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Rh血型抗原CcEe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情况,以及Rh血型抗原、抗体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为临床RhCcEe同型输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8~2016年本院4756例住院患者进行Rh D、C、c、E、e抗原检测,对2013~2016年11644例住院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结果 4756例住院患者样本中Rh血型D、C、c、E、e抗原阳性率为D(96.97%)、C(85.37%)、c(59.16%)、E(47.09%)、e(91.89%),且CcEe抗原阳性率在RhD阳性和阴性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44例住院患者样本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中,Rh血型抗体占48.84%,证实了临床检出的不规则抗体主要集中在Rh血型系统。结论对供、受双方除进行常规的ABO、RhD血型检测外,还应进行CcEe抗原表型的检测,并做到这些抗原的同型输注,从而降低因输血产生免疫性抗体的概率,避免再次输血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统计Rh血型系统抗原中C、c、E、e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分析临床常规检测Rh表型及其同型输注的必要性。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对19 061例输血患者和18 331例献血员样本进行Rh系统C、c、E、e和D 5种抗原表型分型,采用抗人球蛋白法对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鉴定。结果 Rh D阳性人群主要以C、e抗原频率占优势,Rh D阴性人群主要以c、e抗原占优势;在检出26例同种抗体中,Rh血型系统23例,占88.5%,其中,抗E 18例、抗e 2例、抗C 1例、抗D 1例、抗Ce 1例。结论掌握人群中Rh血型系统抗原表型分布情况,及时提供Rh表型相合血液,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少高频抗体的产生,有利于降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住院患者与健康人群Rh血型分布特征,探讨Rh抗原分型检测在临床输血安全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对10 898例住院患者和5 121例健康人做Rh抗原分型检测,并对住院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住院患者与健康人群的RhD阳性表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构成比中,住院患者表型Dccee(0.42%)DCc EE(0.12%),而健康人DCc EE(0.33%)Dccee(0.21%);在RhD阳性患者中,Rh表型以CCee和Cc Ee为优势表型,在RhD阴性患者中,Rh表型以ccee和Ccee为优势表型;Rh 5种抗原的阴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E(51.24%)c(41.42%)C(12.04)e(7.82%)D(0.83%);在检出的37例同种抗体中,Rh抗体28例,占75.7%,其中抗-E17例,抗-c E4例,抗-D3例,抗-Ce2例,抗-C1例,抗-c1例。结论应用Rh抗原分型检测技术,选择与患者Rh表型相匹配的献血员红细胞输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同种抗体的产生,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克隆抗体血清试管凝集法对该患者ABO血型及Rh抗原表型进行鉴定, 同时采用基因测序对Rh抗原缺失情况进行确认。Rh分型盐水法该患者抗D为阳性, 抗-E、-C、-c、-e均阴性。抗体筛查盐水法Ⅰ~Ⅲ号细胞均为阴性, 凝聚胺和抗人球蛋白实验均阳性, 抗体鉴定1~16号谱细胞均阳性, 自身为阴性, 直接抗球蛋白实验阴性。RhC/E基因测序结果显示, 9~10号外显子正常, 1~8号外显子缺失。患者因RhC/E基因1~8号外显子缺失, 导致该患者Rh抗原E/e、C/c表达的缺失, 而患者经过第1次随机配合性输血之后, 产生了针对E/e、C/c的抗体, 导致其第2次输注红细胞类产品时主侧配型不合, 无法输注, 针对此类情况, 一是建立RhC/E基因缺失稀有血型库;二是在第一次输血时, 应尽量输注少量RH抗原红细胞;三是开展储存式自体输血。  相似文献   

5.
受血者血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与输血安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 ,避免因ABO以外的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 ,保证患者用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过滤和离心技术、利用免疫化学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原理 ,对有输血史、妊娠史而需输血的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结果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为 1 % ,而阳性抗体中Rh抗 D8 33% ,抗 E、抗 c占 33 33% ,其它系统 33 33% ,自身抗体 2 5 %。结论不规则抗体是血型免疫抗体中最主要抗体 ,而Rh系统抗体最常见 ,但Rh血型系统D抗原阳性 ,其它抗原阴性者输血不可忽视 ,各级医院应坚持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 ,规范配血方法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Rh血型系统同种抗体在单一医院备血患者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分析Rh血型同种抗体产生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备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对鉴定为Rh血型抗体者,检测其红细胞表面相应Rh抗原并统计患者相关资料。结果在146 896例备血患者中,1 200(0.82%)例抗体筛选阳性,其中534例患者检测出Rh血型系统同种抗体,抗体特异性为抗-E 300例(56.18%),抗-cE 72例(13.48%),抗-D 66例(12.36%),抗-Ce 64例(11.99%),抗-c 16(3.00%),抗-C 8例(0.75%),抗-e 3例(0.56%),抗-D+G、抗-D+G+C与抗-G+C各2例(0.37%),抗-G、抗-D+E与抗-Cw各1例(0.19%);抗-E、抗-D、抗-G和抗-cE患者检出率在输血史与妊娠史各自互相进行比较P0.05;Rh血型系统同种抗体总体检出率在性别方面,2者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D和抗-Ce在女性患者中总体检出率明显大于男性(P0.05),抗-cE在男性患者中检出率大于女性(P0.05)。结论 Rh血型系统同种抗体的检出率低于白种人,其中抗-E检出率最高;妊娠和输血是Rh血型系统同种抗体产生的主要免疫因素,对拟输血患者,推荐Rh抗原同型输血,对从源头上减少Rh血型系统同种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Rh血型系统中E、c抗原随机输血所致的异型输血情况,追踪输血后患者血型抗体的产生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6~10月本院住院的1574例不规则抗体筛选阴性的输血患者,于输注红细胞后对其输血前血液及供血者进行RhE、Rhc抗原检测,筛选出RhE、Rhc异型输血者于输血后每1个月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不规则抗筛阳性者进行抗体效价检测。结果本组1574例患者中E+c+患者占56.61%(891/1574),E-c-患者占35.45%(558/1574),E-c+患者占7.37%(116/1574),E+c-患者占0.57%(9/1574);随机输血后发现E抗原阴性受血者输注E阳性红细胞达39.76%(268/671),c抗原阴性受血者输注c阳性红细胞达47.62%(270/567),追踪了其中的269例患者,输血后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者有15例,占比5.58%,多数患者于输血后1个月时即出现阳性,抗体效价为1:4~1:32。结论Rh血型系统的同型输注值得重视,随机输血导致的异型输注率较高,特别是需要长期多次输血的患者,进行Rh血型的精准输血,可有效减少同种异体抗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例D变异体DBT-1表型引起输血后产生抗D抗体的原因及分子机制。方法用常规血清学方法确认样本Rh D、C、c、E、e血型及抗体鉴定;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扩增RHD基因特异性的外显子1—10;结果该例Rh D血清学检测为阳性,Rh分型为CCee,部分D表型为DBT-1类型,输入Rh DE阳性血产生抗-D及抗-E,效价分别为128和4;PCR-SSP方法扩增RHD基因特异性的外显子1—10,外显子5—7缺失,其余RHD基因外显子序列与标准序列相同。结论证实DBT-1部分D表型个体可被正常D抗原致同种免疫反应,在输血及新生儿溶血病方面有重要意义,应提高检测水平,若需要可选择Rh D阴性红细胞制品配合性输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RhE、C血型在人群中的分布趋势,同时对本院近一年来鉴定为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阳性标本进行分析,探讨常规检查RhE、C血型对临床输血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盐水法、微柱凝胶法检测RhE、C血型及不规则抗体,并对不规则抗体进行特异性鉴定.结果 18 436例住院患者中E抗原、C抗原阴性率分别为52.35%、11.73%,Rh系统不规则抗体鉴定发现6例,分别为抗-E 1例、抗-E合并抗-c 1例、抗-C 1例、抗-D 1例、抗-c 1例和类抗-C合并类抗-e 1例.结论 对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若已检出Rh血型系统抗-E、抗-C或者曾检出此类抗体的患者,输血前须对受血者和献血者同时进行RhE、C血型的常规检测,输血时要选择无对应抗原的红细胞,在确保配血试验均无溶血、无凝集时方可输注,以达到安全、有效输血的目的 ;同时有必要通过调查,明确不同行政区域、不同种族人群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分布情况,根据人群分布特点制定出适合国情的输血前检查规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患者提供血型抗原尽量相同的血液,保证输血安全.方法 用微柱凝胶法检测14,549名输血患者Rh血型系统D、C、E抗原.结果 Rh(D)抗原、Rh(C)抗原、Rh(E)抗原阳性率分别为99.50%、88.29%、52.91%.Rh(D)抗原阳性和Rh(D)抗原阴性组中C、E抗原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将Rh血型系统D、C、E抗原的检测纳入输血前的常规检验,输血时尽量提供主要抗原同型输注,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提高输血治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 Rh 血型系统抗原、抗体检测在安全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对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在该院住院的2700例输血患者进行 Rh 系统抗原表型检验和抗体筛查。结果Rh 血型抗原表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 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5种抗原基因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D、e、C、c、E。结论对于接收输血者及供血者,除了要做必需的常规检查外还应进行其他4种 Rh 血型抗原表型的检查及相应抗体的鉴定,从而避免因输血而产生免疫性抗体,给患者再次输血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本院患者Rh表型的分布,并探讨Rh 5种抗原在临床匹配性输血应用的意义。方法实验组:我院患者和献血员进行ABO和Rh血型系统5种抗原(D、C、c、E、e)的血清学检测,并运用输血管理系统,建立Rh表型数据库,在ABO和RhD同型的基础上,对2016年1月—2017年12月27 929例患者进行RhC、c、E、e抗原匹配性输注;对照组:2014年1月—2015年12月23 105例未进行Rh抗原匹配的输血患者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不规则抗体分布进行比较。结果本院输血患者的Rh 5种抗原分析:D、C、e抗原比例分别为99.7%、94.5%、94%,C和e抗原比例接近D抗原,但分布明显高于c和E抗原;DCe和DCcEe表现型最多,两者占所有表型的70%以上,Dce和DCE两种表现型最为罕见,其他5种表现型分布尚可;Rh优先级匹配原则进行相容性输注,实验组中Rh 5种抗原完全匹配输注率达到84.7%,对照组中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0.39%(120/30 912)vs 0.28%(97/34 817);χ~2=5.9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输血后新产生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实验组中Rh系统的抗体的产生率由之前的73.1%(对照组)下降至15.4%,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患者新产生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相比具有明显差异[0.29%(67/23 105)vs 0.14%(39/27 929);χ~2=13.78,P0.05]。结论对患者和献血者进行Rh 5种抗原检测,运用智能化输血管理系统建立一体化的Rh抗原数据库,对临床输血患者,特别是儿童、孕产妇、反复输血者,进行ABO和Rh 5种抗原全相合性输注,不仅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和避免Rh系统抗体的产生,而且是实现个性化和精准化输血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1例输注阳性血液的D变异型患者进行Rh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探讨该D变异型的输血策略。方法采集患者标本,用2种不同的单克隆抗-D试剂鉴定D抗原,并用试剂盒检测D变异体抗原表位,Rh CE抗原分型,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采用多重链接酶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检测RHD及RHCE基因型,对于MLPA检测不到的RHD突变型等位基因,对RHD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及产物直接测序分析。结果该患者初步D抗原鉴定结果显示为D抗原弱表达,且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阴性;D抗原表位检测结果显示其红细胞与D抗原ep D5.4、ep D2.1和ep D3.1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产生弱凝集反应,与其余表位抗体均无凝集反应,大量输注D阳性血液后的168 d及232 d抗体筛查结果均为阴性;Rh CE抗原分型为cc Ee,MLPA结果显示其基因型为RHD/d,RHCE基因MLPA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表型一致;RHD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其第3外显子携带纯合的c.341GA(p.Arg114Gln)错义突变。结论患者为弱D25变异型,对弱D25型的D抗原进行表位分析的显示其部分抗原表位缺失。该患者大量输注阳性血液后未产生抗-D,为制定该血型患者的临床输血策略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C、c、E、e抗原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在输血相容性中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PCR-SSP基因分型以及血清学方法,对152例样本进行Rh D、C、c、E和e分型,并采用抗人球蛋白法对本地区的输血人群进行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 C、c、E、e抗原在中国人群中呈多态性分布,而且在RhD阳性和阴性人群中的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阳性人群中主要以c抗原阴性率62.5%(50/80),E抗原阴性率67.5%(54/80)为多态性的特征;在阴性人群中,C抗原阴性率为59.7%(43/72),c抗原阴性率为2.7%(2/72),E抗原阴性率为93.1%(67/72),e抗原阴性率为0;在检出32例同种抗体中,Rh血型系统26例,占81.25%,其中抗-E 18例、抗-D 5例,抗-cE 2例、抗-c 1例。结论在ABO、RhD同型输血实施后,应着力解决Rh系统其他抗原,特别是E、c抗原随机输注产生免疫性抗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分析,探讨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策略。方法选择该院有输血史、妊娠史而需输血的1 896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法,对所有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拟输血的1 896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22例,阳性率为1.16%(22/1 896)。特异性同种抗体阳性17例,占77.27%(17/22),阳性率为0.90%(17/1 896)。其中Rh血型系统抗体15例,以抗-E检出率最高;MNS血型系统抗体中抗-M共1例;Lewis血型系统抗体中抗-Lea1例。抗体筛查阳性患者均选择对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进行输注,所有输血患者取得了较好的输血效果,临床上均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非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5例,占22.72%(5/22),经药物治疗后,患者贫血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结论通过对不规则抗体阳性结果的分析,选择合适的血液输注,可同时对于能用药物改善贫血症状的患者,可以用药物部分替代输血治疗,能有效地避免或降低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本院备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发现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法及盐水法对2014年4月-2015年3月10 512例备血患者标本进行抗体的筛选及鉴定。结果10 512例患者标本中检出不规则抗体55例(阳性率0.52%)。Rh系统共有21例(38.2%):抗-D 3例,抗-E11例,抗-c1例,抗-c E 6例;MNSs系统13例,均为抗-M;lewis系统共有6例,均为Lea;自身抗体9例;自身抗体合并抗-M1例;抗体特异性未确定有5例。结论建议将Rh E和Rh D血型抗原一起纳入常规血型检测,可尝试在因慢性疾病需长期输血患者中采用Rh E抗原同型输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例Rh血型系统D抗原血清学检测呈现混合视野凝集的患者进行基因分型,以明确患者的Rh D表型,确定血型后给予Rh D同型红细胞输注,探讨实验室检测方法和输血方案的选择。方法分别采用血型血清学和基因检测试剂盒对患者Rh血型系统D抗原进行检测,血型确认后多次输血观察输血后反应。结果患者Rh D抗原检测,微柱凝胶卡式初检及确认试验均为双群表现,IgM抗-D试管法为1+混合视野凝集,基因分型确认为正常D抗原,多次输注Rh D阳性红细胞,无抗-D产生。结论白血病常引起红细胞血型抗原减弱,当血清学试验不能确认时可进一步进行基因分型鉴定,一旦血型确认,可以输注同型血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输血依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地贫")患者产生同种抗体的发生率及特异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268例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柳州市工人医院3家医院输血治疗地贫患者,对所有输血地贫患者进行抗体筛选,对抗体筛查阳性病例进行抗体鉴定,总结和分析。结果 268例地贫患者中检出同种抗体16例,抗体检出率5.97%。对16抗筛阳性患者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发现,其中Rh血型抗体15例,占所有检出抗体的93.75%,分别为抗-cE 3例、抗-E 7例、抗-c 4例、抗-C 1例;其他血型抗体1例,占6.25%,为抗M抗体。结论对于需要长期慢性输血的地贫患者,在实施ABO、RhD同型输血后,应着力解决Rh血型其他抗原尤其是E、c抗原反复随机输注容易产生免疫性抗体的问题,建议采取增加匹配RhcE抗原输血方案,预防地贫患者同种免疫反应,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输血中,由Rh血型系统引起配血不合问题仅次于ABO系统。Rh血型系统有5种红细胞抗原,抗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D〉E〉c〉C〉e,其中E抗体是D抗原阳性人中最常见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作者在为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交叉配血时,发现E抗体不完全抗体引起主侧明显凝集,最后选择缺乏相应抗原的悬浮红细胞进行输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Rh血型系统CE复合抗体的鉴定及其特征。方法对1例抗体筛查试验阳性的患者,做Rh表型分型及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采用微柱凝胶卡做抗体鉴定确定抗体的特异性,同时对Rh复合抗体的特征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Rh表型为DCcEe,血清中存在单一的Rh血型系统CE复合抗体,为抗-ce(抗-f、抗-RH6)复合抗体。结论患者红细胞上缺失ce复合抗原,通过输血或妊娠免疫,产生了针对ce复合抗原的抗-ce复合抗体,而这种抗-ce复合抗体与单纯的c或e抗原均无反应性,只与ce复合抗原有反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