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与桡动脉两种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广东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动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60例和股动脉组60例,对两组间的动脉穿刺点压迫时间、PCI的成功率、穿刺点局部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及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股动脉组成功率为93.33%,桡动脉组成功率为95.00%。两组PCI的成功率、下肢静脉血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点局部的并发症、低血压及尿潴留的发生率,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显著少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并发症少,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桡动脉穿刺常用于动脉采血检验和血氧饱和度监测,近年来也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内介入治疗,亦可见于脑血管病介入处理的报道。而原发性肝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一般采用股动脉穿刺,文献罕见经桡动脉穿刺途径的临床应用报道。而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也是完成穿刺及介入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作者将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对原发性肝癌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经股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2种方法的利弊,从而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更合适的途径.方法通过对150例冠心病病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疗,与160例经股动脉途径者进行比较.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者伤口出血、术后排便困难、术后主观不适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股动脉穿刺者(P《0.05);靶血管闭塞、迷走反射与股动脉途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手术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病人痛苦,但桡动脉较股动脉细,穿刺较困难,目前股动脉途径仍为主要途径,暂时不会被桡动脉途径取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途径穿刺在冠状动脉诊疗术后的并发症及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787例患者按穿刺方法分为股动脉组221例,肱动脉组101例,桡动脉组465例,对其术后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股动脉途径术后各并发症发生均高于肱、桡动脉组(p<0.005);肱动脉组穿刺处血肿高于桡动脉组(p<0.005),而在舒适度上,三组患者术后术肢疼痛无明显差别(p>0.05),肱、桡动脉术后术肢肿胀发生率高于股动脉组(p<0.01),腰背疼痛,影响睡眠则低于股动脉组(p<0.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较股、肱动脉途径术后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护理难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介入诊疗2种穿刺途径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朝容 《现代护理》2006,12(11):985-98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经股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2种方法的利弊,从而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更合适的途径.方法通过对150例冠心病病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疗,与160例经股动脉途径者进行比较.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者伤口出血、术后排便困难、术后主观不适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股动脉穿刺者(P〈0.05);靶血管闭塞、迷走反射与股动脉途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手术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病人痛苦,但桡动脉较股动脉细,穿刺较困难,目前股动脉途径仍为主要途径,暂时不会被桡动脉途径取代.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且结果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并选择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即桡动脉组134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即股动脉组427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男性患者和吸烟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3.3%,与股动脉组(9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桡动脉组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1.8%,低于股动脉组(93.4%),P<0.01。而且桡动脉组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所占的比例(9.5%)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7.3%),P<0.05。但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且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少。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PCI可能优于经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7.
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复杂病变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规途径。但因腹股沟区解剖较复杂,给术后止血造成一定困难。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有严重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或使用抗凝及溶栓治疗的患者,穿刺部位的血管神经并发症更加困扰着医生。1989年,Campeau首先报道了经桡动脉途径的心  相似文献   

8.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经心电图或运动心电图、心肌酶及肌钙蛋白T或I检测,SPECT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并同意接受CAG及PCI的患者共200例,其中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90例及经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组110例,对比其手术成功率、血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X线曝光时间等。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组血管穿刺并发症减少及住院日数减少,与经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血管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是有效、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新生儿经股动脉和桡动脉穿刺采血的比较,探索一种便捷、安全、实用的动脉采血方法。方法对入院治疗的新生儿150例随机分为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各75例。并对两组采血方法中一针穿刺成功率和穿刺采血所用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动脉途径采血一针穿刺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穿刺采血所需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桡动脉采血法可替代股动脉采血法,是一种便捷、安全、实用的动脉采血方法,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两点一线桡动脉穿刺术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燕 《护理研究》2005,19(11):975
临床工作中在对危重病人进行抢救与治疗时常需要采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 ,常选股动脉穿刺 ,但对于那些过度肥胖或极度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者 ,选取股动脉采血有一定的难度 ,如肥胖者血管较深不易穿刺 ,在冬天过分暴露易受凉。近年来 ,我科改选桡动脉穿刺 ,而桡动脉的搏动不如股动脉明显 ,故进针点的选择与穿刺成功率有很大的关系。现将作者在临床工作中摸索出的两点一线桡动脉穿刺术总结如下。1 做好穿刺前准备  先摸清桡骨内侧桡动脉的走行处 ,第 1个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做记号① ,再向近心端 0 .5cm~ 1.0cm处摸清第 2个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做记号…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并发症及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的可能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69例,比较二者鞘管置入时间、开始鞘管置入至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成功率、与穿刺部位有关并发症(桡动脉闭塞、血肿、出血、假性动脉瘤、局部皮肤破溃感染、动脉夹层、迷走反射)、随访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急性及亚急性支架内血栓、脑梗死、肺栓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左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结果经桡动脉途径组34例,其中一次穿刺手术成功32例,经股动脉途径组35例,其中一次穿刺手术成功34例,两组患者支架植入个数、一次手术成功率、肌钙蛋白I恢复时间、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平均鞘管置入时间(6.47±2.13)min,股动脉组平均鞘管置入时间(3.47±1.95)min(P=0.000);桡动脉组与穿刺部位有关并发症1例,股动脉组7例(P=0.03);桡动脉组术后平均卧床时间(0.32±0.31)h,股动脉组(24.61±3.82)h(P=0.000);对于左冠状动脉,桡动脉组开始鞘管置入至球囊扩张时间(60.34±15.78)min,股动脉组(50.23±11.76)min,桡动脉组时间长于股动脉组(P=0.02),对于右冠状动脉,桡动脉组开始鞘管置入至球囊扩张时间(38.01±9.21)min,股动脉组(44.62±11.14)min,经股动脉途径组时间长于经桡动脉动脉途径组(P=0.042)。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STEMI安全有效,并能减少卧床时间和与穿刺有关的发症。对血流动力学稳定、Allen试验阳性、桡动脉搏动良好的右冠状动脉梗死的患者可以作为优先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滑导丝辅助桡动脉穿刺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作用和体会.方法 在20例穿刺血管后导丝无法到位的患者,采取超滑导丝辅助操作,研究其可行性及经验.结果 18例患者PC操作成功,其中16例患者顺利完成介入操作,2例桡动脉途径建立成功,但因血管痉挛而放弃.桡动脉途径建立失败2例.撤出鞘管局部加压包扎,改为股动脉途径,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超滑导丝辅助桡动脉穿刺提供了桡动脉穿刺中常见困难的一种解决方法,增加了桡动脉一次性成功穿刺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等特点。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是股动脉,但存在如:股动脉生理性狭窄,下肢严重闭塞性动脉硬化,或曾经穿刺股动脉局部形成瘢痕等问题,需选用桡动脉途径。我院自2004年以来采用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28例,与股动脉治疗相比,患者术后不需卧床可立即行走,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途径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将10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和经股动脉穿刺2组,每组50例,对其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股动脉途径相比较,桡动脉途径腰背疼痛、尿潴留、血管迷走反应、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桡动脉途径明显优于股动脉途径,不仅安全、创伤小而且便于护理观察,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一种穿刺成功率更高、安全且并发症较少的动脉穿刺置管的路径.方法 对ICU收治的617例患者随机分为采取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置管组,对2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组穿刺采血方法成功率、血管并发症、患者舒适状况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较高,血管并发症少,同时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桡动脉和股动脉的平均动脉压在休克患者中是否可以互相替代以及血管活性药物对监测的影响.方法 选取67例有临床指征需行有创动脉压监测的休克患者,分为高剂量血管活性药组和低剂量血管活性药组.同时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进行有创动脉压监测并记录.结果 桡动脉平均动脉压比股动脉高(3±4)mm H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动脉和桡动脉测量平均动脉压的数据可以互换.即使是接受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的危重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并非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直接动脉穿刺的手法及护理措施。方法 56例患者选择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直接穿刺。穿刺前将内瘘针与动脉血路管连接,触及动脉血管以30~40度角先进针于皮下,打开内瘘针夹子,触摸到明显搏动后以20度角沿血管壁进入血管,穿刺成功立即开启血泵,血液透析开始。结果 56例直接动脉穿刺患者中,19例为桡动脉,37例为足背动脉,均穿刺成功;血流量150~250 ml/min,治疗时间2~5小时;及时发现和处理出血、血肿,均完全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直接动脉穿刺要求血液透析护士具备娴熟的血管穿刺技能,掌握正确的血管通路维护方法,给予患者预见性的指导和处理,教会患者及家属有效的血管自护技巧,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尽量延长血管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8.
李彩菊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6):1002-1003
目的:比较脑出血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采集血气的成功率,时间,损伤情况及穿刺人数协助率。方法:将6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穿刺组(A组)34例和股动脉穿刺组(B组)30例。两组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由同一名护士使用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动脉采血针进行动脉血气采集。采集动脉血气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操作总耗时间,血管损伤情况和穿刺人数协助率。结果:穿刺成功率A组为97.1%,B组为96.6%;操作总耗时A组8min,B组15min;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A组为9%,B组为13%;穿刺人数协助率A组为15%,B组为37%;桡动脉穿刺优于股动脉穿刺。结论:脑出血患者行动脉穿刺采集血气标本时,桡动脉穿刺比股动脉成功率高,操作时间少,血管损伤程度轻,可以优先选择桡动脉穿刺。  相似文献   

19.
动脉穿刺术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难度较大的一项操作,由于股动脉和肱动脉血管位置较桡动脉深,且不容易固定,所以护理人员在操作时感到有些困难.如果行桡动脉穿刺就可以减少这些顾虑,可以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谈桡动脉穿刺的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取动脉血标本一般选用股动脉和桡动脉。股动脉血管粗大、易刺中,但因其位置深需9号针头,病人易产生恐惧心理,且股动脉穿刺需病人采取被迫卧位,暴露腹股沟,病人不愿接受。桡动脉穿刺方便,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挠动脉穿刺有较深的体会,现将手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