酶(MAO)和抗-HCV抗体,并根据抗-HCV抗体检测结果分为HCV抗体阳性组和HCV抗体阴性组。结果常熟市维持性血液透析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患病率为6.55%。抗-HCV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间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阳性组患者维持血液透析时间及输血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5和P0.01)。HCV抗体阳性组ALT异常率大于阴性组(P0.05),但平均ALT、AST水平仍在正常范围,而且抗体阴性组也有5.14%的患者ALT水平异常;HCV抗体阳性组中各有73.3%、84.6%、69.2%的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ALT、AST)和GGT仍在正常范围。结论输血史及透析时间是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危险因素;血清转氨酶不宜作为血透患者HCV感染的敏感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达3个月以上患者39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透析前后对所有患者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比较受试者透析治疗后HCV感染阳性患者(阳性组)与HCV感染阴性组患者(阴性组)的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感染HCV的危险因素。结果 392例MHD患者透析治疗后HCV感染20例,丙型肝炎发生率为5.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透析时间长、输血次数多、频繁异地透析、肾移植史等因素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输血次数、透析时间长短及频次、肾移植史等因素密切相关。严格按照《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认真操作,可明显减少医源性HCV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血清转氨酶水平的变化。方法采集多中心MHD患者病史、输血史、肾移植史等临床资料,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抗HCV抗体及HCV-RNA。结果 796例透析患者抗HCV抗体阳性176例(22.1%),其中HCV-RNA阳性142例(80.7%)。单因素分析表明,MHD患者的HCV感染与透析时间、输血率、透析器复用率及肾移植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透析时间(OR=1.38,95%CI=1.24~1.53,P<0.05)和透析器复用史(OR=10.91,95%CI=5.52~21.55,P<0.05)是HC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HCV感染组和HCV未感染组的ALT水平分别为(25±30)U/L和(12±13)U/L,AST水平分别为(24±20)U/L和(16±14)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CV感染组和HCV未感染组的ALT异常增高率分别为17.0%(30/176)和2.4%(15/620),AST异常增高率分别为10.5%(18/171)和4.8%(29/6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抗HCV抗体阳性的透析患者可进一步检测HCV-RNA以判断其活动性;监测血清转氨酶水平虽不宜作为判断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敏感指标,但可作为了解肝损害的指标;针对MHD患者应当采取综合措施,控制HCV的传播,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抗HCV抗体阳性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与非传染病的MHD患者铁负荷的差异,并研究铁负荷对营养不良-炎症反应综合征(MICS)的影响.方法:将53例规律血液净化治疗的MHD患者中抗HCV抗体阳性的24例设为阳性组,传染病检查均为阴性的29例设为阴性组.分别检测患者血清铁蛋白(SF)、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铁负荷与营养状况、炎症因子、肝功能的相关性.结果:阳性组SF、ALT、AST、hsCRP、IL-6、TNF-α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lb、PA均明显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F与BMI、Alb、PA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均呈负相关;SF与ALT、AST、hsCRP、IL-6、TNF-α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并均呈正相关.结论:HCV感染的MHD患者存在明显的铁超负荷,铁超负荷与MICS有着密切的联系,铁超负荷可能是MICS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患者抗HCV与HBV-M检出情况,探讨HCV与HBV感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使用电化学发光法(ECL)比较分析196例抗HCV阳性患者与32026例抗HCV阴性患者血清HBV-M单项检出率和不同模式的检出率。结果抗HCV阳性组HBV-M检出率为73.47%;抗HCV阳性组HBsAb单阳性模式检出率低于抗HCV阴性组(P<0.05);而HBcAb单阳性模式、HBeAb和HBcAb双阳性模式、HBsAg和HBcAb双阳性模式检出率却高于抗HCV阴性组(P<0.05);抗HCV阳性组单项HBsAg、HBeAg以及HbsAb的检出率与抗HCV阴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项HBeAb和HBcAb阳性率却高于HCV抗体阴性组(P<0.05)。结论 HCV与HBV共感染在人群中分布面较广,共感染后存在互相干扰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HBcAb、HBeAb的产生,及对保护性HBsAb产生过程的干扰与抑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超声检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6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采用高频B超检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记录临床及生化数据,按斑块有无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对两组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斑块产生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MHD患者中44.93%的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两组患者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斑块阳性组患者年龄相对较大.阳性组患者收缩压、血胆固醇、血磷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阴性组患者.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高血磷、C反应蛋白升高是MHD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评估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良好窗口.高血压、高磷血症、高C反应蛋白是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MHD治疗的10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与入院后24h内血清RBP水平,根据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事件组(n=41)和非事件组(n=59)。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指标与MHD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RBP对MHD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评估价值。结果:与非事件组相比,事件组年龄明显更大,透析时间更长,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肌钙蛋白(Troponin,cTn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素(immunoreactive parathyroid hormone,iPTH)及RBP水平均明显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369)、透析时间(OR=1.595)、cTnT(OR=1.082)、CRP(OR=1.059)及RBP(OR=2.793)均是MHD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RBP水平预测MHD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769(95%CI:0.662~0.855),敏感度为75.61%,特异度为70.73%,最佳截断值为178.08mg/L。结论:高水平RBP是MHD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对MHD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的基因型及同源性,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为血液透析中心HCV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测定抗-HCV阳性的MHD患者的HCV-RNA定量,对HCV-RNA定量≥1×103 IU/ml的MHD患者,通过巢氏反转录(RT)-PCR对5’UTR及NS5B区进行扩增,扩增产物通过Sequence Scanner v1.0导出峰图,Muscle进行序列比对,MEGA5.1构建进化树以确定基因分型,bootstrap1000检验进化树可靠性,Blat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 183例MHD患者中,抗-HCV阳性13例,抗-HCV阳性率为7.1%。HCV-RNA定量≥1×103IU/ml者9例中,1b型7例,6a型2例。1b型中,PC1与PC2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PBC17与PC2间的遗传距离为0.008,PC29与PBC31间的遗传距离为0.035,PC32与PBC34间的遗传距离为0.102;6a型中,PC11与PC20间的遗传距离为0.068。PC1与PC2的同源性为100%,PC2与PBC17的同源性为99.23%,PC29与PBC31同源性为96.63%,PC32与PBC34的同源性为90.64%,PC11与PC20同源性为93.63%。9例患者的平均感染时间为(67.4±26.3)月,平均透析时间为(81.5±38.1)月,4例(PC2、PC11、PC29和PBC31)为输入性HCV感染者,另5例(PC1、PBC17、PC20、PC32和PC34)是在本中心接受MHD后的8~77月间发现HCV感染。在本中心感染的5例患者中,2例(PC32和PC34)有输血史及更换透析单位,3例(PC1、PBC17、PC20)无输血、更换透析单位、肾移植等感染HCV危险因素,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具有同源性的病例PC1和PBC17与感染源(输入性感染者)PC2患者有多次同班或邻班、相邻机位、同一护士操作的血液透析记录。结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抗-HCV阳性率为7.1%。1b型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HCV感染的最常见基因型,其次为6a型。其中3例1b型患者(样本PC1、PC2和PBC17)HCV感染为同一流行株,同源性达99%以上,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确定1例患者(PC2)为输入性传染源,与之同源感染的PC1和PBC17患者的可能传播途径为,因当时未对HCV阳性和阴性患者分区治疗、同一护士同时操作HCV阳性和阴性患者、护士未规范手卫生、护士操作不同患者未更换手套、共用肝素等不规范操作。近3年,本中心将抗-HCV阴性及HCV感染、HBV感染者实行分房间(分区)、专用透析机治疗、专人管理阳性患者、严格实施卫生部《血液净化标准化操作规范》管理,未再发新的感染患者,表明上述措施可有效防止血液透析中心内的交叉感染。本研究为血液透析中心HCV医源性感染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S)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55例MHD患者.采用高分辨B型超声多普勒方法测定其双侧颈动脉解剖,按斑块有无分为斑块阳性组和斑块阴性组.对2组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斑块产生的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5例MHD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69.09%.与斑块阴性组相比,阳性组患者颈动脉血管内皮厚度(即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明显增加(P=0.001).2组患者在年龄(P<0.001)、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P=0.01)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P=0.002)上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β=1.102,P=0.014)、高CRP水平(β=0.138,P=0.026)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MHD患者具有较高的CAS发生率,其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高CRP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早期感染者(抗原阳性、抗体阴性)的HCV病毒载量与CD4+CD25+叉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的相关性,分析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 RT-PCR)技术检测22例HCV核心抗原阳性、抗体阴性(即HCV Ag阳性、抗-HCV阴性)的早期感染病例、26例核心抗原阳性、抗体阳性(即HCV Ag阳性、抗-HCV阳性)的慢性HCV感染病例,24例核心抗原阴性、抗体阳性(即HCV Ag阴性、抗-HCV阳性)的既往HCV感染病例及22例健康对照组HCV RNA病毒载量;并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外周血有核细胞中的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 HCV Ag阳性、抗-HCV阴性组,HCV Ag阳性、抗-HCV阳性组,HCV Ag阴性、抗-HCV阳性组及健康对照组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逐级下降,其中抗原阳性、抗体阴性组[(4.86±2.14)%]高于其他组[分别为(3.74±1.67)%、(2.74±1.27)%、(2.56±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23、4.125、4.402,P0.05);HCV Ag阳性、抗-HCV阴性组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与HCV RNA病毒载量的对数(copy/mL,Ig)呈正相关(r=0.535,P0.05)。结论 HCV早期感染者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与高病毒调定点相关,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可能是加速HCV早期感染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了他汀类药物的心血管事件二级预防作用。但是,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患者是否获益目前仍有争论。糖尿病本身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应视为非糖尿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如此推论,糖尿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应该获得肯定。临床真实情况是否如此?近期陆续发表的一些研究,用部分临床研究证据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探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措施。方法对2009~2011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的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乙型肝炎6项,回顾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3.2%,丙型肝炎病毒5.6%。不同年龄和性别在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透析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HBV感染组60.1±25.7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HCV感染组85.7%vs.非感染组15.7%,P<0.05)、透析年限(HCV感染组65.9±35.9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5)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率在输血次数的差异无显著性,与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著性,丙型肝炎感染率随输血次数及血液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严格隔离可以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及其有关因素。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53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逆转录一套式PCR法检测HCV—RNA。回顾分析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2.6%、丙型肝炎病毒(HCV)41.5%、HBV/HCV总感染率49.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性,而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无显性。结论 病毒性肝炎仍是血液透析(H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以HCV的发生率最高。严格消毒措施,血源筛选,减少输血,对减少透析中肝炎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CAD)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心房颤动(AF)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12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CAD合并AF患者149 例(病例组),在同期入院患CAD未合并AF患者中采用随机抽取149例(对照组)。通过诊断试验及拟合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别评价CAD患者PDW、RDW对AF的辅助诊断和预测价值。结果 CAD患者PDW、RDW诊断A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 AUC)分别为0.612(95%CI 0.584 0.616),0.684(95%CI 0.624 0.744)(P均<0.001)。PDW的最佳诊断界值13.5%, 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426、0.770、0.653、0.575;RDW的最佳诊断界值亦为13.5%,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31、0.651、0.646、0.64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PDW>13.5%,RDW≥13.5%均为CAD合并AF的新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外周血PDW、RDW升高是CAD患者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望成为CAD患者预测发生AF较为新颖、可靠的临床实验室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原慧芳 《临床荟萃》2020,35(7):620-623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者胆囊疾病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依据彩色超声报告结果将290例HCV感染者分为有胆囊疾病组169例,无胆囊疾病组121例,分析病程、体重指数(BMI)、负性情绪、酗酒史、血清总胆红素(TBI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 谷氨酞转肽酶(GGT)、血清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HCV病毒载量(HCV RNA)、门静脉内径宽度(PVW)、脾脏厚度、腹水等临床资料,探讨HCV感染者发生胆囊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290例HCV感染者胆囊疾病的总发生率为58.28%(169/290),有胆囊疾病组病程、酗酒史、TG、GGT、PVW、脾脏厚度均高于无胆囊疾病组(P<0.05),酗酒,GGT,脾脏厚度是HCV感染者发生胆囊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V感染者胆囊疾病的发生率为58.28%,酗酒、脾脏厚度,GGT是HCV感染者发生胆囊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探讨HB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到2009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6月的3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透析时间6~372月,平均血液透析时间(64.13±61.00)月。所有患者每半年复查一次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指标,并分为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患者血液透析前用第二代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BV感染指标,自动生化仪测定肝功能,血球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3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sAg阳性20例(6.64%),如果包括乙型肝炎感染其他指标(HBVM任何一项)则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率是42.52%,其中5例(25.00%)有输血史,HBsAg阴性患者中6例(2.14%)有输血史。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输血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存在相关性(,=16.597,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乙型肝炎感染率提高,HBsAg阳性对血液透析患者肝功能影响并不显著,其乙型肝炎相关并发症也少见。定期检测及对HBsAg阳性患者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是预防透析中心乙型肝炎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MHD患者160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原发疾病、合并症、透析时间、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和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各项指标区分MHD患者死亡与...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fection without evidence of cirrhosis have an increased risk of diabetes mellitus (DM) and to evaluate possible risk factors for diabetes in this group. PATIENTS AND METHODS: We conducted a case-control study of 45 consecutive eligible patients with HCV infection and no clinical, scintigraphic, or histological evidence of cirrhosi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90 subjects without liver disease matched by age, sex, and body mass index and similar in their origin distribution. Eighty-eight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with no evidence of cirrhosis were also evaluated.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was based on the 1997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riteria. RESULTS: Fifteen patients (33%) with HCV infection were found to have type 2 diabetes compared with 5.6%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out liver disease (P < .001) and 12% in the group with HBV infection (P = .004). Comparison of the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revealed that positive family history of diabetes, HCV 1b genotype, and a more severe liver histology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M. CONCLUSIONS: Patients with chronic HCV infection have an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type 2 diabetes, and this prevalence is independent of cirrhosis. The pathogenesis is intriguing, appears to be unique to HCV, and requires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