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Holter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SMI)是目前冠心病(CAO)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的先兆。本文通过Holter临测114例CAO患者,探讨SMI的发生率与心率的关系及其规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参考1979年国际心脏学会及WHO制订的CAO诊断标准,选择的114例CAO患者均为1992年2月~6月的住院或门诊病人其中男84例,女30例,年龄31~88岁,平均59.12岁。 1.2 方法 采用美国Holter监测系统,CM_5CM_1双通道监测24小时,被检查者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和相关症状。缺血型ST段的诊断标准:ST段水平或斜型压低≥1mm(J点后80ms)或原有ST段压低者再压低≥1mm或原有ST段抬高者需压低≥2mm,持续时间≥1min,两次缺血发作时间间隔≥1min,对于一过性典型弓背向上的ST段抬高≥2mm或T波由直立、平坦转为双肢对称倒置同时伴ST段压低≥0.5mm,持续1min以上者,也计算在内。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Ⅲ导联ST段偏移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旨在明确常规体表心电图ST段偏移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LAD)堵塞部位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病损部位在LAD第一对角支或第一间隔支的近端抑或远端 ,8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被分为近端组和远端组 ,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结果 ①近端组Ⅰ、aVL导联ST段抬高≥ 1mm的发生率高于远端组患者 (I:5 0 %vs 35 % ,aVL :6 1%vs4 2 % ,P <0 0 1) ;②近端组患者下壁导联Ⅱ、Ⅲ和aVF的ST段压低≥ 1mm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组患者(Ⅱ :79%vs 2 9% ,Ⅲ :86 %vs 19% ,aVF :75 %vs 4 5 % ,P <0 0 1) ;③作为LAD近端病损的预测指标 ,Ⅲ导联ST段压低≥ 1mm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aVL导联ST段抬高≥ 1mm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86 %vs 6 1% ,81%vs 5 8% ,P <0 0 1)。结论 常规体表心电图Ⅲ导联ST段明显压低是判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LAD近端堵塞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特点及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价值。方法: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350例,按年龄分为Ⅰ组(220例)和Ⅱ组(130例),对2组患者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与常规心电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Ⅱ组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及无症状心肌缺血平均持续时间均高于Ⅰ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有明显昼夜节律,Ⅱ组无明显昼夜节律;2组慢频率依赖型无症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均较快频率依赖型无症状心肌缺血延长(P<0.05),且Ⅱ组较Ⅰ组明显;快频率依赖型无症状心肌缺血平均ST段压低幅度与慢频率依赖型无症状心肌缺血平均ST段压低幅度比较,以及Ⅰ,Ⅱ组无症状心肌缺血平均ST段压低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加,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增高,且无症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延长;>80岁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无明显昼夜节律,慢频率依赖型无症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较快频率依赖型无症状心肌缺血显著延长。动态心电图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的检测和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T段延长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对122例冠心病患者和86例非冠心病患者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冠心病组ST段水平延长≥0.12 s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ST段水平延长≥0.12 s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为83.6%,特异度为82.6%;阳性似然比为5.09,阴性似然比为0.21;阳性预测值为87.2%,阴性预测值为78.0%;冠心病患者ST段水平延长≥0.12 s的阳性优势是非冠心病患者的24.14倍。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65,提示ST段水平延长诊断冠心病的准确度中等。结论:ST段水平延长≥0.12 s,对冠心病诊断有一定作用,但由于受诊断临界值选取的影响,其作用仍需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 (acut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随梗死面积扩大 ,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也增加。过去文献只研究含病理性 Q波导联梗死面积对预后的影响 ,而梗死对应面ST段正常与否与预后的关系未见报道。我们旨在研究对应面ST段压低的 AMI对预后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8年 5月~ 1999年 5月我院收治 80例有 Q波 AMI,均符合 WHO诊断标准。入院距发病时间 4~ 2 0小时。根据有无对应面 ST段压低分为两组 , 组为有对应面ST段压低。 组为无对应同 ST段压低 , 组 35例 ,男 2 7例 ,女 8例 ;年龄 40~ 80岁 ,下壁心…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46例单纯性自发型心绞痛心电图进行分析,探讨自发型心绞痛的心电图特点及发生机理。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1988年以来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符合WHO诊断自发型心绞痛的标准L”。合并有劳力型心绞痛者除外。男35例,女11例,年龄29~72岁,平均53.2岁。5例有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住院期间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7例心绞痛发作时ST段改变部位与梗死部位均相同。2心电目资料2.王发作时心电图变化2.1.IST段的变化ST段压低着31例,ST段抬高者9例,ST段抬高和压低在同一患者不同时发作均可见到者6例,其中1例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在梗死前ST段水平延长≥0.12 s的心电图特征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自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收治AM I在梗死前ST段水乎延长≥0.12 s者35例。按ST段延长和压低无变化分为ABC三组,观察心电图指标及临床特征。结果A组14例梗死前ST段水平延长出现率为40%;B组18例梗死前出现率51.4%;C组3例梗死前出现率为8.6%。经卡方检验,A组与B组出现率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B组与C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5)。结论既往心肌缺血标准为ST段水平或下垂型压低≥0.1 mv,如按此标准本次分析35例,AM I患者梗死前不能明确诊断者可达34.3%,故对该类患者心电图诊断,如附加ST段水平延长≥0.12 s,可使确诊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下壁导联改变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常规体表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偏移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 LAD)分布特点及其病变部位的判断价值。方法根据 L AD分布特点及其病变部位在第一对角支或第一间隔支的近端抑或远端 ,将 8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 ,并比较各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结果 1L AD近端病变组患者下壁导联 、 和 a VF的 ST段压低≥ 1mm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组患者 ( :79%与 2 9% , :86 %与 19% ,a VF:75 %与 45 % ,P<0 .0 1) ;2左冠优势型组患者下壁导联 、 和 a VF的 ST段压低≥1mm的发生率明显优于非优势型组患者 ( :2 8%与 92 % , :2 8%与 94% ,a VF:31%与 96 % ,P<0 .0 1) ;3共 12例患者下壁导联ST段抬高总和≥ 3.0 mm,且均见于左冠优势型并 LAD远端病变患者。结论常规体表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偏移是判断 LAD分布特点及其病变部位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Romhilt—Estes记分法(RE) 1.QRS高电压:①肢导联R或S波≥20mm;②S_(v1/2)≥30mm和③R_(v5/6)≥30mm(3分)。2.ST—T改变:QRS主波正向导联ST段压低,主波负向导联ST段抬高,伴T波同向改变(未用毛地黄者3分,用毛地黄者1分)。3.左房增大或负荷增加,PtfV_1≤-0.04mm秒(3分)。4.电轴左编≥-30°(2分)。5.QRS时限延长≥0.09秒(1分)。6.VAT延长≥0.05秒(1分)。累积记分≥5分时诊断为左室肥厚。 二、修改Romhilt-Estes记分法(简称修改RE) 1.QRS高电压:R_(v5/6)>26mm,Sv_1+R_(v5/6)>35mm(3分)。2.Tv_6倒置≥1mm(3分)。3.左房增大或负荷增加:PtfV_1≥-0.04mm秒(3分)。4.电轴左偏>-30°(2分)5.QRS时限延长>0.09秒(1分)。6.VAT延长≥0.05秒(1分)。累积记分:≥4分时诊断为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0.
韩恭祝  袁鹏 《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2):1074-1074
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 angina,UA)是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的中间状态 ,若治疗不当 ,15 %~ 35 %可发展为 AMI,甚至猝死 [1 ]。近 3年来 ,我们在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小剂量尿激酶联用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 U A 33例 ,取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均符合 WHO1979年制定的 UA诊断标准 :1发作时 ST段压低≥ 0 .2 m V,并累及 3个以上导联 ,缓解时 ST段压低明显改善 ;2发作次数每天≥ 1次 ;3每次持续时间≥ 30分钟 ,共 6 3例。随机分为两组 ,A组为对照组 30例 ,B组为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电图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讨论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对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0例有临床症状而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静息心电图、常规心脏超声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统计冠心病患者中有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的阳性率,心电图有慢性缺血性ST段改变患者冠心病的比例,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的阳性率。结果:静息心电图阳性的20例中,冠心病有7例(占35.0%)。冠心病30例患者中,常规心电图阳性者7例。静息心电图阳性20例中,有心脏结构改变的有16例。结论:无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中只有少部分静息心电图出现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静息心电图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大部分与心脏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静息心电图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并非冠心病的特异性改变,更不能作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收集近5年有关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ARVI)论文14篇,以(1)右胸导联STV 4R抬高≥1mm;(2)STⅢ抬高≥STⅡ抬高;(3)STV2、3压低/STaVF抬高≤0.5;(4)STV 1抬高>STV 2抬高;(5)Ⅰ、aVL、V5和V6导联Q波消失为诊断标准,将各篇进行统,计结果以上5项诊断标准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 I)合并ARVI均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探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EKG变化特点。方法 :对 10 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 2 4h动态EKG检测。结果 :86例有缺血性EKG变化 ,总计 42 8次发作中 78.1%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SMI多发于 5 0岁以上高龄者 (80 % ) ,其ST段压低幅度明显小于有症状组 (P <0 .0 5 )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最大ST/HR斜率对老年冠心病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用踏车运动试验测定30例老年冠心病和30例正常老年对照的最大ST/HR斜率及ST段压低值。结果:老年冠心病组的最大ST/HR斜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4±1.3及0.91±0.9uV/bpm,P<0.01),最大ST/HR斜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ST段压低标准(分别为90%,86.6%和60%,73.3%;P<0.05)。随冠脉病变数目增多其最大ST/HR斜率值呈增大趋势。结论:最大ST/HR斜率法对老年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单纯ST段压低法,并对预测冠脉病变数目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动态心电图 (DCG)在心血管方面的价值已得到充分肯定 ,对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监测特别优越。本文近两年对12 9例心肌缺血病人进行 2 4hDCG监测 ,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12 9例病人中住院病人 91例 ,门诊病人38例 ,男 95例 ,女 34例。年龄 33~ 75岁 ,平均 5 7.4岁 ,其中冠心病患者均于受检前 3d停用相关药物。2 ) 方法 :使用长春曙光MEM2 4 0 0B型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 ,采用双导 (模拟V1及V5 )自动分析记录 ,2 4h全程回放并根据生活日记对照分析。3) 心肌缺血诊断标准[1] :ST段水平或下垂型下移≥ 1mm(J点后 80ms)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与有症状心肌缺血24h动态心电图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11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缺血型ST段压低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例数及缺血型ST段压低的次数均明显多于有症状组。有症状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均有昼夜规律,在上午6:00~12:00时发作频率最高。两组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及ST段下降幅度方面无明显差异。无症状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动态心电图在早期发现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方面有可靠的诊断价值及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静息心电图ECG对冠心病诊断和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78例患者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的静息ECG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9例、女69例。平均62.5(61.5±11.1)岁。均有发作性胸闷、胸痛症状,并有一项以上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静息ECG心肌缺血诊断标准为ST段自J点后80ms处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0.1mV。CAG冠心病诊断标准为至少有1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内径狭窄程度≥50%。结果99例有静息ECG心肌缺血(ECG阳性组);79例无心肌缺血表现(ECG阴性组)。静息ECG阳性与阴性组患者,C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5%vs59.5%,P>0.05);但静息ECG阳性组多支病变率明显高于ECG阴性组(66.7%vs44.7%,P=0.029);而静息ECG阴性组单支病变率明显高于ECG阳性组(33.3%vs55.3%,P=0.026)。静息ECG阳性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ECG阴性组(64.8%vs42.6%,P=0.042)。结论静息ECG阳性对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低,对多支、多危险因素的高危冠心病患者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动试验是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常用的非创性检查方法。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0mv对心肌缺血诊断有较大意义。除许多心外因素影响,出现假性ST段压低外还须注意同心房复极波引起的ST段压低,过度换气所致ST段压低及与体位相关的ST段压低几种生理因素作鉴别:心电图功能性复极变异对鉴别平板运动试验的心电图结果排除运动试验假阳性是极为重要的,根据心房负极波、过度换气,直立性ST段压低等因素对运动试验影响特点,提出的鉴别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以J点后0.08S处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0mv,并持续≥1分钟,可显著降低运动试验的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阈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心肌缺血阈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监测,检测124例冠心病患心肌缺血阈值(MIT)、MIT的变异度(IV)、每次缺血发作持续时间(TMI)和ST段最大位移(STm),以及昼夜缺血次数(IN)。结果:共检出1012次心肌缺血,93.5%在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夜间心肌缺血阈值较低,但缺血时间及ST段压低程度明显重于昼间。结论:心肌缺血阈是评价冠心病患的重要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一过性ST段压低对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记录其ST段压低阵数及当时有无自觉症状和持续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检出有心肌缺血者66例占94.29%,有症状心肌缺血21例占31.82%,无症状心肌缺血45例占68.18%。有缺血型ST段压低238阵次,有症状心肌缺血46阵次占19.33%,无症状心肌缺血192阵占80.67%。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的高峰时间位于上午6~12点之间。结论冠心病患者中无症状心肌缺血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动态心电图提高了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尤其是提高了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